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迴圈往復永不盡
毛公鼎是西周初年的青銅器,其上銘文記錄了西周初年的歷史,有史料價值。
2樓:匿名使用者
毛公來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青源
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bai
得名,清道光二十三du年(2023年)出土於zhi陝西岐山(今dao寶雞市岐山縣),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高53.8釐米,腹深27.
2釐米,口徑47釐米,重34.700公斤。口飾重環紋一道,敞口,雙立耳,三蹄足。
毛公鼎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說),在目前所見青銅器銘文中為最長。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毛公鼎是已發現的西周最早的青銅器,毛公鼎內刻有的文字,可能是1銘文2金文3帛書4小篆
3樓:只剩腦袋
西周的時候只有金文這種文字,所以一定是金文,有關的解釋如下:
一、有關毛公鼎的簡介:
毛公鼎為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器物。清道光末年於陝西岐山出土的重器。毛公鼎通高近54釐米,重34.
5公斤,大口圓腹,整個造型渾厚而凝重,飾紋也十分簡潔有力、古雅樸素,標誌著西周晚期,青銅器已經從濃重的神祕色彩中擺脫出來,淡化了宗教意識而增強了生活氣息。銘文長達四百九十七字,為皇皇鉅制,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其內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並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
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 ,結體方長,較散氏盤稍端整。李瑞清題跋鼎時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與其他殷商時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銅器可說是天差地遠,然而,毛公鼎上刻的銘文卻是當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銘文青銅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是西周青銅器之最,相當具有研究價值。
二、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
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西周毛公鼎所刻文字應是什麼文字
4樓:匿名使用者
鼎內銘文長達497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
文字字型為大篆。
毛公鼎銘文顯示的大篆書體高度成熟,表現出西周晚期純熟的書寫技法。
毛公鼎銘文是現存最長的銘文:完整的冊命。全銘文辭精妙而完整,古奧艱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例如文章的第一段:
王若曰:「父歆,丕顯文武,皇天引厭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懷不廷方亡不覲於文武耿光。唯天將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闢,屬謹大命,肆皇天亡,臨保我有周,丕鞏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餘小子弗,邦將曷吉?
跡跡四方,大從丕靜。嗚呼!懼作小子溷湛於艱,永鞏先王」。
鼎銘記述周宣王誥誡。全文可分5段:
1追述周代文武二王開國時,君臣相得,政治清平的盛況,接著用愴懷時事的語言,描述作鼎時時局並不寧靖。
2宣王策命毛公治理邦家內外。
3給予毛公以宣示王命的專權。策命中著重申明凡未經毛公同意之王命,毛公可預告臣工不予奉行。
4為周王對作器者的告誡勉勵之辭,著重誡勉他不要壅塞民意,不要魚肉鰥寡。
5為明確毛公的職權,賞毛公以秬鬯、命服、車馬、兵器。毛公為表示感謝和稱頌周天子的美德,作鼎以為紀念。銘文以「王若曰」開始,是史官代王宣命;後面的4段,每段則以「王曰:
父」開始。鼎銘既回顧了時弊,又申明瞭宣王任毛公以重要官職,及其孜孜圖治的決心,對研究西周晚期的政治歷史很有參考價值。
中西周毛公鼎內刻的文字被稱為什麼
5樓:霜葉後院自留地
鐘鼎文也叫金文 大篆 籀書
6樓:童宇暉
鼎內銘文長達四百九十九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其書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體方長。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
毛公鼎上的甲骨文是商朝的還是西周的
7樓:水瓶
首先毛公鼎的文字不是甲骨文,而是金文(銘文)。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202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毛公鼎為西周晚期的重器,鼎內壁鑄有銘文,32行,近500字,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堪稱西周青銅器中銘文之最。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毛公鼎內容敘事完整,記載詳實,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西周最早的文字雛形是
8樓:清茶半盞
西周的時候只有金文這種文字,所以一定是金文,有關的解釋如下: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9653639
一、有關毛公鼎的簡介:
毛公鼎為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器物。清道光末年於陝西岐山出土的重器。毛公鼎通高近54釐米,重34.
5公斤,大口圓腹,整個造型渾厚而凝重,飾紋也十分簡潔有力、古雅樸素,標誌著西周晚期,青銅器已經從濃重的神祕色彩中擺脫出來,淡化了宗教意識而增強了生活氣息。銘文長達四百九十七字,為皇皇鉅制,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其內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並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
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 ,結體方長,較散氏盤稍端整。李瑞清題跋鼎時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與其他殷商時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銅器可說是天差地遠,然而,毛公鼎上刻的銘文卻是當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銘文青銅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是西周青銅器之最,相當具有研究價值。
二、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
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