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有兒子,為何卻無一人敢覬覦朱標的太子之位呢

2022-01-22 00:33:57 字數 1613 閱讀 8097

1樓:

在封建社會,皇權是至高無上的。為了權力,皇室會出現手足相殘、父子兵戎相見的局面。所以後來有了那句"自古無情最是帝王家"的感慨。

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秦朝到清朝宣統帝退位,歷經數十個朝代。在各個朝代中,都曾經出現過流血案例。

如秦皇世子扶蘇,被胡亥賜死;隋文帝楊堅的太子楊勇被廢,最後被兄弟楊廣所殺;唐高祖李淵的太子李建成被兄弟李世民所殺……但是,凡是總有例外,在封建王朝中,出現過一個太子位置異常穩固的人,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朱標。這是為什麼呢?

一、 朱標是嫡長子公元2023年,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稱吳王的時候,就冊立朱標為世子,在朱標13歲的時候,朱標就代替朱元璋祭拜安徽的祖墓,僅僅從這兩點,我們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於朱標寄予厚望。

公元2023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年號洪武。朱元璋稱帝后立馬把朱標冊立為太子,以此確保朱標諸位之位。

二、 朱標威信極高在朱元璋的26個兒子中,身為嫡長子的朱標一直以來都是這些小弟弟心中的大哥。朱標十分友愛兄弟,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過錯,都是由於朱標從中說情調和才得以免於懲罰。所以,兄弟們對朱標都是既感激又信服,無人想動搖他的太子之位,連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也不例外。

三、明朝的皇子待遇極好明朝的皇子,堪稱史上最幸福富二代,所以才有那麼多現代人做夢都想穿越回明朝當王爺。朱元璋是一個把家天下理念執行到極致的皇帝,他不僅把所有兒子都早早封了王,而且分別有封地,等到皇子們十幾歲時,他們便被派往封地,以藩王身份鎮守在全國各地。藩王們個個手握重兵,雄霸一方,有錢有權,過得比皇帝更逍遙自在。

由於朱元璋的兒子們對自己的現狀大多比較滿意,所以就更不願意冒風險去與朱標爭當太子了。另外,皇子們都自幼遠離京師,也不具備奪嫡的客觀條件。有人可能立馬就說,那明成祖朱棣怎麼就造反了呢?

其實,朱允炆當上皇帝后,朱棣並沒有造反,而是在自己的封地老老實實的逍遙快活。他之所以造反是因為朱允炆要削藩,和清朝的平西王吳三桂一樣,當康熙皇帝決定削藩的時候,吳三桂也開始造反了。削藩就意味著剝奪他們的權利和榮華富貴,所以他們當然要反抗了。

四、 東宮班子強大在朱元璋稱帝之後,朱元璋對於朱標的教育非常的重視。朱元璋親自選拔功勳道德老成者,輔佐朱標太子的學業。

在朱標的授業老師中,匯聚當時各方面的人才,例如:當時儒家名師宋濂教育朱標學習儒家經典;軍務方面的老師有:常遇春、徐達等這些明朝開國元老,培養朱標的軍務能力;在政務方面有:

左丞相李善長,中書左、右丞趙庸、王溥,中書參政楊憲,御史中丞劉基等這些三省六部中樞神經的**輔佐朱標政務方面。

五、朱標才能出眾,性格寬厚朱標二十二歲就開始監國,處理朝廷日常政務,擁有豐富的治國經驗,並且得到群臣的擁戴。他才能出眾,性格寬厚,但仁慈中又不乏主見,甚至敢於挑戰父皇朱元璋的權威,屢屢直言勸諫。

像宋濂這樣的人,如果不是朱標和馬皇后的死保,恐怕早就被朱元璋處死了。而且,朱標還經常巡視民間,廣施仁德,在民間的威望也極高。如果這個時候有人想要謀太子位,那基本上就與重新打個天下的難度相當了。

2樓:惠華小知識

因為朱元璋已經立下遺囑,立朱標為太子。如果有人敢覬覦太子之位,會遭到嚴厲的懲罰。

3樓:次元小拾

因為朱元璋是個說一不二的人,而且朱元璋手上握有大權,全朝上下都聽他的,所以他想立誰當太子都沒人敢提出反對的意見,就連他的兒子們也不敢窺覬朱標的太子之位。

作為大明開國君王,明太祖朱元璋為何對大腳馬皇后言聽計從呢

因為朱元璋是真心喜歡馬皇后的,加上馬皇后是真有大智慧,還有馬皇后對朱元璋的付出,都事值得朱元璋事事都聽她的。原因一是好不容易娶到老婆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相信大家對他都是非常清楚,那麼大家也知道年輕的朱元璋說白就是一個窮小子,就是給地主放牛的,後來國家動盪,朱元璋就跟著郭子興一起打仗,沒有想到朱...

請對朱元璋進行簡單評價,對明太祖朱元璋的評價

膽量見識大意志極為堅定,這跟他在大明皇陵之碑寫的早年經歷有關,涉歷拓寬了視野,增長的見識,對平等正義美好適合有著極為的渴望。對明太祖朱元璋的評價 朱元璋出身貧苦,奮鬥而成了統一中原的開國皇帝,驅逐胡虜拯救漢民族,雖然傳說殘暴私慾,但不妨礙評價他為三百年明朝及以後的 集權國家打下基礎的歷史豐功偉績。對...

比較一下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的異同點

漢人皇帝 草莽出身 歷史是僅有的兩個農民起義且成功建立穩定王朝的皇帝 劉邦祖籍徐州沛縣 朱元璋祖上也是從沛縣遷到鳳陽的嚴格的說兩人還算老鄉哩 都是以弱勝強得天下 楚漢爭霸 劉邦是屢敗屢戰最後垓下之圍擊敗不世出的牛人項羽 朱元璋鄱陽湖南京城大大小小無數仗才一步步搞定陳友諒善用人才 劉邦有漢初三傑 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