試述王安石三不足變法理論的主要內容

2021-03-03 23:01:02 字數 5673 閱讀 2545

1樓:謝絕的閒聊

特點:1.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專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

屬局面2.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的進步

3.王安石能夠對北宋的積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種勇於改革和敢於鬥爭的精神,值得肯定。

侷限性:(1)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2)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是指什麼.

2樓:嗯崔達布

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是指對天象的變化不必畏懼,對祖宗的規矩不一定效法,對人們的議論也不需要擔心。這「三不足」精神出自《宋史·王安石列傳》。

原文: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不可,安石傅經義,出己意,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詘。

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餘罷。終神宗世不復召,凡八年。

譯文:王安石性格倔強剛愎,遇事不管對與錯,都堅持自己的意見,執意不肯改變。到議論變法時,在朝百官都持不能變法的意見,王安石陳述儒家經義,提出自己的主張,辯論起來動不動就是好幾百字,大家都駁不倒他。

他甚至說「天災不足以畏懼,祖宗不足以效法,人們的議論不足以憂慮」。朝廷內外老成持重的人幾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職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門下輕薄而有點小聰明的年輕人。

王安石當了很長時間的宰相,因為旱災而引退,等到再擔任宰相,只過了一年多就被罷免了,直到神宗朝結束,也沒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後共八年。

3樓:南瓜蘋果

天變不足

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語出《宋史·王安石列傳》。

大意是:對天象的變化不必畏懼,對祖宗的規矩不一定效法,對人們的議論也不需要擔心。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擴充套件資料

從文學角度總觀王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餘風作出了貢獻。但是,王安石的文學主張,卻過於強調「實用」,對藝術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

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一些詩篇,論禪說佛理,晦澀乾枯,但不失大家風範。

王安石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絡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強調文章的現實功能和社會效果,主張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貫徹了他的文學主張,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

王安石的論說文,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結構謹嚴,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 ,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為推動變法和鞏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起了積極的作用。

4樓:

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是指「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天變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災異不必畏懼,這是對當時有人用各種所謂「天生異象」的奇談怪論來攻擊新法的迴應,同時透露出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祖宗不足法」,前人制定的法規制度若不適應當前的需要甚至阻礙社會進步,就要修改甚至廢除,不能盲目繼承效法;

「人言不足恤」,對流言蜚語無需顧慮。

這既是王安石變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自宋以降,人們常引用這句話來表達一種不斷革新的精神。

擴充套件資料

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與初衷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原因在於窮則思變,根本原因在於趙氏王朝是通過政變方式登上權力頂峰的。

為了防微杜漸,北宋充分吸取中唐以後武將擁兵自重的教訓,大力削弱武將的兵權,致使領兵作戰的將領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利,從而影響了軍隊作戰的效率和戰鬥力,在與敵國交兵時期,節節潰敗,形成了積弱的局面,造就了民族對立嚴重的矛盾;

其次,宋朝的統治者對土地管理不善,導致富者有田無稅,貧者負擔沉重,連年的自然災害加劇了災民苦難,紛紛起義,造就了階級矛盾尖銳的矛盾;

第三,宋朝的冗官、冗兵的不斷加劇,北宋王朝上供的「歲幣」使財政支出不斷增加,形成積貧的局面,國庫空虛,財政赤字嚴重,造就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

面臨如此嚴峻的形式,年輕氣盛的宋神宗斟酌再三,破格提拔王安石,全面推行新法。

王安石變法的核心內容

在王安石「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財政思想的指導下,熙寧變法逐步發展,針對摧抑兼併、均平賦役的政策應運而生,主要新法有:制置「三司條例司」、市易法、均輸法、青苗法、方田均稅法、免役法、農田水利法。

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原因

第一、封建體制的問題;

第二、政策本身的缺點;

第三、剛愎自用、任用非人,王安石為人剛愎自用,人送外號「拗相公」;

第四、法律條例的缺失。

王安石變法是利弊並存,既不能以抑兼併而一概肯定;亦不應以聚斂而全盤否定,更不能以改革與保守論是非。

他既具有先進性,能夠超前的提出改革措施,也具有滯後性,在實施的過程中扭曲了變法的本質,所以要從變法中吸取教訓,獲取經驗,因地制宜為現有市場經濟發展提取借鑑意義。

5樓:寒寄文歐成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司馬光的這道試題大抵乃見諸文字的「三不足」之說的最早版本:

熙寧三年春,李清臣等將試館職,翰林學士司馬光擬「策問」雲:「今之論者或曰:天地與人,了不相關,薄食、震搖,皆有常數,不足畏忌。

祖宗之法,未必盡善,可革則革,不足循守。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憚改為,可以樂成,難以慮始,紛紜之議,不足聽採。意者古今異宜,詩書陳跡不可盡信邪?

將聖人之言深微高遠,非常人所能知,先儒之解或未得其旨邪?願聞所以辨之。」

設計「三不足」之說者,他們事先從《論語》裡面找到了一個模子。《論語季氏》有云: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反對變法的司馬光曾強加給王安石一個罪名,叫作「三不足」——即「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在反對變法的人看來,王安石簡直就是一個大逆不道的亂臣賊子。在那個時候,「三不足」可是一頂很大的政治帽子。

神宗皇帝曾當面問過王安石:「聞有三不足之說,卿曾說過這樣的話嗎

?」王安石從容地說道:「臣沒有說過這樣的話。

」但是,他卻欣然接受反對派們強加給他的話。他向皇上解釋說:「古人以為,天災**之類,都是上天發怒的象徵,並把這些災異和君主的行為聯絡起來,臣對此確實不以為然。

臣以為,天地執行,自有其規律,日食月蝕,都是自然現象,和皇帝的行為沒有什麼關係。我說的這些,我知道陛下不一定會同意,天地之道,玄虛難測,不談也罷。但是,流俗之言不足懼,卻是不易之理。

流俗之人,不學無術,看問題只從自身出發,不能統觀全域性看得長遠,所以對一件事,會有多種看法。做大事者,認準了一件事,就一定要獨持己見,等事情做過了,成敗才能顯現出來。如果什麼人的話都聽,左右動搖,永無成功那一天。

至於祖宗之法不足守,則固當如此。仁宗皇帝號稱守成,在位

40年,也屢次修訂成法,何況陛下這樣的大有作為之君呢?」

試述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和失敗原因

6樓:貓眯抱抱

青苗法募役法

方田均稅法

將兵法保甲法

1、用人不當,2、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官僚階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

7樓:匿名使用者

王安石變法

北宋王安石於

宋神宗熙寧年間進行的改革。治平四年(公元2023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於熙寧元年(公元2023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變法立制,富國強兵,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

變法中,王安石建立了一個指導變法的新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條例司撤銷後,由司農寺主持變法的大部分事務。呂惠卿、曾布等人蔘與草擬新法。新法內容如下:

★限制商人

**國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輸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均輸法

熙寧二年七月,頒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由發運使掌握六路的財賦情況,斟酌每年應該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資的情況,然後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從便變易蓄買」,貯存備用,藉以節省價款和轉運的勞費。均輸法奪取了富商大賈的部分利益,同時也稍稍減輕了納稅戶的許多額外負擔。

★市易法

熙寧五年三月,頒行市易法。在開封設定市易務。市易務根據市場情況,決定**,收購滯銷貨物,待至市場上需要時**,商販可以向市易務貸款,或賒購貨物。

後又將開封市易務升為都提舉市易司,作為市易務的總機構。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壟斷市場方面發揮了作用,也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

★免行法

熙寧六年七月,正式頒行免行法。免行法規定,各行商鋪依據贏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務交納免行錢,不再輪流以實物或人力**官府。北宋中期,小地主和農民為官府服勞役極為痛苦。

耕地拋荒,傾家蕩產。「害農之弊,無甚(過)差役之法。」免役法規定,改無償勞役為用錢僱役。

錢怎麼出呢?原來應該服役而現在免役的人,按每戶財產狀況分成等級,分別交納不同的免役錢。原來不需要服役的官家、寺廟等,也按財產情況分別出一半錢,稱為助役錢。

各州縣僱勞役的資金總額經計算後,攤派到各戶徵收。這個辦法也使**收入大增。熙寧九年(1076),**收入役錢一千多萬貫,僱役支出六百四十萬貫,剩餘近四百萬。

王安石對此法最為得意。

★發展農業生產

調整封建國家、地主和農民關係的政策以及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和農田水利法。

★青苗法

熙寧二年九月,頒佈青苗法。規定以各路常平。

8樓:匿名使用者

★限制商人

**國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輸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均輸法

熙寧二年七月,頒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由發運使掌握六路的財賦情況,斟酌每年應該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資的情況,然後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從便變易蓄買」,貯存備用,藉以節省價款和轉運的勞費。均輸法奪取了富商大賈的部分利益,同時也稍稍減輕了納稅戶的許多額外負擔。

★市易法

熙寧五年三月,頒行市易法。在開封設定市易務。市易務根據市場情況,決定**,收購滯銷貨物,待至市場上需要時**,商販可以向市易務貸款,或賒購貨物。

後又將開封市易務升為都提舉市易司,作為市易務的總機構。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壟斷市場方面發揮了作用,也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

★免行法

熙寧六年七月,正式頒行免行法。免行法規定,各行商鋪依據贏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務交納免行錢,不再輪流以實物或人力**官府。北宋中期,小地主和農民為官府服勞役極為痛苦。

耕地拋荒,傾家蕩產。「害農之弊,無甚(過)差役之法。」免役法規定,改無償勞役為用錢僱役。

錢怎麼出呢?原來應該服役而現在免役的人,按每戶財產狀況分成等級,分別交納不同的免役錢。原來不需要服役的官家、寺廟等,也按財產情況分別出一半錢,稱為助役錢。

各州縣僱勞役的資金總額經計算後,攤派到各戶徵收。這個辦法也使**收入大增。熙寧九年(1076),**收入役錢一千多萬貫,僱役支出六百四十萬貫,剩餘近四百萬。

王安石對此法最為得意。

★發展農業生產

調整封建國家、地主和農民關係的政策以及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和農田水利法。

★青苗法

熙寧二年九月,頒佈青苗法。規定以各路常平。

籃球投籃三不沾,籃球「三不沾」是指哪三不沾?

根據nba的最新規則 當球出手高於籃筐之後,就形成了一次投籃,a搶過球來,就相當於搶了一個籃板,想幹啥都行。如果沒有高過籃筐,則兩次違例 兩次違例 如果a在投籃之前沒有運球的話 他還可以再接這個球 而如果他已經運過球 再接就兩次違例了!根據nba的最新規則 當球出手高於籃筐之後,就形成了一次投籃,a...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一問三不知 指哪三不知

請問 一問三不知 最初是哪三不知?一問三不知 指哪三不知?老話常說 一問三不知 指的哪三不知?漲知識了 出自 左傳 指的是事情的開始 經過 結果。一問三不知 的典故出自 左傳 相傳公元前468年,晉國的苟瑤率大軍攻打鄭國,齊國害怕晉國強大對自己造成威脅,便派名將陳成子帶兵暗中援鄭。一日,屬下一部下報...

關於籃球三不沾規則,關於籃球三不沾規則

籃球問題 三不沾指的是什麼?若自己三不沾隊員能否搶球?沒有那麼一說,只要裁判認定了你做的是投籃動作,即使是三不沾你仍然可重新獲得球,因為投籃後,控制球已經結束,如果你又搶到了球,相當於你重新控制了球,沒有問題。球劃過球框 就是在側面投球高過球框的空氣球 就可以碰球且可以運球 籃球出手不沾框和板再碰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