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各年齡段的別稱有哪些如豆蔻及笄要寫明是哪個年齡

2021-03-22 05:46:51 字數 7024 閱讀 3400

1樓:匿名使用者

女孩7歲髫年12歲(女)金釵13歲豆蔻15歲(女)及笄16歲(女)-破瓜、碧玉20歲(女)桃李24歲(女)花信至出嫁梅之。

2樓:匿名使用者

女孩7歲--

---髫年

12歲(女)---金釵

13歲(女)---豆蔻

15歲(女)---及笄

16歲(女)---破瓜、碧玉

20歲(女)---桃李

24歲(女)---花信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其他統稱和男女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3樓:不離不棄一輩直

古代對女子年齡段的稱謂,你都掌握了嗎?

古代女子及笄是多少歲

4樓:闢逸麗釋熙

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

。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齡段(十三四歲),文學作品中的豆蔻: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擴充套件資料

及笄的服飾要求:

1、采衣:采衣即未行禮之前穿的童子服。根據冠禮的資料:樣式是短褂褲,緇(黑)布為衣,硃紅色的錦邊,穿普通的布鞋。梳雙鬟髻。

2、初加:發笄和羅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緣沒有文飾,腰帶用普通的細布帶。

3、再加:髮簪、曲裾深衣。

4、三加:釵冠。正式的大袖長裙禮服,上衣下裳制。佩綬等飾物。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漢族**禮

5樓:務曜燦阮莘

找的、供參考。成語名稱:及笄年華

成語發音:jí

jīnián

huá成語釋義:笄:古代盤頭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訂婚者十五而笄;未訂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齡。

成語出處:《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笄。」

15歲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

「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16歲二八:為16歲。

20歲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6樓:何晨過春

及笄的年齡是15週歲。

7樓:濮英光焦馥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8樓:章天和英奕

15歲及笄,漢語詞語。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

。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

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笄,髮簪。後因稱女子年滿十五為及笄。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9樓:魚骨扶桑

古代女子的**禮,舉行於15歲時,標示已到婚嫁年齡。

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笄:束髮用的簪子。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髮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髮戴上簪子。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

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笄,髮簪。後因稱女子年滿十五為及笄。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10樓:飄雪化夢

十五歲有時如果女子未訂婚也可以等到二十歲

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齡是多少

11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齡是十五週歲。

及笄之年出自《禮記·內則》。 指女子滿了15歲。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髮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髮戴上簪子。

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女子到了十五歲,便是婚嫁的最適宜的時間,也就是及笄之年,在及笄之年的時候,就是適宜婚嫁時。

擴充套件資料:古代其他年歲別稱:

1、襁褓:不滿週歲。

2、孩提:兩至三歲。

3、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4、總角:幼年泛稱。

5、 垂髻之年:指兒童。

6、黃口:十歲以下。

7、幼學:十歲。

8、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9、志學:十五歲。

10、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11、弱冠:二十歲。

12、而立之年:三十歲。

12樓:匿名使用者

及笄的年齡是15週歲。

及笄[jī]:笄,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

男子十五歲稱為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擴充套件資料:

1、1歲: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

2、2歲: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3、8歲: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

4、9歲:九齡,為九歲,指數之年:兒童九歲。

5、10歲:幼學,十歲。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擷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也稱外傅之年。

6、12歲: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7、13歲: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8、15歲:及笄,笄,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所以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故束髮是男子十五歲。

9、16歲:二八,為十六歲。古文人把瓜拆分為兩個八字以紀年。

10、20歲: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弱冠是男子二十歲。桃李年華是女子二十歲。

13樓:齊東人也

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齡是十五週歲,也就是說女子滿週歲十五時才行及笄禮,說白了就是過了十五歲生日後就用簪子把頭髮盤起來,表示這個女孩已到出嫁的年齡了。

14樓:魯氏尚佳

15歲,不同的地方規定不同,虛歲表示方法也不一樣。

15樓:匿名使用者

14歲的蘿莉。。。古人都是蘿莉控

16樓:wind悠心

週歲 採納哦

古代女子年齡都怎麼說

17樓:雪琳戀庚

1-3歲—孩提;

7歲—髫年;

12歲—金釵之年;

13歲—豆蔻年華,

15歲—及笄之年;

16歲—碧玉年華;

20歲—桃李年華;

24歲—花信年華;

出嫁—梅之年;

30歲—半老徐娘。

18樓:匿名使用者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弱冠:二十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半老徐娘:三十歲。

19樓:

不滿週歲——襁褓;2~3歲——孩提;女孩7歲——髫年;男孩8歲——齠年;幼年泛稱——總角;10歲以下——黃口;13~15歲——舞勺之年;15~20歲——舞象之年;12歲(女)——金釵之年;13歲(女)——豆蔻年華,15歲(女)——及笄之年;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信年華;至出嫁——梅之年;至30歲(女)——半老徐娘;20歲(男)——弱冠;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歲——杖朝之年;80~90歲——耄耋之年;90歲——鮐背之年;100歲——期頤。

16歲~17歲——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樓:不離不棄一輩直

古代對女子年齡段的稱謂,你都掌握了嗎?

古代人對各個年齡段的稱呼分別是什麼?

21樓:張敦揚小男神

1.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借指未滿週歲的嬰兒。

3.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亦作「孩抱」。

4.齠齔(tiáochèn):兒童換齒。《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5.垂髫:指三四歲至**歲的兒童。古時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

6.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後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7.總角:指**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禮記・內則》:「拂髦,總角。」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後因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因謂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9.及笄:女子十五歲。

10.束髮:男子十五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

11.破瓜: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字以紀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於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

13.而立:三十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後因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用作四十歲的代稱。

15.知命:五十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五十歲才懂得天命。後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16.耳順:六十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後以「耳順」為六十歲的代稱。

17.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18.耋(dié):七十至八十歲。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19.耄(mào):八十至九十歲。《禮記・曲禮上》:「八

十、九十曰耄。」

20.期頤:一百歲。《禮記・曲禮上》:

「百年曰期頤。」孫稀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於養。

方氏愨曰:『人生以百年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後因稱百歲為「期頤」。

稱呼指的是人們在日常交往應酬之中,所採用的彼此之間的稱謂語。

在人際交往中,選擇正確、適當的稱呼,反映著自身的教養、對對方尊敬的程度,甚至還體現著雙方關係發展所達到的程度和社會風尚,因此對它不能隨便亂用。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總角是**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各年齡段的別稱,各年齡段的名稱?

古人別稱有 孩提,黃口,束髮等等。不滿週歲 襁褓 2 3歲 孩提 女孩7歲 髫年 男孩8歲 齠年 幼年泛稱 總角 10歲以下 黃口 13 15歲 舞勺之年 15 20歲 舞象之年 12歲 女 金釵之年 13歲 女 豆蔻年華,15歲 女 及笄之年 16歲 女 破瓜年華 碧玉年華 20歲 女 桃李年華 ...

各年齡段的血壓引數,各年齡段的血壓值

答 中國人平均正常血壓參考值 mmhg 年齡收縮壓 男 舒張壓 男 收縮壓 女 舒張壓 女 16 20 115 73 110 7021 25 115 73 110 7126 30 115 75 112 7331 35 117 76 114 7436 40 120 80 116 7741 45 124...

人生各年齡段該做的事,每個年齡段的人應該做什麼事情

人生必經歷的階段有很多啊,第一個階段就是要學會走路啊,說話啊,這個也許是因人而異的,有的小孩子說話走路就比較早,可是有的小朋友走路啊說話啊都比較晚一些啊,那最終還是都要學會走路和說話的,雖然時間上有那麼一點的差異,不過還是都會在差不多的時間完成那個階段的!第二個階段應該算是上學吧,從幼兒園或者家裡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