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三思而後行怎麼理解常說做事要三思而後行三思要怎樣理解

2021-03-06 15:24:11 字數 4344 閱讀 2598

1樓:徐天來

意思是----------做事謹慎,小心穩妥。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教我們做事前多思考、考慮周全。「三思而後行」並不是膽小怕事、瞻前顧後,而是成熟、負責的表現。

2樓:假蘇更生

「三思而後行」就是教我們要養成作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並不是膽小怕事、瞻前

顧後,而是成熟、負責的表現。因此決定做一件事的時候,特別是重大問題時,必須要進行全方位的考慮,拿不準的時候多聽聽旁人的意見,也很有好處。凡事三思,一般總是利多弊少。

為什麼孔子並不同意季文子的這種做法呢?官懋庸說:「文子生平蓋禍福利害之計太明,故其美惡兩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

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過為謹慎;然其流弊將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論語稽》)大概當時季文子做事過於謹慎,缺乏果斷精神,顧慮太多,可能錯失過許多良機,所以孔子才做出這樣的評價。從某個角度看,孔子的話也不無道理。

有的人想得太多,瞻前顧後,患得患失,翻來覆去,則容易陷入猶豫不決的狐疑之中,導致優柔寡斷。當斷不斷,反被其亂。在今天這個快速多變的社會中,稍一猶豫,時機會在瞬間錯失。

正如鮑威爾曾經講過的:在作決策的時候需要在掌握40%--70%資訊的時候做出你的決策。資訊過少,風險太大,不好決策;資訊充分了,你的對手已經行動了,你就出局了。

所以,「君子務窮理而貴果斷。」(朱熹)相反,對於那些做事比較粗心大意,考慮問題缺乏周密,並且急於事功的人,凡事想一想再行動比較穩妥。生活中那些自作聰明、缺乏冷靜的人,在行動的時候還是要多去思考,這樣才有希望達到成功的彼岸,立於不敗之地。

對於那些大權在握的人, 至少應當要思考這樣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思考對大眾有沒有利?有利益的事,就行;沒有利益的事,就不要行。

其次,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思考對大眾有沒有弊?有弊的事,就不幹;沒有弊的事,才可以幹。再其次,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對利與弊進行分析和比較,權衡利弊。

要看做一件事情,是利大還是弊大?凡利大弊小的事就幹,反之就不幹。同時,還要分清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眼前弊端和長遠弊端,要全面地進行思考,一切從大眾著想,一切從集體著想,一切從國家著想,這樣才不至於害民誤國。

總之,我們要辨證的理解「三思而後行」「再,斯可矣」的思想內涵,不能斷章取義。三思時要有朝氣銳氣和勇氣,莽撞時要有剋制冷靜和理性。這是古訓,也是真理。

常說做事要三思而後行「三思」要怎樣理解

3樓:匿名使用者

做事要三思是指這件事值不值得做,做了對自己有沒有好處,會不會有什麼後果。就是做事情一定要想清楚了再做。

三思而後行是指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下一步的利弊然後衡量思路,做出更有利的抉擇。

謂少思長,老思死,有思窮 《荀子·法行》:「 孔子 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

少而不學,長無能;老而不教,死無思也;有而不施,窮無與也.是故君子少思長,則學;老思死,則教;有思窮,則施也.』」 思危,思退,思變

4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應該就是要慎重考慮吧

常說做事要三思而後行「三思」要怎樣理解呢?

5樓:百度使用者

謂少思長,老思死,有思窮 《荀子·法行》:「 孔子 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

少而不學,長無能;老而不教,死無思也;有而不施,窮無與也。是故君子少思長,則學;老思死,則教;有思窮,則施也。』」 思危,思退,思變

記得采納啊

6樓:百度使用者

做事三思而後行是指這件是值不值得做,下一步會怎樣,會有什麼後果。做這件事情的時候看清事情的利與弊,然後做出最有利的抉擇。 呵呵,個人理解!

7樓:百度使用者

「三」指多次 「思」指思考 「三思」即多次思考,深入思考

現實中要求我們做事要「三思而後行」,但哲學認識論中認為知先行後是錯誤的。 10

8樓:匿名使用者

三思而後行,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知先行後的觀點。先說說馬哲的認識論吧。

知其實指的是認識,行則指的是實踐。

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這就與三思而後行有關了,後面再說)。認識會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還會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特別是社會實踐所達到的廣度和深度的制約。

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複雜的、變化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

對一個事物的認識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樣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

所以說知先行後是錯誤的。

但是上面說了,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那麼「三思而後行」就是屬於這一類,它是對主客觀條件的一種分析,這裡的思與認識不能類同起來,思重在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所以「三思而後行」與行先知後是個別與一般,個性與共性的關係,二者總體上說是不存在矛盾的。

希望能幫到你!最近自己也在學這方面的內容。

9樓:匿名使用者

思而後行與知先後行,其實質就是物質與意識、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是所有哲學和我們生活中碰到的,不可迴避的問題。

在哲學上,物質是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指出的是,意識本質上是第二性的,**於物質世界,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在實踐中,就是實踐與認識的關係,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意義,重視正確的意識,乃至真理或科學理論的指導,做到三思而後行,是正確的。但這並不否定認識、真理、科學理論它們都源於實踐的需要、實踐的活動。

10樓:雙雄之一

「三思而後行」是中國的「中庸之道」,意思是想清楚看能不能或者值不值得做,是一種以主觀思想來左右事態的行為。而哲學認識論中認為知先行後是指一切該發生的都會發生,所以不要思考事情的本質(是非觀除外),一切按自然規律順其自然地發生,不要因為自己主觀來改變事情發展的方向。 這是最簡單的「唯心」和「唯物」的比較!

(望採納)

11樓:匿名使用者

三思不是三看 是細節 是注重 三思就是仔細想一想行不行 可行性多少 知先行後我想也不是看到了就搶著做吧 **發行新**了 也不能出一個跟一個 都要思量的 三思不一定就思到別人後邊 不思也不一定就能走到別人前邊啊 兩個不是一個意思 一個是思而行 縝密 一個更像失先機的表現

12樓:匿名使用者

馬哲向來以含糊不清出名,含糊不清的東西,永遠沒有對錯,怎麼說都可以,沒有任何意義,你糾結它作甚?除非你要考試。

三思而後行中的三思是指哪三思?

13樓:匿名使用者

三思而後行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是sān sī ér hòu xíng。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子聞之,曰:「再,斯可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凡事都要再三思考而後行。

(一)首先思考是什麼。 也就是對該事物進行定義、定性和定位分析,弄清楚該事物的存在方式。如果掌握了文化診斷學的時空掃描,就能夠對事物的結構、矛盾、聯絡、過程做出具體分析,進而對它的存在本質做出科學判斷。

(二)其次思考為什麼。 也就是要分析事物產生的背景、相對性條件,以及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如果掌握了文化診斷學的真理結構,就能夠判斷其中的因果關係,理解它「為什麼」。

(三)然後思考做什麼。 也就是要從「我」的角度對它進行合理取捨——「我」是當事人應該怎麼做,怎麼想。其中的力度、角度、適度如何進「量」的把握。

如果掌握了文化診斷學的應變思維方**,就能夠在實踐判斷的意義上棄其糟粕,取其精華。

擴充套件資料

《論語·公冶長篇》: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傳統譯文:

1、季文子每件事考慮多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說:「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

此譯文將「再」譯作「再借鑑以往的經驗」。顯系衍文。「再」只是再,並沒有「再借鑑以往的經驗」的意思。如果這樣,那再見的再,一而再再而三的再,豈不也要作類似的推衍。

2、季文子這個人遇到事情總是反覆思考然後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之後說:「考慮兩次就夠了」。

此譯文將「再」字按「兩次」翻譯,整條譯文的意思就變成了——孔子認為三思而行沒有必要,思考兩次就行。即使常人也不會說出如此驕傲武斷的話,何況以「慎」著稱的孔子呢?孔子《易·繫辭傳》「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即說明孔子是主張「慎」的。

此譯文顯然有待考究。

這個譯文: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多次,然後才付諸實行。孔子聽說後,說:「再多思考幾次,這樣才算可以啊」(劉小烽嬴嘉麗)。

《說文》按「再者,加也」。此處的「再」字,應當按「再多加幾次」理解。所以「再」字,承接前文而譯作「再多思考幾次」。

在三思而行的基礎上「再多思考幾次」,這樣就完全符合了孔子一貫主張的「慎」。

14樓:匿名使用者

事情的開始,經過,結果

一位泰山觀奇景二位老君請大聖三位三思而後行0 9猜數字

162期正版福彩3d藏機詩 162期 福 一位泰山觀奇景 二位老君請大聖 三位三思而後行 和尾 進 忌語 點點滴滴收集起 泰山觀奇景打一0至9數字 泰山觀奇景打一0至9數字 答案 7。奇 q 造字法 形聲 從大 可聲 基本字義 1.特殊的,稀罕,不常見的 聞。跡。志。觀。妙。巧。恥大辱。2.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