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歲半了,遇到什麼總是說我想怎麼怎麼樣我想幹嘛幹嘛怎麼辦

2021-03-28 19:48:14 字數 5410 閱讀 6823

1樓:楓亭月初照

由於您提供的資料很少,只能給您一些可能的建議:

1、您要了解孩子在0到3歲是依戀關係建立的時期,您孩子的表現是不是您工作很忙,平時照顧孩子很少,或者孩子在奶奶和您之間都沒有形成固定的親密依戀關係。孩子的表現好像是在要求能建立親密依戀關係的人在身邊。如果是這樣,建議您不管多忙,每週抽一天時間,完全陪著孩子,只是陪著孩子玩,和他做最本真的情感交流。

2、3到六歲孩子已經開始有一定的自我意識了,孩子或許是在表達自己的主張,耐心的聽孩子說完,然後告訴孩子爸爸或媽媽知道她的情緒是怎樣的了,讓孩子學會認識管理自己的情緒。

3、忽略技術,區分孩子那些要求是正當的,那些是不合理的,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忽略,往往我們越關注孩子的問題,反而在強化孩子的問題。

4、溫柔的堅持,在孩子不合理的 要求面前,溫柔的堅持,這個時期也是孩子規則意識形成的時期,讓孩子有規則意識。

2樓:匿名使用者

小孩子愛說話好呀~~~

煩了嗎?

你小時候剛學會說話的時候,不是也這樣問大人的嗎?你的家長有煩過嗎?

3樓:匿名使用者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對照孩子的行為來修正自己的過失 自己的過失改好了 孩子就自然好了 所以你想讓孩子發展到哪一條路上去 首先自己做好榜樣 身教遠遠大於言教

孩子三歲半了不不知道回答問題,總是跟我重複一樣的話,應該怎麼辦

4樓:鐵淑敏寧丙

1,模仿和暗示:大部分口吃患者是在幼小時學別人的口吃學來的。兒童期正是學習和掌握語言的關鍵時期,兒童的心理特點之一是模仿性強和易受暗示。

當親友、同學和鄰居中,如果有口吃的人,就會成為模仿的物件。

2,心理因素:大量事實表明,兒童口吃是兒童受驚、被嚴厲斥責、懲罰、嘲笑、環境突然發生變化、父母雙亡或離異、家庭不和睦等情景下引起的恐懼、焦慮情緒的結果。由於突然或持續驚嚇而引起口吃者不少見。

在一些突然引起震驚、恐懼的事件之後,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經歷,例如遇見某種動物,聽了鬼怪的驚險故事,因而引起驚恐等等之後,可發生口吃。口吃可能在受驚恐的當時發生,也可能是在受了驚恐之後幾小時或幾天之後出現,有時是經過沉默階段再出現的。

3,疾病影響:如與發音、對語言理解甚至讀書寫字有密切關係的神經系統發生障礙;如小兒癲癇、麻疹、熱病、腦病、百日咳、猩紅熱、膿症、鼻炎、扁桃腺發炎或肥大等等,以及耳鼻喉科的疾病,多少都能使呼吸和發聲受到影響。

4,遺傳問題:口吃與遺傳、大腦兩半球優勢或某種功能障礙有關,與語言神經末梢缺陷有關。口吃患者的家族常有口吃歷史。

此外,特色**認為,說話結結巴巴的原因主要在於患者身體上某些負責發音的肌肉組織功能太弱,而這些因素都可以通過生殖細胞遺傳給下一代。

兒童口吃病的症狀:

1,發音困難:口吃是一種言語恐懼症,主要表現為發音困難。

(1)難發:患者在說話時第一個字難發,而且越急越說不出,必須經過一番努力,並藉助於其他動作,才能把第一個音發出來。

(2)連發:發音時,在某一個字音上要重複多遍才能繼續說下去,大多表現在第一個字上,有時也會表現在當中的某個字上。患者口吃程度越嚴重,連發的音越多,一般只重複幾遍,嚴重的甚至達十幾遍之多。

(3)中阻:說話時,突然聲音止住,下面的話便說不出來。當然,口吃越重,中阻越多,停頓時間也越長。

2,呼吸紊亂:由於形成言語的發音和氣體動力機制的不協調,缺乏準確的動作程式,致使出現呼吸紊亂。呼吸紊亂時患者在吸氣時有時斷斷續續,有時短促,甚至屏氣,難受時可突然深呼氣,呼氣時也是同樣,或斷斷續續地呼氣,或把氣撥出後說話,或在突然用力呼氣的同時說話,也有患者在吸氣的同時說話,聲音的發生與呼吸時氣流有關,這個緊要的呼吸如此紊亂,當然語音也要跟著亂起來了。

3,肌肉緊張:口吃的另一個較特出的症狀是發音、呼吸各器官的肌肉出現肌肉緊張現象,但並不是真的肌痙攣、肌強直,而是在說話口吃時這些器官的肌肉緊張。幼兒最初的肌緊張性語言是情緒反應的結果,是兒童常見的現象,只是在激動或急噪時出現,因此具有偶然性或一過性的特點。

若兒童處於不良條件下,特別是附加了心理因素之後,口吃就很可以被固定下來。

4,伴隨運動:口吃患者在發生口吃時,常常伴隨著種種引人注意的、奇怪的動作。這不是依本人的意願而做的動作,而是想擺脫發音困難而作出的各種掙扎的表現。

最常見的動作是搖頭,跺腳,用手拍腿,瞪眼,擠眼,翻眼,咬牙,嘴巴緊閉,吐舌,嘴脣亂抖,歪嘴,上身搖擺,搔頭抓耳,臉紅脖子粗,用力跨步,面部肌肉抖動和全身抖動等,還有一邊說著話,一邊拿東西亂敲,或緊握著東西不放等。

5樓:艾瑞

我家孩子雖然會說話的時間還是比較正常,但是現在三歲了,別人問他不知道回答,也是重複別人的話,不怎麼合群,只知道跟家裡大人玩,

6樓:甜果味

您好!很高興收到您的提問,孩子在一週歲的時候有教他說話嗎?

三歲半的孩子經常一個人自言自語,比手畫腳的,還哈哈笑!你要問他怎麼了,幹嘛呢?他還對你說,「不要說

7樓:5420討厭重名

這不是病 小孩子都愛幻想一個人物他只不過表示過了點

8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太大的事,我小的時候也自己自言自語,長大了就好了

9樓:遠征的甜瓜

都這樣,不懂事,或者讓髒東西上身了,找個半仙看看

三歲的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10樓:兒科醫生陳青

我們都知道,三歲的孩子的大腦還在不斷髮育過程中,決定孩子大腦能夠理性思考的是大腦前額葉,大腦前額葉需要到7歲進入發育高峰期,要到25歲左右才發育健全。60歲進入退化高峰。

我們俗話說「老小孩,小小孩」,說的就是因為小孩和老人的大腦前額葉都不健全,容易控制不住情緒導致的。所以他們都容易情緒化,易怒易衝動,甚至口不擇言,都是可以理解的。

這個時候,作為成年人就不要跟他們計較太多。接納他們的情緒,接受即將發生的他們的情緒,學會一起努力控制它。

那具體怎麼做呢?

1,學會共情。

孩子哭鬧,情緒到達頂端的時候,說再多都是沒用的。凶他打他罵他也只會哭得更凶。這個時候需要做什麼呢?最重要的就是共情,接納他此刻的情緒,讓他平靜下來。

只需要一個擁抱,然後一兩句共情的話,耐心哄孩子:寶貝看到那個玩具很想要是吧?真的好漂亮耶,寶貝眼光不錯哦,我也很喜歡。

可是我們家裡好像有一個類似的了哦,你買了回來,不跟家裡的玩了,它會很傷心的耶!怎麼辦?你要不要回去問一下它?

或者說我們剛才沒有計劃要買,我們今天出來是幹嘛的?媽媽一會還要去超市買東西,買菜,要不我們晚上沒菜吃飯了,餓肚子了怎麼辦?

如果是你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沒理由地哭鬧的時候,這時千萬不要責備他,耐心問他原因,分析這個事情。有時候孩子也許只是想要人傾聽他迴應他而已。

2,轉移注意力。

孩子對一件事的專注度是不會太持久的。這個時候,讓孩子平靜下來,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用其它更新鮮更好玩的事物來吸引他的注意力。

哎呀,那裡有個小丑在做汽球,好好玩哦,我們過去看看吧?

當他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過去的時候,一轉眼,也許他就不記得剛才發生了什麼,為何而哭泣。

3,冷處理。

如果孩子是完全無理取鬧,撒潑耍賴,那可以不用管他,他鬧了一會,覺得沒有引起大人的注意,就會自覺無趣,停止了哭鬧行為。又或者,只需要一個凌厲的眼神,告訴不可以這樣做。或者緊緊握住他的手,用嚴肅的表情,暗示他馬上停止他的這種行為。

這樣啟發他的良知,自覺思考自己的不當行為。這樣比大罵和處罰有效和好得多。

4,預約規則。

瞭解自己孩子的父母,會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會大哭大鬧。那這時候就要先提前預約好,定好規則,孩子提前知道了這個規則,就不會犯錯。

比如出去逛街,或者去超市時,提前和孩子約好,不能亂買玩具,或者只能買一樣。或者在日常行為**裡,集夠足夠的星星才可以有獎勵。否則是不能有獎勵的哦。

這樣也可以讓孩子知道,不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不管是什麼都需要付出。

5,適當懲罰。

如果孩子做了什麼事,實在過份的,可以適當懲罰一下。以讓孩子記住這樣是不允許的。比如罰站,罰這個星期不能看動畫片,罰今天不能看書(適用於愛看書的娃。

)或者罰今天不能做孩子最愛吃的菜等等。

只要是孩子特別喜歡的東西,限制他使用,就達到了懲罰目的,以此讓他糾正行為。而不一定非要打屁股或是凶孩子。那樣會讓孩子感覺受傷。

6,要適當尊重孩子的意願。

有時候孩子哭鬧也許是因為他要去探索,大人覺得有危險不給去,其實只要確保沒有危險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鼓勵孩子的探索行為。當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心情會很愉快,會繼續更努力的探索。這種小時候養成的愛冒險,勇於探索的個性,對孩子的未來來說是很重要的。

7,耐心糾正。

現在隔代養育的情況很多。老人家大多寵著孩子。而一些父母則認為孩子小,任性、胡鬧、不 聽從吩咐是一種自然現象,長大就會變好或變聽話,孩子的行為是累積的,長期下來就更加的 不聽話,甚至出現叛逆的情形。

總而言之,孩子,只是孩子,不管是哭還是鬧,都是沒有安全感的表現,做父母的需要付出更多耐心,傾聽孩子的聲音,適當滿足孩子的需求,努力呵護孩子的心靈成長。

8,多些陪伴。

如文章開頭的這位媽媽,一開始只是自己玩手機,孩子自個兒玩耍,久了孩子覺得無聊,需要媽媽的陪伴。如果媽媽能夠放下手機,傾聽孩子的需求,花點時間用心陪伴孩子玩耍。孩子得到滿足了,就不會造成後面不可收拾的場面了。

孩子有時候並非要買這個那個,要玩這個那個,他也許只是想要爸爸或者媽媽這個玩伴陪他玩而已。

在孩子看來,再好再貴的玩具,再好看的動畫片,都不如爸爸媽媽的用心陪伴。

11樓:兒科醫生王波

孩子不聽話,總有些內在的特殊原因,此時父母就注意觀察分析,找對原因。對孩子要細心觀察,耐心誘導,堅決不能雙方對持。要明確你的規定,但要保證孩子知道這些規定是什麼。

轉移孩子注意力

小孩子到一定年齡,都要經歷逆返心理時期,大人說怎樣,他偏不怎樣,這就是不聽話.遇到這樣的孩子,要耐心說服,說服半天也不管用,就不妨將事情擱下來,做點別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樣過一會兒,再去引導說服孩子,也許效果就好多了。

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孩子不聽話,總有些內在的特殊原因,此時父母就注意觀察分析,找對原因。比如說,孩子心裡不了什麼委屈,心裡不痛快,又說不出來,無法釋懷,就藉機向父母發洩,事事和父母對著幹。這時候就要想辦法讓孩子將內心委屈釋放出來。

再比如,孩子生了病,身體不舒服,心裡難受,但大人沒有發現,還按照常規來對待孩子,孩子就會特別的「犟」。

總之,對孩子要細心觀察,耐心誘導,堅決不能雙方對持,這樣下去要麼就是大人終究犟不過孩子,最後聽了孩子的,助長了孩子的凡事不滿意就鬧下去的壞脾氣;要麼就是父母忍不住打孩子,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給寶寶制定一定的規則

要明確你的規定,但要保證孩子知道這些規定是什麼。清楚地告訴他:「我們不能打人。如果你生氣了,要告訴明明,你想把玩具要回來。」或者「別忘了,在停車場一定要拉著媽媽的手。」

如果你的孩子服從這些規則時有問題(每個孩子都如此),那就再想辦法。比如,如果他因為感覺自己受到冷落而打了妹妹,那麼就讓他幫忙給妹妹餵飯或洗澡,然後為他安排一個可以和你單獨在一起的特別時段。如果他因為怕黑而從床上溜下來,那就在他的床頭櫃上放一把手電筒好了。

孩子三歲半該學什麼?

3歲半,剛上小班的年紀。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主要圍繞健康,語言,科學,社會,藝術五大領域開展,讓幼兒德智體美得到充分發展。基於以上,我簡單概括下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哈 第一,體育運動得重視起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是其他活動開展的基礎。在幼兒園裡,教育部針對健康領域是有明確規定的 每天戶外運動不低於2小時,...

孩子三歲半了!我打算起訴離婚了!孩子一直跟我和我爸媽一起生活的

若實在是感情已復經破裂制,最好先協議離婚 包括小孩的撫養權 教育醫療生活費用等,夫妻財產分割等 因為這種事情鬧到法院也不是很光彩的事情,若協議不成,再起訴離婚,至於小孩會判給哪一方,原則上是判給家庭條件較好的一方。因不瞭解你們的具體情況,最好在當地找個律師諮詢。法院判決孩子撫養權歸屬的原則是 有利於...

孩子現在三歲半了,該讓孩子學英語嗎?

三歲半的孩子建議去學習英語,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正好處於一個對語言極度敏感的時期,可以通過環境對他的影響,快速的學會一門新的語言。英語在我國是作為一門課程在初中和高中都要進行學習的,所以在小的時候能夠讓孩子更快的學會沒有壞處。一 不拘泥於形式,注重環境。為什麼三歲到六歲的小朋友可以很輕鬆的學會一門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