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先秦時期道家的政治思想有哪些?

2022-04-28 17:06:18 字數 1142 閱讀 9651

1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認為人應該順其自然,不應該違背自然,於是就有了道家基本觀點

道家哲學首先擺脫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執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執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內涵,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執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

基本上 道家哲學並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後者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 道家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 為而不爭、利而不害」,「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虛心實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 "法於陰陽,以樸應冗,以簡應繁。

" 等等。

有學者認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是進取的,積極的,因為社會只是天道的過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因此基本上並不需要提出一套決定性的社會理想,因為天道變化,本身無所謂絕對的是非善惡之效能,因而道家強調得更多的 是在社會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這種智慧必須是能應在任何歷史情境的社會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以自己發展規格為主, 而強調應對的智慧,因此利於人們休養生息的需求,故而讓漢初的黃老之治有了實驗的理論基礎。

同時也安定了千百年來中國士大夫失意於儒家本位的官場文化之後,也能有一廣大的心性世界以順遂人生。

2樓:浦印枝橋女

先秦諸子思想重天道

而輕人事,以追求天道為主。道家學說即是很好的例子。老子《道德經》雲:

天地,萬物之始。主張已追求天道,追求自然為主要目的。形成這些特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於當時的背景,小國林立,人們無法在現實中獲得滿足,便將其轉化了理想。

另一方面,是由中國的文化背景決定的,或者說,從《山海經》開始,並決定了這種學說羽特徵的存在。並不以誰提出與誰創立而轉移。

先秦時期道家的政治思想有哪些?

先秦時期的十九首古詩,先秦時期的詩歌與唐宋時期的詩的寫作形式有什麼不同啊

先秦時期的詩歌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與後代的詩歌有著極大的差異.詩歌是最早的文學形式之一,在文字發明以前就有了歌謠 這是口頭文學的歌謠.隨著人類語言的發展,真正意義上的詩歌出現了,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詩歌應該算是 詩經 其中的詩大多是四言詩,也有二言 三言 五言 六言 七言以及八言。詩經 以後的兩三...

求先秦時期的複姓

百里奚 複姓 百里 周朝時,有姬姓虞國人,入秦後,授予百里作采邑,其後代子孫就以封地名為姓,稱百里氏 淳于髡 複姓 淳于 周武王滅商後,把原夏朝斟灌國姜姓封在州邑 今山東 安丘縣 建立州國,因位居公爵,世稱州公。春秋時期有州公實,亡國於杞,州國公族定居於淳于城 今安 丘縣東北,原為州國都城 後來復國...

先秦時期的成語,故事,出處,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簡單寫出其出處

成語大部分都是先秦時候形成的,如 退避三舍 晉文公因為流亡的時候受恩惠於楚王,答應如果其回國後兩國開戰,則主動讓晉軍退避三舍 古代三十里一舍 也就是主動退90裡地。後來晉楚作戰,晉文公果然踐行了自己的若言,主動退了90裡地。到了城濮 今山東鄄城西南 才停下來,佈置好了陣勢。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