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dear豆小姐
在歷朝歷代的官衙當中,做事的公務人員分為官、吏、役三大類別。
1、**
以縣衙為例,「官」通常設二至四人,主官一人,佐官數人。
主官為縣令或知縣。下縣主官通常為八品,中縣主官為七品,上縣主官為六品或七品。都城所在縣的主官品級最高,往往為五品或六品。
很多朝代,**的品級分為正、從、上、下,因朝代不同,一縣主官的品級略有差異。
佐官當中,設縣丞一名,為主官副手,協助主官處理公務,品級略低於主官;主簿一名,負責掌管公文、賬簿、卷宗等文祕之事;縣尉一名,分管徵稅、治安捕盜、分判諸曹。
一些比較小的縣,往往只設主官一人,佐官一至二人,不一定全部配齊。
2、吏員
吏,與官一樣,都屬於朝廷命官,雖無品級,但也有地位等級之分。通常以「流外x等」區別。以唐朝為例,對吏員設定「流外九等」至「流外一等」,用以區別俸祿高低和地位等級。
縣衙之內,**之下設定吏員若干名,為諸曹業務長官,分管文教、司法、稅收、兵役、公文往來、水利工程等具體業務。
吏員當中,職務最高的為典使,通常為縣尉副手。典使雖然無品級,但在很多朝代也是由朝廷或皇帝籤批任命的。典使也是最有希望成為**的吏員,當縣衙中出現**職務空缺或裁併時,通常由典使補入。
3、衙役
衙役不像**和吏員,有官方身份,衙役屬於衙門自行召集的當差人員,朝廷不發給俸祿,由縣衙自籌俸祿發放。甚至有的朝代,衙役屬於義務工性質,根本就沒有俸祿。衙役往往被列為賤民。
我們聽評書時,經常會出現「三班衙役」這個說法。三班,是指皁班、捕班、壯班。
皁班衙役又被稱為「皁隸」,負責長官的隨行護衛、開道、升堂站班,在公堂上執行刑苔,相當於法警;捕班衙役又被稱為「捕班快手」,簡稱「捕快」,負責案件偵緝、抓捕罪犯、傳喚被告、證人等,相當於刑警;壯班衙役又被稱為「民壯」,負責把守城門以及看守牢獄、守護庫房等,相當於民兵。
各班衙役均設班頭,統領下屬衙役做事。另外,衙門當中還有一些做雜事的,比如廚子、更夫、仵作、馬伕等勤雜人員,也屬於衙役的範圍。
衙役是最底層的公務人員,不被朝廷認可,屬於幫工性質。往往都是由社會閒散人員擔任。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官職
1、【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
2、【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總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於宰相通稱,簡稱「相」。一般只設一個丞相,俗稱大丞相,,有時分為左右兩個丞相,右丞相專門管理國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顧問」。
不需要管理國事。
3、【太師】指官職又名太宰
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
4、【太子太師】太子太師屬「東宮三師」為名義上的太子老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稱"三孤"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5、【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6、【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祕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奉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7、【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2樓:中原小象
如果是縣衙的話,當然縣令最大。
在秦漢時期,縣令相當於「君」,縣**也被成為「縣廷」(對應朝廷)。
縣令之下,設定有縣丞和縣尉,對應**的丞相和太尉,分別主抓行政和軍事/治安。
縣丞這個職位一直延續到明清,是縣令的副手和助理,縣令空缺時,可以**縣令職權。
縣丞以下,還有主簿、典吏等職位,具體的分工和權力不同時期有所不同,大概是主簿主抓文案、戶籍、財務、稅收等工作,典吏主抓治安、刑獄等工作。
上述縣令、縣丞、主簿、典吏等,都屬於**,有些有品級,有些沒有品級(明清時期,縣令的標準品級是正七品),即「不入流」。
除了**之外,還有很多吏員,類似與現在的普通公務員、科員、辦事人員等。比如宋江的職位「押司」就是宋朝縣衙裡的吏員職位,如果類比的話,可以視為現在主任、主管之類的非正式科員,除了「押司」意外,宋朝縣衙裡還有「錄事、手分、貼司」等地位低於「押司」的職員。
常設的還有三班衙役,即「快班」主抓刑事案件,俗稱「捕快」就是快班中的一種;「皁班」主管給縣太爺站班、開道、警衛等,主管縣衙內部事務;「壯班」主管監獄,以及城牆和城門的守衛等。——三班衙役之間的分工並不非常明確,也不完全配置齊全。
3樓:匿名使用者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祕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奉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
三、四人,多則
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主管**、糾察**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機關的要職。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階**,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
【刺使】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極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
【從事】**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
4樓:匿名使用者
1、縣令
相對來說這也是一個比較低階的**,因為它只是一個正七品的存在,和一些官職比起來實在是有些不值一提。
但是對於一個縣來說,這就是最大的官,掌管著一個縣的各方面的治理問題,一些刑事案件的判處決斷,對於發生災難時的賑災救助,對於一些惡霸土豪欺負鄉民的懲治管理,對於教育方面的提倡與積極建設等等。
2、縣丞
按制縣丞為正八品官(京縣除外)。縣丞的**有貢生及會同館大使、鴻臚寺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漢軍九品筆帖式、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按察司照磨、府知事、縣主簿、府州縣訓導、府照磨、通判等。
3、主簿
地位處於縣丞之下,屬於九品的小官了,負責管理一個縣的戶籍管理統計,通緝人員的查詢和文書的書寫等,一般情況下做這個職位也是需要在學識上達到一定的要求,在縣裡也是可以調動一些人的人物。
4、縣視學
這是一個在光緒時期才出現的職位,和縣令級別平齊,但是沒有職權,主要是負責對當地教育的推廣以及建設情況是否符合朝廷政策的一個檢查**,並不是長期存在一個地方,而是定期檢查,而且一般也是由一些當地的有名望的商賈來擔當。
5、典史
典史的品級為未入流,掌管一縣監察獄囚之事。若事簡之縣不設縣丞和主簿,則縣丞和主簿的職能也由典史一人兼領。
5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縣分三等,大縣有縣令,縣丞,主簿,典史,縣尉,中縣只有縣令,縣丞,主簿,典史,小縣只有縣令,主簿,典史.這些都是有品級的,師爺之類的只是縣令的私人祕書,不拿官俸.
古代衙門裡有哪些職位
6樓:dear豆小姐
在歷朝歷代的官衙當中,做事的公務人員分為官、吏、役三大類別。
1、**
以縣衙為例,「官」通常設二至四人,主官一人,佐官數人。
主官為縣令或知縣。下縣主官通常為八品,中縣主官為七品,上縣主官為六品或七品。都城所在縣的主官品級最高,往往為五品或六品。
很多朝代,**的品級分為正、從、上、下,因朝代不同,一縣主官的品級略有差異。
佐官當中,設縣丞一名,為主官副手,協助主官處理公務,品級略低於主官;主簿一名,負責掌管公文、賬簿、卷宗等文祕之事;縣尉一名,分管徵稅、治安捕盜、分判諸曹。
一些比較小的縣,往往只設主官一人,佐官一至二人,不一定全部配齊。
2、吏員
吏,與官一樣,都屬於朝廷命官,雖無品級,但也有地位等級之分。通常以「流外x等」區別。以唐朝為例,對吏員設定「流外九等」至「流外一等」,用以區別俸祿高低和地位等級。
縣衙之內,**之下設定吏員若干名,為諸曹業務長官,分管文教、司法、稅收、兵役、公文往來、水利工程等具體業務。
吏員當中,職務最高的為典使,通常為縣尉副手。典使雖然無品級,但在很多朝代也是由朝廷或皇帝籤批任命的。典使也是最有希望成為**的吏員,當縣衙中出現**職務空缺或裁併時,通常由典使補入。
3、衙役
衙役不像**和吏員,有官方身份,衙役屬於衙門自行召集的當差人員,朝廷不發給俸祿,由縣衙自籌俸祿發放。甚至有的朝代,衙役屬於義務工性質,根本就沒有俸祿。衙役往往被列為賤民。
我們聽評書時,經常會出現「三班衙役」這個說法。三班,是指皁班、捕班、壯班。
皁班衙役又被稱為「皁隸」,負責長官的隨行護衛、開道、升堂站班,在公堂上執行刑苔,相當於法警;捕班衙役又被稱為「捕班快手」,簡稱「捕快」,負責案件偵緝、抓捕罪犯、傳喚被告、證人等,相當於刑警;壯班衙役又被稱為「民壯」,負責把守城門以及看守牢獄、守護庫房等,相當於民兵。
各班衙役均設班頭,統領下屬衙役做事。另外,衙門當中還有一些做雜事的,比如廚子、更夫、仵作、馬伕等勤雜人員,也屬於衙役的範圍。
衙役是最底層的公務人員,不被朝廷認可,屬於幫工性質。往往都是由社會閒散人員擔任。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官職
1、【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
2、【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總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於宰相通稱,簡稱「相」。一般只設一個丞相,俗稱大丞相,,有時分為左右兩個丞相,右丞相專門管理國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顧問」。
不需要管理國事。
3、【太師】指官職又名太宰
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
4、【太子太師】太子太師屬「東宮三師」為名義上的太子老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稱"三孤"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5、【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6、【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祕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奉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7、【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古代衙門的那個牌子上寫著肅靜的牌子叫什麼
古代衙門的那個牌子上寫著肅靜的牌子叫肅靜牌,就是禁止喧譁。那個牌子叫 迴避牌 相當於今天領導車隊前邊的大喇叭 靠邊靠邊!前邊的車靠邊!巨汗!為什麼古代的衙門裡都立有 肅靜,迴避 的牌子?士,農,工,商。士處第一 而為官著為士多也!為官著 常常自擬不是普通人!自擬乃天生貴族!高傲 驕橫!而出現那些 迴...
古代劉姓皇帝誰最色古代姓劉的皇帝分別叫什麼
李 共106帝 大成6帝 越皇帝李賁 公元544年稱帝,都交州,546年亡於南朝梁,不知所蹤 唐25帝 吳皇帝李子通 公元619年稱帝,都江都,621年降唐,被殺 楚皇帝李希烈 公元784年稱帝,都大梁,786年為其將陳仙奇毒死 後唐5帝 南唐3帝 西夏12帝 西涼 3帝 涼 5 魏 大蜀2 大順 ...
中國古代最帥的男的是誰,中國古代最帥的男子是
潘安 潘岳 公元247年 300年 字安仁,俗稱潘安,西晉文學家,祖籍滎陽中牟 今河南中牟縣 潘岳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美男子,潘岳非常複雜,是個矛盾集合體,歷來對他評價有正負兩面。從正面看,他很英俊很有才氣,是西晉頂尖的文學家 政治方面也有一定才能 家庭生活注重倫理道德,孝母有名,對妻子專情,對親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