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聞不如一見下一句是什麼百聞不如一見一見不如的下一句是什麼?

2021-03-05 17:27:36 字數 5162 閱讀 3697

1樓:李金雪

百聞不如一見的下一句是: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出處:語出《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願馳至 金城 ,圖上方略。」

釋義:聞:聽見。聽得再多,也不如親眼見到一次。見的再多也不如親身實踐一次。

典故:面對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趙充國這位功勳卓著的老將帶兵平叛,趙充國欣然同意。於是宣帝派人問趙充國:

「皇上請將軍估計一下西羌的情況,他們的實力如何,該派去多少人馬?」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

兵難隃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百聞不如一見。對方軍事上的情況如何,在後方很難準確地估計,讓我先上前方瞭解瞭解再來制定策略)」

於是,趙充國趕到西北的金城郡(今甘肅蘭州和青海西寧一帶),實地進行了調查研究,並渡過黃河,偵察羌人地區形勢。又從俘虜口中問明羌兵各部首領之間的關係等情況,據此定出了駐兵屯守的計劃。主張對羌人不進行攻剿而採取分化瓦解,爭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師、保勝、安邊之策」。

趙充國向宣帝奏報,宣帝和大臣們經過反覆討論,通過了趙充國的方案,實行以後,果然效果很好,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擾,安定了西北邊疆。

2樓:後泰和度知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百聞不如一見:出自東漢.班固《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渝度,臣願馳至金城,

百聞不如一見下一句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百見不如一試(幹) 都行啦

百聞不如一見: 出自東漢. 班固《漢書•趙充國傳》: 「百聞不如一見。兵難渝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4樓:匿名使用者

百聞不如一見: 出自東漢. 班固《漢書•趙充國傳》: 「百聞不如一見。兵難渝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5樓:匿名使用者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實驗。

6樓:

百見不如一試(幹) 都行啦

「百聞不如一見,一見不如」的下一句是什麼?

7樓:a啦多夢麼麼

百聞不如

一見,百見不如一試。

「百聞不如一見」的意思是:指聽別人說多少遍,也不如自己親自看一下。比喻表示聽得再多也不如親見可靠。

典故出處:西漢宣帝稱王的時候,羌人入侵邊界。攻城奪地,燒殺搶掠。

宣帝於是便聚叢集巨一起商議,詢問誰願意領兵前去殺敵。 76歲的將領趙充國,曾在邊界和羌人打過幾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奮勇,擔當這一重任。

宣帝問他要派多少兵馬,他說:「聽別人說一百次,還不如親眼一見。用兵是很難在遙遠的地方算計好的。

我願 意親自到那裡去看看,然後確定攻守計劃,畫好作戰地圖,再向陛下上奏。」 經宣帝同意,趙充國帶領一隊人馬出發。隊伍渡過黃河,遇到羌 入的小股軍隊。

趙充國下令衝擊,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虜。兵士們準備乘勝追擊,趙充國阻攔說:「我軍長途跋涉到這裡,不可追得很遠。

如果遭到 敵兵伏擊,就要吃大虧啊!」 部下聽了,都很佩眼他的見識。 趙充國觀察了地形,又從俘虜口中得知敵人內部的情況,瞭解 到敵軍的兵力部署,然後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邊境、分化瓦解羌人 的策略,上奏宣帝。

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擾,安定了西 北邊疆。

成語出處:《漢書·趙充國傳》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渝度,臣願馳至金城。」

8樓:匿名使用者

百聞不如一見擺件不如一事

9樓:法毅琴子

我們是好學生,不是差學生

百聞不如一見、下一句

10樓:星何大大

「百聞不

如一見,兵難隃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出自:《漢書·趙充國傳》

百聞不如一見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指聽別人說多少遍,也不如自己親自看一下,表示多聽不如親見的可靠。

最早要「見」 的是西羌的軍事地形、軍事力量、防禦部署等作戰時必須掌握的軍事情況。

聞:聽見。聽到一百次也不如見到一次,表示多聽不如親近的可靠。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典故漢武帝后期,聚居在現今青海省境內的羌族,經常向內地侵擾,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聯合羌人共同侵擾漢朝。面對這種形勢,武帝曾提出要斬斷匈奴右臂,指的正是這種聯合,但派去的士兵也為羌人所敗。

這時,羌入又逐漸向湟水以北移動,找尋農民棄耕的地方去放牧。

同時羌人各部落也有聯合一致的趨向,郡縣官吏也禁止不了。這時匈奴又想勾結羌人,以擴大對漢西部的侵擾。漢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東岸)的軍隊,被羌人打敗,損失甚眾。

宣帝期間,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長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漢民不種田的地方畜牧。義渠安國向朝廷報告這個情況。

趙充國**義渠安國奉使失職。從此以後,羌人依照以前的話,擅自渡過湟水,當地漢朝的郡縣長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與各個羌族部落酋長二百多人「解仇交質」,訂立盟約,打算共同侵擾漢朝地區。

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漢**兩府(丞相、御史)又推薦義渠安國出使諸羌,瞭解其動向。義渠安國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頭領三十多人,以他們都有逆而不順之罪,全部斬首。調兵鎮壓先零之民,殺了一千多人。

於是羌族各部及歸義羌侯楊玉等都很震恐,離開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漢邊塞,攻城邑,殺長吏義渠安國以騎都尉身份帶領三千騎兵守備羌人,被羌人所擊,損失慘重。他領兵退到令居,向皇帝報告。

面對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趙充國這位功勳卓著的老將帶兵平叛,但這時趙充國已七十多歲,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問誰可以為將,趙充國很自信地回答:「無逾於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適了)

宣帝又派人去問:「將軍度羌虜何如,當用幾人?」(請將軍估計一下西羌的情況,他們的實力如何,該派去多少人馬?

)趙充國答:「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百聞不如一見。對方軍事上的情況如何,在後方很難準確地估計,還是讓我上前方金城瞭解瞭解再來制定策略吧!)。

他要求宣帝交給他任務,不必擔憂。宣帝笑著答應了。

四月,漢宣帝正式遣後將軍趙充國率騎兵萬餘人前往鎮壓。趙充國兵抵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後,西渡黃河,率軍乘夜推進至落都(今青海樂都),見羌人未守險,遂西至都尉府(治臨羌縣,今青海湟源東南),修築壘壁,安營紮寨。羌軍多次挑戰,漢軍堅守不出。

趙充國採用恩威並舉方略,招降罕、開羌及其他被先零脅迫的羌人種落,瓦解羌軍。七月,率軍推進至先零地區。羌人屯兵已久,戒備鬆懈。

忽見漢軍大兵來臨,慌忙拋棄車馬輜重,渡湟水撤退。由於道路狹窄,趙充國恐逼迫太急,迫羌軍走投無路,回頭死戰,命所部緩慢追擊。

羌軍掉入河水溺死者數百人,投降及被漢軍斬殺500餘人,損失牲畜10萬餘頭,車4000餘輛。漢軍追至罕羌駐地,趙充國嚴禁士卒焚燒房屋與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萬餘人。

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將軍辛武賢、強弩將軍許延壽,與趙充國合兵進攻先零。鑑於羌軍已遭重創,趙充國奏請撤除騎兵,以步兵屯田戍衛。宣帝下詔採納趙充國建議。

同時亦命辛、許兩將軍及中郎將趙印率部繼續出擊羌人。破羌將軍率兵出擊,招降4000餘人;強弩將軍斬殺羌人2000多;趙印斬殺並招降2000餘人。

趙充國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餘人。至此,羌人反者計5萬人,前後被斬7600人,溺、餓而死

五、六幹人,降者3.12萬人,只有4000餘人逃脫。宣帝下詔命趙充國繼續率屯田兵戍衛,餘皆罷兵。

神爵二年秋,諸羌共殺先零羌首領猶非、楊玉降漢。漢設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說今甘肅永靖西北)屬國,撤除屯田軍。

趙充國說的"百聞不如一見"後來就成了諺語和成語。它的意思是聽到一百次,也不如親自去看一次,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凡事要調查研究才能下結論。

11樓:just享受

「百聞不如一見」的下一句是「百見不如一干」。

1、「百聞不如一見」出自《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2、聞:聽見。聽到一百次也不如見到一次,表示多聽不如親見的可靠。

擴充套件資料

《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典故如下:

漢武帝后期,聚居在現今青海省境內的羌族,經常向內地侵擾,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聯合羌人共同侵擾漢朝。

面對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趙充國這位功勳卓著的老將帶兵平叛,但這時趙充國已七十多歲,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問誰可以為將,趙充國很自信地回答:「無逾於老臣者矣。」宣帝又派人去問:

「將軍度羌虜何如,當用幾人?」趙充國答:「百聞不如一見。

兵難隃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他要求宣帝交給他任務,不必擔憂。

宣帝笑著答應了。

12樓:我的大名叫劉真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聞:聽見。聽到一百次也不如見到一次,表示親眼看到的遠比聽人家說的更為確切可靠。

5.1 背景

漢武帝后期,聚居在現今青海省境內的羌族,經常向內地侵擾,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聯合羌人共同侵擾漢朝。面對這種形勢,武帝曾提出要斬斷匈奴右臂,指的正是這種聯合,但派去的士兵也為羌人所敗。

這時,羌入又逐漸向湟水以北移動,找尋農民棄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時羌人各部落也有聯合一致的趨向,郡縣官吏也禁止不了。這時匈奴又想勾結羌人,以擴大對漢西部的侵擾。

漢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東岸)的軍隊,被羌人打敗,損失甚眾。   宣帝期間,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長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漢民不種田的地方畜牧。義渠安國向朝廷報告這個情況。

趙充國**義渠安國奉使失職。從此以後,羌人依照以前的話,擅自渡過湟水,當地漢朝的郡縣長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與各個羌族部落酋長二百多人「解仇交質」,訂立盟約,打算共同侵擾漢朝地區。

  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漢**兩府(丞相、御史)又推薦義渠安國出使諸羌,瞭解其動向。義渠安國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頭領三十多人,以他們都有逆而不順之罪,全部斬首。調兵鎮壓先零之民,殺了一千多人。

於是羌族各部及歸義羌侯楊玉等都很震恐,離開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漢邊塞,攻城邑,殺長吏義渠安國以騎都尉身份帶領三千騎兵守備羌人,被羌人所擊,損失慘重。他領兵退到令居,向皇帝報告。

百聞不如一見一見不如的下一句是什麼

百聞不如 一見,百見不如一試。百聞不如一見 的意思是 指聽別人說多少遍,也不如自己親自看一下。比喻表示聽得再多也不如親見可靠。典故出處 西漢宣帝稱王的時候,羌人入侵邊界。攻城奪地,燒殺搶掠。宣帝於是便聚叢集巨一起商議,詢問誰願意領兵前去殺敵。76歲的將領趙充國,曾在邊界和羌人打過幾十年的交道。他自告...

為什麼說百聞不如一見,用景色 名字 秀麗 百聞不如一見寫一段話怎麼寫呢?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 在市場營銷過程中,要充分分析消費者心理,要努力使自己的產品在消費者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做到這一點的最直接簡捷的方法就是給消費者強烈的視覺感官刺激。眼見為實 便是一個充分展示產品形象的過程。只要你的產品是優質的,則這個過程本身就在為你開闢了市場。關於 眼見為實 國際上有一個很轟...

百聞不如一見中聞是什麼意思?新聞聯播的聞是什麼意思?聞聞味道

第一個是聽,第二個是聽到的訊息,第三個是用鼻子嗅 聽說 事件 用鼻子嗅 新聞聯播的 聞 是什麼意思?聞 聞 w n 聽見 診。聽。訊。博 強記。過則喜。雞起舞 聽到荒雞鳴而起舞,喻志士及時奮發 聽見的事情,訊息 新 傳 見 出名,有名望 人。達。名聲 令 好名聲 醜 用鼻子嗅氣味 你 這是什麼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