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是怎麼形成的喜馬拉雅山脈是怎麼形成的?

2021-03-04 00:37:24 字數 5468 閱讀 7392

1樓:暴走少女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印度板塊仍在以每年大於5釐米的速度向北移動,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同時還處於板塊邊界碰撞型**構造帶上。

據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稱古地中海,它經歷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一直持續到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那時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總的趨勢是連續下降,在下降過程中,海盆裡堆積了厚達30000米的海相沉積岩層。

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2樓:暮夏淺眠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於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三個板塊之間相互碰撞而產生的。其中主要的運動力量來自於印度洋板塊。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個整體,而是裂解為若干個巨大的板塊,堅硬的岩石圈板塊「馱伏」在塑性軟流圈之上,橫跨地球表面,併發生大規模運動,板塊與板塊之間,或相互分離,或相互聚合,或相互平移。

全球的岩石圈板塊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同時,根據板塊遷移學說,這些板塊並不是永遠不動的,而是會慢慢發生遷移,所以板塊和板塊的交界地帶,會因為板塊的相互作用而產生不同的地形地貌。

如果兩個相鄰的板塊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這種板塊邊界稱為生長邊界,而在這種邊界中容易產生的地形地貌就是海溝、大峽谷等;如果兩個相鄰板塊是朝著相對的方向運動,那麼就會形成消亡邊界,這種邊界中較為常見的地形地貌就是山脈、海島帶、火山帶等。

所以,喜馬拉雅山脈之所以會形成,就是因為正好處在板塊的消亡邊界上。印度洋板塊目前仍然以每年大於30至45毫米的運動速度向北移動,擠壓著亞歐板塊。所以,喜馬拉雅山脈也會隨著這一板塊運動,每年都會不斷地緩緩增高。

地質考察表明,在20億年前,喜馬拉雅山脈地帶還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正是隨著板塊的不斷運動,才逐漸形成了現在巍峨壯觀的「世界屋脊」。

3樓:匿名使用者

在2.25億年前,這裡卻是一片汪洋大海。然而,在距今4000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南面的印度(印度洋板塊)向北面漂移,平均每年漂移6—12釐米。又過了2000多萬年,印度與亞歐(亞歐板塊)碰撞了,印度被擠壓到亞歐之下。

在他們的碰撞之處,底層受到強烈的擠壓,產生褶皺,隆起成山,從而形成了最高大的喜馬拉雅山。據瞭解,這兩個板塊還在以每年5.08釐米的速度互相擠壓,迫使喜馬拉雅山繼續升高,它的主峰珠穆朗瑪峰還在以平均每年約1.27釐米的速度繼續升高。

4樓:匿名使用者

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相互碰撞擠壓,隆起就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5樓:匿名使用者

地球分為六大板塊,他們在不斷地運動,相互擠壓形成山脈,遠離形成海洋。

喜馬拉雅山是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互碰撞形成的。

6樓:匿名使用者

是太平洋板塊和印度大陸板塊撞擊形成的,現在還在活動期。

喜馬拉雅山是怎麼形成的?

7樓:№藍衣

據地質學家考證,7000萬年以前,這裡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到了3000萬年前,由於造山運動,南方的印度洋板塊與北方的歐亞大陸板塊相互碰撞,交疊相擠,使喜馬拉雅山不斷抬高。到了300萬年前,已上升到3500米,而近10萬年以來,上升更快,平均高度今已達到6000米以上,現在還在繼續上升。喜馬拉雅山驟然隆起,構成一道凌空屏障,阻擋了印度洋暖溼氣流的北上,造成青藏高寒乾旱氣候,一直影響到大西北。

8樓:楔尾鷹

印度洋版塊和亞歐版塊相互擠壓造成的。

9樓:匿名使用者

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碰撞所形成的

10樓:地殼運動規律

老師:為什麼遲到?

學生:書包中有地理書,地理書上有板塊。板塊碰撞形成了喜馬拉雅山,揹著走不動。

老師:你的書和書包呢?

學生:書和書包都被喜馬拉雅山壓著,放棄了。

老師:喜馬拉雅山是地殼運動形成的,與地理書何干?

學生:你說的,書上也是這麼寫的,板塊碰撞形成了喜馬拉雅山。

可見,喜馬拉雅山是地殼運動的結果,而不是板塊運動的結果。

地球說,地殼運動由來已久!

你看:澳大利亞陸塊先定居紅海,

後定居阿拉伯海,

再定居孟加拉灣,

將來還會定居北部灣-南海海域-臺灣海峽,

……假如一個地殼運動週期為2.7億年,並且澳大利亞陸塊從孟加拉灣退出已有1億年的歷史這一結論正確,那麼,相對今天的海陸結構而言,有如下科學論斷。

1,在5.4億年前、2.7億年前的古地球上,都曾經分別出現過類似今天的海陸分佈史。

2,在6.4億年前、3.7億年前和1億年前的古地球上,都曾經分別出現過類似的古大陸結構。

3,現代地學界所謂的古大陸,實際上指的是地史上的最後一個古大陸。

4,今天地球上的印度半島-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的嵌合結構,就是在地史上的最後一個古大陸形成過程中形成的。

5,今天地球上的印度半島-喜馬拉雅山山脈-青藏高原的嵌合結構,是對古大陸時期的喜馬拉雅山山脈的承接和延續。

可是,現代地學理論認為,喜馬拉雅山脈形成於古大陸**過程中,是現代地學界的古大陸**後,岡瓦納大陸解體,古印度半島北上撞擊亞歐陸塊形成的。

現代地學界偽造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過程,究其原因:

1,現代地學界不懂得地殼運動形式,不知道地殼運動通史,更不懂得地殼運動規律。

2,研究方法不正確。

3,對古大陸以前的海陸結構、古大陸的形成過程和**過程一無所知。

4,偽造了古大陸的結構和偽造了錯誤的特提斯洋。

……地球的結構和記憶表明,今天的印度半島——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在2.7億年前,曾經有著類似今天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島嶼——北部灣-南海海域-臺灣海峽——長江黃河流域的地理方位地質結構史,海陸分佈史(包括海拔高度)和緯度史,由2.7億年前古地球上的,類似今天的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島嶼——北部灣-南海海域-臺灣海峽——長江黃河流域演化而成。

一方面可以看出,現代地學界所謂的和苦苦追尋的特提斯海,曾經有著類似今天北部灣-南海海域-臺灣海峽的地理方位地質結構史,海陸分佈史和緯度史。今天北部灣-南海海域-臺灣海峽,就是人們所謂的和苦苦追尋的特提斯海的再現。

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過程。

從今天的海陸結構分佈,可以看出地中海和北部灣-南海海域-臺灣海峽的關係。

地球的結構和記憶表明,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一矣。

喜馬拉雅山脈是怎麼形成的?

11樓:真心話啊

形成原因: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印度板塊仍在以每年大於5釐米的速度向北移動,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同時還處於板塊邊界碰撞型**構造帶上。

自早第三紀以來,各個板塊相互碰撞,對中國現代地貌格局和演變發生重要影響。

自始新世以來,印度洋板塊向北俯衝,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地,這次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

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12樓:xhj北極星以北

印度洋板塊向北俯衝,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地,這次構造運動就是「喜馬拉雅運動」。

喜馬拉雅運動分早、晚兩期,早喜馬拉雅運動,印度洋板塊與亞洲大陸之間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發生強烈碰撞.喜馬拉雅地槽封閉褶皺成陸,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合併相連.與此同時中國東部與太平洋板塊之間則發生張裂,海盆下沉,使中國大陸東部邊緣開始進入邊緣海-島嶼發展階段。

晚喜馬拉雅運動是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發生了強烈的差異性升降運動.差異運動的強度自東向西由弱變強.由於印度洋不斷擴張,推動著剛硬的印度洋板塊,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向亞洲大陸南緣俯衝擠壓,使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

這種以小的傾角俯衝於亞歐板塊之下的印度洋板塊持續向北的強大擠壓力,在北部遇到固結歷史悠久的剛性地塊(塔里木、中朝、揚子)的抵抗,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使構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殼的重疊,上地幔物質運動的加強和深層及表層構造運動的激化,導致地殼急劇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積大幅度急劇抬升,於是形成雄偉的青藏高原以及喜馬拉雅山脈。

13樓:匿名使用者

雄偉的喜馬拉雅山高聳在歐亞大陸上,被稱為「世界屋脊」的珠穆朗

瑪峰,就屬於這一山系。那麼,喜馬拉雅山是怎樣形成的呢?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地球科學家現在大體上可以講出它的故事。

盤古大陸的形成和**。在5億年前,地球表面已經存在某些大陸塊體,它們在海洋中漂移,後來才逐漸聚合在一起。大約在4.

2億或3.8 億年前,現北美洲和歐洲碰撞,並結合在一起成為勞亞大陸。其間,現在的非洲、印度、澳洲、南美洲和南極洲也相互碰撞,並且結合在一起,成為岡瓦那大陸。

大約在3.6或2.7 億年前,勞亞大陸和岡瓦那大陸又互相碰撞,並且結合在一起,成為盤古大陸。

在2億年前,盤古大陸開始**。有人認為,在漫長的地球歷史中,象大陸這樣合而分、分而合的過程,也許曾經多次出現,每次拼合和分離的時間大約5億年。

東亞大陸塊的形成。一個大陸可能由多個塊體組成。中國的華北塊體、華南塊體、塔里木塊體都是古生代以前的古老塊體。

在2.5億年前,它們已經互相碰撞,並結合成東亞大陸。在塊體之間由碰撞產生褶皺。

之後,青藏高原的羌塘塊體和拉薩塊體,相繼和東亞塊體碰撞聯在一起。直到0.5億年前,印度次大陸才和東亞大陸碰撞。

印度次大陸的漂移。印度次大陸原先是岡瓦納大陸的北緣,後來向北漂移和歐亞大陸結合。在0.

8億年前,印度尚未與歐亞大陸結合,漂移速率為每年10cm;在0.5億年前,印度已與歐亞大陸結合,漂移速率下降為每年4.5cm。

印度板塊向北漂移,與歐亞板塊碰撞,不僅推動歐亞板塊一同向北移動,而且俯衝到歐亞板塊下方,使印度板塊的大量物質聚存在歐亞板塊的地殼和上地幔處,產生了全球最高的喜馬拉雅山和大陸中最大的青藏高原。

喜馬拉雅山脈最終形成。喜馬拉雅山脈是印度次大陸與歐亞大陸碰撞形成的。它的形成過程尚有爭論。

這裡提出一種多次隆起的解釋,並開列一個形成過程的時間表:5000萬年前,當印度板塊向歐亞大陸前進時,在**雅魯藏布江的縫合處,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的下方俯衝,出現第一個俯衝帶;3500萬年前,印度板塊繼續推進,當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接觸時,印度板塊的岩石層發生**,地殼仍在雅魯藏布江縫合帶處向下俯衝。由於衝擊的力量,印度板塊的地殼物質受到擠壓,堆積在縫合帶附近,形成山脈,奠定喜馬拉雅山脈的基礎; 2100萬年前,當印度板塊在縫合帶處俯衝的深度達到100km 時,由於歐亞板塊上地幔的浮力太大,該俯衝被迫停止。

但印度板塊仍向北遷移,並出現第二個俯衝帶。由於這個俯衝帶的作用,使它上方的地殼隆起,基本形成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1100萬年前,由於同樣的原因,歐亞板塊上地幔的浮力,使印度板塊的俯衝帶又被迫停止。印度板塊繼續北上,出現第三個俯衝帶,再一次使喜馬拉雅山隆起。

根據這種解釋,喜馬拉雅山脈的隆起不止出現一次,而是多次;並且喜馬拉雅山脈的物質成分,主要是印度次大陸地殼,而不是歐亞大陸上地幔的物質。

喜馬拉雅山是什麼板塊擠壓形成的喜馬拉雅山的成因是什麼板塊與什麼板塊碰撞擠壓而形成的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印度板塊向北漂移,與亞歐板塊相撞,板塊擠壓,亞歐板塊上拱 抬升,形成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印度板塊仍在以每年大於5釐米的速度向北移動,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同時還處於板塊邊界碰撞型 構造帶上。據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

喜馬拉雅山是什麼板塊擠壓形成的喜馬拉雅山的成因是什麼板塊與什麼板塊碰撞擠壓而形成的

教材上說的大陸板塊相互碰撞應該指的是亞歐大陸板塊和印度板塊相互碰撞 印度板塊是印度洋板塊中的一個小板塊 陸地板塊和海洋板塊相撞的時候,在海洋處形成海溝,但是由于海洋板塊深入路地板塊下部,也可以使陸地板塊被擠壓上升。比如太平洋板塊和美洲版塊相撞不是形成了安第斯山脈和落基山嗎。而且喜馬拉雅山形成是印度洋...

喜馬拉雅山有多高呢,喜馬拉雅山有多高

喜馬拉雅山脈,海拔平均7000 8000米以上,全長3400公里,位置中國與印度等國間,青藏高原南巔。喜馬拉雅山有多高?喜馬拉雅山主峰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高達8844.43米。據最新測定資料表明,珠穆朗瑪峰平均每年增高1釐米。喜馬拉雅山脈,藏語意為 雪的故鄉 位於青藏高原南巔邊緣,是世界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