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觀音心經)詳解
《摩訶般若波
羅密多心經》,簡稱《心經》,共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七字。摩訶為大,為虛空;般若即智慧、靈;波羅是到達彼岸(目的地);密即
一、極、宙心;多為萬法、萬種、萬有、萬物、十方三世,一切佛、神;心即大靈,人的生命本質、生命光音色能量體;經即是徑、路徑、通道。全稱為「大靈迴歸宙必的途徑」或「大智慧迴歸宙心的途徑」。
**分句淺述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三字是雙關語;其顯意是指觀世音;其密意是指在入定時要觀——自在菩薩(即摩尼珠)在出出入入。摩尼珠是天目前出現的極亮光團,在它具足能量時,腦中一片光亮,顯出觀音像來。觀(接受)、世音(宇宙資訊)、自在(自然資訊)。
「行」是修行的意思。
「深」是徹骨徹髓之意。
「般若」
般若即智慧,分深般若與廣般若兩種,觀世音修的是深般若,故稱行深般若(修深智慧)。
「波羅」
波羅即到達彼岸(目的地)。
「密多」
密為太虛、宙心、萬物;多為不同種類、屬性。佛法平等,無有高下,一體同觀,故曰密多(萬物同觀)。
「時」無過去、現在、未來,同歸一時。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指入靜反照,產生條件反射之所見。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亦稱五根境。入靜反照,照見五蘊淨(空),清淨本能,覓之了不可得,故曰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若不得五蘊空,依舊墮落生死界,再受輪迴苦。入靜反照,本身清靜,自能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顯意指釋迦的大**之一的舍利弗;密意一為房舍,一為舍離,利是有利於,子是生命本質,真我,自我,大靈。四大五蘊之身如客店,生命體暫住其中,生命體離開房舍,有利於它走上回歸之程而常存。
「色不異空」
以心觀境,境上有空,見色便見空,心即是空。反觀自己,是色,色即是空。觀種種相,種種相即是空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空不異色」
色與空異相而同源,凡夫視為兩般而不見同源。諸佛菩薩行平等智,不生分別相,而凡人不能將二者歸一,機見不同,有色有空墮落二邊見。
「色即是空」
眼是色不能見,唯真空能見。手是色不能行拳,唯真空能行拳。意根有名無形,分為八萬四千。見聞覺知總歸六根。無眼能見,無手能行拳。神通妙用遍身互換。
「空即是色」
諸佛菩薩見十方世界,只是一空界,平等無二。三界眾生則著相分別。見種種相,隨聲逐色,出胎入胎,不知不覺。
聖賢不見有色有空,內外無分別,常自寂滅相,光明動耀周沙界。安知,色空二字俱不可得。即不可執著於色,亦不可執著於空,而落入二邊見。
亦無空,亦無色。
「受想行識」
因有眼故便受其色,因有色故便受其想,因有想故便受其行,因有行故便受其識,因有識故便受六根,因有六根便有六塵,……故隨聲逐色,流浪生死,終無止境。若要生死斷,輪迴息,但從一根照破,令四大五蘊淨盡,廓然無我,當下空寂,方可尋得空劫前自己。
「亦復如是」
全**的上半至此。也是如此。
既無我故,萬法皆無,總歸於空,喚作萬法歸一,不落第二見。諸漏已盡,以歸寂滅。求出三界,天地不能拘。身超法界外,自在更無憂,名曰舍利子。
「舍利子」
如前所解。
「是諸法空相」
一味談空,只為眾生。但一味談空,又不能方便有情無情,故設立種種假名,引導眾生皆歸空寂。若信未及,但去坐,反照照見,五蘊實無所有,自然入空。
既得入空,其法亦空,人法俱空,自然休歇。
「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全談理性,有生有滅,全談實相。眾生原本具足法身,虛空之體,亙古亙今,不生不滅,不變不移,無去無來,無舊無新,湛然常寂。時間有永恆性,不消失性。
生命本質也具永恆性,不消失性。生滅者僅生命形體,而生命本質與時間一樣,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指眾生本源,其法身皆清淨,無瑕無染,無汙無垢,無濁無塵,如蓮花,如水中月。佛面如滿月,如千日放光明,佛面指生命本質,即大靈。行功時可見一輪滿月,又明又亮,即摩尼珠,大靈的靈光。
「不增不減」
虛空之體不增不減,猶如不動。上乘之士信無疑,中下之士必生怪。生命靈體乃一冷光團,能量高時則亮,能量低時無光,隨能量增高而增亮,最亮時如眼明珠,即摩尼珠。
「是故空中」
空中清淨本然。棒打虛空不痛,刀切虛空不斷,火燒虛空不著,空其中也。
「無色無受想行識」
虛空之靈,色空不受色,聲空不受聲,行空不受行,識空不受識,一切假名皆無所受。
「無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麵為六根,眾生皆有六根,六根清淨(無六根)則為法身。
「無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為為「六塵」,皆從一根上起,但去一根,反照從何而起?若識起處,則知根本生,反照根本生(法身),非我之身。既無身,頓然清靜,觀身無身,觀色無色,觀法無法,總歸空寂。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因有眼界而連累十八界,是諸惡業。但去眼根,反究虛假。六根敗壞,總無真實。靜觀四大,都無實義。唯虛空之體是長劫不壞之身。有眼乃有意識,無眼則無意識。
「無無明」
一切眾生皆有無明,一切劫難皆從無明始。修行從斷根始,根不斷,無明不滅,定無成。
「亦無無明盡」
有身則有無明,有無明則有三毒(貪嗔痴)。若能轉三毒為三德(舍善慧),轉六根為六神通,則是轉凡成聖。
「乃至無老死」
既得無明盡,便無老死,諸佛修行到無身,既無身,便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如剝芭蕉,去一重又一重,直到去盡,無下手處,即是反本還原,得五蘊空(見前),如未生。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又稱佛門四諦,屬佛門小乘主修內容,釋佛在世時,主要傳授此四諦修法,身邊**修此法成功率極高,皆成羅漢身,出三界。但修至一定程度時,不肯再管人世之事,故稱四諦法為小乘,只渡己,不渡人,大乘法則渡己又渡人。
「無智亦無得」
修煉至此,反照自身,無智慧,無得失,無人亦無佛,非心,非物,非佛。
「以無所得故」
修煉至此,已入無的境界,一無所得,無得無失。
「菩提薩埵」
了得人空曰菩提,了得法空曰薩埵。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般若波羅密多六個字在前面已作講解。古人云,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般若。般若通透,大光明藏,有六神通應現種種相,引導群棕同達彼岸。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體用雙行,渾融歸一。動靜言談,句句平等,一體同觀,名曰密多。(反照前文)
「心無掛礙」
悟得真空妙理,無掛無礙。心同虛空界,無是無非。外清淨,內清淨,內外空,未有天地先有空。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此心即宙心,故無掛礙。
「無掛礙」「故」
無掛礙即清靜之體,無去無來,無變無異。故乃圓滿之極、不可說,說亦不得,曰故。
「無有恐怖」
悟得性空,東西不辨,南北不分,不受明暗之拘,無掛礙,有何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貪愛二字,愛是根本,愛不除則貪不斷。顛倒夢想即被貪愛幻境所惑,為欲所惑,聖者遠離貪愛,絕思絕慮,故可無惑。
「究竟涅盤」
究是打坐入靜,反究此身,本無四大,只一冷光團,眾生妄認四大,不能解脫。竟乃盡也,究盡之義。全身放下,知見無見,咫尺之間,不睹師顏,故曰涅盤。
「三世諸佛」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三千佛,更有窮劫佛,數量不可窮,不可說,全部放下,不去管他,但去靜坐,坐定再觀過去現在未來,皆同一體,於此頓悟,三世自空。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依照此句修行圓滿,成正覺。離此修行,雖經多劫,守勤苦,也可成道,均屬小乘。有為之法須精進,依照般若波羅密多而達圓滿(故字為圓滿之義),為修行之最高位。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語:阿言無;耨多羅言上;三藐言正;三菩提言真。即無上正真四字。一切佛、菩薩從初發心求此四字,盡得聖果。眾生依此四字修行,亦能頓悟。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過去諸佛,為渡眾生,求百種方便,泥龕塑像,黃卷赤軸,說因說果,天堂地獄,諸佛菩薩位次,三賢十聖等,全是假託,權宜之說。修行者一旦省悟,自見本性,哪有什麼天堂地獄?哪有三世諸佛,全是假名。
這才真起碼是用大般若波羅密多(無上正真)法去修行。
「是大神咒」
神咒是修煉出來的,非靠傳授而得,即如運水搬柴,亦是自身修煉。得此有大神通。
「是大明咒」
此咒照天照地,光明蓋天,過於日月,故稱大明咒。
「是無上咒」
此咒是眾咒之王,萬法不出此咒,故稱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此咒無邊際,不可比,不可說,靠修煉而悟,故稱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眾生難渡,五欲難除,是一切苦的根源。若貪此咒,見性成佛,一去不回頭,故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此咒不異語,不誑言,證實相。有相之相,皆是虛妄,無相之相用語真實之相,故曰真實不虛。真實不虛有兩層含義:
1、 人的生命是永恆的。因生命本質是生命的光音色能量體,與時間一樣都是無始無終的,這是真實不虛的。
2、 生命雖然是永恆的,但生命的載體(肉體)是暫時的,不可能永遠保持其形體所佔有的空間。所謂金剛不壞之身不是指肉體,而是指生命的本質(交音色能量體)。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此句是對全文的總結,有同歸一心之義,若人專心受持,悟此神咒,功行圓滿。常持此咒,鬼神遠離,諸天寂聽,恆常歡喜。
「即說咒曰」(唸咒)
重舉四揭諦,維護持經人不離其側。四揭諦順念,世間一切所求無不果遂。
「揭諦揭諦」
過去所作一切善惡,幻化五蘊,蕩然淨盡,塵勞妄念,一時頓除。揭諦者人空;又揭諦者法空,人法俱空,二空全忘,故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到空無所空,生死永斷,同到彼岸,永不受生。波羅為彼岸,揭諦為空,空同彼岸,彼岸同空。故曰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與空同達彼岸,與僧同到彼岸,彼岸為空。
「菩提薩婆訶」
梵語菩提為初,薩婆訶為末。初發菩提心,堅持修行,永無退轉,終達彼岸。菩提薩婆訶者,善始(菩提)善終(薩婆訶)也
佛曰 不可說 不可說 是什麼意思?
2樓:施季裡茨
佛陀教化眾生bai要拋棄妄念執du
著,進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zhi,所以"說"這一行為dao本身需要一個專妄念才能實行,所以不可說屬.之所以佛陀有這麼多經書,這麼多語錄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著於文字就是這個道理.同樣在禪宗的大德里有很多悟道的都把經書給燒了也就能理解了.
從這個層面來說佛陀和超級白痴在表面上是不能區分的,因為都表現為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做的是菩薩),這也就驗證了禪宗裡面的一句揭:當你是一個凡人的時候看一座山它就是一座山,當你在修行中時你看一座山它就不是一座山了,可當你修成時你看一座山它還是一座山.
現在解釋一下非想非非想
你要想一樣東西就是打了一個妄念,但是當你努力的告訴自己什麼都不要想的時候你就進入了另一個誤區,你以為自己什麼都不想,可是你想去掉妄念這個行為本身就是由妄念而起,也就是說你"想"自己什麼都"不想",本質還是在想這一邊,只是想的物件變了而已.所以你會在佛經當中發現很多這樣的邏輯,他要告訴你一件事情不會直接告訴你,而是兜一個圈子,比如:有abc三個答案,其實他想說的是b為正確答案,但是他卻會說不選a也不選c,讓你自己去想.
明白了這一點就好辦了.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僅功參考!
「牙疼」不可說的閱讀答案,《「牙疼」不可說》 閱讀答案
我從這個小祕密中看出了作者對朋友的寬容和忍讓,這是一種美德,因此,媽媽說他能有很多夥伴.讀了這篇文章,我懂得了對朋友的寬容和忍讓 我 能為朋友著想,從而瞞過媽媽,朋友願意交我這個朋友。這方面去想。我也在做這道題目!參考 我從這個小祕密中看出了作者對朋友的寬容和忍讓,這是一種美德,因此,媽媽說他能有很...
事不可做盡,不可用盡,話不可說盡,福不可享盡,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做事不要做得太絕,凡事留一線 話不能說得太滿太死,留一點口德 福氣不能享盡,享盡就沒福了。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是一個意思 勢不可去盡,福不可享盡,話不可說盡,規矩不可行盡,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一 勢不可用盡 二 福不可受盡 三 規矩不可行盡 四 好語不可說盡。勢...
話不可說盡勢不可用靜是太盡緣分勢必早決
出自宋代法演禪師的故事。佛鑑和尚。初受舒州太平請。禮辭五祖。祖曰。大凡住院。為己戒者有四。第一勢不可使盡。第二 福不可受盡。第三規矩不可行盡。第四好語不可說盡。何故。好語說盡人必易之。規矩行盡人必繁 之。福若受盡緣必孤。勢若使盡禍必至。意思就是,佛鑑禪師答應舒州太平寺的邀請去做住持,臨行前五祖法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