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12345a幫助
這場改革給我們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可以說,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使我國的中小學教師隊伍發生一次歷史性的變化。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在這場變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任何一項課程改革的設想,最終都要靠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實現、去完善。
然而,任何一種新觀念的確立,都是對舊觀念的一種變革,而變革的往往是那些我們已經駕輕就熟的東西,這對許多老教師來說,不是沒有痛苦的。本次課程改革,不僅要改變千百萬教師的教育觀念,而且要改變他們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教師要就要改變自我。
面對這次改革,我對如何適應新課程改革談一點體會。
一、我們教師的角色將要發生這些改變
教師的角色將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的互教互學"。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師生關係,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絕對的權威。多年來,教師已經習慣了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將學生雖不大規範但完全正確、甚至是有創造的見解,按自己的要求「標準化」
。而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蔘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的對話」
。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且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課程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過程,教學要真正成為師生教學相長的創造過程。
據專家分析,在新的課堂上,知識將由三方面組成:①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②教師個人的知識,③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新課程將改變"教科書"一統課堂的局面,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啟用,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例將大大增加。
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必然導致師生關係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高高在上,「傳道、授業、解惑」的地位將發生變化,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變為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當然,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與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師惟一的角色了。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
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援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還要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那麼,促進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據專家分析,促進者的角色有幾個特點:
一是積極地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二是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援,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採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三是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
二、再者教師還需要一些新的工作方式
工作中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要學會開發利用課程資源。以往教師職業的一個很大特點,是單兵作戰。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數是靠一個人的力量解決課堂裡面的所有問題。
而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徵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工作,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師的專業分工。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智慧的發揮。
因此,必須新課程課程教學中要改變教師之間彼此孤立與封閉的現象,教師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還要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將打破班級界限,根據課題的需要和興趣組成研究小組,由於一項課題往往涉及到語文、地理、歷史等多種學科,需要幾位教師同時參與指導。這裡教師之間的合作,教師與實驗員、圖書館員之間的配合將直接影響課題研究的質量。
在這種教育模式中,教師集體的協調一致、教師之間的團結協作、密切配合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程呼喚綜合型教師,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變化。多年來,學校教學一直是分科進行的,教師的角色一旦確定,不少教師便畫地為牢,把自己禁錮在學科壁壘之中,不再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教數學的不研究數學在物理、化學、生物中的應用,教語文的也不光顧歷史、地理、政治書籍。
這種單一的知識結構,現在已不能適應新課,由於課程內容和課題研究涉及多門學科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除了專業知識外,還應當涉獵科學、藝術等領域。比如,在研究性學習中,不僅要幫助課題組的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而且要力圖獲得比學生更為豐富、詳盡的資料,才能對課題開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所準備。另外,無論哪一門學科,哪一本教材,你都會感到其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高度體現了學科的交叉與綜合。
教師要上好這樣的課,必須要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
在新課程中,將出現課程資源的概念。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保證新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學校和教師應該成為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力量,教科書不應該也越來越不可能成為惟一的課程資源了。
那麼,哪些是課程資源呢?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內的課程資源,如實驗室、圖書館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二是校外的課程資源,包括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科研院等廣泛的社會資源及豐富的自然資源;三是資訊化課程資源,如校內資訊科技的開發利用,校內外的網路資源等。
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去組織、去開發、去利用,教師應當學會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教師還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社會的大環境裡學習和探索。課程資源如何開發呢?
拿體育設施來說,可以想辦法發揮體育器材的多種功能。比如,欄架可以用來跨欄,也可以用作投射門;利用跳繩可以做繩操、鬥智拉繩等;還可以製作簡易器材,改造場地器材,合理佈局使用場地器材。對運動專案資源的開發要對現有運動專案進行改造,對新興運動進行開發,對民族、民間傳統體育資源進行開發。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源遠流長的民族體育文化,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應當大力開發和利用的寶貴資源。還要對課外、校外體育資源的開發,包括家庭體育活動、社群體育活動、少年宮體育活動、業餘體校訓練、區、縣體育競賽、體育俱樂部活動、節假日體育活動競賽等等。利用空氣,可以進行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利用陽光進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開展游泳運動;利用荒原進行步行拉練、野營;利用雪原進行滑雪、滾雪球、打雪仗等;利用草原可以學習騎馬等;利用山地丘陵可以開展登山運動;利用沙丘可以開展爬沙丘、滑沙等運動。
總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豐富的課程資源可以給體育課帶來無窮的樂趣。
三、如此教師要有一些新的教學技能
要具備課程開發的能力;增強對課程的整合能力;提高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以前,教師很重視教學基本功的練習,如朗讀、板書、繪畫等。當然傳統的教學基本功是一筆寶貴的教育財富,應當繼續保持和發揚。
為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教師新的技能將應運而生,如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課程開發和整合的能力、將資訊科技與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廣泛利用課程資源、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等等都要具有。
過去,中小學課程統一內容、統一考試、統一教材、教參、統一標準,教師過分依賴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影響了創造性的發揮。如今,新課程使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加大,教材、教參為教師留有的餘地加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採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
為此,教師要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而對教科書的依賴程度將越來越低。長期以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講授別人編寫成的、甚至連教學參考書也備齊的教科書,而學校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不僅會「教」書,還要會「編」書,這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創造性發揮教育智慧的空間。
兒童有**的需要、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與被人欣賞的需要以及承擔責任的需要,而這些需要的滿足,必須有一定的教育環境和適當的方法。過去,教科書是完全按照知識體系編寫的,如今是從學生喜歡的生活中的場景、情境入手選擇內容,每一個單元都是一個情境主題,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造各種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許多新的教學形式,許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現,新穎、獨特,每一節課都充滿新意,教師要有創意地進行教學,這也對教師的創新精神提出了挑戰。
四、這樣我們的教學方法也要發生一些變化
新課程教學方法要求重「學生髮展」;重學生「學」;重學習「過程」;提倡差異性教育。根據新課程觀念,教師的教學策略將發生改變,要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現在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隨時對自己的工作及專業能力的發展進行評估,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把學校視為自己學習的場所。
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變革。
總之,新課改給無數的年輕教師帶來了機遇,教材隨意選了,教學方式創新了,評價教師的標準也變化了。以前的課堂教師從頭講到底,而新課改後,教師變成了一個謙虛的傾聽者,他們成為學生的嚮導。這種變化給教師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在此,我衷心地祝願老師們在新課程的改革洪流中能具有自己的特色,猶如魚兒得水一般去接受新課程改革!
新課程評價的改革重點什麼,新課程改革的優點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新課程評價的改革重點是什麼?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在教育評價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嘗試。例如 關注學生髮展的過程,提出形成性評價 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提出綜合學力考查 質量綜合評定等 並嘗試進行了小學考試取消百分數 實行等級制的探索,...
新課程改革什麼時候提出來的,新課程改革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於1999年正式啟動,2000年1月至6月通過申報 評審,成立了各學科課程標準研製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製組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課程標準初稿。3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在9個地區向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專家學者徵求意見,對各學科課程標準進一步修改。7月教育部頒佈 ...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什麼,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什麼?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 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 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 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人生觀 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 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 實踐能力 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