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取暖的,古代人都是怎麼取暖的?

2021-07-15 08:48:04 字數 5251 閱讀 4853

1樓:卡丁之神

古代取暖的設施主要有火塘、火牆、壁爐和爐灶等。

火塘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從半坡、姜寨等遺址發掘來看,其原始房屋中設於門口附近的灶炕,是一種炊事與取暖相結合的設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氣以助燃燒,又能阻擋冬季自門口吹入的寒風。

秦宮的「壁爐」和「火牆」

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秦代宮廷貴族是怎樣禦寒取暖的呢?

據《秦宮廷文化》介紹:考古工作者們在咸陽宮殿遺址的洗浴池旁邊發現有壁爐,似為供取暖用的裝置。研究者認為,這應是在當時條件下比較先進的方式。

除此之外,其他宮室中目前雖未發現同樣設施,但也應與此一樣。遺址中發現三座壁爐。壁爐採暖可以克服火盆、火塘取暖的弊病。

其中兩座壁爐是供浴室採暖用的,而第三層第三室的壁爐似供高階統治者採暖用的,因為它接近最大的一室。一號建築遺址的壁爐寬1.2米,縱深1.1米,高1.02米,爐膛為覆甕形,可使熱焰在膛內有充分迴旋的餘地,爐頂為「入」字形,有較大的散熱面積。由於上部建築毀壞,因此無法得知煙道的樣式。

爐口前有灰坑,爐的左側有一個存放木炭的炭槽,由此可知該壁爐使用的燃料是木炭。木炭沒有較大的火焰,燃燒的時間比較長,可以使室內溫度長時間保持穩定。反映了我國在建築採暖技術上有了很大的進步。

另據石興邦先生介紹:秦長樂宮遺址曾發現火牆做法,即用兩塊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於牆內,與灶相通,用來取暖。

漢代的「溫室」和「椒房」

在西安西北郊閻家村的漢代建築遺址中,發現了用於取暖的爐灶,位於屋角,以土坯砌成,灶膛呈方形,灶前有灰坑,灶外側有曲尺形平面矮牆(「灶屏」),並有專門的排煙道(「突」)。

漢宮貴族如何解決取暖問題也讓人們很是關注,我在研究中發現,溫室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漢代有宮殿名叫溫室殿,據記載一在長樂宮中,《三輔黃圖》:「溫室殿,按《漢宮闕疏》:'在長樂宮』。

」又《漢書·孔光傳》晉灼注:「長樂宮中有溫室殿。」一在未央宮中,《三輔黃圖》引《漢宮閣記》雲,溫室殿「在未央宮」。

漢武帝時建,位於前殿之北。《漢書·霍光傳》:「(昌邑)王入朝太后還,乘輦欲歸溫室。

」即指此殿。溫室殿是皇帝冬天居住的暖殿,殿內有各種防寒保溫的特殊裝置。《西京雜記》記載說:

溫室殿以花椒和泥塗壁,壁面披掛錦繡,以香桂為主,設火齊(雲母)屏風,有鴻羽帳,地上鋪著西域毛毯。未央宮溫室殿是公卿朝臣議政的重要殿所。《漢書·京房傳》:

「房奏考功課吏法,上令公卿朝臣與房會議溫室。」此殿也曾是宮中藏書之所。《隋書·經籍志》載:

漢哀帝時,「乃徙溫室中書於天祿閣上。」

在漢代,還有一種溫室是用於種植蔬菜的。當時有一種韭菜叫溫韭,是主要蔬菜之一。司馬遷稱當時擁有千畦姜韭者,其富與千戶侯相當。

《鹽鐵論》稱漢代富人食「冬葵溫韭」,指為不時之物。所謂溫韭,即以溫室技術培育的韭菜。漢代長安專為宮廷中設有蔬菜溫室,「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

」葵乃秋季所食,冬季能吃到鮮葵,想來也是溫室栽培技術所產。

唐代貴族的「瑞炭」和「鳳炭」

上述取暖方式習慣也一直沿襲到了隋唐時期。

在唐長安城,漫長的冬季來臨後,無論士庶,都減去了戶外活動。雖然如此,富貴與貧寒之間取暖的方式區別仍是很大的。

《開元天寶遺事》記載了數則帝王、貴宦冬日的取暖方式:「西涼國進炭百條,各長尺餘。其炭青色,堅硬如鐵,名之曰瑞炭。

燒於爐中,無焰而有光。每條可燒十日,其熱氣逼人而不可近也。」「申王(玄宗弟)每至冬月,有風雪苦寒之苦,使宮妓密圍於座側,以禦寒氣,自呼為'妓圍』。

」「楊國忠家,以炭屑用蜜捏成雙鳳,至冬月,則燃於爐中,及先以白檀木鋪於爐底,餘灰不可參雜也。」奢侈以至於此,不知其中有無賣炭翁被搶去的炭?

晚唐詩人張孜有一首《雪》,寫盡了不同家庭取暖情景的大不一樣:「長安大雪天,鳥雀難相覓。其中豪貴家,搗椒泥四壁。

到處熱紅爐,週迴下羅幕。暖手調金絲,蘸甲斟瓊液。醉唱玉塵飛,困融香汗滴。

豈知飢寒人,手腳生皴劈。」

全詩的意思是:長安的大雪天,連鳥雀都藏了起來難以見到。城裡的豪門貴族之家,搗碎了花椒和上泥來塗牆壁。

家中到處都燒起通紅的小火爐,掛起了一重又一重的防寒簾幕。在這樣溫暖的環境中調理琴絃演奏,留著長指甲的侍女端上酒漿,醉醺醺地唱得樑上的塵埃飛動,帶著嬌態的舞女們跳得香汗淋漓。這些住在安樂窩中的人們,**知道那些忍飢受凍的窮人,手腳都裂開了大口子痛苦難熬。

前文提到的花椒也是冬季取暖的主要用品。漢代更有宮殿名為椒房殿。也有兩處所在,一在長樂宮,班固《西都賦》:

「後宮則有掖庭椒房。」李善引《三輔黃圖》注:「長樂宮有椒房殿。

」此殿在高帝時為皇后的殿室。另一處在未央宮。《三輔黃圖》卷三:

「椒房殿,在未央宮,以椒和泥塗,取其溫而芬芳也。」位於前殿之北。由於椒房殿是皇后居住的宮殿,故「椒房」就成為皇后的代稱。

《太平御覽》卷一百八十五引《漢宮儀》:「皇后稱椒房,以椒塗室,主溫暖除惡氣也。」又《漢書·孝昭上官皇后傳》載,上官安雲:

「以臣父子在朝而有椒房之重。」

2樓:匿名使用者

炕..陝西那邊就用這個

古代人都是怎麼取暖的?

3樓:

宋朝時期,出現了一種類似現在熱水袋的取暖工具,稱為「湯婆子」「腳婆」。用錫或者銅製成南瓜狀的圓壺,上面留有小口可灌入熱水,然後裝入布袋中達到取暖的效果。這種「湯婆子」便宜好用,尋常百姓家基本上都有。

而且不易損壞,有的甚至會傳給幾代人。宋朝的黃庭堅還曾做過一首詩讚美這種工具:小姬暖足臥,或能起心兵。

至元明時,棉花逐漸部份取代絲麻,成為中國重要的天然纖維作物。古代皮衣—裘,王室貴族一般用羔羊皮、狐白裘等高檔動物毛,而庶人則用劣質的羊皮或者狗皮。

另外古代人為了禦寒就會選擇在冬季吃一些養生的食物來補充熱量。平民一般會用鬲,貴族則用陶或者銅鼎來烹調食物,在食物的選擇上,會挑一些性暖的,比如生薑、羊肉和狗肉等。除了吃以外,楚人還會飲酒抗寒保暖,當時的人們早已發現了酒的這一特點。

4樓:焉憶楓

最近的天氣可謂是越來與冷了,有些怕冷一組,已經套上厚厚的羽絨服,與寒冬做起了鬥爭。北京等地方家家都已經供上了暖氣,為了抵抗寒冬。但是在幾千年的古代,他們都是怎麼抵禦寒冬的呢?

中國古時所謂的布,一般是指麻布,人們用「布衣」一詞形容平民百姓,是因為窮人穿不起絲織品,只能以麻布蔽體。自秦漢迄唐宋一千五百年間,絲麻維繫著數千萬,甚至上億中國人的衣著、被褥等生活必需。

至元明時,棉花逐漸部份取代絲麻,成為中國重要的天然纖維作物。古代皮衣——裘,王室貴族一般用羔羊皮、狐白裘等高檔動物毛,而庶人則用劣質的羊皮或者狗皮。

秦朝時,在貴族以及皇宮內又出現了「壁爐」和「火牆」等用以取暖。考古學家在咸陽宮遺址的洗浴池旁邊發現有三座壁爐,其中兩座供浴室使用,第三層則接近最大的一室,應該是秦皇專用的。壁爐裡主要是用燒炭來禦寒,並且將出煙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煙中毒。

另外在秦興樂宮遺址中還發現了火牆的做法,即用兩塊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牆的內側,與灶相連通,已經具備了火炕、暖氣的雛形。

古人沒有現代的電熱取暖器,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爐子一類,其中薰爐、手爐、足爐等,應該是中國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薰爐其實是一種外帶罩子的炭火盆,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盆,上部為罩,鏤空,做成花卉圖案。宮裡使用的一般為銅質,做工精緻。

民間多用陶土、鐵製作。

手爐是用來暖手的小火爐,精巧玲瓏、形狀多樣,裡邊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加罩。甚至還可放在袖子裡暖手,又被稱為「暖手爐」、「火籠」。

足爐要比手爐大一些,是用錫或銅製成的一種扁瓶子,裡面灌熱水(有點像現在的暖水袋),主要用來焐腳,既可隨身攜帶,也能放入被窩中。此爐又稱為「腳婆」、「湯媼」。

古人為了禦寒就會選擇在冬季吃一些養生的食物來補充熱量。平民一般會用鬲,貴族則用陶或者銅鼎來烹調食物,雖然材料不同,但都是在器皿下通過柴和炭生火,做出來的食物有點像我們今天吃的火鍋。在食物的選擇上,會挑一些性暖的,比如生薑、羊肉和狗肉等。

除了吃以外,楚人還會飲酒抗寒保暖,當時的人們早已發現了酒的這一特點。

直到明清,火鍋才真正興盛起來。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辦了530桌宮廷火鍋,其盛況可謂是當時中國火鍋之最。火鍋這簡直是全中國人民抗寒利器啊有木有!

古代人們是如何取暖的?

5樓:不曾明瞭

春秋時期,開始使用器具燒炭取暖,用具的名稱叫做燎爐。燎爐一般附有炭箕,用來轉移火種和新增木炭。不過,此時的人們已經聰明瞭許多,禦寒取暖的方式也不僅僅是燒炭取暖這一種。

秦朝時,在貴族以及皇宮內又出現了「壁爐」和「火牆」等用以取暖。考古學家在咸陽宮遺址的洗浴池旁邊發現有三座壁爐,其中兩座供浴室使用,第三層則接近最大的一室,應該是秦皇專用的。壁爐裡主要是用燒炭來禦寒,並且將出煙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煙中毒。

另外在秦興樂宮遺址中還發現了火牆的做法,即用兩塊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牆的內側,與灶相連通,已經具備了火炕、暖氣的雛形。

在秦漢時,冬天可以調節室內溫度的房間已出現,時稱「溫調房」。東漢科學家張衡《西京賦》裡「朝堂承東,溫調延北」一語中的「溫調」,說的就是這種溫調房。當時一般貴族家庭都有這樣的房間,皇家當然更不例外。

皇家的溫調房空間更大更高階,被稱為「溫調殿」。冬天,溫調殿是皇帝、太后、皇后和妃嬪所居之地,也是皇帝與核心臣僚議事和接待重要來賓的場所。是什麼使得房間具有保暖功能的呢?

有一種說法是「以椒為泥塗室」。《漢宮儀》稱,「皇后稱椒房,以椒塗室,主溫暖除惡氣也」。當時花椒已被視為一種防寒保暖材料,搗碎和泥,製成牆壁保溫層。

椒房殿的牆壁還掛有錦繡壁毯,地上鋪著厚厚的西域進貢毛毯,設火齊屏風,還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在這樣的房間裡生活,冬天自然不會感覺寒冷。這種奢華的保暖建築方法,也被後人效仿。

據《世說新語》載,西晉全國首富石崇便「以椒為泥塗室」。

古人沒有現代的電熱取暖器,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爐子一類,其中手爐、足爐、薰爐是中國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手爐是用來暖手的小火爐,精巧玲瓏、形狀多樣,裡邊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加罩。手爐甚至可放在袖子裡暖手,又被稱為暖手爐、火籠。

明代時,手爐的樣式開始變得繁多起來,也愈發小巧,可放在袖中。明朝時人們越來越懂得享受與養生,在手爐中除了放置取暖的炭灰,還會放些香薰和藥材,手爐逐漸成為貴族把玩的藝術品,材料和做工也逐漸考究起來。

宋朝還有一種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湯婆子」,又稱「錫夫人」、「湯媼」、「腳婆」,類似於熱水袋。一般是由錫或者銅製成橢球狀或南瓜狀的瓶子,上方開口帶有帽子,從這個口子裡灌進去熱水,臨睡前放在被子裡。

薰爐是用陶土或銅鐵製成的貯火器具,宮裡使用的一般為銅質,做工精緻,民間多用陶土、鐵製作。薰爐又被稱為暖爐、紅爐,專門用來供室內使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把薰爐稱為「別春爐」,有詩云:

「暖閣春初入,溫爐興漸闌。晚風猶冷在,夜火且留看。獨宿相依久,多情慾別難。

誰能共天語,長遣四時寒。」

此外,室內也會設有熏籠。熏籠的起源已經很難考證。熏籠分為盆和籠兩個部分,製作十分精美,大的熏籠達數百斤,有一米多高,有的甚至是青銅鎏金的,還有琺琅的。

古代人用怎樣記錄時間,古代人如何記錄時間 怎麼表達時間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 夜半,又名子夜 中夜 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 雞鳴,又名荒雞 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 平旦,又稱黎明 早晨 日旦等 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 日出,又名日始 破曉 旭日等 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

古代人是怎樣避孕的,古代人是如何避孕的

在古代避孕其實是很麻煩的,所以一般情況下就用要用比較精準,叫做避子湯有紅花,麝香之類的成分,活血可以墮胎。並沒有其他的避孕方法,普通人不會避孕的。而墮胎也沒有,因為中醫是不進行外傷 的。據說藏紅花是宮廷傳出來的避孕祕方,如果說不想讓懷孕,就會讓人把她倒掛起來,給他用藏紅花液清洗下身,他們也會用動物的...

古代人問你是誰,都是怎麼表達的,古代人說你是誰怎麼說

你好雖然古代人比較含蓄 但是他們 也是非常講究禮儀的 碰見一個人 不等別人問 就會告訴對方自己是誰 可以說 何人 或者 孰人?何 是疑問代詞,孰 指誰,哪個人或哪回些人,這這樣的答 說法只存在書裡,生活裡就是直白的說的。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 口頭語言 口語 書面語言 書面語 來表述,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