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放過不
所謂紅心菩提就是海紅豆,紅豆生南國中的紅豆~他本身紅豆的寓意麼跟愛情有關~但有奸商給它冠上菩提子的名字跟佛教扯上關係賣**。當然如果做佛珠的話也是可以的,佛珠本就是一計數的工具,就算你拿黃豆串一串也可以做佛珠
2樓:匿名使用者
嗯嗯完全可以。
望採納,謝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解釋一下)
3樓:嗨呀你爹臨死前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
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
本來清靜,**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本無樹」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眾皆驚。五祖觀後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靜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舉手投足赫然而生,
"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
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
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慧能的意思"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4樓:潛川
這個說來話長了。
這個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當年剛入佛門修行時,他的**出題讓他們寫一首偈語來闡述自己對佛法的領悟,於是大師兄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則對大師兄的觀點提出了不同的感悟,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從佛法的修為及境界上來看,慧能的顯然要高得多,所以最終慧能得到了**的衣缽傳授,稱為禪宗第六代法脈傳承(你可以理解為「掌門人」)。
大師兄神秀的詩是這樣理解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意思是:
**就如同是菩提樹,(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出於此)。
而慧能則這樣來解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思是:
菩提樹不是菩提樹,而是原本比喻智慧的,明亮的鏡子本來就不是鏡子,而是比喻清靜的心的。我們的心本來就是清靜的,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呢?
二者的差異在於,神秀要藉助具體的物體意象來表達自己感悟,而慧能則超越了神秀的境界,不需要比喻,直接看到事物的本質了。
5樓:葉落秋寒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首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
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
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裡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裡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
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
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並傳了衣缽給他。然後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於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後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
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後來神秀成為樑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
6樓:懂梗菌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7樓:噯小嘻
這句話的意思是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
菩提偈全文:
【作者】惠能 【朝代】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8樓:黃小酒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覺道,不是真有什麼樹。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若說覺悟了,但覺悟其實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雖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哪有還要有個臺。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即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也無從生出了。就是無所住也。
這是六祖慧能一首禪詩的詩句。他和神秀的禪詩中提到的「菩提樹」、「明鏡臺」是來比喻自己對佛法的認識。而六祖「菩提本無樹」中的「菩提」,則指的是真實本心。
禪宗的核心,以及佛法的核心講的就是「菩提」即真實本心如來藏。而六祖的禪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時比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要高明得多。
因為「菩提」確實有空的體性,是無形無相的,無覺無知的,是「諸入不會」的。所以,並無菩提樹、明鏡臺等實物可供人「勤拂試」。但佛法不是如虛空一樣的空,不是斷滅空,不是世俗認識所能了知的。
是即相離相,無相無不相的,是不即空有二邊,而亦空有二邊的。
所以說,這禪詩是在六祖親證菩提之前的詩,並不代表他後來親證菩提後,對佛法的正確認識。禪門是無門為門,掃除一切相,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千百年來,歷代
祖師以及佛子,修行參禪都是為了親證這個「菩提」。
9樓:潛川
這個說來話長了。
這個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當年剛入佛門修行時,他的**出題讓他們寫一首偈語來闡述自己對佛法的領悟,於是大師兄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則對大師兄的觀點提出了不同的感悟,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從佛法的修為及境界上來看,慧能的顯然要高得多,所以最終慧能得到了**的衣缽傳授,稱為禪宗第六代法脈傳承(你可以理解為「掌門人」)。
大師兄神秀的詩是這樣理解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意思是:
**就如同是菩提樹,(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出於此)。
而慧能則這樣來解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思是:
菩提樹不是菩提樹,而是原本比喻智慧的,明亮的鏡子本來就不是鏡子,而是比喻清靜的心的。我們的心本來就是清靜的,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呢?
二者的差異在於,神秀要藉助具體的物體意象來表達自己感悟,而慧能則超越了神秀的境界,不需要比喻,直接看到事物的本質了。
10樓:0熊小乖
意思為: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道理。
二十四歲時辭母出家,往蘄州黃梅東山參拜五祖弘忍大師。初為行者,隨眾勞役,踏碓舂米。後因書寫了得法詩偈而備受弘忍賞識,囑付衣法,成為禪宗六祖。
因當時佛教內部爭奪宗祖地位的競爭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險,最後藏跡於獵人群伍之中,隱居十五年。
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
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弘忍知道後,"遂喚秀上座於堂內",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
我有一串108顆的菩提根項鍊,我帶著太長,想摘下幾顆,要多少
我的星月是150多顆,自己都忘記具體數字了,菩提子只是特殊樹的種子,只不過硬度不錯適合做手串而已,與信仰,宗教等等完全無關,單純喜歡就好,沒那麼多忌諱,想多少顆就多少顆,喜歡什麼配飾就搭什麼,你自己的菩提,關別人什麼事,想怎麼折騰怎麼折騰 顆數沒任何講究!難不成到某個顆數它可以召喚神龍?我買的玉菩提...
朋友送的一串星月菩提,麻煩懂的朋友給長長眼。說的是一般的籽。說是玩了4年,但上手的少。新人不太懂
可以去盤,這個還不錯,我有一串比這好一點的也送給同門師兄了,包漿會好看很多。目前您這個還沒有完全包漿到最好的狀態,可以放在手上,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轉一顆,時間長一點很變得更暗,油光發亮,那時候才是真正包漿。願吉祥如意,準提心脈善嘉幢唐聖傑合十。是一般的籽。盤的還行。玩的是心態。密度不夠 可以盤!蜜蠟不...
朋友送了一串木手串沒車圓怎麼辦,朋友送的杵榆手串,怎麼盤?
手工的不太圓也沒什麼啊?反而顯得質樸特別。手串不光溜在車一次行嗎 不用重新車一次,可以慢慢盤出來的!車是車不了了,只能磨 不建議從新車,你可以慢慢盤,一兩年就好了 朋友送的杵榆手串,怎麼盤?你確定這是杵榆手串?不知道你的朋友是怎麼跟你說的,個人認為,從 看,這個不是杵榆手串,是鐵刀木手串。鐵刀木是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