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中若屬皆且為所虜的為字的用法是什麼

2021-03-05 09:21:31 字數 5481 閱讀 4028

1樓:文以立仁

「若屬皆且為所虜」的「為」字表被動,可譯為「被」。

全句翻譯為:你們都將會被(他)俘虜。

字詞解釋:

若屬:你們,汝輩。若,代詞,你;屬,一類的,一群。可解釋為「你們」。

皆:全;都。

且:副詞,將,將會,將要。

所虜:「所」用在動詞前面,使「虜」變成名詞,俘虜。

為所虜:省略了「為」的賓語「之(他)」,即「為(之)所虜」,被(他)俘虜。

原文這一節說: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是說:

范增站起身來,出去召來項莊,說道:「君王為人心地不狠。你進去上前為他敬酒,敬酒完畢,請求舞劍,趁機把沛公殺死在座位上。

否則的話,你們都將被他俘虜!」

2樓:樊廣中

「為」字的用法是表被動

「若屬皆且為所虜」和「吾屬今為之虜矣」兩個相似句式,與之配套使用的《教師教學用書》給出的譯文分別是「你們這些人將來都會成為他的俘虜!」和「我們這些人馬上都會成為他的俘虜!」筆者認為,這兩句的譯文其實並不妥當,將兩句被動句誤譯成了主動句。

查郭錫良等編著的《古代漢語》可以發現,古漢語中的介詞「為」表示被動關係的共有4種形式:

一是「為」+主動者+動詞,如「身為宋國笑」(《韓非子·五蠹》),「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

二是「為」+動詞,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戰國策·燕策》);

三是「為」+主動者+所+動詞,如「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史記·魏公子列傳》);

四是「為」+所+動詞,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鴻門宴》),「岱不從,遂與戰,果為所殺」(《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很顯然,「若屬皆且為所虜」在郭編《古代漢語》中是被視作上述第四類被動句的。而教學用書編寫者把「為」釋作「成為」,「所虜」釋作「他的俘虜」,全句翻譯似乎能通,但歸納此種句式看,前者的判定更合理,類似句例還有「亦心結賓客以應之,恐為所並」(《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等。

對「吾屬今為之虜矣」,教學用書編寫者的譯文之誤可能出於對「之」的詞性之誤解。查《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可知,「之」的意義雖多,能用作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動詞或助詞等,卻並無一例用作物主代詞。所以,「為」雖有「成為」之意,比如「此人不死,必為吳患」(《史記·伍子胥列傳》),而「之虜」卻不可像「吳患」即「吳國的災禍」那樣,譯為「他的俘虜」。

再者,從古文中所有帶「為」「所」的這種被動語句看,其所指涉的雙方常存在利害成敗的對立關係,若勉強譯「為」作「成為」,則消解了這種衝突色彩,語氣平軟,語勢不振(比如教學用書將「若屬皆且為所虜」譯為「你們這些人將來都會成為他的俘虜」,就明顯不如「你們這些人將來都會被他俘獲了」語氣有力),因而也就悖離了作者以「為所」「為」表被動的本意。

3樓:糖分

表被動,為:被

整句解釋:你們這些人將來都會被他俘虜。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幫忙翻譯這句話

4樓:夜璇宸

否則,你們都將被他俘虜!

一、原文:漢代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鴻門宴》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

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

「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二、譯文:劉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騎著馬跟從他來見項羽,到了鴻門,向項羽謝罪說:「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但是我自己沒有料到能先進入關中,滅掉秦朝,能夠在這裡又見到將軍。

現在有小人的謠言,使您和我發生誤會。」

項羽說:「這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如果不是這樣,我怎麼會這麼生氣?」項羽當天就留下劉邦,和他飲酒。

項羽、項伯朝東坐,亞父朝南坐,亞父就是范增;劉邦朝北坐,張良朝西陪坐。范增多次向項羽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羽,項羽沉默著沒有反應。

范增起身,出去召來項莊,說:「君王對待他人仁慈。你進去上前為他敬酒,敬酒完畢,請求舞劍,趁機把沛公殺死在座位上。

否則,你們都將被他俘虜!」項莊就進去敬酒。敬完酒,說:

「君王和沛公飲酒,軍營裡沒有什麼可以用來作為娛樂的,請讓我舞劍。」項羽說:「好。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也拔劍起舞,常常張開雙臂像鳥兒張開翅膀那樣用身體掩護沛公,項莊無法刺殺沛公。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司馬遷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擔任太史令,從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創作《太史公書》(後來稱為《史記》)。後因向漢武帝為李陵戰敗投降匈奴之事辯護而**入獄並處以腐刑,在形體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創傷。出獄後任中書令,忍辱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

大約在徵和二年(前91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其中第七篇即為《項羽本紀》。

項羽作為漢朝開創者劉邦的勁敵,曾與劉邦爭奪天下,漢朝歷代君主對項羽的態度多是貶大於褒。而司馬遷卻不同。正因為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和「愛奇」思想,不以成敗論英雄,才刻畫出具有鮮明個性的項羽形象。

而鴻門宴是項羽一生成敗的一個重要節點,因此司馬遷濃墨重彩地再現了這一事件。

二、作者簡介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司馬談之子。

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後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5樓:梅開二月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然的話,你們都將被他所俘虜。

在古漢語中「否」與「不」同是表示否定,在很多情況下可互換使用,《說文》中說:否,不也。

古語「不」同「否」(fǒu)

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與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但用在動詞、形容詞或個別副詞前,表示否定判斷時,就讀bu,不讀fou,如: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韓非子·喻老》

老婦不聞也。——《戰國策·趙策》

被驅不異犬與雞。——唐·杜甫《兵車行》

後遂不復至。——明·魏禧《大鐵椎傳》

此處,「不者」實際是個省略句,應為:(若)不(殺之),用在動詞前,所以讀bu(第四聲.ps:應該吧)。

6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不這樣(指暗算劉邦),你們這些人都會被他打敗的。

虜,我記得和現在通用的意義不同。

7樓:強文

不這樣的話 你們以後都會被他俘虜

文言文為字的用法

8樓:檸檬心理

為,1 wéi

①《動》做;幹。《為學》:「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②《動》發明;製造;製作。《活板》:「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

③《動》作為;當作。《公輸》:「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

④《動》成為;變成。《察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

⑤《動》是。《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⑥《動》治;治理。《論積貯疏》:「安天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⑦《動》寫;題。《傷仲永》:「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⑧《動》以為;認為。《鴻門宴》:「竊為大王不取也。」

⑨《動》叫做;稱做。《陳涉世家》:「號為張楚。」

⑩《動》對待。《鴻門宴》:「君王為人不忍。」

⑾《動》算作;算是。《餚之戰》:「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⑿《動》擔任。《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

⒀《動》對付。《鴻門宴》:「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⒁《介》表示被動。《韓非子·五蠹》:「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⒂《連》如果;假如。《戰國策·秦策》:「秦為知之,必不救矣。」

⒃《助》用在句中,起提前賓語的用;用藥尾,表示感嘆或疑問。《蘇武》:「何以汝為見?」《鴻門宴》:「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2 wèi

①《介》給;替。《庖丁解牛》:「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②《介》向;對。《桃花源記》:「不足為外人道也。」

③《介》因為。《答司馬諫議書》:「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

④《介》為了。《史記·貨殖列傳序》:「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⑤《介》被。《過秦論》:「身死人手,為天下,何也。」

⑥《介》在……的時候。《晏子使楚》:「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為壽】席間敬酒祝壽。

9樓:宇智波張翀

1被的意思讀作wéi

2為了的意思讀作wèi

3動詞偏向一方,常考選擇題

4表原因

5表目的

6語氣詞

10樓:開店貝貝姐姐

為1、介詞。

(1)表被動,讀作wéi,相當於「被」,常和「所」組合。

例1.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伶官傳序》)例2.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例3.為仲卿母所遣。(《孔雀東南飛》)

(2)表動作行為的替代,讀作wèi,相當於「給」「替」。

例4.為擊破沛公軍。(《鴻門宴》)

(3)表動作行為的物件,讀作wèi,相當於「對」「向」。

例5.持其踵為之泣。(《觸龍說趙太后》)

(4)表動作行為的原因,讀作wèi,相當於「因為」「由於」。

例6.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5)表動作行為的目的,讀作wèi,相當於「為了」。

例7.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2.助詞,用於句尾,表疑問語氣,前面一般有疑問代詞呼應。讀作wéi。

例8.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11樓:匿名使用者

二聲,是動詞,翻譯成作為等。四聲,是介詞,無實際意義。

12樓:左和悅亥韶

焉⑴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焉:在其中)

不復出焉。(焉:從這裡。)永之人爭奔走焉。

⑵**,怎麼。且焉置土石?

⑶作語氣助詞,用於句末。①寒暑易節,始一反焉。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③今其室十無一焉。④雖雞狗十無一焉。

⑷作詞尾,相當於「然」、「......的樣子」。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⑸相當於「之」。①謹食之,時而獻焉。(焉:

它,指蛇。)②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焉:

它,指作者自己所寫的這篇文章。)⑹作語氣助詞,用於句中,表示停頓,無義。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鴻門宴》中項羽為何不殺劉邦,《鴻門宴》中,項羽到底為什麼沒有殺死劉邦?

項羽不善用人,不聽謀臣之言。因為,即使項羽沒有看穿劉邦的政治野心,但范增很清楚,而且勸說項羽 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之氣也。急擊勿失。應當承認,項羽的失敗與其不善用人密切相關。司馬遷在 陳丞相世家 中,就借...

《勇赴鴻門宴》中的鴻門宴是什麼意思

鴻門宴,指在公元前206年於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 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鴻門堡村 舉行的一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時兩支抗秦軍的領袖項羽及劉邦.這次宴會在秦末農民戰爭及楚漢戰爭皆發生重要影響,被認為間接促成項羽敗亡以及劉邦成功建立漢朝.後人也常用 鴻門宴 一詞比喻不懷好意的宴會.鴻門宴故事的大概是...

鴻門宴中的成語有哪些,《鴻門宴》的成語有哪些?

大行不辭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斗酒彘肩龍虎之氣 鴻門宴 現所有的成語 與鴻門宴相關的成語有哪些 2 秋毫不犯 原文句為 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秋版毫,鳥獸秋天新換權的絨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 犯,侵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3 勞苦功高 原文句為 勞苦功高如此。指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