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漫閱科技
1942午1月,美蘇英中等26個同法西斯軸心國作戰的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內合國家宣言》,宣佈以《大西容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作為盟國的共同綱領,約定決不單獨停戰或單獨媾和。這是第一次使用「聯合國家」一詞。
中國這一詞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中國這一概念最初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2樓:簫灑舞劍
中國」一詞自古有之,最早指居於「天下」(古人對世界的稱謂)中心的中原地帶,在近代以來,特別是2023年中華**成立後,「中國」一詞始成為民族國家意義上的法律和政治概念。
「國」古代漢語中的「國」不等同於現代的「國家」。
「國」最初的意思是天子、諸侯所居住的築城的地方(及周邊近郊),更遠統治的地方稱「野」,「國」對天子可指京畿(jī),如:「國人暴動」。當然諸侯方面也可以使用「國」。
如:(衛)懿公好養鶴,鶴有祿位,狄人入侵,「國人不出戰」,招致滅國。(參考**)因此,就是要加「中」來修飾「國」才能明確地表示「京畿」的含義。
隨著歷史的發展,各政權的直接統治範圍不斷擴大,至春秋「國野」已逐漸不分,原先稱「野」的地方也能稱「國」了,「國」指代的範圍就這樣逐漸擴大。隨著兼併更加劇烈,進而秦統一各國,「國」的概念開始趨向於「地方」、「地帶」,如「北國」、「南國」、「水鄉澤國」、「雪國」。
「國」也被用來抽象地指代某一地理區域的政權和人民,如:「治世不一道,便國(有利於國)不必法古。」(《商君書》),這種用法接近於今天所說的「國家」一詞。
「中國」
「中」的意思即為「內部」、「**」;「中」之一字要查部首「—」,上下相通的意思,很顯然,「中」代表的是定位的標準點,任何人都是以自己為立足點,然後分出上下與四方;古代中國人和其他很多民族一樣,相信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漢朝以及漢朝以前,可考證的「中國」一詞的用法有如下幾種:
指京師,如《詩經·民勞》注:「中國,京師也。」;「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區,如《三國志》:「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又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徙中國」。
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又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
由上可見,「中國」一詞在古代,首先是一地域概念。
但是,當中國強大時,中國因無挑戰者,所看到的只是高高在上威風凜凜的天子(或皇帝),因此,中國一詞,作為地域概念,並不明顯,反而隱晦。
然而,當中國衰弱時,尤其是遭到外力挑戰侵擾之時,因為涉及到內外之分,中外之別,中國一詞,反而凸顯出來,疆界也隨著顯露出來,天子(或皇帝)的代表性,也呈現出來。
春秋時期的「中國」(等於「中土」、「中原」)只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其他地區不算「中國」。由於「中國」(中原)地區的王朝建立之時間最早,經濟與技術的水準遠較「四夷」為高,華夏文化也一直居於「四夷」之上,是所謂禮儀之邦;戰國策(趙二)將「中國」的實際內容說得極為詳盡:「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楚之所義行也。
」所以隨著華夏文明的擴充套件,也隨著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地區的不斷侵入,「中國」一詞逐漸擁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義。
戰國時期的中國漢朝以後,少數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以中國自居。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 ,將南朝叫作島夷;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如:
《晉書》苻堅對其弟苻融言「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並」。 「中國」一詞的政治意義在遼宋和金宋對峙時期更顯突出:遼與北宋、金與南宋都曾自稱中國,且一度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這裡的中國一詞,是和王朝的正統性緊密相連的。
由於「中國」主要是地理、文化和政治概念,所以和民族的關係甚小,古代中國人也沒有近代西方式的民族概念。歷史上夏商周三代無不出自「蠻夷戎狄」,華夏族便是夷夏不斷融和的產物。五代時吳越王錢鏐臨終時要子孫「善事中國」,此「中國」是指沙陀族在中原建立的後唐。
五代有三代(後唐、後晉、後漢)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新舊《五代史》都把他們視為正統,而把南方漢人政權放在次要地位,只稱樑、唐、晉、漢、周為中國,卻不稱南方立國的各漢族政權為中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年譜》言「十國非中國之有也」。南宋時,女真控制中原地區,陳亮在上孝宗書中說,不能「置中國於度外」要經營荊襄「爭衡於中國」(其中的「中國」,前者指中原地區,後者指佔據中原的金國),因此中國不僅是漢族的中國,而是各族人民的中國。
韓愈有言:「中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 滿清的雍正皇帝在其著名的《大義覺迷錄》中宣稱:
「自古中國一統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荊楚、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為夷狄可乎?
至於漢、唐、宋全盛之時,北狄、西戎世為邊患,從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
」至清朝後期,「中國」一詞已經有著2023年的使用歷史,一直只是作為一種泛指的詞彙來使用,不曾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其政體的直接名稱。清廷與西方國家交流時,雖然往往按照傳統的觀點以世界中心自居而使用「中國」這個名稱來稱呼自己,但在多數官方正式文書上還是把「大清國」作為國號。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成立,「中國」這一稱謂首次具有了法律上的意義,是為中華**的簡稱。
在實際的語言操作中,「中國」一詞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
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自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在聯合國的席位以來,在國際上的主流認知中,「中國」逐漸等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儘管中華****繼續存在並有效管轄臺灣島、澎湖和福建的金門、連江等地區。
聯合國總部設立在**.
3樓:冷侃娛文
聯合國總部在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區,但有的分支機構在其它地方(如國際法院在荷蘭海牙)。
聯合國總部地址確定的經過:
2023年10月24日聯合國宣告成立時尚未確定。有一些國家表示願意接納聯合國總部;蘇聯**提出將永久性地址設在美國;歐洲國家傾向於設在瑞士的日內瓦美國國會在同年12月10通過決議,提請將聯合國總部設在美國。2023年第一次聯合國大會是在英國倫敦召開的,聯合國總部地址問題是會上考慮的主要議題之一。
大會在2月14日作出決定接受美國的邀請」。
當時的美國**杜魯門聽到聯大的決議之後,建議將總部建在波士頓或費城或美國中西部某地。這時,美國大資本家小約翰·洛克菲勒提出願將自已在紐約市東河畔的一塊價值850萬美元的地皮捐贈。2023年12月14正式接受了這個贈禮,決定將總部建在紐約市曼哈頓區。
次年,聯大批准了聯合國大廈建築設計方案,並開工建造。2023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撥付6500萬美元作為建造大廈的無息貸款。 2023年,聯合國大廈全部建成,它包括祕書處大樓(大廈的主體建築,37層)、大會場和會議樓三大部分。
同年10月,第七屆聯大會議便在新建的大會場內召開。
設計及建設:
美國建築師華萊士·k.哈里森為首席建築師兼策劃人,以及聯合國諸成員國任命的設計顧問。包括d.
n.bassov(蘇維埃)、gaston brunfaut(比利時)、歐內斯·特科米爾(加拿大)、勒·柯布西耶(法國)、樑思成(中國)、奧斯卡·尼梅耶(巴西)、霍華德·羅伯特森(英國)、g. a.
soilleux(澳大利亞)、julio vilamajó(烏拉圭)。
因為毗鄰東河快車道和東河的緣故,團隊在50個提案中選出尼梅耶的32號提案以及柯布西耶的23號提案,其中前者將分別用於聯合國大會和祕書處的建築分開為兩座,而後者則只包括一個囊括一切機構的建築。最後二者共同提交了23-32號計劃,其設計如今日我們所見。
聯合國總部大樓始建於2023年,2023年10月24日奠基,於2023年落成。美國**為其提供了6500萬美元無息貸款,整個建築亦正好用去全部貸款
4樓:匿名使用者
聯合國總部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區中城東邊的東河河畔,總部大樓是一幢38層高的淺灰色玻璃石板樓。
5樓:真的很善良
總部: 聯合國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在瑞士日內瓦設有聯合國歐洲辦事處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 中秋 一詞最早出現在的哪本書中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與春節 端午 清明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 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 一詞最早出現在 周禮 一書 直至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 太宗記 記載有 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的盛行則始於宋朝。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 中...
憲法一詞是不是最早出現在北美, 憲法」一詞最早來源於
憲法一詞是不是最早出現在北美?對的還是錯的 回答是 錯.憲法一詞最早出自古希臘 而近代憲法最早出自英國,且是散見於多個法律之中 術語稱之為不成文憲法 現代意義的憲法最早出自1787年的美國憲法.所以,正確的表述應該是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最早出現在北美.憲法 一詞最早 於?憲法一詞 於拉丁文cons...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朝 對嗎 不然在什麼時候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 一詞最早出現在 周禮 一書中。到魏晉時,有 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 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是的中秋 一詞,最早見於 周禮 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 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 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