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塵來
戰國中期,位於中原地區的魏國逐漸強大起來,不斷對鄰國用兵。公元前354年,魏將龐涓引兵攻趙,包圍了趙都邯鄲。趙向齊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西來,矛頭直指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龐涓聞訊立即回師自救,孫臏巧妙地在魏軍南撤必經之地桂陵(今河南長垣)設伏,大敗魏軍,擒龐涓(後放回),史稱「桂陵之戰」,孫臏的這一戰法後來被概括為「圍魏救趙」。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龐涓聯合趙國引兵伐韓,包圍韓都新鄭(今屬河南省)。韓昭侯求救於齊。齊以田忌、田嬰、田盼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經曲阜、亢父(今山東濟寧),由定陶進入魏境,矛頭直指與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黃(今河南民權)。
龐涓聞訊,忙棄韓而回。魏惠王深恨齊國一再幹預魏國的大事,乃起傾國之兵迎擊齊軍,仍以龐涓為將,太子申為上將軍,隨軍參與指揮,誓與齊軍決一死戰。
孫臏見魏軍來勢凶猛,且敵我力量眾寡懸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敵,便決定採用欲擒故縱之計,誘龐涓上鉤。他命令軍隊由外黃向馬陵方向撤退。馬陵位於鄄邑北60華里處,溝深林密,道路曲折,適於設伏。
孫臏命令兵士第一天挖10萬個做飯的灶坑,第二天減為5萬個,第三天再減為3萬個。龐涓一見大喜,認為齊軍撤退了3天,兵士就已逃亡過半,便親率精銳之師兼程追趕。天黑時趕到馬陵,命兵士點火把照路。
火光下,只見一棵大樹被剝去一塊樹皮,上書「龐涓死於此樹之下」8個大字。龐涓頓悟中計,剛要下令撤退,齊軍伏兵已是萬箭齊發。魏軍進退兩難,陣容大亂,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龐涓自知厄運難逃,大叫一聲:「一著不慎,遂使豎子成名!」拔劍自刎。
齊軍乘勝追擊,正遇太子申率後軍趕到,一陣衝殺,魏軍兵敗如山倒。齊軍生擒太子申,大獲全勝。史稱此戰為「馬陵之戰」,稱孫臏的戰法為「減灶之計」。
此戰後,魏國由盛轉衰,孫臏卻因善於用兵而名揚天下。
2樓:匿名使用者
桂陵之戰——圍魏救韓、批亢搗虛
馬陵之戰——減灶誘敵
批亢搗虛:撇開敵人充實的地方,衝擊敵人空虛的地方。
批,排除、撇開。亢,充滿。形格勢禁
3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是馬陵之戰啊 在《孫子兵法·虛實篇》有此戰例。
桂陵之戰中孫臏使用的是批亢搗虛、疾走大梁(圍魏救趙)的策略;而馬陵之戰中則是用的減灶誘敵之計。孫臏在戰爭中充分運用了《孫子兵法》中的「避實而擊虛」「攻其所必救」原則。
4樓:匿名使用者
「桂陵之戰」的戰法後來被概括為「圍魏救趙」。
「馬陵之戰」的戰法後來被概括為「減灶之計」。
5樓:吳張昭子布
馬陵,龐涓一上去就中伏死掉了。
增兵減灶,退兵減灶哪個正確?桂陵之戰
6樓:匿名使用者
以強示弱,須減灶,以弱示強,須加灶。實則虛之,虛則實之。
7樓:繼潤
迷惑敵軍的戰術,後人稱之為「增兵減灶。
圖中有請說出三個與桂陵之戰相關的成語
8樓:龍之騰必潛乃翔
城濮之戰-退避三舍,長平之戰-紙上談兵,桂陵之戰-圍魏救趙,馬陵之戰-增兵減灶
祝學習進步,滿意請採納
9樓:匿名使用者
成語不止三個:
圍魏救趙、避實擊虛、以逸待勞、
從善如流(田忌虛心接受意見)
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
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一說山東菏澤,一說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什麼叫增兵減灶增兵減灶是什麼意思
增兵減灶 z ng b ng ji n z o 典故出處 源自 史記 卷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成語釋意 增兵減灶和減兵增灶是古代打仗時的一種戰法,主要是為了迷惑對方.增兵減灶和減兵增灶都是叫對方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兵力,從而有利於自己戰勝對方。這源自於減灶計。原意是兵員增多了,但用來做飯的灶臺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