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演變歷史書的發展過程

2021-03-06 18:46:06 字數 5853 閱讀 9770

1樓:種花家的小米兔

甲骨的書,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材料,把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甲骨的書。簡牘的書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

古**本書在紙發明初期,紙書並未完全取代簡牘與縑帛圖書,而是三者並用。此外,還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圖書到現代的電子書。

無論古今中外,對於書,人們總給予最高的肯定與特別的關懷。手工精製的紙特別適合中國書畫之用,分生宣和熟宣兩種。

人類許多偉大的創造,大都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的過程,並聚合無數人的心力,時刻成長、壯大,圖書也不例外。以我們中國為例,它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其間人們所投入的智慧與勞力,更無與倫比。圖書在迭次的創造改進,才有今天的面貌。

大體來說,史歷上,除了某些為特殊目的所製作的圖書之外,書籍的發展,略有脈絡可尋。最早人們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時,可能只借手勢或音量做為媒介。其後,從經驗的累積,進而確定一些固定的音節,來代表某種特定的意義。

2樓:恏乄亖

1、我國的第一種書,是龜殼「書」。在3000多年的商朝,人們發明了甲骨文,這種文字刻在龜背上。因此,我國的有文字時代就從這裡開始,同時,龜背也成我國第一種「書」了。

2、我國的第二種書,是青銅「書」。刻在青銅「書」上的文字是金文,又叫鐘鼎文。

3、我國的第三種書,是竹簡。這種書的製作方法是:用麻繩、絲繩或皮條串編一根根竹條或木條。

4、我國的第四種書,是帛書。將文字寫在綢子上面,一部書就是一卷綢子。

5、第五種書,就是現在經常見到的書——用紙做成的書。公元前12年,紙就出現了。當時造出來的紙,質量很差。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使紙的質量大大提高。這時的書還是用手抄的。唐朝時期,書是利用雕版印刷術印刷出來的。

到了宋朝,書是利用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印刷出來的。到了現代,書就是用電腦備份,然後用印表機列印出來。

拓展資料

書是人類用來紀錄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類交融感情,取得知識,傳承經驗的重要媒介,對人類文明的開展,貢獻非常大。

一種記錄、分析、總結、組織、討論及解釋資訊的、有插圖或無插圖的、硬抄或平裝的、加套或不加套的,包含有前言、介紹、目錄表、索引的用以增長知識、加深理解、提升並教育人類大腦的裝置,該裝置需要視覺、有觸碰的感官形式存在並使用。

3樓:鞠茉揚穀蕊

圖書是人類用來紀錄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類交融感情,取得知識,傳承經驗的重要媒介,對人類文明的開展,貢獻至鉅。所以,無論古今中外,對於圖書,人們總給予最高的肯定與特別的關懷。

手工精製的紙特別適合中國書畫之用,分生宣和熟宣兩種。

人類許多偉大的創造,大都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過程,並聚合無數人的心力,時刻成長、壯大,圖書也不例外。以我們中國為例,它至少已有叄千五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其間人們所投入的智慧與勞力,更無與倫比。圖書在迭次的經過創造改進,才有今天的面貌。

大體來說,歷史上,除了某些為特殊目的所製作的圖書之外,書籍的發展,略有脈絡可尋。最早人們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時,可能只借手勢或音量做為媒介。其後,從經驗的累積,進而確定一些固定的音節,來代表某種特定的意義,於是人類跨出了有聲無言的時代,邁入到有言無文的社會。

有了語言,人類往往藉助於記憶力,把聽到的話,牢牢記住,再對別人複述出來;或將心中的理想,個人的經驗,借語言加以傳播。這種目的及辦法,與日後圖書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稱之為口傳的活書。

人類的記憶到底有限,有時更會走樣,口傳的活書,必然有許多缺陷,聰明的人類,於是起而發明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結繩。以結繩的大小、鬆緊、多寡及塗上不同顏色等方式,來表示各種不同的意義,我們可稱之為繩書。

繩書能傳到遠方,也能長期儲存,比起語言,自有某些長處。然而終因其式樣變化有限,無法滿足快速進步中人類社會的需要。於是,人類再著手改進,乃從模仿天性裡,描繪外界形像加以簡化,使之蛻變成為簡單的影象,再用它來做為意象的符號。

這種圖畫,已有文字的雛形,一般人稱之為文字畫。之後,經過再改良演進,漸漸成為定型的象形文字。又經過長時期的發展,終於成就了無數的字型,供人們應用。

文字的出現,既為人類文明開拓了嶄新境界,也為圖書奠下堅實的基礎。

4樓:匿名使用者

除了這5種書之外還有什麼書

5樓:匿名使用者

甲骨書—簡牘—縑帛圖書—紙書—印本圖書—現在的書—光碟,電腦—未來的書。

擴充套件資料

無論古今中外,對於書,人們總給予最高的肯定與特別的關懷。手工精製的紙特別適合中國書畫之用,分生宣和熟宣兩種。

人類許多偉大的創造,大都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的過程,並聚合無數人的心力,時刻成長、壯大,圖書也不例外。以我們中國為例,它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其間人們所投入的智慧與勞力,更無與倫比。圖書在迭次的創造改進,才有今天的面貌。

大體來說,史歷上,除了某些為特殊目的所製作的圖書之外,書籍的發展,略有脈絡可尋。最早人們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時,可能只借手勢或音量做為媒介。其後,從經驗的累積,進而確定一些固定的音節,來代表某種特定的意義。

書的發展過程

6樓:春素小皙化妝品

1、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卷的出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

紙草書卷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

2、簡策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出現的簡策。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

3、帛書

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帛書是用特製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4、卷軸

公元前2世紀,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製成的紙,如2023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製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卷軸逐漸代替了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

5、活字印刷術

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產生活字印刷術,並逐漸向世界各國傳播。

6、平版印刷

18世紀末,由於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了紙的生產,併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臺印刷機的出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產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7、口袋書

指開本小於小32開,印張大致不超過10個印張的書。口袋書的興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23年7月在倫敦出版的企鵝叢書,這套叢書3年間銷售2500多萬冊,獲得巨大成功。

8、電子書

單純文字形式的書已經不能滿足讀者的要求,因此,chm和hlp格式的電子書應運而生。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書籍代稱

1、青簡、韋編、青編

古代沒有紙時,把字寫在竹簡上,用皮繩把竹簡編綴起來,故稱書籍為青簡、韋編。韋就是用來編扎竹簡的皮繩。青編即青絲編,以青絲編結,用來記事,因而古代記事書籍常以青編代稱。

2、芸帙、芸編、芸籤

有了紙以後,人們為了防止蟲對書的咬噬,常在書裡放芸香,後人便用芸帙、芸編、芸籤等代稱書籍。

3、縹緗、緗帙、緗縹、縹帙

縹是青白色絲織物,緗是淺黃色的絲織物,古人常用這兩種絲織物作書籍的封皮、封套,縹緗等遂成為古代書籍的代稱。

4、墳典、墳籍

傳說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墳五典、九丘八索。墳典是三墳五典的簡稱,三墳五典、九丘八索有時用來泛指古代典籍,而墳典、墳籍則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稱。

5、二酉

代指豐富的藏書。相傳小酉山石穴中藏書千卷,乃是秦人留下之物,後則用以代指豐富的藏書。

7樓:匿名使用者

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就有了文字

。這些文字是刻在烏龜殼和扁平的獸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 。這些文字,直到2023年才發現。

那是清朝光緒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懿榮的**得了病。他懂得醫道,每次抓來的藥,都要親自看過,然後煎熬。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龍骨」的藥上面,發現有許多好像文字的東西,他感到驚訝。

於是把這家藥鋪裡刻有這種文字的「龍骨」全買下來,憑著他對中國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詣,考證出這些「龍骨」是殷商時代遺留下來的烏龜殼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那時使用的文字。在這些一片片的甲骨上,記載了殷代的祭祀、戰爭、農業、牧業、手工業、氣象、政權組織,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況。後來人們把這種文字叫做甲骨文,這些「龍骨」可以說是書籍的雛形。

正式的書籍,是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出現的。起先,人們把文字寫在竹片或木片上,這些木片或竹片叫簡或牘。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樣長度和寬度的細條(一般5寸至2尺長),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筆寫,每片可以寫8到14個字。

有的把簡牘用麻繩、絲繩或者皮條串編起來,叫做「冊」,也寫作「策」。這個「冊」字,像在幾片竹簡中間穿上繩索的樣子。傳說孔子因為勤奮讀書,竟把這種穿冊的皮條翻斷了多次。

這種笨重的書使用起來當然是極不方便的。據說,秦始皇每天批閱的簡牘文書有120斤重。西漢的時候,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簡。

春秋末期,還出現了寫在綢子上面的書。這種書叫做帛書。它可以捲起來,一部書就是一卷或幾卷綢子,用木棒做軸,所以也叫它卷軸。

後來,「卷」成了書的量詞。人們常說的「開卷有益」,「讀書破萬卷」,就是從這裡來的。這種書比竹簡輕便,但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採用。

紙的發明,為書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東漢有個叫蔡倫的,改進了西漢時候的造紙技術,於是出現了用紙抄寫的書。這種書也是一捲一捲的,輕巧適用,成本較低,儲存方便,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用手抄寫紙書很費事,後來又發展成雕版印刷:

刻好一面印一面,一套木刻板可以印幾百部到幾千部的書。現在儲存下來的最早的雕版書籍,是唐朝鹹通九年的《金剛經》,藏於英國博物館。

雕版印刷質量差,效率不高,雕刻一套書版要幾年,而且一部書要刻許多塊板,佔用大量房舍存放,發現了錯誤也不好改。宋朝慶曆年間,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用粘性膠泥做成厚塊,刻上一個一個字,用火把泥塊燒硬。

印書時,就把一個個活字塊,按照書稿的次序,放在一塊鐵板上,用松香、蠟和紙灰等東西把它們粘在一起,用平板把字壓平整,就可以印刷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製版比較容易,發現錯誤可以隨時改正。印完,把版拆掉,活字可以繼續使用。

這是印刷史上劃時代的改革。

到了近代,隨著造紙工業的發展和印刷技術的提高,印書花樣翻新,如油印、石印、鉛印、膠板彩印、影印,以及靜電覆印等,於是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書。

隨著電子和鐳射技術的廣泛應用,近年來,又出現了許多奇妙的書,像會說話的書,能活動的書,立體的書以及縮微型的書,等等。

會說話的書,是在書裡裝有微型唱片或者錄音帶,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發音代號,通過電子儀器可以還原成為人的聲音。一些兒童讀物,在封底上鑲有微型唱片和唱針。唱針接觸唱片以後,隨著唱片的轉動,就可以聽到書中出現的人物的聲音。

更有趣的是一種叫做「電視唱片」的書,也叫「視盤」,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過一種特殊的鐳射方法,把影象和聲音錄到視盤上,收看的時候,把放像機接到電視機上,就可以把影象和聲音還原。根據學習和研究的需要,還可以使畫面隨著停下來。

出版某種重要的學術著作或者**,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實驗情況,錄在視盤上,跟書籍一起出賣。視盤既可以顯示物體運動情況,也可以顯示許多微妙的現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質的分子運動,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動畫的辦法顯示。

還有一種書,插圖是立體的。開啟書,書裡的人和動物會站起來,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現在的書,品種多,而且有的越來越小。「縮微膠捲」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用照相機把書或者資料縮拍到膠捲上,一般縮到原書大小的1/48。

使用的時候,通過閱讀器可以放大到原來大小。其實這種縮微技術,早在19世紀普法戰爭時候就使用過,當時法國的諜報人員把一份3000多頁的情報縮拍在一張幾寸長的膠片上,讓信鴿帶回了巴黎。

縮微圖書儲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萬種每種15萬字的書放在一塊兒,它的總重量大約有5噸, 而縮微以後的膠片只有15公斤。

科學在發展,書也在不斷演變,它以越來越豐富的營養,哺育著勤奮學習的人們。

書籍的發展史書的演變歷史

1 概述 書籍的歷史和文字 語言 文學 藝術 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絡。它最早可追溯於石 木 陶器 青銅 棕櫚樹葉 骨 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卷的出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卷比蘇美爾 巴比倫 亞述和赫梯人...

求幾本好的歷史書,推薦幾本好歷史書

顛覆歷史 這本書是講解糾正一些歷史錯誤的書籍,我看過還不錯。正說清朝十二帝 這本書當然寫的是清朝開國皇帝到最後一位皇帝嘍。這兩本書我都看過,還不錯。其它的就是 明朝那些事兒 中國曆代皇帝 夢溪筆談 史記,其實真正還是需要多本書的 二十四史 全球通史 資治通鑑 初中生的歷史課本 推薦幾本好歷史書 二十...

有什麼比較好的歷史書推薦幾本好歷史書

世界史 世界通史 中國古代史 二十四史 序號 書名 作者 卷數 1 史記 西漢 司馬遷 130 2 漢書 東漢 班固 100 3 後漢書 南朝 范曄 120 4 三國志 西晉 陳壽 65 5 晉書 唐朝 房玄齡等 130 6 宋書 南朝 樑沈約 100 7 南齊書 南朝 樑蕭子顯 59 8 梁書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