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戲曲源遠流長,是我國的經典,不同地方的戲曲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它讓人賞心悅目,其情節有的催人淚下,有的振奮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時候,看見自己的父母看戲曲時,我總認為他們實在太老土,趕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會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話說:「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親口嚐嚐。」不嘗不知道,一嘗嚇一跳呀!
今天的語文課上,當我珍惜仔細欣賞了中國別具一格的戲曲時,我真是為之震撼,原來我們中華民族的戲曲是那麼的有藝術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這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外國人又怎麼能比得上?
難怪呀,老一輩的人都是那麼的熱衷於這些戲曲,那麼喜愛戲曲。
我現在才感受到什麼是「不看戲曲的人,枉做中國人」。不是嗎?這些戲曲,就像我國的一部部歷史,只有懂得欣賞它的人,只有懂得關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中國人。
因為他們深深地明白一個道理,戲曲是我們的國寶,戲曲是我們的國粹,戲曲是我們的國劇呀!我們怎能忘記它們?如今的社會,我們這些青少年們的視野,已經轉移到流行**、影視和網路,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
其實,當我們細心的欣賞我們的戲曲時,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猶如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將歷史的畫卷一一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將我們帶入了歷史的隧道,讓我們身臨其境,讓我們感慨不已。
戲曲的藝術魅力,我們怎可忘記?我們要多去欣賞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讓它永遠永遠放光芒,讓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2樓:匿名使用者
「戲曲」對我來說是個陌生的詞,只是一個上代人愛看的節目,遠遠不及現代的動畫片,所以我從來沒有看過,根本不瞭解「戲曲」的所有相關資料。
小時候,在沉悶的假期裡,按動電視遙控器,不時地會發現有一些關於「社戲」的節目,但我卻毫不猶豫地跳過了,看那些有趣的動畫片。 很多熟悉歌曲,都來自社戲。比如黃梅戲《天仙配》中的歌,常常在我媽媽嘴邊掛著,不時還會哼兩下: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
我非常需要認識「社戲」,恰好我上了一節關於「社戲」的課。 你也可以投稿
課上,我們先聽了一首歌叫《唱臉譜》,我覺得很有趣,因為歌裡有現代的音調,也有古代的唱法。接下來是交流資料,因為我準備充分,自然也會學得很好。
社戲的角色分四大類:生旦淨醜,是按鬍鬚的顏色分的。「生」分為老生(鬚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搖旦);「淨」分為做工和唱工;「醜」是扮演喜劇的角色。
我國講究用「唱唸做打」四種藝術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種技術方法來表現人物。
我們還欣賞了幾種戲曲劇的簡介:崑劇——中國戲曲之母;京劇——東方「歌劇」;黃梅戲——芬芳的泥土氣息。我們欣賞了我最熟悉的黃梅戲《天仙配》、粵劇《分飛燕》、豫劇《花木蘭》。
我們還學了京劇的臉譜:在人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徵這個人的性格和性質、角色和命運。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凶詐;金臉和銀臉是神祕,代表神妖。
臉譜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許多地方戲中都保留了這種傳統。
「戲曲」這個詞突然變新鮮了,我真想回到從前,看那古代的戲曲表演。
3樓:匿名使用者
以前,我對中國的戲劇很不敢興趣.在平時看電視時,一看到爺爺奶奶在看戲劇,就覺得十分討厭,還與爺爺奶奶在頻道上爭來爭去.
如今,學習了戲劇這課,對戲劇有了一些瞭解後,我才改變了對戲劇的看法.
戲劇具有悠久的歷史,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劇種,而這正是一個本地的生活.戲劇不僅是表演得精彩,更是如實地反映出民族的文化風情.
京劇,越劇,崑劇……約有360種劇種,構成了龐大的戲劇大家族. 還讓我感覺到中國的戲劇如同國畫. 誰都知道,中國畫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畫得同真物一樣.
然而,中國的戲劇也不正是如此嗎. 外國的戲劇,求真實.如果表演莫一東西,就用實物來表現.
而中國的戲劇就不同,雖然沒有實物,但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語言……都表現著莫一東西.比如京劇《三岔口》中,演員在明亮的舞臺上,把摸黑打鬥的場面,表演地令人拍手叫絕.
中國戲劇裡的環境氣氛,全憑演員表演.因此說中國的戲劇是一種高尚的藝術形象.戲劇能調節我們的思想情趣,改善我們的心情,還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可是,現代的人大都對戲劇沒感興趣.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聽xx歌星唱的流行歌曲.
我現在認為,戲劇並非低於流行歌曲.因為戲劇是一種藝術之美,很有藝術性,也很有代表性.
4樓:義桂花越嬋
學戲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每種戲曲都有各自的特點,如京劇的容華美;崑曲的雅精緻;梆子戲的高亢悲涼,越劇的輕柔婉轉,黃梅戲的悠揚委婉……
為了感受它博大的內涵,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我特地去「師學戲」。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不見其人,只聞其聲,不用猜就知道張奶奶又在一展歌喉了。
點明來意後,張奶奶樂得合不攏嘴,二話不說便開始教我唱戲了。
張奶奶給我選了一段既簡單又好聽的黃梅戲《天仙配》選段。張奶奶先找來了《天仙配》的**讓我欣賞一番,那似乎散發著清香的泥土氣息的黃梅小調使人彷彿感受到了劇情人物的歡喜幸福,看到了潺潺的溪水,在枝頭歡歌的小鳥……突然,我感到一陣搖晃,猛地睜開眼,才知道是張奶奶正喚醒沉迷於戲曲的我。原來戲早已唱完了。
真是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原來戲曲也並不亞於現在的流行歌曲,同樣挺好聽。
接著張奶奶開始一句一句地教我唱,她唱一句,我學一句。一曲下來,原本婉轉的黃梅戲被我唱得「面目全非」,沒一句是著了調的。在場的叔叔阿姨聽後笑得前仰後合,我不禁愁眉苦臉開始喪失了學戲的信心。
奶奶看到我這副表情,便和藹地對我說:「別急,萬事開頭難,只要有毅力一定能學好。」聽了這話,我心頭一熱,信心之火又重新燃起。
張奶奶也繼續教我唱。遇到較難的讓我重複練習,不厭其煩地示範唱,直到把我教會為止。幾遍下來,我已能完整並著調地唱下來了。
又跟著**練幾遍後,我便能與張奶奶一個「牛郎」一個「織女」地對唱起來了。
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去嚐嚐。其實,很多東西不能光看表面,需要親自去實踐,才能知道事物的真假,做事的難易。
同時,我還悟出另一個道理,凡事熟能生巧,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有關戲曲的作文
5樓:伊笑研
戲曲源遠流長,是我國的經典,不同地方的戲曲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它讓人賞心悅目,其情節有的催人淚下,有的振奮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時候,看見自己的父母看戲曲時,我總認為他們實在太老土,趕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會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話說:「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親口嚐嚐。」不嘗不知道,一嘗嚇一跳呀!
今天的語文課上,當我珍惜仔細欣賞了中國別具一格的戲曲時,我真是為之震撼,原來我們中華民族的戲曲是那麼的有藝術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這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外國人又怎麼能比得上?
難怪呀,老一輩的人都是那麼的熱衷於這些戲曲,那麼喜愛戲曲。
我現在才感受到什麼是「不看戲曲的人,枉做中國人」。不是嗎?這些戲曲,就像我國的一部部歷史,只有懂得欣賞它的人,只有懂得關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中國人。
因為他們深深地明白一個道理,戲曲是我們的國寶,戲曲是我們的國粹,戲曲是我們的國劇呀!我們怎能忘記它們?如今的社會,我們這些青少年們的視野,已經轉移到流行**、影視和網路,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
其實,當我們細心的欣賞我們的戲曲時,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猶如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將歷史的畫卷一一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將我們帶入了歷史的隧道,讓我們身臨其境,讓我們感慨不已。
戲曲的藝術魅力,我們怎可忘記?我們要多去欣賞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讓它永遠永遠放光芒,讓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6樓:雪櫻楓雅
俗話說得好:"人有愛好,百事不煩。"人的一生誰沒有幾項業餘愛好呢?有的喜歡種花養鳥,有的喜歡琴棋書畫,有的喜歡吟詩頌詞,有的喜歡體育競技,而對我來說,讀書與聽戲是我的最愛。
從小到大,書本和戲曲就始終伴我成長至今。讀書養人,"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也倒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可是說起愛聽戲,就令人有些費解了,因為祖上既不是優伶戲子,出身也非什麼梨園世家,自己怎麼回喜歡上那節奏緩慢,咿咿呀呀的戲曲呢?這也許就是天生的一份情緣吧。
記得小時侯,家鄉那個小鎮有個規模不大的電影院,經常上映電影,對於當時文化生活極端貧乏的我們來說,每逢放一場電影就像是過節一樣興奮。邀上兩三個小夥伴,只需花上五分錢,便可進得場來,佔上一個靠前排的好座位,嘴裡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著一包五香瓜子,或是媽媽事先給烤熟的一捧香噴噴的玉米粒,一邊聚精會神地盯著銀幕上的一舉一動、一花一樹。小夥伴們大都喜歡看《紅孩子》、《小兵張嘎》、《小花》等故事情節生動曲折的兒童片或武打片,而我呢?
卻獨獨偏愛那唱腔優雅、風韻獨具的戲曲影片,什麼《卷席筒》啦,《鐵弓緣》啦,《花為媒》啦,《竇娥冤》啦…… 小夥伴多受不了那緩慢咿呀的唱腔,而我則看得如痴如醉,有時還難免為劇中人物悲慘的遭遇而撒上一掬同情的眼淚呢!偶爾趕上省京劇團到我們小鎮來演幾場戲,我更是心花怒放,激動不已。現在想起那情景來,還是歷歷在目。
有時想想,到底是戲劇的什麼地方吸引了我兒時的視線呢? 哦!原來是舞臺上那優美熟稔的水袖功夫,那魅力獨具的說唱道白,那五彩繽紛的油彩以及那精彩紛呈的舞蹈及武打場面令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雖然當時的我並不真正懂得戲曲的內涵,但那出色的表演卻令我如沐春風,如飲甘泉,那種美妙的滋味啊,深深地印在我的 腦海中,恐怕我今生今世也難以忘懷了。
哦!我兒時的夢與歡樂……
就這樣,伴著悠揚的戲曲聲,我慢慢地長大。19歲那年離家上了大學。學校倒是有影院,規模也不算小,可是從未演過戲。
所幸的是,學校開設了"戲曲理論"這門課程,於是我便毫不猶豫地選修了這門課。給我們授課的王文彬教授是個不折不扣的戲迷。課上,只見他眉飛色舞,滔滔不絕,每每講到動情處,還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咿咿呀呀地來上幾段,真讓我們大開眼界,也受益匪淺,更加迷上了戲曲。
受王老師影響,在異彩紛呈的戲曲種類中,尤其喜愛京劇。因為老師告訴我們:京劇無論從創作思想、表演形式,還是到審美價值和欣賞態度,都和西方的話劇、歌劇、舞劇大相徑庭,在世界戲劇舞臺上獨樹一幟。
的確如此,我聽過歌劇,光唱不說更沒有舞,話劇是光說不唱,舞劇則不說不唱,而京劇卻是集詩歌、**、舞蹈、武打、美術等多種藝術樣式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在世界藝術殿堂內都有它的一席之地,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因為,只有我們這個古老優秀的民族才能創造出如此燦爛奪目的藝術,令人歎為觀止。正如一首歌唱到的:
"四擊頭一亮相,美極了,妙極了。簡直ok頂呱呱。"連外國人都讚歎不已,何況我們中國人呢?
有什麼理由不去喜愛自己的"國粹",不去欣賞那出神入化的表演呢?
閒暇時,經常和同寢好友從老師那裡借來道具,在臉上勾勾畫畫,塗塗抹抹,披衣甩袖,模擬戲曲里人物的一招一式,一顰一笑。搖曳著一頭的鳳冠,飄蕩著兩腮的笑靨,揮灑著滿腔的柔情,那一舉手一投足還真有模有樣,滿像那麼回事。這時候的寢室,滿溢著甜脆的笑聲,縈繞著鶯啼燕語,那種歡樂呵,是今生也難以抹去的記憶。
哦!我**般珍貴、清露般美好的大學時光……
如今的我,已步入中年,外界的很多事物已經不再能吸引我了,年輕時的許多愛好也已蕩然無存,變得平靜深沉了許多,然而對於戲曲的喜愛卻絲毫未減,反而與日俱增。在人世繁雜浮躁、快節奏的生活中奔走、忙碌的我,閒暇時聽上一段京劇,那便是難得的享受了。戲劇中那緩慢從容的旋律,曼妙典雅的舞姿,悲歡離合的演繹使我那顆常常被周圍所充斥的狂歌勁舞、泡沫文化所包圍的心靈重新歸於淡泊平靜。
中年看戲,不僅讀懂了京劇那通俗化、大眾化的風格,也更深刻地參悟了京劇那具有高層次的美學特徵和美學價值。京劇行腔之完美,是無與倫比的:有的柔美,有的高亢,有的清麗,有的蒼勁,有的飄逸灑脫,英姿勃發,有的似行雲流水,一瀉千里:
京劇那極具程式化的舞蹈和動作,是玄妙多姿的,你看那演員在臺上:圓場、走邊、起霸、亮相、兩軍交戰、躍馬搖船,甚至一舉手一投足都程式俱備,極為講究,令人讚歎不已;再加上那魅力獨具的唸白,精彩紛呈的水袖,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武打場面無不散發著中華戲曲特有的魅力,讓人留連忘返,歎為觀止。我敢說,京劇即使和漢文、晉書、唐詩、宋詞、元曲、明畫相提並論,也毫無遜色之處。
怪不得國際友人將京劇稱為我國的"國粹",實不為過也。
最喜歡程派**--張火丁的演唱,最難忘那次在天津大劇院親耳聆聽、親眼目睹了張火丁聲情並茂的演出,真是令人叫絕,讓我過足了戲癮。記得她唱的那齣戲是著名古典劇目《玉堂春》,那唱腔,那動作,那身段,聲起處如雨燕凌空,珍珠落盤;聲落時如瀑布飛流,一瀉千丈;那眼神,那表情,那神態,將蘇三那含冤負屈的怨憤,驚悸、痛苦的思緒以及對前途渺茫的無奈表演得淋漓盡致,聽起來令人迴腸蕩氣,看起來讓人為之動容,真是一種靈魂的盪滌,思想的洗禮,藝術的享受。聽罷令我久久不能忘懷,真有古人所謂"繞樑三日,餘音不絕"之感。
人到中年,歷歷回首,戲韻情濃,餘味悠悠。
有道是"戲曲大舞臺,人生小天地",我看戲劇多嫵媚,料戲劇看我應如是!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關於戲曲的作文
戲曲源遠流長,是我國的經典,不同地方的戲曲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它讓人賞心悅目,其情節有的催人淚下,有的振奮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小的時候,看見自己的父母看戲曲時,我總認為他們實在太老土,趕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會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俗話說 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親口嚐嚐。不嘗不知道,一嘗嚇一跳呀...
關於戲曲的問題,有關戲曲的問題
1,享有 中國戲劇之母 雅稱的劇種是 崑劇 2,我國的戲曲劇種大約有多少種 360種 3,黃梅戲發展壯大於哪 安徽安慶 4,崑劇迄今已有多少年曆史 二百多年 5,善於表演具有正義感的古代婦女形象是京劇四大名旦中的哪一位 梅蘭芳 6,享有 東方歌劇 盛譽的是哪一劇種 京劇 7,戲曲的角色分為生旦淨醜四...
關於戲曲的諺語有哪些
1 一天不練就回,兩天不練就生 意思是 要常練才能保持和提高,學習是要溫故方能知新 2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意思是 練武的人應該經常練,唱歌的人應該經常唱。比喻只有勤學苦練,才能使功夫純熟。3 百日笛子千日簫,小小胡琴拉斷腰 意思是 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練。所謂百日,千日,皆為虛數,不能理解為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