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維吾爾族的節日習俗服飾特點飲食民居

2021-03-04 00:29:47 字數 4841 閱讀 1089

1樓:貓兒萬踐踐

1、「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人口721萬(2023年)。

2、 節日: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

肉孜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製各種糕點等。

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

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

開齋節前,各家習慣炸饊子、油香、烤制各種點心,準備節日食品。節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節祝賀。節日期間殺羊或駱駝,到清真寺去作聚禮,唱歌跳舞,並舉行賽馬、刁羊和摔跤等活動

3、習俗: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淨。

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饢。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

肉粥、拉麵、湯麵、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

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繡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鍊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

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繡、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4、服飾:維吾爾族傳統服裝極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長袍,右衽斜領,無鈕釦,用長方絲巾或布巾扎束腰間;農村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面套對襟背心;城市婦女現在已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膠質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維吾爾族花帽有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繡成的民族風格圖案,有些還綴有彩色珠片;婦女常以耳環、手鐲、項鍊為裝飾品,有時還染指甲,以兩眉相連形式畫眉;維吾爾族姑娘以長髮為美,婚前梳十幾條細髮辮,婚後一般改梳兩條長辮,辮梢散開,頭上別新月形梳子為飾品。

也有人將髮辮盤系成髮結。地毯、花帽、艾德來斯綢、民間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維吾爾族最盛名的傳統工藝製品。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麗的標誌之一。

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簷尖頂氈帽,款似當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亞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男子削髮戴小罩刺繡花帽。清代初期,維吾爾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發展。

冬用皮,夏用綾,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銀線繡花點綴與裝飾,喀什乾的四楞花帽脫穎而出幾乎成了維吾爾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續至今。經過各地維吾爾族人民的不斷創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細,品種更為繁多。

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兩種,統稱「尕巴」(四楞小花帽)。總:服飾形式清晰,紋飾多樣, 色彩鮮豔,圖案古樸,工藝精湛。

2樓:匿名使用者

付天餘聽不聽人託人不要把太陽能圖語言

關於維吾爾族的節日習俗,特有的服飾,飲食,民居

3樓:七情保溫杯

1、節慶、禮儀習俗: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製各種糕點、炸油饊子、烤饢等。

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

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

男女青年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碼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

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2、特有服飾:維族男子喜穿長袍──「袷袢」,右衽斜領,不用鈕釦,用腰帶扎腰;婦女多在寬袖的連衣裙外套上對襟背心;男女都喜歡戴稱為「多帕」的小花帽,穿皮靴。婦女的飾物有耳環、手鐲、項鍊。

3、日常食俗:以麵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

最常吃的有饢、羊肉抓飯、包子、麵條等。饢是用小麥面或玉米麵製成,在特製的火炕內烤熟,為形狀大小和厚薄不一的圓形餅。

製作精細、用料講究,香酥可口,饢含水分少,久儲不壞,便於推帶。抓飯,維吾爾語稱「頗羅」,用大米、羊肉、羊油、植物油、胡蘿蔔等燜成,味道鮮美。

逢年過節或辦婚喪事時,多做抓飯待客。薄皮包子,維吾爾語稱「派提塔曼」,用面做皮,羊肉丁、羊油拌少許洋蔥做餡,皮薄肉多,油大味香。麵條有拉麵、拌麵、炒麵、湯麵等,還有曲曲(餛飩)。

粗糧食品主要是玉米麵粥和玉米麵饢。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食具有碗、筷、匙、木杓等。日食三餐,早飯吃饢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饢、茶或湯麵等。吃飯時,在地毯或氈子上鋪「飯單」,飯單多用維吾爾族的木模彩印花布製作。

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吃饢時,將饢掰成小塊,置於盤中。

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即作禱告,原是一種宗教儀式,具有讚美真主之意,現已成為維吾爾等穆斯林群眾的風俗習慣,一般都在走親訪友,入門坐定之後和離開之前作,意為感謝主婦勞作,向主人問好和感謝主人盛情等),然後收拾飯單。

4、居民: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維吾爾族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於我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之間的「丁零」人。

9世紀中葉,遷到西域的「回鶻」,融合了分佈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遊牧的突厥各部以及兩漢以來移居這裡的漢人,同原來就居住在南疆廣大地區操焉耆、龜茲、于田語的人民,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長期相處,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

4樓:貓兒萬踐踐

1、「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人口721萬(2023年)。

2、 節日: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

肉孜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製各種糕點等。

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

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

開齋節前,各家習慣炸饊子、油香、烤制各種點心,準備節日食品。節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節祝賀。節日期間殺羊或駱駝,到清真寺去作聚禮,唱歌跳舞,並舉行賽馬、刁羊和摔跤等活動

3、習俗: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淨。

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饢。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

肉粥、拉麵、湯麵、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

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繡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鍊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

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繡、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4、服飾:維吾爾族傳統服裝極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長袍,右衽斜領,無鈕釦,用長方絲巾或布巾扎束腰間;農村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面套對襟背心;城市婦女現在已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膠質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維吾爾族花帽有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繡成的民族風格圖案,有些還綴有彩色珠片;婦女常以耳環、手鐲、項鍊為裝飾品,有時還染指甲,以兩眉相連形式畫眉;維吾爾族姑娘以長髮為美,婚前梳十幾條細髮辮,婚後一般改梳兩條長辮,辮梢散開,頭上別新月形梳子為飾品。

也有人將髮辮盤系成髮結。地毯、花帽、艾德來斯綢、民間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維吾爾族最盛名的傳統工藝製品。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麗的標誌之一。

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簷尖頂氈帽,款似當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亞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男子削髮戴小罩刺繡花帽。清代初期,維吾爾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發展。

冬用皮,夏用綾,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銀線繡花點綴與裝飾,喀什乾的四楞花帽脫穎而出幾乎成了維吾爾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續至今。經過各地維吾爾族人民的不斷創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細,品種更為繁多。

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兩種,統稱「尕巴」(四楞小花帽)。總:服飾形式清晰,紋飾多樣, 色彩鮮豔,圖案古樸,工藝精湛。

維吾爾族服裝的特點維吾爾族服飾介紹

維吾爾服飾有許多圖案,非常漂亮,富有特色。維吾爾族男人的黑白效果是如此講究,維吾爾族婦女更喜歡使用對比色,使紅色更加明亮和綠色。維吾爾族是個愛花的人,戴著繡花帽,穿繡花衣服,腳穿繡花鞋,繫著毛巾繡繡,攜帶袋,服裝和服裝更與花密切相關。擴充套件資料由於伊斯蘭教禁忌偶像崇拜,禁忌在服飾 飾物和建築物上描...

維吾爾族的禮儀特點維吾爾族的民族風俗簡單特點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 各種糕點 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 都瓦 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

維吾爾族的節日有哪些,新疆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有肉孜節 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節日都 於伊斯蘭教,日期是按伊斯蘭教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1.肉孜節又叫 開齋節 時間在伊斯蘭教歷10月1日。穆斯林在萊麥丹 第9月 全月齋戒,齋月最後一日尋看新月,見月次日開齋,即為開齋節 如未見新月,則繼續封齋,節期順延,一般不超過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