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的歷史地理,蘭州屬於哪個省

2021-03-03 20:27:35 字數 4187 閱讀 5366

1樓:萬里山河萬里闊

蘭州,bai甘肅省省會du,西北地區重要的zhi工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dao紐,專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

屬城市之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 。蘭州也是西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中國七大區域鐵路監管局之一的蘭州監管局和中國18個鐵路局之一的蘭州鐵路局的辦公所在地。

蘭州市區南北群山環抱,東西黃河穿城而過。具有帶狀盆地城市的特徵,地處黃河上游,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氣溫10.3°C。是唯一黃河穿越市區中心而過的省會城市。

蘭州的簡介

2樓:匿名使用者

城市概況

蘭州是甘肅省省會位於中國陸域版圖的幾何中心,市區南北群山環抱,東西黃河穿城而過,具有帶狀盆地城市的特徵,地處黃河上游,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氣溫10°C,全年日照時數平均2446小時,無霜期180天以上。市樹:國槐;市花:

玫瑰。蘭州是黃河流域唯一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市區依山傍水,山靜水動,形成了獨特而美麗的城市景觀。為了突出山水城市特色,目前正在加快實施南北兩山環境綠化和黃河風情旅遊線綜合開發工程,把黃河市區段40公里兩岸道路橋樑建設、河堤修砌加固、航運河道疏浚、旅遊景點開發、城市建築風格以及綠化美化亮化融為一體,將絲綢之路文化、黃河文化和民族文化彙集其中。

黃河不僅養育了蘭州人民,也給這裡帶來豐富的特產,白蘭瓜、軟兒梨、冬果梨、白粉桃等瓜果久負盛名,百合、黑瓜子、玫瑰、蕨菜、水煙等土特產品蜚聲中外,使蘭州成為享譽海內外的瓜果城。

蘭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2023年前,人類就在這裡繁衍生息。西漢設立縣治,取"金城湯池"之意而稱金城。

隋初改置蘭州總管府,始稱蘭州。自漢至唐、宋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出現了絲綢西去、天馬東來的盛況,蘭州逐漸成為絲綢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鎮,聯絡西域少數民族的重要都會和紐帶,在溝通和促進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古絲綢之路也在這裡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蹟和燦爛文化,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使蘭州成為橫跨2000公里,連線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張掖大佛寺、永靖炳靈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景點的絲綢之路大旅遊區的中心。

隨著新歐亞大陸橋的開通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重新構築起現代絲綢之路,蘭州作為我國東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亞、西亞、中東、歐洲的重要通道,戰略地位更加突出,正發揮著承東啟西、聯南濟北的重要作用。

3樓:清風伴影

這就有了,呵呵!

蘭州屬於哪個省?

4樓:木木木子丶李

蘭州市屬於甘肅省

,是甘肅省省會。

蘭州市位於北緯36°03′,東經103°40′,依黃河而建,世界地理版圖的幾何中心,黃河自東西穿城而過,是唯一一個黃河穿越市區的省會。由於南北兩山夾峙地形的影響,市區東西狹長,約30千米,南北最窄處,僅5千米左右,具有帶狀盆地城市的特徵。

截至2023年6月,蘭州市轄三縣五區,擁有第五個國家級新區蘭州新區和兩個國家級開發區蘭州高新區、蘭州經濟區,總面積1.31萬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631.6平方公。

享有「絲路重鎮」、「黃河明珠」、「西部夏宮」、「水車之都」、「瓜果名城」等美譽。

蘭州市歷史比較悠久,秦統一六國置郡縣時即設立縣治,置金城郡,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隋初改置蘭州總管府,始稱蘭州。2023年正式設市。

蘭州市文化底蘊深厚,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黃河文化、絲路文化、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重要交匯地。西漢以來,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逐漸形成了多民族融合交匯、相互吸收、多元一體的特色地域文化。

擴充套件資料

蘭州歷史沿革

蘭州,始建於公元前86年。據記載,因初次在這裡築城時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還有一種說法是依據「金城湯池」的典故,喻其堅固。兩漢、魏晉時在此設定金城縣。

十六國前涼時又移金城郡治於此。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廢郡置州,在此設立蘭州總管府,「蘭州」之稱,始見於史冊。後來雖然州、郡數次易名,但蘭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來,相沿至今。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蘭州一帶屬隴西郡地。

西漢初,依秦建制,蘭州仍為隴西郡轄地。到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軍西征匈奴,在蘭州西設令居塞駐軍,為漢開闢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蘭州始置金城縣,屬天水郡管轄。

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又置金城郡。宣帝神爵二年,趙充國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後,西漢在金城郡的統治得到加強,先後又新置七縣。

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並金城郡於隴西郡。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西羌起義,金城郡地大部被佔,郡治由允吾遷至襄武(今甘肅隴西縣),十二年後又遷回允吾。東漢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從此,金城郡治由允吾遷至榆中(今榆中縣城西)。

西晉建立後,仍置金城郡。西晉末年,前涼永安元年(公元314年),分金城郡所屬的枝陽、令居二縣,又與新立的永登縣(在今蘭州市紅古區窯街附近)三縣合置廣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遷至金城,從此金城郡治與縣治同駐一城。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為蘭州,置總管府。因城南有皋蘭山,故名蘭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子城縣為金城縣,復改蘭州為金城郡,領金城、狄道二縣,郡治金城。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校尉薛舉起兵反隋,稱西秦霸王,建都金城。不久遷都於天水,後為唐所滅。

唐統一中國後,於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復置蘭州。八年置都督府。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又改為州。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復改為金城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又改金城郡為蘭州,州治五泉,管轄五泉、廣武二縣。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蘭州被吐蕃所佔,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河州人張義潮起義,收復隴右十一州地,蘭州又歸唐屬。然而此時的唐朝已經衰落,無力西顧,不久就被党項族佔據。

清初依明建制,蘭州隸屬臨洮府,衛屬陝西都指揮使司。順治十三年(公元2023年),裁衛歸州。康熙二年(公元2023年)復設蘭州衛。

康熙五年(公元2023年)陝甘分治,設甘肅行省,省會由鞏昌(今隴西)遷至蘭州。從此, 蘭州一直為甘肅的政治中心。

乾隆三年(公元2023年),臨洮府治由狄道移至蘭州,改稱蘭州府,又改州為皋蘭縣。當時蘭州府轄管狄道、河州二州;皋蘭、金縣、渭源、靖遠四縣。乾隆二十九年(公元2023年)陝甘總督衙門自西安移駐蘭州,裁減甘肅巡撫。

辛亥革命後,於**二年(公元2023年),廢府(州)設道,並蘭山、鞏昌二府為蘭山道,轄管皋蘭、紅水、榆中、狄道、導河、寧定、洮沙、靖遠、渭源、定西、臨潭、隴西、岷縣、會寧、漳縣等十五縣。道尹駐省會皋蘭縣。

**十六年(公元2023年)改道為區,變蘭山道為蘭山區。**二十五年(公元2023年),劃甘肅省為七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皋蘭、榆中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岷縣)。

**三十年,即公元2023年7月1日,將皋蘭縣城郊劃出,新設定蘭州市,與皋蘭縣同治今蘭州城關區。市區面積16 平方公里,人口17.2萬餘人。

**三十三年(公元2023年)市區擴大,東至陽窪山,西至土門墩(不含馬灘),南到石咀子、八里窯、皋蘭山頂,北至鹽場堡、十里店,面積達146平方公里。

2023年8月26日,蘭州解放。從此,蘭州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建國以來,蘭州市建置曾幾度變更。蘭州市現轄城關、七里河、安寧、西固、紅古五個區和榆中、皋蘭、永登三個縣。

5樓:地下水汙

蘭州市屬於甘肅省,省會城市。

蘭州,始建於公元前86年。據記載,因初次在這裡築城時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還有一種說法是依據「金城湯池」的典故,喻其堅固。

兩漢、魏晉時在此設定金城縣。十六國前涼時又移金城郡治於此。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廢郡置州,在此設立蘭州總管府,「蘭州」之稱,始見於史冊。

後來雖然州、郡數次易名,但蘭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來,相沿至今。

6樓:匿名使用者

蘭州屬於:甘肅省。

蘭州,甘肅省省會,西北地區重要

的工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 。2023年,蘭州市轄城關、七里河、西固、安寧、紅古5個區和永登、榆中、皋蘭3個縣。

蘭州市**

蘭州市參考資料

7樓:匿名使用者

屬於甘肅省,是甘肅的省會,著名景點有五泉山,中山橋等

8樓:匿名使用者

蘭州隸屬於甘肅省,是它的省會。

9樓:匿名使用者

為邇折翼在人間,邇卻如此踐踏我的翅膀

黃河的歷史地理,黃河的歷史地理資料

黃河的孕育 誕生 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 搬運 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

歷史地理都學習什麼書歷史地理學都學習什麼書呢

中國歷史地理概述 鄒逸麟福建 人民出版社。中國歷史地理概論 王育民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國史綱要 翦伯贊 人民出版社 中國自然地理 趙濟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漢語 王力主編 中華書局。簡明中國古代史 張傳璽。中國近代史 李侃。中國現代史 王繪琳 上 下 世界史 吳於廑 六本 如何學習歷史地理學?一...

梁啟超的歷史地位,如何評價梁啟超的歷史地位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 飲冰子 哀時客 中國之新民 自由齋主人,清光緒舉人等。漢族,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國的 思想啟蒙者,深度參與了中國從舊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革的偉大社會活動家,民初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教授之 一 著名新聞報刊活動家。他的文章富有獨特的歷史視角,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