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座次問題古代座次文化

2021-03-05 09:21:29 字數 5734 閱讀 4888

1樓:伽葉藏修

中國古代禮儀詳解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麼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僕大右及大僕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

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後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朝聘】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於沒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於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為天揖,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

一指禪讓,即讓位於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論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

【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

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

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

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後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

」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相如前進瓿,因跪請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於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後,食坐盡前。

」「盡後」是儘量讓身體坐後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儘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汙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

《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

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

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

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後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

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後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婚冠禮】古代嘉禮之一。《周禮》:「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

」古代貴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後即可成婚,並享受**待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笄:束髮用的簪子。古時女子滿十五歲把頭髮綰起來,戴上簪子)後也可結婚。

所以把婚禮、冠禮合稱為婚冠禮。

【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漢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荊軻刺秦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慾,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於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一。「戒」又稱「散齋」,散齋七日,宿於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弔喪禮,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齋戒時忌葷,但並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

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足見信陵君對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虛左以待」一語。

【再拜】先後拜兩次,表示禮節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後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晉書·陶潛傳》載:

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後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後稱兩姓聯姻為「**之好」。

【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於眉,表示相敬。

【以文會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

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磐、圓寂、坐化、羽化、仙遊、仙逝等。「仙逝」現也用於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2樓:念玉畢巧蕊

【座次】古時

官場座次

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

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代建築通常是

堂室結構,

前堂後室。

在堂上舉行的

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

皇帝聚會群臣,他的

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

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3樓:消迷秦漢

古人認為面南而坐最吉祥,而以日出之方向為最尊貴,人朝南坐是,左手的位置正好是東方,所以以左為尊由此產生。最尊貴的座次是面對大門的,如果幾張桌子的話,就是以面對大門最遠的桌子是最尊。

拿傳統的八仙桌為例,第一席應該是從大門看對著大門的右邊的也就是朝南面坐的東邊的那張座位,第二席為對著大門而坐的左邊座位,由遠而近依次是左三右

四、左五右

六、左七右八。一般陪座的是坐在揹著大門的左邊也是房屋朝向的右邊即第八席。

這是我們老家的傳統。僅作參考!

古代座次文化

4樓:白色的明

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秦漢時代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

據《儀禮》記載室內禮節性的座次,最尊的座位是:在西牆前鋪席,坐在席上面向東,即所謂東向坐(座在西面而面朝東);其次是南向坐(座在北面而朝南);再其次是北向坐(座在南而朝北);最卑的位置是西向坐(座在東面而朝西)。

《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那麼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越靠近皇帝官位越大。

5樓:匿名使用者

《儀禮》室內禮節性的座次,最尊的座位是:在西牆前鋪席,坐在席上面向東,即所謂東向坐;其次是南向坐;再其次是北向坐;最卑的位置是西向坐。清代學者凌廷堪在他的禮學名著《禮經釋例》就更為確切地提出「室中以東向為尊,堂上以南向為尊」的說法。

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在他的名著《日知錄》裡通過不少史料,歸納出這麼一個結論:「古人之坐,以東向為尊。」由此可以看出,《史蹟• 項羽本紀》鴻門宴座次的形式,就屬於這種室內禮節活動的形式。

項羽、項伯東向坐,亞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劉邦)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入席,古人設宴,對座次安排十分講究,主人坐什麼位子,客人坐什麼位子,都有嚴格規定,亂坐就有喧賓奪主,以下犯上之嫌。項羽、項伯朝東而坐,最尊(項伯是項羽的叔父,項羽不能讓叔父坐在低於自己的位置上);范增朝南而坐,僅次於項氏叔侄的位置;項羽讓劉邦北向坐,又卑於范增,不把他看成與自己地位匹敵的賓客;張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場人中最卑的了,不能叫坐而叫侍,意思是與今天的侍從差不多。

司馬遷之所以不惜筆墨一一寫出每個人的座次,就是通過項羽對座次的安排,突出表現項羽藐視劉邦,以尊者自居的驕傲心理。

以東向為尊,在史書中有充分的反映。比如《史記• 淮陰侯列傳》井陘之戰,韓信俘虜廣武君李左車,請他東向坐,韓信對面施禮救。《史記• 武安侯列傳》田蚣「嘗召客飲,坐其兄蓋侯南向,自坐東向」,田蚣以為自己是丞相,不可因為哥哥在場而申私敬,免得屈辱了丞相之尊。

《史記• 周勃世家》周勃不好文學,每召諸生說士,自居東向的座位,很不客氣地跟儒生們談話。《漢書• 王陵傳》項羽取王陵母置軍中,王陵的使者來,項羽讓王陵的母親東向而坐,打算用對王母的這種禮遇來招降王陵。

「室中以東向為尊」「東向」即「坐西面東」,古代地理上「西邊」即「右」,這恰恰印證了古時候崇「右」,以「右」為尊。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官階有高低,座次分貴賤。近現代尚「左」,雖不成文,卻也約定俗成。

如「男左女右」滲透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漢文化源遠流長,遙遠的古代是否也是以「左」為尊呢?恰恰相反,古代崇「右」,以右為上,為貴,為高。比如《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 《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貴戚諸有勢在己之右,不欲加禮,必陵之。」 兩例中的「右」均要釋為「上」。又如《〈指南錄〉後序》「予出右丞相兼樞密史」,《海瑞傳》「明年正月,召為南京右僉都御史」等。

古代崇「右」,也有例外的情況。同是《史記》在《魏公子列傳》的《信陵君竊符救趙》一節中,先記「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後文又說侯生「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左」為何變成了「上坐」呢?

這就要另當別論了。《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說:「古代車騎以左為尊位」。

此處的「虛左」則表現了公子的仁而下士。中學課本《信陵君竊符救趙》一文配有插圖,此插圖有三處嚴重失真:車錯、馬錯、座次錯。

課文明確寫著:「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從插圖上看,實際是「虛後」。

正確的座次排列,應該是信陵君和侯生同在車廂前部,侯生居左。

古代座次文化古代座位制度

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秦漢時代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 即表示貶官。據 儀禮 記載室內禮節性的座次,最尊的座位是 在西牆前鋪席,坐在席上面向東,即所謂東向坐 座在西面而面朝東 其次是南向坐 座在北面而朝南 再其次是北向坐 座在南而朝北 最卑的位置是西向坐 座...

古人講究尊卑,那麼在古代的宴會中,對座次有著怎樣的要求呢

我國是一個禮儀大國,這不僅體現在一些大的方面,還體現在一些小的細節上面,尤其是在座次的安排上。如果隨便亂坐那是很有可能會犯了忌諱,如果是在古代,輕則鬧笑話,重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首先就是帝王與臣子宴會的 座次要求。作為帝王,他是天下最尊貴的人,所以所坐的位置是坐北向南,因此在古代置辦宴會的人,就會這...

古代月文化的,古代月文化的資料

寧靜,浪漫,深邃,溫柔,縹緲,夢幻,冷清.古人藉助月亮來表現思鄉 思親 思友 思念故國家園。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靜夜思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 泊船瓜洲 渚雲低暗底,關月冷相隨。崔塗 孤雁 野曠雲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宿建德江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孟浩然 宿桐廬江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