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棉紡織業在經營上的特點

2021-03-03 20:36:46 字數 2665 閱讀 2609

1樓:宇亦賢

1,經營方

式:手工業經營方式主要有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專工業;明清時期,屬私營手工業迅速發展,取代官辦工場和作坊,佔據了主導地位。

2,a,明清冶煉技術大為提升,從南宋末期開始利用焦炭冶鐵的方式,從明朝流行開來;b,明代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的中心,棉布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c,明清時期,絲織業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蘇杭是做著名的絲織業中心;d,陶瓷業上,明代創造了鬥彩和五彩瓷,清代創造了粉彩和琺琅彩。

3,總體來說,明清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小農經濟仍佔據主導地位,這是束縛了資本主義萌發的發展,導致手工業無法大工廠化的主要原因

清朝前期工商業繁榮表現在哪些方面

2樓:匿名使用者

1、手工業的發達

明末清初,因長期戰亂,手工業生產也遭到嚴重破壞。大約經過五六十年的光景,到康熙中期以後,手工業才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1)絲織業在清代手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當時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發達。雖然清朝統治者在江寧、蘇、杭設有織造衙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江南絲織業的正常發展,但清代民間絲織業還是發展很快。如江寧的織機在乾、嘉時達到三萬餘張,而且比過去有許多改進,"織緞之機,名目百餘",所產絲織品暢銷全國。

即使在偏遠的貴州,絲織業也得到很大發展。道光時,貴州遵義綢"竟與吳綾、蜀錦爭價於中州",招致了秦、晉、閩、粵各省客商競來購買販運。但整體而言,清代絲織業已落後於明代。

(2)清代的棉織業在江南一些地區也日益發達。

棉紡織工具有顯著改進。如上海的紡紗腳車,可"一手三紗,以足運輪(名腳車),人勞而工敏"。織布機也有一些改進和革新。

當時的棉布生產,無論數量或質量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上海的"梭布,衣被天下,良賈多以此起家"。蘇州的"益美字號",因大家譽其"布美,用者競市","一年消布,約以百萬匹",結果"十年富甲諸商,而布更遍行天下","二百年間,滇南漠北,無地不以益美為美也"。

蘇布"名稱四方",可見信譽之廣。無錫也盛產棉布,乾隆時,"坐賈收之,捆載而貿於淮、揚、高、寶等處,一歲所交易,不下數十百萬",有"布碼頭"之稱。

(3)清代江西景德鎮仍是全國制瓷業的最大中心。

到乾、嘉時,不說官窯,單"民窯二三百區,終歲煙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數十餘萬"。除景德鎮外其它各地的制瓷業也都發展起來。據統計,乾隆時全國著名陶瓷品產地共有四十餘處,遍佈各地。

如直隸武清、山東臨清、江蘇宜興、福建德化、廣東潮州等地的窯場,都有很大的規模,所產瓷器色彩鮮豔,精美異常。

(4)製糖業在臺灣、福建、廣東、四川等地都很發達。

康熙至乾、嘉之際,臺灣的種蔗製糖極盛,每歲產蔗糖"六十餘萬簍","簍一百七八十斤",內銷京津及江浙各省,外運南及呂宋,東至日本等國。廣東的蔗糖也販運四方。此外,浙江、江西、江蘇等省的甘蔗種植和製糖行業,也日益發展起來。

(5)礦冶業在清代也有進一步發展。

雲南的銅礦,貴州的鉛礦,廣東、山西、河南、山東的鐵礦,開採的規模都比較大。

如雲南的銅礦,至乾、嘉極盛時,全省開辦的銅廠有三百多處。其中有官督商辦的大廠,也有私營的小廠。"從前大廠(砂丁)率七八萬人,小廠亦萬餘人,合計通省廠丁,無慮數百十萬,皆各省窮民來廠謀食"。

2023年(乾隆五年)至2023年(嘉慶十六年)間,雲南銅礦的最高年產量達到1467萬餘斤。

乾隆時,貴州鉛礦年產黑鉛也達到1400多萬斤。廣東的鐵冶規模也很大。廣東佛山鎮的鐵器製造業也很發達。

那裡有鑄鍋業、炒鐵業、制鐵線業、制釘業和制針業等行業,而尤以鑄鍋業最為有名。所鑄鐵鍋不僅行銷國內各地,而且也大量輸出國外。

2、商業的繁榮

商業的持續繁榮是商人階層日趨穩定的表現。

(1)清代前期,商業**十分繁榮,各種商品行銷海內外,四方流通聯絡更加密切。

如河南、東北的棉花供銷各地,而棉花卻又仰給於外省。廣東佛山鎮的各種鐵器,行銷全國,當時有"佛山之冶遍天下"的說法,其他如蘇州的絲、棉織品,南京的綢緞,景德鎮的瓷器,廣東、臺灣的蔗糖,安徽、福建、湖南的茶,也都行銷各地。

(2)特別是江南絲織品,清代比明代有更廣大的國內外市場。例如南京所產的綢緞,幾乎行銷遍全國。當時中國的手工業產值佔全世界工業、手工業產值的30%。

棉桑等經濟作物只准種在"不可以種植五穀之處"。糧食以外的作物尚且要禁,何況工商。清朝皇帝認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則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多次表示"招商開廠......斷不可行","礦廠除嚴禁之外,無二議也"(中國曆代君主都是這樣認為的,主要是由於當時生產力所決定) 。

(3)北京是全國性的**城。

(4)最活躍的是徽商。

徽州人外出**的傳統根深蒂固:「其俗,男子受室後,尊者即督令行賈,無贏折皆不得速歸,久者數十年,近亦逾紀。」

1故「起家至陶猗者不可指屈」

2其經營的種類很多。

(5)晉商。

康熙二十八年(1689),玄燁南巡途中的上諭指出:「夙聞東南鉅商大賈,號稱輻輳,今朕行歷吳越州郡,察其市肆,貿遷多系晉省之人。」

1然而晉商的活動地區也並不限於吳越。 再次是陝商。「陝地繁華,以三原、涇陽為第一,其人多服賈吳中」

2陝商在江浙地區經營棉布業,歷史悠久,規模並不亞於晉商。此外,陝西鄰近四川,當時蜀中移民,首推湖廣,陝西次之,因而陝商在四川頗有勢力。清代前期,四川井鹽發展較快,但「川省各廠井灶,秦人十居七八,蜀人十居二三」

3自流井的錢莊業肇始於雍乾之際,大半為陝商操縱,著名的西秦會館(今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亦為陝商集資修建,捐銀商號多達152家。他們既投資鹽井鑽鑿,又從事井鹽販運,兩者皆獲利甚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