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眾所周知的,要建立一個都城並不是簡單的事情,對於頗重風水堪輿的中國古人來說,作為一國之都的地方首先得風水好,其次人力物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自五胡亂華以來,以殘餘之東晉逃竄至此,本身實力並不足以新建名都大邑,於是乎就在南京城安定下來,至於宋、齊、樑、陳四代,本身就是晉代政治的延續,而且到了陳武帝時期的國土面積更是狹小的可以。要說新建都邑幾乎是痴人說夢,於是也就在南京安定下來了。
所以說,所謂的六朝古都,在孫權前面的這五個都不過是因循守舊,不圖革新也無力革新罷了。
定都南京實在是無奈之舉
中國人普遍都有很強的憂患意識,所謂居安思危就是這個意思。劉邦統一天下的時候就曾想定都洛陽,而張良卻以「地方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不如關中,沃野千里,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制諸侯」相勸。四海為家之際尚且如此,更何況於亂世求存的政權呢?
雖然盡有江東千里之地,但卻沒有曹魏的縱深和蜀漢的險峻。在國都的選擇這件事上,孫權不得不慎而重之。
考慮到荊州已經在手,劉備難再東出的實際情況,孫權在選擇國都的時候便將重心放在如何有效的抗擊北面曹魏。鑑於曹魏的南征主要從淮南地區出兵,而主要的會戰之地又在濡須口一帶。建都南京恰足以和這一帶互為聲援,況且還有京口天險與廣陵重鎮遙相呼應,與南京互為掎角,一有危難,朝發夕至。
如此一來,不僅可以身臨前線制衡曹魏,而且還可以建立起穩固的三角防線,進可攻而退可守。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南京相對於荊州,終究還是自古形勝,龍盤虎踞的南京城稍勝一籌的。
2樓:古典中國在路上
南京靠近江浙,這一代財團實力雄厚,物資豐厚,值得軍隊駐紮。
3樓:匿名使用者
南京有著良好的地理位置,還有南京土地肥沃,糧食充足,這都是它的很好的優勢所在。
4樓:6心水水
南京的優勢由很多,交通便利,物資發達,氣候宜人。在那裡可以很好的休養生息,養精蓄銳。
5樓:沒正經
南京市是江流匯通之地,在原來交通不便的年代,沒有鐵路,公路等,水路是十分便捷的條件,而且易守難攻。
6樓:切莫仰望幸福
可能是因為當時的南京地勢比較好,而且資源比較豐富。也可能是因為當時他的親信基本都在南京,所以選擇了南京作為他的大本營。
7樓:七七修羅
一是無奈的選擇,當時東吳的其他城市都不利於建都。二是考慮軍事方面,水運可以方便,軍隊運輸。
8樓:閃開我快**了
南京地處要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而且東吳發家之地就在江南。在東吳領土上的最佳選擇就是南京了。
9樓:感性的被單公主
南京曾經是六朝古都,歷史上很多朝代在那裡建都成,地理位置優越,處在全國的中心地帶,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
10樓:水瓶快樂小博博
看中了南京山清水秀,適合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居住,這裡是好山好水好地方,所以會在這裡建立都城。
11樓:unhappy了
地理位置優越,可攻可守。是出於軍事形勢方面的考慮,亂世求生存。
孫權為什麼要在南京定都
12樓:柳蜈
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
戰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據說,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他看到以鐘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於是發出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讚歎,並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遷移到秣陵(今南京),並改稱秣陵為建業。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
13樓:匿名使用者
孫權定都在武昌,不在建業
14樓:基基山候爵
更靠近曹魏,前線,便於督戰。可以振奮人心鼓舞士氣
時期孫權的東吳為什麼定都南京
15樓:匿名使用者
得說到孫家的發家史了,孫策死後,孫權繼位,但是當時的揚州地處江北,歸心於曹操的陳登勢大,孫權等人只好向南發展征服江東等地,揚州根本不適合。
當平定江東後,孫吳本想向上遊發展,佔領荊州。但是此時曹操南下打破原本的計劃,即使到了後來荊州回到孫吳手下,但是無奈殘破不堪。
蘇州雖然好,但是畢竟無法聯通長江,當時東吳的戰略中心都以長江,上游的荊州,下游的建康,互為犄角,才能護衛江山。南京居於長江下,針對淮南,這是曹魏兵強之地,極容易騎兵一衝就飲馬長江,建都於南京也有利於直面威脅,加固防線。
如果建在蘇州,長江線的防衛力量必然降低,當北方騎兵突破長江後,面對的將是一馬平川,極為不利。
其實,說到底決定一個王朝的命運的並不在於建都在**,地理只是一個小因素,金陵龍脈一說也是純屬虛構。
王朝盛世興於制度,興於帝王,興於有無進取心。孫吳敗於北方,是時勢而已,自古中國大一統王朝大都都是由北向南,唯有大明是由南往北,只是傳了兩代,又被朱棣南下篡位,這是歷史趨勢,也不是單單定都就能解決的。
16樓:匿名使用者
糾正一下,東吳定都時的南京叫建業,南京是明朝時才起的名字。定都建業的原因如下:
地理位置優越
建業南領吳郡、會稽郡,西領豫章郡、荊州等地,沿長江以南一線聯通了整個東吳。可以說是吳國的橋頭堡和咽喉之地。
戰略位置優越
憑藉長江的天險設防布城,無論是來自北方徐州、下邳、壽春的攻勢還是來自西邊荊州劉表的攻勢,都屢次面對建業的天險與堅城無功而返。也正是藉助建業的戰略優勢,成功的吞併掉整個荊州地區。
可發展空間大
建業本地內政到位,且由於地理位置問題沒有經歷過大的戰亂。發展潛力比較大。圍繞建業四周的可耕種土地多,臨近的長江有利於農業發展,因此在孫權遷都之前就已經是江東地區有名的商業中心。
張紘的推薦
和張昭一起並稱「江東二張」的張紘的推薦,張紘曾上書孫權,稱建業有帝王之氣,極力主張遷都。後因為張紘早早病逝,孫權在主觀上接受了張紘的意見。
三國期間,吳帝孫權在南京建都,並命名為:
17樓:匿名使用者
建業,吳國都城。東漢建安十七年 (212),孫權在此築石頭城,改稱建業。石頭城,跨水而立,周圍數十里裡,設有子、羅城二重城,商業繁華,盛況非常。
吳之名臣張紘以為此地有天子氣,勸其主定都於此。
西周時期,建業為吳伯周章的封地。春秋時期,勢力範圍在江南地區的吳國,到第十九世吳王壽夢時變得日益強大,曾經聯晉攻楚。公元前495年(東周敬二十五年),吳王夫差在朝天宮後山設立冶城,鑄造兵器,此處便成為吳國的冶鑄重鎮。
吳越之爭以吳國滅亡告終。公元前472年,越王色踐令范蠡築城以圖消滅楚國,稱霸江淮。這便是在建業建造的最早的一座城池,後人稱它為"越城"。
戰國初年,越國本想征服楚國,結果反被楚國打敗。楚國征服越國後"盡取吳故地,東至於浙江",置江東郡。楚威王熊商欲借長江天塹為屏障以圖謀天下,遂於公元前333年建城,置金陵邑。
東漢末年,孫權在江東積極擴張勢力,於建安十六年(211年)移治金陵並改金陵為秣陵。次年,在金陵邑的基礎上修城,"用儲軍糧、器械",這就是著名的石頭城(又稱石首城)。石頭城臨江控淮,恃要憑險,是東吳水軍江防要塞和城防據點。
「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這是東吳最流行的民謠之一。以建業為中心的長江下游百姓不願用大量的人力和物資,逆流而上**定都武昌的東吳朝廷;所以孫權雖然於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決定建都於「鄂」,將鄂縣改稱為「武昌」,並且於黃龍元年(公元229年)於武昌稱帝,但在江東大族的強烈要求下仍舊還都建業。
後主孫皓於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又一次執意遷意遷都武昌,結果也遭到舉國上下強烈的反對,不得不再次還都建業。
孫權於黃龍元年秋,將都城從武昌搬回建業,住在原「討逆將軍」孫策的府第裡,取名為「太初宮」。其後在周圍築起宮牆以加強防衛。直到赤烏十年(公元247年),孫權才在群臣的建議下改建太初宮,把舊的將軍府全部拆掉。
改建後的太初宮周圍有500丈,南面開有5個宮門,其中正門叫做公車門,東、西、北三面各開一門,分別叫做蒼龍門、白虎門和玄武門。它的正殿稱為「神龍殿」。
在太初宮的東面和北面,是東吳的****和皇宮衛隊的營地,名叫「苑城」,可容綱3000多名貴族子弟同時在裡面騎馬操練。苑城的北部有一座苑倉,又稱倉城,裡面儲藏著大量糧食和其它物資。在太初宮的西面,還有一座專供皇太子用的花園,叫做「西苑」。
為什麼有十個國家在南京建都,它卻叫六朝古都?
18樓:super小書蟲
南京早在我國唐宋以前就稱「六朝古都」。所謂「六朝」是指:
(1)三國吳。孫權稱王,定都建業(今南京)。
(2)東晉。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晉皇族司馬睿被擁戴在建康(今南京)當皇帝,建立東晉政權。
(3)南北朝時期的宋、齊、樑、陳四個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故南京史稱「六朝古都」。
至於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應天(今南京)、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朝之中。
為什麼歷史上定都南京的基本都是短命王朝
19樓:匿名使用者
在中國歷史上,曾有六個王朝定都南京。211年,吳大帝孫權在石頭山金陵邑舊地築石頭城。229年在此建都,名「建業」,都城周長約11公里,開始了南京的都城史。
晉滅吳後,於太康三年(282年)改建業為「建鄴」。建興元年(313年),為避司馬鄴之諱,改為「建康」。五胡亂華,西晉滅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以建康為都建立東晉(317~420年),南京從此成為正統中華文化的中心。
東晉以後,宋(420~479年)、齊(479~502年)、樑(502~557年)、陳(557~589年)相繼在此建都,史稱南朝。南朝與此前的吳、晉合稱「六朝」。 南京城西北瀕臨長江,東有「龍盤」紫金山,西有「虎踞」清涼山,北有玄武湖,南有雨花臺,山水環抱,形勢極為險要。
關於南京的風水,當年蜀**師諸葛亮順江而下時,看到金陵古城,不禁失聲驚叫:「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東晉大臣王導也曾說:
「建康,古之金陵。」然而,十分奇怪的是,這座王氣旺盛的古城,定都於此的六個王朝,卻都短命,東吳69年,東晉102年,南朝宋59年,齊23年,樑55年,陳32年。後來,明初定都於此,一世而終,僅僅50餘年。
太平天國建都南京,維持了9年;有人認為,楚王埋金以鎮王氣,風水沒了;有人認為,是秦始皇斬斷地脈,斷了龍氣。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城還沒有成為城的時候,先是吳王的屬地,後來被越王佔領。接著,楚王又趕走越王,駐軍江邊的獅子山。有一次,楚王巡視自己的疆土,登上獅子山,環望四周,看到此處風景雄麗,喜悅之情油然而生。
可是突然,楚王的臉色由晴轉陰。大臣們忙問原因,楚王煩躁地說:「這地方風景雖好,但王氣太盛!
」大臣們表示要想法子解決這個問題,不能讓這裡再出帝王,於是徵集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有一巫師來應徵,設計了一個方案,即在獅子山上埋一批**,用**鎮壓此地的王氣,可保不再出帝王,此乃**「鎮王氣」。楚王同意後,大臣們馬上操辦在獅子山頂挖坑砌磚,埋下一批**。
按皇家習慣,一般地上的建築物稱為宮,地下的建築物稱為陵,埋金子的地方自然就叫「金陵」了。這個地方最早的名字就是叫「金陵邑」,「邑」是比「州」級別低點,比「縣」級別高點的軍事重鎮的建制。從此,這個地方就有了金陵的名字。
還有一種說法是秦始皇斬斷地脈,斷了龍氣。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金陵。秦始皇深深被這裡虎踞龍盤的氣勢所吸引。但是,陪同左右的是方士常生、仙導卻沉默寡言。
秦始皇問:「金陵形勝,氣象萬千,兩位何故沉默寡言?」兩位方士憂心忡忡地對秦始皇說:
「金陵地形險要,氣勢磅礴,乃龍脈地勢,王氣極旺,若不採取對策,五百年後會有天子坐鎮!」
秦始皇大驚失色,他自認為自己是始皇帝,自己的子子孫孫永為天下一統的皇帝,怎能容忍金陵有別的天子出現?於是趕緊詢問對策。兩位方士指著不遠處的方山說:
「方山地處金陵東南,你看,方山頂部平坦如官印,人稱天印山。天印,自然是上天賞賜的官印,決定了金陵之地的王氣興衰和吉祥命運。斷了方山龍脈,就是阻隔了金陵的王氣。
再引淮水貫穿金陵,通達長江,讓這條秦淮河衝盡王氣,陛下就可以高枕無憂,皇帝之位千年萬世、萬萬世了!」
秦始皇見金陵城北的獅子山、馬鞍山氣勢巨集偉,於是命令將此兩座山也斷了山脈,並將金陵改稱為秣陵。秣陵意為飼馬的草料場。在秦始皇的命令下,大量軍士開始了行動,方山被截斷,淮水也貫穿了南京城。
當然,這兩種說法只是傳說。南京之所以沒有出現定都於此的強大王朝,還有更為深刻的地理、經濟、人文的原因。 從地理上來說,南京依山傍水,虎踞龍盤,易守難攻。
在此處建都的天子們,一開始就著眼於「守成求穩」,缺乏攻略開拓,問鼎中原的進取雄心。而且南京處於整個中國的東南一隅,一道長江「天塹」把它與遼闊的北中國隔斷,最易於偏安苟且。
從經濟上來說,江南向來為魚米之鄉,富庶的經濟條件反給統治者提供了加速腐敗的溫床,使「後主」們沉醉於「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的「上苑」。除了地理、經濟等外部因素外,定都南京的幾個王朝,都沒有問鼎中原、統一中國的決心和實力。也許正是這種種原因,使得六朝短命而亡。
太平天國如果不建都南京結果會怎樣
此題問的沒有任何意義.歷史這個東西,並不是說,如果怎麼,會怎麼樣.那我還問,如果國民黨內戰勝利了,中國現在怎麼樣?你能告訴我嗎?未必就比現在差,也可能比現在還差.尊重歷史.另外 上政治時候,對國家的定義說的很清楚 國家 統治階級的工具 佔了武昌絕對就應該直搗北京!勝敗就此一舉 太平天國 不定都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