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課文第六課商鞅南門立木六年級課文第六課商鞅南門立木

2021-03-08 04:42:47 字數 5574 閱讀 7103

1樓:匿名使用者

商鞅是我國戰國時期的改革家。他到秦國後,便說服秦孝公變革舊的法規,爭取國家富強。公元前356年,商鞅被秦孝公任命為左庶(shù)長,主持變法。

當時,商鞅要在秦國實行變法是很困難的,這一方面是因為一些舊貴族對變法持反對意見,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會真心實意地進行改革。

面對重重困難,商鞅心想:要在秦國進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只有這樣,才能在全國建立起一種誠信守法的良好社會風尚,從根本上保證變法的成功。於是,他在新的法令頒佈之前,冥思苦想了好幾天,終於想出了一個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辦法。

這天清晨,商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門豎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並在南門城牆上掛出告示,下令道:誰能把這根大木柱扛到北門,朝廷就賞給他十兩**。

這個訊息立刻在全城引起了轟動。人們紛紛湧向南門,擁在大木柱的四周。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嘿,這倒是稀奇事,扛一根木頭就賞金十兩。」

「天底下哪有這麼便宜[piányi]的事兒,怕是耍人玩兒的吧?」

「這位新來的左庶長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

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可就是沒人去碰那根木頭。更有一些膽小怕事的人,怕惹是生非,自討苦吃,悄悄地溜走了。因此,儘管這天前來圍觀大木柱的人成百上千,但是沒有一個人上前去搬動它。

第二天,商鞅又讓人在南門掛出告示,下令道:誰能把這根大木柱扛到北門,就賞給他五十兩**。

告示掛出後不久,從圍觀的人群中走出一個小夥子,只見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來就走,一邊走,一邊還嘟囔(dūnanɡ)著:「我倒要看看,這位左庶長大人說話算不算數。」

小夥子扛起大木柱,大步流星地朝北門走去,後邊跟隨的人群匯成了一條長龍。

當扛大木柱的人到達北門後,商鞅立即大聲宣佈:「小夥子,你按我說的做了,請上來領賞吧!」

小夥子噌(cēnɡ)噌噌地登上了城樓,不一會兒,手捧五十兩**,喜笑顏開地走了下來。這時,商鞅鄭重地對大家說:「為了使咱們的國家強大起來,我受秦孝公的委任,負責推行新法。

今後,凡是按新法辦事的,都有重賞,就像這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樣。可是,要是誰膽敢違抗法令,我定斬不饒!」說完,他便叫人把新的法令條文掛了出來。

商鞅「立木取信」一事在全國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它不但為朝廷樹立了一個言而有信、說到做到的形象,而且為新法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讓我們要做個言而有信,說話做到品質。並且還意味著生活中言而有信

3樓:畫片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首先蒐羅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託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一看反對的人這麼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商鞅為左庶長(秦國的官名),說:「從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

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佈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此乃為商鞅南門立木的歷史典故。

4樓:匿名使用者

我敢說前面三位的都不對,因為我們剛學過這課。但是課文太長,我打字太慢。sorry!

《商鞅南門立木》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想?

5樓:筆岸的哀

一個人要守信,要說到做到,誠信是很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沒有誠信你就不能成大事,別人也不會跟你真誠的交往。

古人云: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誠信是一個國家得以強大的根本。

在讀了《知榮辱樹新風》中的《商鞅立木取信》後,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這句話的含義。我也知道了「誠信」,是比金子還要寶貴的品質。《商鞅立木取信》這篇文章中主要通過寫商鞅立木這件事來突出表現只有誠信對人,別人才會以誠待你、幫助你。

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公元前361年,秦國很落後荒廢。而這時,秦國新國君秦孝公繼位了。這位國君有著雄才大略,他決心復國,讓國家強大起來。

讀到這兒,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為這位好國君而高興。可是,我又犯愁了,即便國君有復國的決心,可誰來幫他復國呢?接著向下看吧。

秦孝公下了道命令:只要有人可以讓國家富強起來,就讓他做大官。後來,一個叫衛鞅的年輕人蔘見了秦孝公,和秦孝公談論自己的富國方法。

兩人越談越起勁,連飯都忘了吃。讀到這兒,我心中又迸出個大問號,這個年輕人真的能富國嗎?他怎樣取得百姓的信任呢?

要解決問題,再去看看吧!第二天,南門出現了一根木頭,旁邊貼了一張佈告:如果有人把木頭扛到北門,賞十兩金子。

最後寫的名字是衛鞅。佈告旁圍了一堆人,大家議論紛紛,都不相信。我也在想:

這個衛鞅,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實在叫人猜不透!衛鞅見無人扛木頭,又把賞金加到五十兩!

人們議論的聲音更大了。我也更加差異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個漢子衝出來,扛起木頭就走。

衛鞅見狀,真給了他金子。大夥紛紛議論起來,大家認為衛鞅可信,就協助他治國,秦國就富強起來了。秦孝公也信守諾言,給了衛鞅十五座誠池,從此,大家就把衛鞅叫做商鞅了。

讀了這個故事,你們體會到誠信的寶貴了嗎?可是有些人呢,他們就十分的不守規矩,我這裡還有一個小故事。有個很有才華的大學生,他很窮,但很聰明。

他每天都要去坐班車,為此,他在這方面花去了很多錢。有一次,他沒有買票,也沒被發現。他驚喜萬分,於是經常逃票,只被發現過一次。

畢業後,大學生去找工作。可沒有一家公司錄取他,他怎麼也不明白,於是跑去問經理為什麼不錄取他。經理說:

「你很有才華,可不誠信,我們不需要這樣的員工。」他後悔極了,從此再也沒有找到工作。這正如一句名言所說:

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所以,誠信是一把金鑰匙,擁有它,你就擁有了成功!

商鞅南門立木怎樣複述課文

6樓:匿名使用者

商鞅南門立木主要內容:

商鞅在開始推行新法前,為了取信於民內,他派人在城中豎立容一木,並告知:「誰人能將之搬到城門,便賞賜十金。」秦民無人敢信,後加至五十金,於是有人扛起木頭搬到城門,果然獲賞五十金,從此宣示與開展孝公變法,史稱「徙木立信」。

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稱讚商鞅的詩中以「一言為重百金輕」,來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商鞅南門立木的主要內容

7樓:要當技術宅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開始推行革新時,為了取信於民,他派人在城中豎立一木,並告知:「誰人能將之搬到城門,便賞賜十金。

」秦民無人敢信,後加至五十金,於是有人扛起木頭搬到城門,果然獲賞五十金,從此宣示與開展孝公變法,史稱「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稱讚商鞅的詩中以「一言為重百金輕」,來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8樓:申子於磁

徙木為信

原文:商鞅變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令行於民。

譯文:商鞅變法的法令已經準備就緒,但沒有公佈。他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告示:

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金。百姓們感到奇怪,沒有人敢來搬動。商鞅又出示佈告說:

「有能搬動的給他五十金。」有個人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命令給他五十金,以表明他說到做到。接著商鞅下令變法,新法很快在全國推行。

9樓:

商鞅在開始推行新法前,為了取信於民,他派人在城中豎立一木,並告知:「誰人能將之搬到城門,便賞賜十金。」秦民無人敢信,後加至五十金,於是有人扛起木頭搬到城門,果然獲賞五十金,從此宣示與開展孝公變法,史稱「徙木立信」。

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稱讚商鞅的詩中以「一言為重百金輕」,來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商鞅南門立木主具體故事: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首先蒐羅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託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一看反對的人這麼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商鞅為左庶長(秦國的官名),說:「從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

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佈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此乃為商鞅南門立木的歷史典故,成語「南門立木」和「徙木立信」就是從這裡來的。

小學語文同步六年級第六課《北京的春節》中,第六大題,從「萬不得已」可以看出這裡應該填什麼

人們多麼重視除夕夜 吃團圓飯 包含著濃濃親情,浸潤著傳統美德 可以看出人們對春節的重視 答案是這樣的 可以看出人們對春節的重視 在北京吃團圓飯很重要。可以看出人們對春節的重視 看出除夕的熱鬧與喜慶的氣氛 六年級第六課 北京的春節 題材分析 5 我也不知道,到書店裡去看!人教版六年級下語文作業本第六課...

小學六年級下冊英語冀教版,第六課全篇翻譯

小小孩子,不好好思考問題,問。這種答案不能說啊。原諒啊,小妹妹。呵呵 你不發來課文怎麼翻譯呢 六年級下冊英語冀教版第二十四課翻譯 讓我來看看,珍妮。我需要一件t恤和一雙運動鞋。我們還需要一些乒乓球。有個職員。讓我們來向他要些幫助吧。不好意思!這裡有運動鞋嗎?有的!讓我來給你拿!你想要這些運動鞋還是那...

冀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早晨講的是什麼

冀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 早晨 是高爾基寫的散文,寫於1910年。文章寫的是一個清晨的美景,以大海 花 鳥 人們為主要描寫物件,用準確優美的文字從不同角度描寫了早晨日出時特有的美景,抒發了作者對早晨由衷的讚美之情。作者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生動地描寫出太陽剛剛升起的海面 陸地上美麗的景色,其實就是他對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