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希臘哲學史的視野來看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究竟有何意義

2021-03-20 06:08:13 字數 5537 閱讀 1500

1樓:仙源渺渺

原子論是形而上學個體的研究物件。

而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的形而上學不好把握「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觀點」,是一種短命的個體。與亞力士多德與巴門尼德的個體不是一回事。

2樓:匿名使用者

飛躍式的思想進步

整個自然科學和哲學史的發展有如擰瓶蓋,剛開始很緊,也非常艱難。但德謨克利特這樣的人就做了這樣的事,十分偉大!!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究竟有何意義

3樓:匿名使用者

原子論是形而上學個體的研究物件.

而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的形而上學不好把握「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觀點」,是一種短命的個體.與亞力士多德與巴門尼德的個體不是一回事.

如何看待德謨克利特之原子論的意義

4樓:超級

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提出樸

素的原子論:宇宙萬物是由最微小的、堅硬、不可入、不可分的物質微粒所構成.這種粒子叫做「原子」,原子在性質上相同,但在形狀大小上卻是多種多樣的.

萬物之所以不同,就是由於萬物本身的原子在數目、形狀、和排列上有所不同.

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提出「四元素」學說,他認為萬物由四種元素組成:土、水、氣、火.這四種元素是永恆存在的,既不能產生,又不能消滅.

另一方面又認為,這四種元素都具有被人感覺的兩兩對立的性質,如土包括冷和乾的性質;水包括冷和溼的性質;火包括熱和乾的性質;氣包括熱和溼的性質.進而推論萬物本源是四種原始性質:冷、熱、幹、溼.

元素就由這些原始性質依不同比例組合成的.

尺度是什麼 為什麼說人是萬物的尺度

5樓:馮總3ok帓

留基波一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是古希臘奴隸主民主制的哲學概括,只有經過留基波、德謨克利特從宇宙論、認識論的高度上概括,才有智者學派把個人主義、感覺主義原則在人類社會中的具體運用,從而為蘇格拉底、柏拉圖哲學的發闢了新的方面。 人是萬物的尺度。該命題孕育著人本主義的萌芽,在當時是一個震撼傳統的思想解放。

「尺度」本來是南義大利哲學學派傳統的概念,在古代,畢達哥拉斯斯的「數」或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都樸素地孕育於宇宙萬物之中,因而「尺度」也就是在樸素意義上的萬物的「規律」。由於古代思想的樸素性,既然宇宙萬物歸於一個始基,於是「尺度」就自然地與始基相結合。 巴門尼德把萬物與「尺度」分離開來,把「度」抽象化,使「一」、「必然」、「有度」、「邏各斯」成為「真理」,而萬物之現象被貶為「意見」。

德謨克利特在唯物主義基礎上把這兩者結合了起來,但保留了不可感的原子,與在虛空中組合成可感的萬物相區別,萬物的根本「尺度」就在「原子」與「虛空」本身。普羅塔哥拉則更進了一步,根本否認巴門尼德的「一」,根據感覺主義認識論原則,把一切歸結為人的感覺,於是巴門尼德的「真理」不復存在,只剩了「意見」。於是,「尺度」就在「意見」本身,人就是「尺度」和「原子」。

普羅塔哥拉的這個思想,一方面是自赫拉克利特以來包括德謨克利特在內的認識論上的感覺主義的必然產物,另一方面,也是當時希臘民主制繁榮的自然反映。聯絡到當時歷史環境,大多數人都會同意這句名言是當時希臘自由民的精神寫照。 現在有一部分學者對這句話區分了兩種理解:

主觀主義的和相對主義的理解。前者指可感之屬性不存在於物件之中,後者承認存在於物件之中而只是各人感覺不同。從原則上來看,相對主義和主觀主義是一致的,如果明確承認可感屬性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則就有真假問題,而普羅塔哥拉顯然是取消了感覺的真假問題,甚至認為一切感覺都是真的,這樣就取消了客觀的真理標準。

既然「人是萬物的尺度」的「人」是個體的、感性的人,則這個「人」就不僅是「一」,而且是「多」,是統一「一」與「多」的「原子」。人對待萬物的感受是不同的、多元的、變化的。這種「不同」歸根結蒂是一種對立、一種矛盾。

感覺現象上的對立性的差異和變化是古代樸素的思想家堅信不疑的。米利都學派、南義大利學派都承認這種對立現象。畢達哥拉斯斯、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把這種現象從客觀上概括到哲學的高度,而智者學派則從主現上把這種現象提到應有的高度。

柏拉圖記述了普羅塔哥拉這方面的思想,指出冷、熱、甜、苦等感覺是相對不同的人說的,因人而異。 智者學派在這方面的貢獻,不是僅僅停留在感覺上,而是擴大到語言即邏輯方面,認為凡事都有兩種對立的說法(道理)。後來,人們把這種說法概括為對一切正題都可以提出反題。

應該說,在普羅塔哥拉的心目中,這種對立的語言並沒有真假問題,因為一切感覺都是真的,表達這種感覺的命題也都是真的。可見,在這個理論中,孕含著一切顛倒黑白、混淆是非、隨心所欲、為我所用的劣根性,而事實的發展也正是如此。但在普羅塔哥當時,其主要意義還在於揭示矛盾的必然性,其作用與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的辯證法不差上下。

「人是萬物的尺度」有消極和積極的兩種理解。積極方面說,個人是全知的,個人的感覺就是一切;消極方面說,個人是無知的,對於客觀存在一無所知,所知者只是我自己的感覺。我們認為,後者是古代的傾向,而前者是近代才出現的傾向。

我們從古人對感覺的樸素理解,如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說和德謨克利持的影像說等,可以看出,在這些古人的心目中,我們的感覺與真正的物件不同,是經過感覺器官、空氣等自然環節的,因此已有所改變。因此,「神不可知」的思想是普羅塔哥拉「存花不可知」的潛在思想的普遍化,也是德謨克利特「原子」不可感思想的繼續和發展。 普羅塔哥拉把這種反傳統的人本主義和相對主義傾向貫徹於對社會歷史問題的研究,便是所謂約定論。

按照普羅塔哥拉的約定論的歷史觀,人們不應當用神意去解釋國家、法律、道德的形成和發展,也不應把它們看成是永恆不變的東西,而應從「人」出發,把國家、法律、道德的產生和發展理解為人的約定的產物,因而是相對的、可變的。當人們覺得某種國家制度、法律、道德規範對人們有好處時,它們就得以存在,被認為是合理的;反之,當它們不符合人們的利益的時候,就是不合理的,人們就應當敢於廢舊立新。普羅塔哥拉僅僅把人的需要、奸惡看作是國家法律、道德形成和發展的根據,當成衡量國家、法律、道德的標準,這是片面的,是一種唯心史觀。

但這種約定論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又是對神意決定論唯心史觀的否定,破除了傳統的政治、法律、道德思想的權威,論證了新的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精神的合理性,這在當時有進步意義。從認識論方面看,普羅塔哥拉的感覺主義、相對主義是對愛利亞學派的唯理主義、絕對主義的反動。兩派從不同角度突出強調了人類認識的兩方面,這在認識史上,應該說各有其片面的真理性,但從認識的全體上看,則都是錯誤的。

普羅塔哥拉著重強調了感覺在認識中的地位,看到了感覺的相對性、主觀性方面,但卻又忽視了理性在認識中的地位,忽略了認識的絕對性、客觀性的方面,陷入了相對主義和主觀主義。採納哦

誰有歷史萬年曆,就是按時間排列。最好有事件內容,意義。請發給我。690498412@**.***

有關西方哲學史的問題 5

「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留基波一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是古希臘奴隸主民主制的哲學概括,只有經過留基波、德謨克利特從宇宙論、認識論的高度上概括,才有智者學派把個人主義、感覺主義原則在人類社會中的具體運用,從而為蘇格拉底、柏拉圖哲學的發闢了新的方面。

人是萬物的尺度。該命題孕育著人本主義的萌芽,在當時是一個震撼傳統的思想解放。「尺度」本來是南義大利哲學學派傳統的概念,在古代,畢達哥拉斯斯的「數」或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都樸素地孕育於宇宙萬物之中,因而「尺度」也就是在樸素意義上的萬物的「規律」。

由於古代思想的樸素性,既然宇宙萬物歸於一個始基,於是「尺度」就自然地與始基相結合。

巴門尼德把萬物與「尺度」分離開來,把「度」抽象化,使「一」、「必然」、「有度」、「邏各斯」成為「真理」,而萬物之現象被貶為「意見」。德謨克利特在唯物主義基礎上把這兩者結合了起來,但保留了不可感的原子,與在虛空中組合成可感的萬物相區別,萬物的根本「尺度」就在「原子」與「虛空」本身。普羅塔哥拉則更進了一步,根本否認巴門尼德的「一」,根據感覺主義認識論原則,把一切歸結為人的感覺,於是巴門尼德的「真理」不復存在,只剩了「意見」。

於是,「尺度」就在「意見」本身,人就是「尺度」和「原子」。

普羅塔哥拉的這個思想,一方面是自赫拉克利特以來包括德謨克利特在內的認識論上的感覺主義的必然產物,另一方面,也是當時希臘民主制繁榮的自然反映。聯絡到當時歷史環境,大多數人都會同意這句名言是當時希臘自由民的精神寫照。

現在有一部分學者對這句話區分了兩種理解:主觀主義的和相對主義的理解。前者指可感之屬性不存在於物件之中,後者承認存在於物件之中而只是各人感覺不同。

從原則上來看,相對主義和主觀主義是一致的,如果明確承認可感屬性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則就有真假問題,而普羅塔哥拉顯然是取消了感覺的真假問題,甚至認為一切感覺都是真的,這樣就取消了客觀的真理標準。

既然「人是萬物的尺度」的「人」是個體的、感性的人,則這個「人」就不僅是「一」,而且是「多」,是統一「一」與「多」的「原子」。人對待萬物的感受是不同的、多元的、變化的。這種「不同」歸根結蒂是一種對立、一種矛盾。

感覺現象上的對立性的差異和變化是古代樸素的思想家堅信不疑的。米利都學派、南義大利學派都承認這種對立現象。畢達哥拉斯斯、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把這種現象從客觀上概括到哲學的高度,而智者學派則從主現上把這種現象提到應有的高度。

柏拉圖記述了普羅塔哥拉這方面的思想,指出冷、熱、甜、苦等感覺是相對不同的人說的,因人而異。

智者學派在這方面的貢獻,不是僅僅停留在感覺上,而是擴大到語言即邏輯方面,認為凡事都有兩種對立的說法(道理)。後來,人們把這種說法概括為對一切正題都可以提出反題。應該說,在普羅塔哥拉的心目中,這種對立的語言並沒有真假問題,因為一切感覺都是真的,表達這種感覺的命題也都是真的。

可見,在這個理論中,孕含著一切顛倒黑白、混淆是非、隨心所欲、為我所用的劣根性,而事實的發展也正是如此。但在普羅塔哥當時,其主要意義還在於揭示矛盾的必然性,其作用與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的辯證法不差上下。

「人是萬物的尺度」有消極和積極的兩種理解。積極方面說,個人是全知的,個人的感覺就是一切;消極方面說,個人是無知的,對於客觀存在一無所知,所知者只是我自己的感覺。我們認為,後者是古代的傾向,而前者是近代才出現的傾向。

我們從古人對感覺的樸素理解,如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說和德謨克利持的影像說等,可以看出,在這些古人的心目中,我們的感覺與真正的物件不同,是經過感覺器官、空氣等自然環節的,因此已有所改變。因此,「神不可知」的思想是普羅塔哥拉「存花不可知」的潛在思想的普遍化,也是德謨克利特「原子」不可感思想的繼續和發展。

普羅塔哥拉把這種反傳統的人本主義和相對主義傾向貫徹於對社會歷史問題的研究,便是所謂約定論。按照普羅塔哥拉的約定論的歷史觀,人們不應當用神意去解釋國家、法律、道德的形成和發展,也不應把它們看成是永恆不變的東西,而應從「人」出發,把國家、法律、道德的產生和發展理解為人的約定的產物,因而是相對的、可變的。當人們覺得某種國家制度、法律、道德規範對人們有好處時,它們就得以存在,被認為是合理的;反之,當它們不符合人們的利益的時候,就是不合理的,人們就應當敢於廢舊立新。

普羅塔哥拉僅僅把人的需要、奸惡看作是國家法律、道德形成和發展的根據,當成衡量國家、法律、道德的標準,這是片面的,是一種唯心史觀。但這種約定論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又是對神意決定論唯心史觀的否定,破除了傳統的政治、法律、道德思想的權威,論證了新的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精神的合理性,這在當時有進步意義。從認識論方面看,普羅塔哥拉的感覺主義、相對主義是對愛利亞學派的唯理主義、絕對主義的反動。

兩派從不同角度突出強調了人類認識的兩方面,這在認識史上,應該說各有其片面的真理性,但從認識的全體上看,則都是錯誤的。普羅塔哥拉著重強調了感覺在認識中的地位,看到了感覺的相對性、主觀性方面,但卻又忽視了理性在認識中的地位,忽略了認識的絕對性、客觀性的方面,陷入了相對主義和主觀主義。

古希臘哲學史中西方近代哲學史,古希臘哲學史中 西方近代哲學史

蘇格拉底 啟發式教學法,道德的思考 柏拉圖 理想模式 最初的唯心主義 理想國 亞里斯多德 科學門類的建立,對自然的思考,成型的唯物主義 之後古希臘還有犬儒派的 木桶哲學 伊比鳩魯斯的 花園哲學 以及斯多葛派的 理性哲學 除去中世紀,除去巴洛克時期,來到笛卡兒的理性主義,重點是二元論,即肉體和擴延,繼...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主要內容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版本問題

該書將中國哲學史分成子學時代與 經學時代,以此全書分為上下冊。子學時代主要講先秦諸子,經學時代主要是從董仲舒到康有為 譚嗣同的時代。它是第一部完整的 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著述,它採用西方哲學的形式,闡釋中國哲學思想之實,使中國傳統哲學成為現代學科。該書的基本框架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許多觀點亦...

對中國哲學史課的心得體會

泛泛的講講中國哲學的特點,然後就某一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體會,比如說天道觀,從至上神 西周的敬天保民 子產的天道遠 人道邇 老子的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孔子的敬鬼神而遠之,墨子的看法等等。馮友蘭 中國哲學的精神 提到了一些 好不容易才找到下面的 可以看看。中國哲學的歷史中有個主流,可以叫做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