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玉兔的傳說,有關玉兔的故事

2021-03-19 01:44:26 字數 6204 閱讀 5902

1樓:地下水汙

很久以前,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一天,玉帝召見雄兔,它依依不捨地別過妻兒,踏著雲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

兔仙好奇,就問旁邊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後,兔仙很是同情。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麼忙呢?

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裡,多麼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並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但又捨不得寶貝女兒,幾個女兒也難以割捨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

「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願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願去。雄兔和雌兔眼裡含淚而笑。最後決定讓幼女去。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姊姊們,到月宮陪伴嫦娥住了。於是,我們的月亮神話裡又多了一位可愛的兔小妹。

2樓:冷魅紫陌

有三位神仙化為三個可憐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拿出了食物接濟,但只有兔子沒有,後來兔子說:「吃我吧。」就往烈火跳,神仙們大受感動,送入廣寒宮,玉兔就在廣寒宮裡和嫦娥相伴,搗制不老藥。

3樓:匿名使用者

玉兔搗藥,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究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

4樓:氳墨水心

玉兔搗藥",道教掌故之一。見於漢樂府《董逃行》。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

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究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

有關玉兔的故事

5樓:小小歐平兒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捨地離開妻兒,踏著雲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

聽完她的遭遇後,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麼忙呢?

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裡,多麼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並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捨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於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捨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

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願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願意去。雄兔和雌兔眼裡含著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於是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姊姊們,到月宮陪伴嫦娥搗藥了。

6樓:名全被取了

中秋節的傳說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晒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裡,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開啟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視窗,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

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

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玉兔竄竹林——荊州開元觀的傳說之一

古開元觀位於荊州古城西門內。它始建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年),故名開元觀。該觀佔地5000多平方米,座北朝南。

觀前有雄獅一對,雄偉而含秀。山門乃磚木結構,書有「開元觀」三個蒼勁大字。入觀第一重為雷神殿,相距20多米是第二重為三清殿,第三重為天門,有3.

3米的高臺,登其19級臺階之上就是祖師殿(見圖)。殿前是天門,為一座精巧的門樓,簷角有立雕幡龍一對,張牙舞爪,鱗片飛動,似欲**之勢。祖師殿飛簷雕龍,高插寶劍象徵著法力無邊。

正中天花板上,繪有五彩圖案,15條龍、20只鳳相互盤繞,栩栩如生,金碧輝煌。現觀記憶體有唐代碑、元明代銅鐘、香爐等珍貴古物。東側系中外聞名的荊州博物館,有更多更寶貴的稀世文物珍藏。

開元觀是湖北省儲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群,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觀還有大量的優秀民間傳說。傳說,開元觀修起,祖師殿供奉祖師爺後,神奇的雕刻匠在祖師爺面前、信士**跪拜的地方,花了七七四十九天時間,在一塊漢白玉上精雕了一幅「玉兔竄竹林」的美麗圖案。

正當「玉兔竄竹林」鋪在殿裡的時候,整個大殿突然生輝,光彩異常。若干年後,圖案裡的精美玉兔,享受了人間香火,接受了信士**們的朝拜,它漸漸地產生了靈性,成了一隻玲瓏乖巧、活潑可愛的白色玉兔,常常從畫面的竹林中竄了出來,從而在祖師爺的殿堂上跳上跳下,在天門臺上跑前跑後;在天門臺旁竹林裡竄來竄去,在天台以東的水井中出出進進。上至道長,下至**,還有數不清的香客都幸運地看到過,人們都感到無限歡樂,誰都想多看幾眼,誰都把它當成神仙對待。

就這樣相伴著觀內的一代一代的道長,一代一代的**,過了一年一年又一年,直到日本侵略中國,戰火漫延到荊州,日本兵衝進了開元觀,敲缺了「玉兔竄竹林」的漢白玉雕畫,從此玲瓏乖巧的白玉兔失去了靈性,再也見不到它在觀內活動的身影了。

關於玉兔的故事

7樓:闕煥鄞琪

中秋節的傳說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晒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裡,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開啟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視窗,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

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

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玉兔竄竹林--荊州開元觀的傳說之一

古開元觀位於荊州古城西門內。它始建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年),故名開元觀。該觀佔地5000多平方米,座北朝南。

觀前有雄獅一對,雄偉而含秀。山門乃磚木結構,書有「開元觀」三個蒼勁大字。入觀第一重為雷神殿,相距20多米是第二重為三清殿,第三重為天門,有3.

3米的高臺,登其19級臺階之上就是祖師殿(見圖)。殿前是天門,為一座精巧的門樓,簷角有立雕幡龍一對,張牙舞爪,鱗片飛動,似欲**之勢。祖師殿飛簷雕龍,高插寶劍象徵著法力無邊。

正中天花板上,繪有五彩圖案,15條龍、20只鳳相互盤繞,栩栩如生,金碧輝煌。現觀記憶體有唐代碑、元明代銅鐘、香爐等珍貴古物。東側系中外聞名的荊州博物館,有更多更寶貴的稀世文物珍藏。

開元觀是湖北省儲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群,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觀還有大量的優秀民間傳說。傳說,開元觀修起,祖師殿供奉祖師爺後,神奇的雕刻匠在祖師爺面前、信士**跪拜的地方,花了七七四十九天時間,在一塊漢白玉上精雕了一幅「玉兔竄竹林」的美麗圖案。

正當「玉兔竄竹林」鋪在殿裡的時候,整個大殿突然生輝,光彩異常。若干年後,圖案裡的精美玉兔,享受了人間香火,接受了信士**們的朝拜,它漸漸地產生了靈性,成了一隻玲瓏乖巧、活潑可愛的白色玉兔,常常從畫面的竹林中竄了出來,從而在祖師爺的殿堂上跳上跳下,在天門臺上跑前跑後;在天門臺旁竹林裡竄來竄去,在天台以東的水井中出出進進。上至道長,下至**,還有數不清的香客都幸運地看到過,人們都感到無限歡樂,誰都想多看幾眼,誰都把它當成神仙對待。

就這樣相伴著觀內的一代一代的道長,一代一代的**,過了一年一年又一年,直到日本侵略中國,戰火漫延到荊州,日本兵衝進了開元觀,敲缺了「玉兔竄竹林」的漢白玉雕畫,從此玲瓏乖巧的白玉兔失去了靈性,再也見不到它在觀內活動的身影了。[1]

有關玉兔的故事,關於玉兔的故事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捨地離開妻兒,踏著雲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後,兔仙覺得嫦娥無辜...

關於玉兔的故事,月中玉兔的故事

中秋節的傳說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中秋傳說之一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晒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

玉兔是嫦娥在廣寒宮中最早的玩伴,「玉兔搗藥」搗的是什麼藥

玉兔搗藥是中國神話傳說故事之一。見於漢樂府 董逃行 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 玉兔 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 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古時候,文人寫詩作詞,常常以玉兔象徵月亮,像辛棄疾的 滿江紅 中秋 即以玉兔表示月亮。至於諸多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