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達到無我的境界,如何做到無我境界?

2022-06-05 12:56:23 字數 4178 閱讀 4830

1樓:匿名使用者

回答1.在宗教世界裡,體驗比思想更重要,「無」不僅僅是思想,而是說自己達到無的境界的體驗。

2.簡單來說,達到無的境界就是在精神上死一次。

3.我們的現實世界,充滿了二元對立,比如冷與熱,生與死,善與惡,自己與自己以外的一切事物。

自己無了以後,自己與自己與他人的對立就消失了。

4.舉個例子,比如我喝一杯咖啡,在我覺得咖啡非常好喝的時候,就沒有我自己。比如眺望山峰,「啊,真美啊」當我那樣想的時候就沒有我自己。手觸到火上時覺得熱的瞬間就沒有我自己。

5.禪的立場上說,在冷熱這種實際體驗的瞬間,是沒有自己的,不單沒有自己,並且因為沒有自己也就沒有世界沒有宇宙。只有熱這個具體體驗的事實,理解禪,必須去體悟在這些體驗的瞬間沒有自己,那就做到了覺悟。

就是告訴我們要重視體驗生活的每一個瞬間,在那個瞬間體悟到無我的境界,並持之以恆。

更多5條

2樓:持地王子

你問的很好,無我無我所是凡聖的關頭,過了這一關,初禪果位已然不遠——還怕解脫不了生死麼?至於怎麼修得?當然不出止和觀。

修止的法門很多,但是五停心中的因緣觀、界分別觀(這個觀不是那個觀啊)對無我較有助益;至於修觀,先去讀一讀《中論》,若古文底子不厚可選擇當代大德的書籍,例如印順長老的《中觀今論》、《中觀論頌講記》等,只是他的書博覽精深,涉及極廣,不知是否對你胃口,所以不如在網上查查,中論的現代註釋很多。

3樓:韋青青

達到那種境界的人必然會滅亡

連自己都沒了,還怎麼生存下去

如何做到無我境界?

4樓:匿名使用者

無貪慾也。無多欲也。

無妄念也,即正念之異名。三慧經曰:「問曰:

何等為能知一萬事畢?報曰:一者謂無意無念萬事自畢,意有百念萬事皆失。

」四十二章經曰:「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宗鏡錄八曰:

「正念者,無念而知,若總無知,何成正念?」傳心法要曰:「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華果,即心便是靈智,亦云靈臺。

又曰: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若無一念,便是境忘心自滅,無復可追尋。」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

「問:此頓悟門,以何為宗?以何為旨?

以何為體?以何為用?答:

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以清淨為體,以智為用。問:既言無念為宗,未審無念者無何念?

答:無念者,無邪念。非無正念。

云何為邪念?云何名正念?答:

念有念無,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念善念惡,名為邪念。

不念善惡,名為正念。乃至苦樂生滅取捨怨親憎愛併名邪念。不念苦樂等,即名正念。

問:云何是正念?答:

正念者,唯念菩提。問:菩提可得否?

答:菩提不可得。問:

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實不可得,亦無前後得者。

為不可得故,即無有念。只個無念,是名真念。」俗謂失策曰無念,謂遺恨為無念者,無正念之意也。

出曜經七曰:「無念及放逸,亦不習所修。睡眠不求悟,是謂入深淵。

」無我者,有漏之果報中,無我之實體也。又曰非我,我之意義,謂常一之體,有主宰之用者為我。

一、人我 於人身有此執,曰人我。

二、法我 於法有此執,曰法我。

三、自我 於自己有此執,曰自我。

四、他我 於他有此執,曰他我。

然此四我,實為無我。

一、人無我 人身為五蘊之假和合,無常一之我體,故人無我。

二、法無我 法為因緣而生,無常一之我體,故法無我。

三、自無我 自亦屬人,既人無我,則自無我,亦無待言。

四、他無我 他者於他為自,既自無我,則他無我,亦無待言。

是故我不可得,畢竟無我也。

5樓:匿名使用者

回答1.在宗教世界裡,體驗比思想更重要,「無」不僅僅是思想,而是說自己達到無的境界的體驗。

2.簡單來說,達到無的境界就是在精神上死一次。

3.我們的現實世界,充滿了二元對立,比如冷與熱,生與死,善與惡,自己與自己以外的一切事物。

自己無了以後,自己與自己與他人的對立就消失了。

4.舉個例子,比如我喝一杯咖啡,在我覺得咖啡非常好喝的時候,就沒有我自己。比如眺望山峰,「啊,真美啊」當我那樣想的時候就沒有我自己。手觸到火上時覺得熱的瞬間就沒有我自己。

5.禪的立場上說,在冷熱這種實際體驗的瞬間,是沒有自己的,不單沒有自己,並且因為沒有自己也就沒有世界沒有宇宙。只有熱這個具體體驗的事實,理解禪,必須去體悟在這些體驗的瞬間沒有自己,那就做到了覺悟。

就是告訴我們要重視體驗生活的每一個瞬間,在那個瞬間體悟到無我的境界,並持之以恆。

更多5條

怎樣才能做到無我境界?

6樓:東子悅

只有依佛法修行斷惑證真,轉識成智,才能達到無我的境界求採納

7樓:小蘋果

愛,投入地愛本身便是無我境界.

8樓:匿名使用者

回答1.在宗教世界裡,體驗比思想更重要,「無」不僅僅是思想,而是說自己達到無的境界的體驗。

2.簡單來說,達到無的境界就是在精神上死一次。

3.我們的現實世界,充滿了二元對立,比如冷與熱,生與死,善與惡,自己與自己以外的一切事物。

自己無了以後,自己與自己與他人的對立就消失了。

4.舉個例子,比如我喝一杯咖啡,在我覺得咖啡非常好喝的時候,就沒有我自己。比如眺望山峰,「啊,真美啊」當我那樣想的時候就沒有我自己。手觸到火上時覺得熱的瞬間就沒有我自己。

5.禪的立場上說,在冷熱這種實際體驗的瞬間,是沒有自己的,不單沒有自己,並且因為沒有自己也就沒有世界沒有宇宙。只有熱這個具體體驗的事實,理解禪,必須去體悟在這些體驗的瞬間沒有自己,那就做到了覺悟。

就是告訴我們要重視體驗生活的每一個瞬間,在那個瞬間體悟到無我的境界,並持之以恆。

更多5條

什麼叫無我,如何達到無我的境界

9樓:後靖瀅

無貪慾也。無多欲也。無妄念也,即正念之異名。

三慧經曰:「問曰:何等為能知一萬事畢?

報曰:一者謂無意無念萬事自畢,意有百念萬事皆失。」四十二章經曰:

「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宗鏡錄八曰:「正念者,無念而知,若總無知,何成正念?

」傳心法要曰:「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華果,即心便是靈智,亦云靈臺。又曰:

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若無一念,便是境忘心自滅,無復可追尋。」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問:

此頓悟門,以何為宗?以何為旨?以何為體?

以何為用?答: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以清淨為體,以智為用。

問:既言無念為宗,未審無念者無何念?答:

無念者,無邪念。非無正念。云何為邪念?

云何名正念?答:念有念無,即名邪念。

不念有無,即名正念。念善念惡,名為邪念。不念善惡,名為正念。

乃至苦樂生滅取捨怨親憎愛併名邪念。不念苦樂等,即名正念。問:

云何是正念?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問:菩提可得否?答:

菩提不可得。問: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

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實不可得,亦無前後得者。為不可得故,即無有念。

只個無念,是名真念。」俗謂失策曰無念,謂遺恨為無念者,無正念之意也。出曜經七曰:

「無念及放逸,亦不習所修。睡眠不求悟,是謂入深淵。」 無我者,有漏之果報中,無我之實體也。

又曰非我,我之意義,謂常一之體,有主宰之用者為我。  一、人我 於人身有此執,曰人我。  二、法我 於法有此執,曰法我。

  三、自我 於自己有此執,曰自我。  四、他我 於他有此執,曰他我。  然此四我,實為無我。

  一、人無我 人身為五蘊之假和合,無常一之我體,故人無我。  二、法無我 法為因緣而生,無常一之我體,故法無我。  三、自無我 自亦屬人,既人無我,則自無我,亦無待言。

  四、他無我 他者於他為自,既自無我,則他無我,亦無待言。  是故我不可得,畢竟無我也。

如何修行到無我的境界?

10樓:

不去刻意想怎麼達到無我的境界,在生活中總是為別人著想,不去想自身的利益,我認為這就是實實在在的無我境界。

11樓:

只有依佛法修行斷惑證真,轉識成智,才能達到無我的境界求採納

12樓:佼芷天

你把錢給我花自己不花就行了/哈哈

怎樣做到慎獨 如何做到慎獨

如何做到慎獨?慎獨是一種情操 慎獨是一種修養 慎獨是一種自律 慎獨是一種坦蕩。所謂 慎獨 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範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 做人原則之事。這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性環節。我覺得慎獨首先應該從一個人的品...

如何做到真正的情感獨立,怎樣做到情感獨立?

經濟,生活上不要老想著別人得來幫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真正的情感獨立就是意識到 你的伴侶不應該是愛與幸福的唯一 滿足你的期待 討你開心並不是他們的職責。如果沒法把這點作為基本架設,親密關係就很難長久維護。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總要求父母無條件符合我們的需求,不然就會通過哭鬧 抱怨 撒嬌 發脾氣來反抗 很多...

怎樣做到心無雜念寧靜致遠如何做到心無雜念?

要做到專一的寧靜致遠,首先你得要有淡泊的處世心態.淡泊就是要超脫現實,不受到現實的名利,榮辱,色彩等因素的左右,誤導.和影響.能做到這點需要真正的大徹大悟,更需要一個堅強的意志力.面對花花綠綠的世界你絕不動心,苦守著自己的茅草屋,這是何等的修行?只有過了這一關,才談寧靜致遠.諸葛亮在隆中身著布衣,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