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這個姓氏的由來,百家姓中 吳 姓怎麼由來的 ?

2022-03-16 09:35:45 字數 4774 閱讀 3671

1樓:匿名使用者

姓氏起源: 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

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

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

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

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扎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

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扎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聚集地:

遷徙分佈 吳國滅亡後,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後還繁衍於江浙、安徽、山東、河南境內的一些地方。隋唐時期,吳氏已廣泛地分佈於大江南北。唐高宗時有吳姓將佐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唐僖宗時,有吳姓將佐隨王審知入閩,皆在福建安家落戶。

宋明以後,吳氏稱雄於東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孫吳宣是後蜀駙馬,家族顯赫一時。吳宣的5世孫吳吉甫是吳氏入粵始祖。 吳氏遷居臺灣始於2023年,入臺第一人是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鬥,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臺灣)。

吳氏遷居香港,大約始於元代。 吳姓在臺灣為第七大姓。臺南縣吳姓人最多,還有在嘉義、雲林、彰化等。

明朝末年至清代,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有許多人前往澎湖、臺北、高雄等地謀生創業。現臺北縣新店安坑吳姓人家是於順治年間從福建移居入臺灣的打狗(今高雄市),康熙年間平和人吳鳳父子到臺等。發展至今,其中最為顯赫的一支是吳伯雄家族。

吳伯雄現任臺灣國民***常委、臺北市市長等要職,其家族號稱吳氏"全臺第一家"。 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吳人東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

吳氏在東渡日本的同時,還有大批人南遷,進入今越南地區。其中季扎的50世孫吳權於939年稱王,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南越政權最後一任**吳庭豔即吳權之後。

現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吳姓為第六大姓。東漢時有吳風進入朝鮮,發展至今,吳姓稱為朝鮮143個姓氏中最常見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後,吳姓還有人移民南洋,遷至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國、緬甸等國,近代,又有人旅居歐美。

堂號 "延陵堂":季扎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後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

因此他被後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 歷史名人: 吳道子:

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遊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承恩:明朝**家。著有《西遊記》傳世。

吳 起:戰國時著名軍事家。衛國人。

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 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

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敬梓:

清代人,以**《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 吳沃堯:清代著名**家。

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

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 吳其浚: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

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參考資料:

百家姓中 『吳』姓怎麼由來的 ?

2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寫的很全,別忘了加分哦。

「吳」這個姓氏的來歷?

3樓:西伯利亞的狼

一、尋根溯祖

1、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

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後,由仲雍繼位。

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

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二、遷徙分佈

吳國滅亡後,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後還繁衍於江浙、安徽、山東、河南境內的一些地方。隋唐時期,吳氏已廣泛地分佈於大江南北。唐高宗時有吳姓將佐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唐僖宗時,有吳姓將佐隨王審知入閩,皆在福建安家落戶。

宋明以後,吳氏稱雄於東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孫吳宣是後蜀駙馬,家族顯赫一時。吳宣的5世孫吳吉甫是吳氏入粵始祖。

吳氏遷居臺灣始於2023年,入臺第一人是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鬥,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臺灣)。明朝末年以後,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有許多人前往澎湖、臺北、高雄等地謀生創業。發展至今,其中最為顯赫的一支是吳伯雄家族。

吳伯雄現任臺灣國民***常委、臺北市市長等要職,其家族號稱吳氏"全臺第一家"。

吳氏遷居香港,大約始於元代。

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吳人東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吳氏在東渡日本的同時,還有大批人南遷,進入今越南地區。

其中季扎的50世孫吳權於939年稱王,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南越政權最後一任**吳庭豔即吳權之後。現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吳姓為第六大姓。

東漢時有吳風進入朝鮮,發展至今,吳姓稱為朝鮮143個姓氏中最常見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後,吳姓還有人移民南洋,遷至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國、緬甸等國,近代,又有人旅居歐美。

三、郡望堂號

【堂號】 "延陵堂":季扎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後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

因此他被後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

【郡望】 延陵縣:西晉時分曲阿縣置縣。 濮陽郡:

晉代時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改為郡。此支吳氏,其開基始祖為廣平侯吳漢的裔孫吳遵。 陳留郡:

西漢時置郡。此支吳氏是季扎的後裔,為東漢吳恢之族所在。 長沙郡:

秦時置郡。此支吳氏系季扎之後,其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王吳芮。

四、歷史名人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

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遊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承恩:明朝**家。著有《西遊記》傳世。

吳勉:貴州黎平侗族英雄

吳 起:戰國時著名軍事家。衛國人。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 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敬梓:清代人,以**《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

吳沃堯:清代著名**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

吳其浚: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姓氏"吳"的由來

4樓:酸菜魚的娛樂

1、源於姜姓

第一個源頭炎帝姜姓

早在黃帝之前,有一個屬於姜姓的部落,這個部落以騶虞為圖騰。上古時候,虞和吳同音,這支部落把圖騰解釋為吳,把吳作為部落的名字,後人便以吳為姓。

2、源於姬姓

黃帝后裔古公亶父有3個兒子:太伯(又稱泰伯)、仲雍和季歷(姬昌),大伯為給姬昌讓位,與仲雍帶著家眷遠走南方的吳越一帶,建立了吳國。後來周武王滅商分封,追封太伯為吳伯。

太伯,被後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

5樓:匿名使用者

吳姓歷來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大姓氏之一。追根溯源,吳姓是從上古周族生根發派的。古公亶父是上古周族的領袖,即周太王,傳為后稷自發第博十二代孫,也就是周文王之祖父。

相傳古公亶父有3個兒子,太伯、仲雍和季歷。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其子姬昌又自幼聰明過人,因此古公亶父打算讓季歷當繼承人,以便將來傳位給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意,就自動讓賢,到東南海去。

他們帶去先進的中原文化,在江蘇一帶建立了吳國。太伯、仲雍相繼為君,以後仲雍的子孫世代相傳。春秋後期,吳國逐漸強大起來,吳國君王闔閭任用子胥為相,孫武為將,一度攻破楚國。

他的兒子夫差打破越國,戰服齊軍,北上與晉爭霸,吳成為當時的強國。後來夫差驕傲自大,不聽伍子胥的勸諫,貽誤戰機,結果被越王勾踐打敗,弄得國滅身亡。夫差的子孫流散四方,以國為姓,稱吳氏,這便是吳姓的由來。

百家姓中戴姓氏的由來

一 姓氏起源 1.黃帝乃戴姓之鼻祖。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諡號為氏。據 元和姓纂 及 古今姓氏書辯證 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 管蔡之亂 後,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 子姓 於商的舊都 今河南商丘南 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 前799年 前766年 史佚其名,死後被諡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

百家姓中「沈」的由來,百家姓沈的由來

作為一個姓氏,沈 也有好幾種不同的 其主要分別就在讀音之不同 有的人姓 審 音之沈,有的人則姓 真 音之沈,不可隨隨便便地混為一談。讀 審 音的沈姓,是黃帝的後代。姓纂 上說 周文王第十子晡季食採於沈,因氏焉。今汝南 平輿 沈亭,即沈子國也。讀 真 音的沈,即是顓頊帝的後代。姓氏考略 上說 左傳 沈...

《百家姓》有「肖」這個姓氏嗎,《百家姓》有姓肖的嗎?

沒有肖,但有蕭。我女朋友就姓肖 呵呵 有我的同學就姓 肖 百家姓 有姓肖的嗎?其實肖這個姓氏在漢代就已經基本絕跡 半個世紀前,蕭 姓很多,肖 姓則罕見。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 和 漢字簡化方案 頒佈以後,很多人認為 蕭 是 肖 的異體字,或認為 肖 是 蕭 的簡化字。於是不少 蕭 姓者為書寫簡便,把 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