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良心是與
公正、仁慈和義務等概念有密切關係的範疇。首先,良心與公正、仁慈有密切的聯絡。良心以公正與仁慈為基本準則,又對公正與仁慈原則的落實有支援作用。
良心就是要使人愛其所愛,恨其所恨,具有是非感與正義感,具有「惻隱之心」。良心可以視為公正、仁慈原則等等的內化。良心不僅包容正義感,也含有仁慈的驅動存在。
其次,良心與義務也是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範疇。良心是對道德義務的內心體認。所以義務是主體良心體認的物件而非良心本身。
良心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質。但一旦義務轉化為良心,則義務對人的要求就可望得到真正的落實。這是因為,良心具有主體自由的特質,而義務則具有相對強制的特徵。
弗里德里希·包爾生說:「履行善就意味著履行義務,而我們的義務看來並不符合自然的意志,因此在義務和愛好之間就有一種衝突。在行動之前,義務的情感反對愛好;它作為阻止物而活動;在行動之後,如果愛好在行動中勝過了義務的情感,義務就做出譴責:
說**好以為善的事情是壞的。對於我們本性中這種反對愛好和在責任和義務的情感中表現自己的東西,我們稱之為良心。」[1]
包爾生還指出過:「確實沒有人會相信:一個民族,倘若它完全缺乏我們稱之為風俗和良心的東西,缺乏個人在其中通過審慎和畏懼控制自己行為的東西,能夠支援哪怕一天以上」[2]。
蘇霍姆林斯基則說:「壓抑自己良心的聲音,這是很危險的事情。如果你養成一種對某件事情毫不在乎的習慣,那你很快就會對任何事情也都滿不在乎」[3]。
所以,良心無論對社會的健康發展還是對個體的道德生活都有極大的意義。教師的職業良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動力和調節機制所在。教育良心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範疇。
一、良心概念
「良心」(conscience)是一個古老的倫理概念。《孟子》中將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稱之為良心,主張人應當注意找回被流放的良心[4]。朱熹則將良心視為宰制人心的「道心」。
王陽明將良心看作澄澄朗朗的「本心」。英文中的「conscience」**於拉丁文的「conscire」,意即「知道」。以後知行合一,就有了按良心辦事的意思。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學中,良心就是「超我」制約「自我」的人格命令的一部分。
道德意義上的良心是一種道德心理現象,是指主體對自身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的一種自覺意識和情感體驗,以及以此為基礎而形成的對於道德自我、道德活動進行評價與調控的心理機制。要對良心範疇有正確理解,需要對良心的成分、性質等等有正確的認識。
(一)良心的結構
從心理結構上說,良心有三種主要的構成成份,即認知、情感、意向。
1.良心的認知成份
良心首先是一種對於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的認知。一個「有良心」的人,實際上就是一個對自己應當做什麼和不應當做什麼有理性和明確的自我覺悟的人。馬克思說:
「理性把我們的良心牢附在它的身上」[5]。良心也只有憑藉對道德責任和義務的內化的認知,才能對人的行為作出評價和調控。
2. 良心的情感成份
良心還表現為一種情感的體驗。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良心主要是一種情感體驗。我們知道,良心的自我評價和調控之所以有效,在作用方式上講,就是它憑藉的主要是情感**。
當主體選擇一種合乎良心的行為時,主體獲得一種欣慰、自豪和愉快的積極的心理愉悅感受;相反,當他的行動違背自己的良心時,則會產生一種不安、自責、愧疚的消極的情感體驗。同理,當主體遇到一種合乎人性和道德的事情時,他會發自內心地予以讚許、敬佩和羨慕等;相反則會產生鄙夷、輕蔑和厭惡的情感。積極和消極的情感體驗是良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是由於良心的情感作用機制的作用,良心才能成為道德秩序的保證。
3. 良心的意志成份
意向是良心的認知和情感的自然延伸。有了一定的道德責任的認知和情感,就必然會對行為起心理的動機引導作用,更進一步,還會產生一定要如此的意志力。許多人正是憑藉著這種所謂的「天理良心」的體認克服艱難險阻去努力踐行道德的。
不過,良心結構中的「意」,首先是「意向」的「意」,其次才是「意志」 的「意」。這是因為許多情況下良心只表現意向而不表現為意志,或者只有意向而沒有意志的參與。而且,良心所具有的意志成分具有較大的自由特性,與那些由純粹外力產生的強制性的意志力有明顯的感受上的差異。
(二)良心的特質
良心具有內隱、神聖和基本的性質。
1.良心的內隱性
內隱性或先驗性可以理解為良心的一種特性。內隱性是說良心是深藏於人心之中的,雖然平常並不外顯,但涉及道德行為,尤其是涉及利益與義務衝突的行為時,良心就會內在地發生作用。
古羅馬的西塞羅說:「對於道德實踐來說,最好的觀眾就是人們自己的良心」[6]。而斯多葛派的觀點則是,良心是「人內的神」,「聖神居在你的心中,他是我們做壞事的監督人,好事的防衛者」[7]。
由於良心是內隱的東西,所以人們往往認為,它的產生具有某種意義上的與生俱來的先驗性。盧梭說:「在我們的靈魂深處生來就有一種正義和道德的原則,儘管我們有自己的準則,但我們在判斷我們和他人的行為是好還是壞的時候,都要以這個原則為依據。
我把這個原則稱之為良心。」[8]所以,黑格爾認為良心是一種先驗理性。孟子也說: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9]。程顥則乾脆說:
「良知良能皆無所由,乃出於天,不繫於人」[10]。中國古代一直有「天良」之說。我個人的理解是:
天良之「天」,一是合乎天理,二是先天得來的意思。正是因為良心對於個體而言具有這種內隱和先驗的性質(對於個體是先驗的良心,對於人類社會的整體實踐來說當然是後天的),所以良心的作用方式就往往是潛在和內在、自然的,自律性較高。
良心的內隱性也使道德個體往往有被遮蔽的可能,孟子之所以要求「求其放心」,奧古斯丁、盧梭等歷史偉人之所以要寫《懺悔錄》,都是要拂拭遮蔽美好人性的塵垢,袒露和維護人之為人的良心。
道德就是 脫離人的自然屬性而適應人的社會屬性。( 這裡說的人的自然屬性,實質就是動物性。)
道德應該是合於天理的行為規範。由於人類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動態規律,來主導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因此,隨著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道德的標準即隨之提高。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係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係,有些時代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人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差異。
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範的心理意識。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
道德的階級性
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指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行為規範。
它是統治階級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創造的精神產物。目的是使被統治者自願的放棄自己的利益,心甘情願的接受統治階級的奴役。
因此階級社會的道德往往是一種最卑鄙的雙重標準,對於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行為規範。
統治階級往往把自己的利益等同於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要求被統治者的個人利益無條件的服從虛幻的集體利益(即統治階級的利益),甚至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個人的生命。
道德是判斷一個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規範。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國家,要「以德以法」,道德和法律互為補充。
同時,法律反映立法者的意志,順應民意的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條文,反映了社會道德觀念在法律上的訴求。
道德具有普適性,對整個社會的所有人,不論身份,全皆適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大學》:「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人之有階級、等差,各國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於天賦人權之說。吾國之言平等,則基於人性皆善之說。
以禮之階級為表,而修身之平等為裡,不論階級、等差,人之平等,惟在道德」[1]。」
道德是人們評價一個人的一個尺度。一個人若違背社會道德,比如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那麼人們就會給他負面的評價,造成他沒有好的名聲,從而對他形成一種來自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約束他的行為。另一方面,對很多人來說,道德是個人良心的自覺遵守,無需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制約。
人們對一個人的道德評判,主要來自於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行。所謂「有言者不必有德」,口頭上標榜仁義道德的不必定真的有仁義道德,因此人們往往「聽其言而觀其行」然後作出評判。個人對道德的意見,對己對人,有寬容者,有苛求者。
中國文化中多有提倡對自己嚴格、對他人寬恕的思想。子曰:「厚以責己,薄以責人。
」韓愈:「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編輯本段]道德底線 你可以不高尚,但是不能無恥。要做到這個要求,就必須遵循一些基本的道德準則,這就是道德底線,誠實守信即誠信、互利、平等、責任,不損害對方的利益等。比如,你可以不處處為對方著想,但是你不能損害對方應該得到的權益。
比如,戀愛中,你不能通過欺騙的方式獲得感情。
2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人定的,所以見仁見智,沒有「標準」。
3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沒有,界限都是認為定下的,自然界中不存在界限,因此良心和道德沒有界限
良心與道德的存在什麼關係?那個重要?
4樓:匿名使用者
良心與道德沒有明顯的界限,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沒有良心的人他的道德品質也好不到那裡去;而一個道德品質極其低下的人他還會給你講良心嗎?在生活中二者是同等重要的.
5樓:匿名使用者
都重要,推薦看俞敏巨集在北大的演講:只要良心和道德在心中,樓主,是你自己找,還是要我發過來?
郭敬明和韓寒的小說不同在那裡
郭敬風格 文風華麗,剖析心理 韓寒風格 尖銳叛逆,適才傲屋 個人感覺,郭敬明的唯美抒情,頗有小資色彩,比較適合少男少女,特別是少女,也有些作品類似玄幻,例如幻城和絕跡 而韓寒的幽默風趣,語言直白,文風犀利,有思想,有內涵。額 這個啊,倒是挺好區分的,小四的 嘛,唯美,多半悲劇收尾,華麗麗的.韓少的 ...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在那裡,律詩和絕句的區別?
律詩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個字的律詩叫五言律詩,簡稱五律 如孟浩然的 過故人莊 每句七個字的律詩叫七言律詩,簡稱七律 如陸游的 遊山西村 二 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五個字的叫五言絕句,簡稱五絕 如李白的 靜夜思 每句七個字的叫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如王安石的 書湖陰先生壁 三 此外,每首詩偶句句末必須押韻,...
幻想和夢想的最本質的區別在那裡,理想 夢想 幻想的區別
我也bai想過這個問題哎 很久du了 個zhi 人認為幻想就是dao自己或者他人覺得不可能實回現的東西,夢想答就是自己或他人覺得可以通過努力來實現的東西。其實兩者可以轉換的哎,就看自己對這件事或物的肯定程度,或者是那個事物對你的吸引力強度了。呵呵。純粹個人想法哦!夢想代表有bai 希望,幻想只是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