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代摺扇的各個部位的名稱,詳細一些最好

2021-03-16 16:47:11 字數 5109 閱讀 8242

1樓:紫靜末藍

摺扇是由扇骨,扇面,扇墜等等組成的,具體的名稱見下圖:

2樓:咚咚將

扇骨,扇面,扇柄,扇穗

3樓:閻愛

這裡有 不僅是各部位名稱 還有各種扇子 各種裝飾手法名稱

自己看看吧

急需摺扇各個部分的名稱

4樓:一路有錢賺

摺扇各個部分的名稱有扇骨、扇面、扇釘

1、扇骨:是支撐保護扇面的部件,包括邊骨和芯骨兩部分。邊骨就是位於最外邊的兩片寬扇骨,起到保護扇面的作用。

而且一些雕刻家還喜歡在邊骨上雕刻,使其更加美觀。而芯骨是夾在邊骨裡面的若干條窄扇骨,起到支撐扇面的作用。扇骨主要有竹質和木質兩種。

2、扇面:位於摺扇的上半部分,一般是由3~4層紙粘合而成。扇面除了有扇風作用外,還是書畫家書寫繪畫的載體。主要使用宣紙、絹布、絲綢等材料。

3、扇釘:是扇子上一個必不可少的零件,它是固定扇骨的軸。扇子的開合完全靠扇釘將邊骨和芯骨聚攏。

隨著時代的發展,扇釘對摺扇的裝飾作用也越來越明顯,他們的出現為整個摺扇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扇釘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扇骨的成色和摺扇的收藏價值。扇釘主要有牛角和塑料等材料,最常用的是牛角釘。

5樓:拂曉蒼火墜

(*排口:摺扇大骨頂端的寬度)

肩有廟門肩、美人肩(溜肩)、平肩(開肩)等。

頭有玉蘭頭、馬牙頭、古方頭、挑燈方、荸薺頭(和尚頭)、花瓶頭、水滴頭、燕尾、魚尾、如意式等。肩和頭可以排列組合,不過燕尾魚尾等花式頭似乎不太匹配美人肩外的肩型。

扇骨常用材料有:玉竹(取自毛竹,以陳竹為貴)、油竹(取自毛竹,以陳竹為貴)、斑竹、棕竹(不是禾本科而是棕櫚科,但細而素雅,手感和竹差不多。很受歡迎)、羅漢竹;烏木、紫檀、雞翅、花梨木、黃楊、楠木、柏木(這個比較近代)、檀香木;象牙、牛骨、駱駝骨、玳瑁。

明代認為毛竹和棕竹是懷袖雅物,而木製扇骨的是俗制。

扇骨式樣有:直式方頭(最早出現,多用於木扇骨、象牙扇骨)、螳螂腿(常見於竹扇骨,最為襯手的式樣。不用於木扇骨是因為木頭韌性不好,做成塘朗腿用著易斷)、細梢式(多用於秋扇,平展後扇骨排列不露縫隙)、波折式(十六檔竹骨大扇)、尖頭式(十六檔竹骨大扇)等。

扇骨裝飾雕刻、鑲嵌、合骨(兩種材料合在一起做成一根扇骨。如用烏木和竹合作小骨,象牙和獸骨合作大骨)、漆骨、燙花、鑲貼。

扇釘有三種:牛角釘(最常見)、銅釘(多用於大尺寸烏木扇骨和紫檀扇骨)、銀泡釘(多用於大尺寸烏木扇骨和紫檀扇骨)。

6樓:蘇州南紅網

看下圖,我想聰明的你一定能懂

7樓:潘德爾頓

這裡有 不僅是各部位名稱 還有各種扇子 各種裝飾手法名稱

自己看看吧

8樓:匿名使用者

扇面、扇骨、扇頭、扇釘

跪求古代城池的結構與組成。最好詳細一些。有圖。好的追加10分!

9樓:匿名使用者

基本解釋

[city;city wall and moat] [古]∶城為城牆,池為護城河。泛指城邑

編輯本段詳細解釋

1.城牆和護城河。《墨子·備城門》:

「我城池修,守器具,推粟足。」   2.泛指城,城市。

唐 棲一 《武昌懷古》詩:「 戰國 城池盡悄然,昔人遺蹟遍山川。」《水滸傳》第五九回:

「見城池厚壯,形勢堅固,無計可施。」 清 李漁 《奈何天·擄俊》:「咱 白天王 起兵以來,攻破無限城池,殺傷許多官吏。

」 楊朔 《昨日的臨汾》:「雖然他們會得到這個城池,但他們永遠得不到我們的民眾。」

編輯本段示例

~失守   攻克幾座~

編輯本段城池簡介

城池,又稱為城郭,詞中的「城」指城牆,是中國、韓國等東亞國家古代的軍事防禦建築。為保護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築城是東亞國家的傳統;與歐洲國家比較起來,東亞的城郭規模一般較大。   城池依等級的不同,可分為府級、縣級、廳級、堡級等;一般來說,層級越高,規模也越大,配置的官方建築也不同。

編輯本段城池結構

城牆城牆是城市的主要防禦線,也界定出城市的範圍。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初期以竹、木柵為主;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改為土石或磚等材料為牆。   雉堞:

女牆上的磚砌凹凸小牆,**有射孔。   女牆:外牆垣上及腰的矮牆。

  外牆垣:城外側的牆垣。   馬道:

城牆上的表面鋪磚。   中腹填土:內、外牆垣之間的填土。

  內牆垣:城內側的牆垣。

城門城池的城門數量由行政層級或規模決定。通常府城有8門,縣城開4門。通常分置於東、西、南、北四方。

  城門樓:城門座上的城樓,可分為樓閣式和碉堡式。城門座:

城門樓的底座。城門洞:出入城門的孔道。

甕城:圈繞城門外的一道城牆,又稱為「月城」。

炮臺城池通常在城牆的險要處或轉角處設定炮臺,增加防衛性。   炮孔:女牆上留的大型射孔,方便炮筒伸出。炮位:放置大炮的地坪。

城內街道與設施

城內的基本設施與建設有官衙、市街、廟宇、學校、農田等。城內道路以聯絡各向城門的街道為主。   衙署:

城市行政管理與軍事守備的官方機構。書院:城市的文教設施。

文廟:祭祀文昌帝君或孔子的廟宇。武廟:

祭祀關公或岳飛的廟宇。城隍廟:祭祀城市的守護神 - 城隍爺的廟宇。

現況城池多位於現代城市的中心區,與近代的都市計劃衝突很大,因此多被拆除。目前多僅存斷垣殘壁,或孤立的城門可供憑弔。

編輯本段古代城池建築特點

中國早期的城池,絕大多數是土築,到了明代以後,各地的城牆才開始大規模包磚。因此在中國古代歷史的絕大多數時間裡,城池都是一副黃禿禿的模樣。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中國的先民已經掌握了版築的技術。

所謂版築,就是築牆時用兩塊木板(版)相夾,兩板之間的寬度等於牆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撐住,然後在兩板之間填滿泥土,用杵築(搗)緊,築畢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牆。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版築的技術更是大大提高,普遍採用懸版夯築法,即用木棍穿過兩側夾板,以繩索固定取直,中間填土夯實,《詩經》中的「其繩則直,縮版以載」,說的便是這種方法。用這種版築技術築成的城牆,比以往更結實,因此可以取消舊法中兩側的護城坡,從而增加城牆的攀爬難度。

當時有的城牆還採用土坯(單塊土坯尺寸約為1米×0.4米×0.2米)壘砌,上下交錯疊壓,以此提高牆體的密度和強度。

  自春秋以降,中國城池一直採用這種樸素的土築辦法,近兩千年過後,大名鼎鼎的元大都(北京)城牆,依然是由夯土築成。這種土築的城牆,樣子不太好看,而且不太結實,特別是一下雨就會因雨水淋蝕而損壞。當然也有例外,譬如東晉十六國時夏國赫連勃勃大單于(407~425年在位)修建的統萬城,便是土築史上的奇蹟。

統萬城採用「蒸土築城」法,即把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摻和在一起夯築而成,雖為土城,但具有石頭一樣堅硬的質地和抗毀力。傳說負責施工的叱幹阿利大將軍要求非常嚴格,近乎殘酷,修建好的城牆,他命人以鐵錐檢驗,凡錐入一寸者,便立刻將工匠殺死,填屍於牆內。在這種瘋狂的高壓政策下,歷時六年修建而成的統萬城,建築質量奇好,「其堅可以礪刀斧」,完全可以和現代水泥相媲美。

當然,這只是特別的個例,大多數的土城牆,為保證牢固度和強度,只能往高、大、厚上靠攏。譬如兩千多年前齊國的都城臨淄,城牆寬度就達20米,楚國都城郢的牆厚也有14米之多。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厚度,其抗擊打能力,足以令人放心。

此外,為保險起見,在高大厚實的城牆外,與城牆平行的還有人工挖掘的寬深壕塹(也可以引注河水,成為護城河)。大的都城,城外環周的護溝壕,通常寬度達到30米,深度也在4~5米。   不過,土城也有土城的好處,那就是容易修補。

譬如當安史之亂,李光弼鎮守太原時,叛將史思明的大軍將至,如果要對方圓40裡的太原城進行加固肯定是來不及的,於是一邊率領軍民在城外挖掘壕溝,一邊命人將挖掘的壕土做成幾十萬個土磚坯,命令用土坯修築營壘,**被破壞,就用土坯補上。   從軍事防禦的角度看,中國古代城池的構築,可謂佈局精妙,機關重重。在高大的城牆頂部,築於外側的有連續凹凸的齒形矮牆,稱作雉堞,又稱垛牆,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下部有通風孔,用來保護牆體。

內側矮牆稱為女牆,又叫「睥睨」,一般比垛口低,起護欄作用,防止士兵往來行走時跌下。此外,城牆內部也都修有環城馬路和登城道。   城牆每座城門的正**,都建有城樓,這是城牆頂上精緻美觀的高層建築,平日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

而在高大的牆體外側,每隔一定距離,還會有凸出於牆體外側的一段,這就是馬面(又稱敵臺、墩臺、牆臺)。馬面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兩種,因外觀狹長如馬面而得名。馬面的使用是為了與城牆互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從三面攻擊敵人。

它的一般寬度為12~20米,凸出牆體外表面8~12米,間距為20~250米(一般為70米)。這符合宋·陳規《守城錄·守城機要》中的記載:「馬面,舊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減二丈,闊狹隨地利不定,兩邊直覷城角,其上皆有樓子。

」在使用冷兵器的時代,這個距離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內。   為了增強馬面的防禦和戰爭能力,在馬面之上一般都建有敵樓,可以屯兵和瞭望,又可以儲藏**,使城牆的防禦效能發揮到最高點。戰時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築的特點,觀望敵人,觀察敵情,防止敵人迂迴城下攻城;又可以憑藉敵樓從正面及左右兩樓間三個方面的交叉火力,狙擊敵人,隨時點線相連,編織嚴密的高空火力網,是城牆防禦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城牆四角的角臺,各建樓櫓一座,名為角樓。角樓的朝向與大牆呈135度角,樓的高度、體量介於城樓與敵樓之間,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牆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牆的防禦能力。戰時,角樓內的守禦者居高臨下,視野廣闊,可監控和痛擊來自多種角度的進犯之敵。

  從軍事進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環節,自然是城門。因此城池的設計者自然會對其加大保護力度,強化其防禦能力。規模小一點的城池,一般是設定懸門或吊橋,而大一些的城池,則要設定甕城。

甕城是建在城門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專為保衛城門而設的小城。《武經總要前集·守城》記載:「其城外甕城,或圓或方。

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 即便敵軍攻破了甕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禦,由於甕城內地方狹窄不易於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牆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所謂關門打狗、甕中捉鱉。《詩經·鄭風·出其東門》雲: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闉闍」,指的便是甕城。可見早在春秋時期,城池的城防技術已經達到相當完善的地步。

由城牆、城樓、護城河、馬面、敵樓、角樓、甕城等組成的立體城防格局,基本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成熟定型,並一直持續到明清時代

求古代軍官名稱,求一些古代軍隊的名稱!

按級別各朝常設的中朝將軍有大將軍 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 衛將軍 徵 東南西北 將軍 鎮 東南西北 將軍 安 東南西北 將軍 平 東南西北 將軍 前將軍 後將軍 左將軍及右將軍等。驃 車 衛及諸徵 鎮將軍資深者可進號為大將軍。如驃騎大將軍 衛大將軍 徵北大將軍,鎮西大將軍。且徵西將軍的官職大於鎮西將軍。...

求古代的官職的名稱,古代將軍官職的名稱有哪些?

大將軍 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 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撫軍大將軍,中軍大將軍,上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國大將軍,南中大將軍 以上為二品大將軍 徵東將軍,徵南將軍,徵西將軍,徵北將軍 四徵資深者皆為大將軍,以上為四徵將軍 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 以上為四鎮將軍 中領軍...

有關湘妃竹摺扇湘妃竹扇子這個湘妃名稱的由來是什麼?

湘妃竹又名斑竹,是禾本科竹亞科剛竹屬植物桂竹的變型,產於湖南 河南 江西 浙江等地。竹竿佈滿褐色的雲紋紫斑。稈高7 13m,莖3 10cm。稈具紫褐色斑塊與斑點,分枝亦有紫褐色斑點,與原變種之區別在於稈有紫褐色斑塊與斑點,分枝亦有紫褐色斑點。為著名觀賞竹,稈用作制工藝品及材用。湘妃竹摺扇是一種非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