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庫存凱
在夏季一般分為東、西兩個大單體:位於西太平洋的大單體,稱為西太平洋高壓,位於東太平洋的大單體,稱為東太平洋高壓。西太平洋高壓脊線北側的西風帶中,氣旋和鋒面活動比較頻繁,常產生陰雨或暴雨天氣。
中國東部地區的主要雨帶,經常處於高壓脊線以北5~8個緯度的距離處。
西太平洋高壓脊線的季節性變化,和中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帶的季節性位移相對應。平均而言,5月份高壓脊線位於北緯15°附近,主要雨帶位於華南,6月份脊線越過北緯20°,主要雨帶位於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帶進入梅雨期;
7月中旬脊線向北越過北緯25°,主要雨帶就移到黃河流域,使華北進入雨季,這時,江淮流域正處在高壓脊線控制之下,梅雨期結束而進入伏旱期,天氣酷熱少雨。脊線南側為東風帶,常常有東風波和颱風活動,產生大量的降水。因此,在7月中旬以後,華南又出現一條雨帶。
西太平洋高壓和颱風的相互配置,決定著颱風的移動路徑。高壓強大且脊線呈東西向時,颱風穩定西行;高壓脊線呈西北—東南向時,颱風容易向西北移動,並在中國登陸;若高壓減弱和斷裂,則颱風往往北上登陸或轉向。 西太平洋高壓的強弱、進退和移動,同中國東部的天氣以及旱澇等的關係極其密切,是夏半年天氣預報中需要著重分析研究的天氣系統之一。
擴充套件資料
副熱帶高壓特徵
副熱帶高壓對中、高緯度地區和低緯度地區之間的水汽、熱量、能量的輸送和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大氣環流的一個重要系統。
就副熱帶高壓的單體來說,東部和西部的大氣鉛直運動情況有很大的差異:在高壓的東部,下沉運動特別強,下沉氣流因絕熱壓縮而變暖,造成很強的下沉逆溫,稱為信風逆溫。這種強逆溫的層結非常穩定,抑制了垂直對流的發展,使天氣持續晴好,形成了副熱帶大陸西岸的乾燥氣候帶。
而副熱帶高壓的西部是低層暖溼空氣輻合上升運動區,容易出現雷陣雨天氣。
隨著季節的更迭,副熱帶高壓帶的強度、位置也會發生明顯的季節變化。從1月到7月,北半球副熱帶高壓主體呈現出向北、向西移動和強度增強的趨勢;從7月到1月,副熱帶高壓主體則有向南、向東移動和強度減弱的動向。這種季節性的變化,還具有明顯的緩慢式變化和跳躍式變化的不同階段。
2樓:豆村長de草
副高內部的下沉氣流抑制颱風生成,副高的強度與颱風生成的關係是這樣的副高位置偏西偏北是時,在西北太平洋洋麵上會給颱風生成帶來比較足夠的空間,並且帶來東風水汽支援,但颱風的形成過程還要考慮海域的風切,水汽因素。
颱風移動的方向和速度取決於作用於颱風的動力。外力是颱風外圍環境流場對臺風渦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基本氣流東風帶的引導力。內力主要在臺風初生成時起作用,外力則是操縱檯風移動的主導作用力,因而颱風基本上自東向西移動。
由於副高的形狀、位置、強度變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致颱風移動路徑並非規律一致而變得多種多樣。
在南北半球的副熱帶地區,出現的暖性高壓系統,籠統地稱為副熱帶高壓。它對中、高緯度地區和低緯度地區之間的水汽、熱量、能量的輸送和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影響中國大陸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
3樓:蒲公英與傑拉華
我來回答~副高內部的下沉氣流抑制颱風生成,副高的強度與颱風生成的關係是這樣的:1.副高位置偏西偏北是時,在西北太平洋洋麵上會給颱風生成帶來比較足夠的空間,並且帶來東風水汽支援,但颱風的形成過程還要考慮海域的風切,水汽因素。
2.副高偏南偏強的話(主體在北緯20~10度),由於颱風在極低緯(0~10度)缺乏科氏力難以生成,所以支援颱風生成的區域會被壓縮殆盡,導致空臺(像2023年夏季)。
今年江南高溫和內地一些地方的強降雨的確就是受副高影響,江南受副高西脊控制,高溫盤踞,,四川地區由於在副高西北方,副高的南側邊緣帶來大量東風水汽,又有西南季風水汽支援,與北方較冷氣流形成降水鋒面。
4樓:匿名使用者
颱風移動的方向和速度取決於作用於颱風的動力。動力分內力和外力兩種。內力是颱風範圍內因南北緯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轉偏向力差異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颱風範圍愈大,風速愈強,內力愈大。
外力是颱風外圍環境流場對臺風渦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基本氣流東風帶的引導力。內力主要在臺風初生成時起作用,外力則是操縱檯風移動的主導作用力,因而颱風基本上自東向西移動。由於副高的形狀、位置、強度變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致颱風移動路徑並非規律一致而變得多種多樣。
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區颱風移動路徑為例,其移動路徑大體有三條:
①西移路徑:當北太平洋高壓脊呈東西走向,而且強大、穩定時,或北太平洋副高不斷增強西伸時,颱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麵向西移動,經過南海在我國海南島或越南一帶登陸。
②西北路徑:當北太平洋高壓脊線呈西北-東南走向時,颱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麵向西北方向移動,穿過硫球群島,在我國江浙或橫穿臺灣海峽在浙、閩一帶登陸。這條路徑對我國影響範圍較大,尤其華東地區。
③轉向路徑:北太平洋副高東退海上時,颱風從菲律賓以東海區向西北方向移動,然後轉向東北方向移去,路徑呈拋物線型。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及日本影響較大。
關於颱風與副熱帶高壓的問題
5樓:匿名使用者
兩者是相互影響的 不同的颱風路徑所對應的副熱帶高壓(副高)形勢不同 沒有什麼破壞但有影響 當副高減弱時颱風加強,副高加強時颱風減弱
6樓:匿名使用者
(1) 指亞洲太平洋海域的旋風。例:約瑟夫.
康拉德**中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2626162描述的「颱風」。(2) 特指熱帶海洋發生的強烈熱帶氣旋。
颱風(或颶風)是產生於熱帶洋麵上的一種強烈熱帶氣旋。只是隨著發生地點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範圍內發生的熱帶氣旋稱為「颱風」;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
也就是說,颱風在歐洲、北美一帶稱「颶風」,在東亞、東南亞一帶稱為「颱風」;在孟加拉灣地區被稱作「氣旋性風暴」;在南半球則稱「氣旋」。
颱風經過時常伴隨著大風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強對流天氣。風向在北半球地區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為順時針方向)。在氣象圖上,颱風的等壓線和等溫線近似為一組同心圓。
中心氣壓、氣溫均達到最低值,天氣條件極為惡劣,但颱風眼附近通常是風平浪靜。
有史以來強度最高、中心附近氣壓值最低的颱風,是超強颱風泰培(tip)。
颱風雲圖 [編輯本段]颱風的形成 熱帶海面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蒸發成水汽升空,而周圍的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迴圈,終必使整個氣流不斷擴大而形成「風」。由於海面之廣闊,氣流迴圈不斷加大直徑乃至有數公里。由於地球由西向東高速自轉,致使氣流柱和地球表面產生磨擦,由於越接近赤道磨擦力越強,這就引導氣流柱逆時針漩轉,(南半球系順時針漩轉)由於地球自轉的速度快而氣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轉的速度而形成感覺上的西行,這就形成我們現在說的颱風和颱風路徑。
颱風的中心就在我們目前看到的風向成丁字形的位置,根據風向和風速就不難判斷出颱風中心的距離和走向了。根椐我四十年觀測臺風耒臨前的行雲方向,判斷颱風是否從本地經過,基本上全部準確。準確性有好多次竟先予本地的預報。
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17.2米時,我們就稱它為颱風。
(以下為人教版高一地理書第一冊的描述)
在海洋麵溫度超過26℃以上的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由於近洋麵氣溫高,大量空氣膨脹上升,使近洋麵氣壓降低,外圍空氣源源不斷地補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流入的空氣旋轉起來。而上升空氣膨脹變冷,其中的水汽冷卻凝結形成水滴時,要放出熱量,又促使低層空氣不斷上升。
這樣近洋麵氣壓下降得更低,空氣旋轉得更加猛烈,最後形成了颱風。
颱風結構 颱風結構從颱風結構看到,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其產生必須具備特有的條件。
一、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溼的大氣。熱帶洋麵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溼度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颱風只能形成於海溫高於26℃-27℃的暖洋麵上,而且在60米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於26℃-27℃;
二、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足夠的上升氣流,低層擾動才能不斷加強;
三、垂直方向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才能使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儲存在颱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並加強颱風暖中心結構;
四、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於氣旋性渦旋的生成。地轉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於零,向南北兩極增大,颱風基本發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麵上。 [編輯本段]颱風的發源地 颱風源地分佈在西北太平洋廣闊的洋低緯洋麵上。
西北太平洋熱帶擾動加強發展為颱風的初始位置,在經度和緯度方面都存在著相對集中的地帶。在東西方向上,熱帶擾動發展成颱風相對集中在4個海區:
(1)中國南海海區;
(2)菲律賓群島以東、琉球群島、**等附近海面(最重要的颱風發源地);
(3)馬里亞納群島附近海面;
(4)馬紹爾群島附近海面。 [編輯本段]颱風的分級 在熱帶洋麵上生成發展的低氣壓系統稱為熱帶氣旋。國際上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來確定強度並進行分類:
s級颱風: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大於99.9米/秒,也即20級
超強颱風(superty):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大於51.0米/秒,也即16-19級。
強颱風(sty):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41.5-50.9米/秒,也即14-15級。
颱風(ty):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32.7-41.4米/秒,也即12-13級。
二、弱颱風
強熱帶風暴(sts):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24.5-32.6米/秒,也即風力10-11級。
熱帶風暴(ts):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17.2-24.4米/秒,也即風力8-9級。
熱帶低壓(td):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10.8-17.
1米/秒,也即風力為6-7級 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是位於副熱帶地區的暖性高壓系統。它對中、高緯度地區和低緯度地區之間的水汽、熱量、能量的輸送和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大氣環流的一個重要系統。副熱帶高壓的東部是強烈的下沉運動區,下沉氣流因絕熱壓縮而變暖,所控制地區會出現持續性的晴熱天氣。
而副熱帶高壓的西部是低層暖溼空氣輻合上升運動區,容易出現雷陣雨天氣。隨著季節的更迭,副熱帶高壓帶的強度、位置也會發生明顯的季節變化。從1月到7月,副熱帶高壓主體呈現出向北、向西移動和強度增強的趨勢;從7月到1月,副熱帶高壓主體則有向南、向東移動和強度減弱的動向。
這種季節性的變化,還具有明顯的緩慢式變化和跳躍式變化的不同階段
副熱帶高壓是怎樣形成的,副熱帶高壓帶是怎樣形成的
一 副熱帶高壓是制約大氣環流變化的重要成員之一,是控制熱帶 副熱帶地區的 持久 回的 大答型天氣系統之一。二 副熱帶高壓帶的主要成因是動力的作用,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存在,當來自赤道的高空空氣流動到南北緯30度附近時,原本南北向氣流受地轉偏向力作用逐步轉為穩定的自西向東流動,這支幾乎沿平行緯度延伸方向流...
什麼叫副熱帶高壓,難道有正熱帶高壓嗎
這裡是副,不是正負的負。副 次,亞的意思 什麼是副熱帶高壓副熱帶高壓怎麼有的 一 副熱帶高壓是制約大氣環流變化的重要成員之一,是控制熱帶 副熱帶地區的 持久的 大型天氣系統之一。二 副熱帶高壓帶的主要成因是動力的作用,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存在,當來自赤道的高空空氣流動到南北緯30度附近時,原本南北向氣流...
副熱帶高壓帶上為什麼有的地方不是沙漠
副熱帶大陸中西部地區,終年受副熱帶高氣壓以及低緯信風的控制,盛行下沉氣流,終年炎熱乾旱,形成熱帶沙漠氣候。但在副熱帶大陸的東部地區,受到的卻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形成了 帶季風氣候或季風性溼潤氣候。冬季,陸地更冷,形成冷高壓,如亞歐大陸上的亞洲高壓 又稱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與此同時,副極地低氣壓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