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山上的樹,它的葉子在以前用來鋪筐用,裝紅果或酸梨用,哪位大神給說一下樹叫什麼名字

2021-03-19 14:54:35 字數 5858 閱讀 2482

1樓:匿名使用者

你看看是不是這種樹葉——槲(hú)樹,殼鬥科櫟屬落葉喬木,別名柞櫟、橡樹、青崗、金雞樹、大葉波羅等,抗風性較強,槲樹的葉、皮和種子都有藥用價值,具有活血,利小便,除面上齇赤,菝子淋疾的作用;木材為環孔材,材質堅硬,耐磨損,易翹裂,供坑木、地板等用材;葉含蛋白質14.9%,可飼柞蠶;種子含澱粉58.7%,含單寧5.

0%,可釀酒或作飼料;樹皮、種子入藥作收斂劑;樹皮、殼鬥可提取栲膠。

槲樹主產中國北部地區,以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省山地多見。遼寧、陝西、湖南、四川等省也有分佈。

2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是楓樹葉,我家附近栽了綠化樹有楓樹,我看著就像是那種葉子。

3樓:白蘭花豔

這個恐怕只有你們

當地人知道也不知道

你說的紅果是什麼東西?

山上的樹,難道現在沒有了嗎?

如果有,現在拍一個**

發過來看看吧

4樓:蒙柏華

不知道哦,每個地位用的都有所不同,我建議你在問題里加上張樹葉的**,可能就會有人看得出來是什麼樹。

為什麼每種植物都有拉丁學名? [花鳥魚蟲]

5樓:百度使用者

原因很簡單,同一植物在世界各地的叫法不一樣,怎麼研究呀.比如: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東北地區叫坤草,江蘇叫田芝麻,浙江叫三角胡麻,四川叫青蒿,福建叫野故草,廣東叫紅花艾,廣西叫益母菜,青海叫千層塔,雲南叫透骨草。

這是同物異名的一個突出的例子。又如我們常見的觀賞植物丁香,是木犀科的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它原產在我國,而草藥裡有一種丁香則是桃金娘科的一種常綠喬木,這種丁香原產印度尼西亞。兩種丁香互不相同,這是同名異物的一個突出的例子。

一種植物的叫法混淆不清,這給植物學研究和國際學術交流中造成了許多的困難。 直到2023年,瑞典著名的植物學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統》這本書中正式提出科學的生物命名法——雙名法,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雙名法就是使用兩個拉丁字構成某一生物的名稱,第一個拉丁字是屬名,而第二個拉丁字是種名。

採用拉丁語是因為歐洲各國的語言多多少少都與拉丁文有關係,學習起來較容易;再者,拉丁文算是一個已經死掉的語言(沒有國家將之當作國語),語法不會再發展,比較固定,也比較容易被各國接受,不至於有政治立場。當然還有其它語法嚴謹等等的好處,所以拉丁文學名就變成每種植物的身份證了。

花店每天運進200枝鬱金香,每5枝紮成一束,兩天運進的鬱金香可以紮成多少束?

6樓:匿名使用者

200×2=400(枝)

400÷5=80(束)

用植物學的知識解釋一下「樹怕剝皮而不怕空心」?

7樓:匿名使用者

分析 植物體內主要有兩條運輸管道--導管和篩管.篩管位於韌皮部,運輸有機物,方向從上往下;導管位於木質部,運輸水和無機鹽,方向自下而上.

解答 解:植物是通過導管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導管和篩管分別位於樹表層的木質部和韌皮部,沒有樹心的樹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質部,而剩餘的木質部中的導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同時韌皮部中的篩管完好可以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所以沒有樹心的樹,仍然可以獲得養料,還能繼續活下去.但是一旦樹木沒有了樹皮(或韌皮部),也就割斷了向下運輸有機物的篩管,時間長了樹木的根系無法獲取營養而死亡,進而樹木會也就死亡.所以又有「不怕空心、就怕剝皮」的說法.

故答案為:導管和篩管分別位於樹表層的木質部和韌皮部,沒有樹心的樹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質部,而剩餘的木質部中的導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同時韌皮部中的篩管完好可以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所以沒有樹心的樹,仍然可以獲得養料,還能繼續活下去.但是一旦樹木沒有了樹皮(或韌皮部),也就割斷了向下運輸有機物的篩管,時間長了樹木的根系無法獲取營養而死亡,進而樹木會也就死亡.

8樓:匿名使用者

木本植物用來運輸水分和養分的導管和篩管都在樹皮上,裡面的木質部只起到支撐作用。一旦被剝皮,水分和養分沒辦法運送,當然活不成。

而空心的話,樹皮勉強也沒起到支撐作用。

另外因為導管和篩管在樹皮上,所以只要在樹上完整的畫個深點的圈,樹也會死去

9樓:匿名使用者

樹幹是樹木的主

要和中間部分,它下連根株上承樹冠,是樹木的主要**。樹幹由樹皮、形成層、木質部和髓四部分構成。其中形成層位於樹皮和木質部之間,極薄、不易為人們用肉眼分辨。

樹木賴以輸送水分養料的導管等組織都在形成層之中,形成層不斷地向內向外 **出 細胞形成 木質部和 樹皮。所以樹一旦被扒了皮就失去了輸送水分和養料的能力了。就會死亡!

10樓:星星ぁ亂逛

樹不要皮,必死無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用植物學原理解釋 為什麼夏天的中午植物葉片會捲成筒狀 20

11樓:白濤滔天

夏天中午,植物(特別是禾本科植物)葉片會發生捲曲,有內因和外因的作用。外因是溫度太高,蒸騰量大於吸收量,引起細胞失水捲曲。內因主要是由於在禾本科植物葉上表皮存在著泡狀細胞,當葉片蒸騰失水過多時,泡狀細胞發生萎蔫,於是葉片內卷。

這是植物對環境的一種適應現象。

12樓:小牛傑

1.減少水分蒸發。

2.可能被蟲子蛀了。

哪位植物學或中醫草藥學專家幫我鑑定一下在森林裡挖到的蟲草是什麼物種?

13樓:益漢堂

這是冬蟲夏草的混淆品,亞香棒蟲草,又叫古尼蟲草。

什麼植物可以做綠色情報?

14樓:2019岩石

:人們日常用來點綴家庭環境的綠色植物不但能淨化空氣,調節室內氣候,有些還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如:

茶花、仙客來、紫羅蘭、晚香玉、牽牛花、石竹、唐莒蒲等,通過葉片可以吸收有害氣體;吊蘭、蘆薈、虎尾蘭能夠吸收甲醛等有害物質,消除並防止室內空氣汙染;茉莉、丁香、金銀花、牽牛花等花卉分泌出來的殺菌素能夠殺死空氣中的細菌,抑制結核、痢疾病原體和傷寒病菌的生長,使家庭室內空氣清潔衛生,預防疾病傳染。

賈祖璋的資料

15樓:鬼畫符

賈祖璋(1901-1988)浙江海寧人。2023年畢業於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曾任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青年出版社副總編輯兼編輯室主任、科學普及出版社副總編輯、福建省科協顧問、福建省出版工作者協會顧問、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福建省科普創作協會理事長、中國民主促進會**參議委員會常委等職。

賈祖璋先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早在30年代,他就已是我國科學小品的開拓者之一,60多年筆耕不止。他的作品以多姿多彩的文學形式,生動活潑地傳播以生物學為主的科學知識,實現科學與文學的聯姻。

他的科普作品對普及科學知識,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思想,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他以絢麗多彩的自然界為描述物件,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用生動的獨具風格的科學小品體裁,向讀者描繪了奇妙的生物世界中的種種珍聞趣事。

賈祖璋在清王朝度過了少年時代,目睹並體驗了老百姓的種種苦難,深感民智未開、國家落後,皆因政治腐敗、科學不昌明所致。因此,自從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後,從22歲起開始科普創作,28歲出版第一本科普讀物。從2023年《鳥與文學》問世到臨終前出版的《花與文學》為止,賈祖璋先生60年間一共創作、翻譯近300萬字作品。

他的作品總是將科學與藝術融為一體,許多篇章成為範文精品,在社會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當今中國的讀書人沒有幾個沒研讀過賈祖璋的作品的。他的《勞動創造了人》是建國初期幹部學習社會發展史的必讀書籍之一。

他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南州六月荔枝丹》、《蘭和蘭花》、《蟬》均被選入高中和初中課本。

2023年《太白》雜誌,開闢「科學小品」專欄,賈祖璋與周建人、顧正均等人,就為這個欄目撰稿。同時,為開明書店編寫了多種動植物學課本,為科學在中國的普及做了大量的拓荒工作。也就是從此他走上了從事科普創作、編輯、翻譯的艱辛道路。

他平生的著作出版了《鳥類研究》、《鳥與文學》、《生物素描》、《碧血丹心》、《生命的韌性》、《生物學碎錦》、《花與文學》、《賈祖璋科普創作選集》、《賈祖璋科普文選》等等科學小品集和科普讀物26種,還編著過《開明新編高中生物學》、《高中生物學綱要》等中小學教材。他奮鬥一生,向人民奉獻了大量科學的、民族的、大眾的科普作品。同時,賈祖璋又是著名的出版家,曾編了10種自然、動物、植物、生物、博物方面的中、小學教科書,使幾代學子從中受到啟蒙教育。

他從2023年開始期刊編輯工作,其中著名的期刊有《中學生》、《進步青年》、《旅行家》、《農村青年》、《知識就是力量》、《科學大眾》、《學科學》等,這也是他獻身科普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活實踐是賈祖璋寫作的基礎和源泉。賈祖璋寫的科學小品,以花鳥魚蟲為描述物件,以他獨到、深入的觀察,細膩、精確的筆觸,樸實、簡煉的語言,勾勒出瑰麗多彩、千姿百態的生物世界。賈祖璋畢生還酷愛書籍,他讀書、編書、著書,終身與書為伍。

他長年從事編輯工作的餘暇,就孜孜不倦,手不釋卷地閱讀有關生物、文學、歷史方面的書籍,從中汲取營養,積累知識,拓展思路,發掘和充實寫作的素材。

他的許多作品,涉及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倡導科學、破除偽科學和迷信邪說等諸多方面。在《金魚》、《螢火蟲》中批判「蠶子變金魚」、「腐草化螢」;在《鳥類面面觀》裡,從分析麻雀的雜食習性與農作物的關係,判別它對人類的利害關係,其中所體現的科學的求實精神,對於今天保護生態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等,仍有現實意義和有益的啟示。

2023年,賈祖璋先生的《鳥與文學》,它是把鳥類的科學知識(包括形態、習性、種類等)同有關文學方面的內容(包括歷來的詩詞、神話,民間傳說等)結合起來,用作者的話說,"這是想用較有趣味的文字來寫科學書」的一種「嘗試」。當時發表這些文章的《自然界》雜誌,闢出一個欄目叫「趣味科學」。並第一次揭出了「科學小品」這一新文體的名稱。

因此,無論是《鳥與文學》,還是《生物素描》,都是我國「科學小品"這一體裁的早期創作成果。現在看來,賈祖璋先生的這一系列作品。在我國科普創作的歷史上的確具有奠基性和首創性的意義。

時至今日,千千萬萬的中學生還可以從課本上讀到他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南州六月荔枝丹》這樣精美的名篇。他寫的《鳥與文學》和《花與文學》,這兩本書應該成為我國科學小品創作的雙壁。它不但反映了賈老畢生的創作歷程,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科普創作的發展軌跡。

賈祖璋的科普創作寫作,大體分為三個時期:

一、20年代到40年代,他以旺盛的精力,寫下了大量作品。《鳥與文學》、《生物素描》、《碧血丹心》等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二、新中國成立到「文革」前,寫過一些短文。如《夕餐秋菊之落英》、《白絲翎羽丹砂頂》、《一種似蟹非蟹的動物》等;

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賈祖璋雖已耄耋之年;沐浴科學春天的陽光雨露,再度煥發創作青春,寫下許多作品。《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獲得全國新長征科普創作一等獎,連同《南州六月荔枝丹》、《蟬》、《蘭和蘭花》作為範文被選入高初中和中專課本。

十年動亂期間,身處逆境的賈祖璋,此時的心情雖說無奈,但他又不願意虛度年華、浪費時光。他隻身到野外的稻田、菜園、果園,觀察植物生長、昆蟲活動和鳥類繁衍的動態。同時,還大量閱讀當時所能找到的科學和農技書籍,從2023年到2023年的6年間,共寫了50本讀書筆記。

這段時間的實踐和閱讀,為科學春天到來後的科普創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也才有了榮獲「新長征科普創作」一等獎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以及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範文《南州六月荔枝丹》、《蘭和蘭花》、《蟬》等名篇的問世。

當《福建衛生報》剛剛復刊,是一張4開4版的小報。身為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福建省科普創作協會理事長、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顧問的賈老十分關心這張報紙的成長,不僅經常閱讀本報,提出了不少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而且還親自撰寫科普文章。先後在本報科普版發表了「怎樣種樹」、「從恐龍時代繁衍到現在的蟑螂」、「青年人的生理變化」、「重視心理衛生」、「從感冒說到肺結核」、「病從口入」等十餘篇文章,使本報增色不少,編輯人員留下了嚴謹求實、勤奮耕耘的深刻印象。

一種葉子是甜的樹,什麼樹的葉子是甜的

這是神祕果!能夠改變味覺,如果利用好的話,很有價值,讓苦的東西也不苦了。神祕果原產於西非熱帶地區,為終年常綠灌木,鮮少落葉,樹高可達2 5公尺,生長緩慢,以盆栽植四年生,高可達60 80公分,樹形略呈尖塔型。葉生枝頂,倒卵形或匙形,花開葉腋,白色,花後結果,果實成熟以後果皮是紅色的,有一個大大的種子...

一種心形葉子的藤蔓植物是什麼,山上草叢一種藤蔓植物,心形葉子,球形果實,毛絨包裹著果實,請看圖片這個是什麼植物呢,學名有麼?

這種心形葉子的藤蔓植物吊雞心藤。雞心藤 學名 cissus kerrii 葡萄科白粉藤屬植物。草質藤本。小枝鈍4稜形,有縱稜紋,被白粉,卷鬚不分枝,相隔2節間斷與葉對生。葉心形,長5 11釐米,寬4 8釐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每側有18 32個細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 基出脈5,有時...

一種樹的草藥,它的葉子正面是青色的,反面是白色的。主要是吃它的根的,有治肝病的功能,請問它叫什麼名字

葉子正面青色,反面白色的樹吃根,有治肝病功能叫白麵翁嗎?請問這種植物叫什麼名字,村裡人說有肝病的人喝這個藥,功效很好。垂盆草 拉丁學名 sedum sarmentosum bunge 別名 狗牙瓣 狗牙草 石頭菜 佛甲草,景天科景天屬多肉植物,莖匍匐,易生根,不育枝及花莖細,匍匐而節上生根,直到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