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簡單de幸福
賞析:杜甫這九首詩通過描寫一個士兵從軍西北邊疆的艱難歷程和複雜感情,尖銳地諷刺了統治者窮兵黷武的不義戰爭,真實地反映了戰爭給兵士和百姓帶來的苦難。
第一首敘述自己初別父母被迫遠戍的情景。第二首敘說上路之後的情景。離家已遠,死生難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練習武藝。
第三首,訴說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煩亂,故作自勵之語以求自解。第四首,描寫自己在路上被軍吏欺壓和驅逼的情景。第五首,自敘初到軍中時的感慨:
官兵對立,苦樂不均,身為奴僕,難樹功勳。第六首,征夫訴說他對這次戰爭的看法。實際上是杜甫對待戰爭的態度,明確地表達了詩人的政治觀點。
第七首,征夫訴說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築城和戍守的情況。第八首,徵人訴說自己初次立功的過程和對待功勞的態度。第九首,徵人自敘他自己從軍作戰十餘年的經歷。
前四首寫出徵,重在刻劃離別之情;後五首寫赴軍,重在刻劃以身許國。
這九首連章體的組詩,「借古題寫時事,深悉人情,兼明大義」,主題鮮明,內容集中,而且在藝術表現上也有許多獨特之處。
首先,這組詩「九首承接只如一首」,前後連貫,結構緊湊,渾然成為一個整體。杜甫的《前出塞》組詩第一首是起,寫出門應徵,點題「出塞」,引出組詩主旨:「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以之為綱,統攝全篇。
以後各首便圍繞這一主題,順次寫去,循序漸進,層次井然。第九首**抒志;帶有總結的性質,可為結。中間各首在圍繞主題的同時,每首又各有重點。
前四首寫出徵,重在寫徵人的留戀之情;後五首寫赴軍,重在寫徵人的以身許國。條理清晰,又波瀾起伏,曲折有致。詩人在情節的安排上亦前後照應,過渡自然。
如第二首「骨肉恩豈斷」承第一首「棄絕父母恩」;第八首「虜其名王歸;繫頸授轅門」呼應第六首「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就使九首如線貫珠,各首之間聯絡更為緊密,不致分散。浦起龍說:「漢魏以來詩,一題數首,無甚銓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線。
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轉韻詩讀。」足見這種連章體組詩也是杜甫的一大創造。
第二,以點來反映面。整組詩只集中描寫了一個征夫的從軍過程,但卻反映了整個玄宗天寶末年的社會現實:「開邊一何多」,這裡有連續不斷的黷武戰爭;「單于寇我壘」,也有敵人對唐王朝邊境的侵擾。
兩種戰爭交替進行,性質是複雜的。
《前出塞》的意思?
2樓:胡車苟拉
前出塞唐·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譯文:用弓就要用強弓,用箭就要用長箭
要射敵人,先要射敵人的馬,要抓敵人,先得抓敵人的頭殺人也應該有個限度,各國都有自己的邊界。
只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成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我幫你查的。
3樓:匿名使用者
用弓就要用強弓,用箭就要用長箭
要射敵人,先要射敵人的馬,要抓敵人,先得抓敵人的頭殺人也應該有個限度,各國都有自己的邊界。
只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成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4樓:匿名使用者
古詩最後一句話的標點符號是歎號
杜甫《前出塞》的解析
5樓:心靈的感悟
前出塞九首(其六):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前出塞:出塞,出征邊塞進行征伐。杜甫先有《出塞》詩九首,後又寫《出塞》詩五首,自己加「前」、「後」以示區別。疆:邊界。侵陵:侵犯,欺凌。
這是一首帶諷刺性的政論性詩。
《前出塞》九首是寫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政策。本詩原列第六,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前四句脫胎於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且深得議論的要領。兩「當」兩「先」妙語連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強調隊伍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有方略,智勇需並用。詩如數家珍,宛若總結戰鬥經驗。
然而從整篇看,它還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只是對下文的襯托。
後四句才是詩篇的主旨所在,闡述了赴變作戰的終極目的。詩人慷慨陳詞,直抒胸臆,發出振聾發聵的呼聲。作者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關不應為了殺伐。
「射馬」、「殺傷」、「擒王」,都應該是以「制侵陵」為限度,不能亂興邊釁,亂動干戈,更不能以黷武為能事,侵犯異邦。這種以戰去戰、以強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巨集正論,是安邊良策。它反映了國家的利益、人民的願望。
全詩採用先抑後揚的藝術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諺謠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後四句則以慷慨的語言直陳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道出「止戈為武」的本質。
這種先行輔筆,後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掉轉,實為順接的手法,看似矛盾,實為辨證。因為沒有可靠的武備,就不能制止外來的侵略;但是自恃強大武裝而窮兵黷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詩中主張既擁有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詩以議論取勝,立意高、正氣盛、富哲理、有氣勢。
6樓:笨笨熊也涅槃
以他人口吻表達自己看法。戰事之艱苦,將士之無奈。這九首詩寫的是戰中的眾生象、百相圖,從皇帝老官兒的好戰寫到底層士兵的報國,從剿滅敵寇的勝利寫到對封功行賞的蔑視,惟有或多或少的親經實歷,惟有點點滴滴的目睹耳聞,才能將萬花筒般的實景活脫脫的描摹出來。
前出塞的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前出塞譯文:
拉弓要拉最堅硬的,射箭要射最長的。射人先要射馬,擒賊先要擒住他們的首領。殺人要有限制,各個國家都有邊界。只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這首詩出自杜甫的《前出塞九首》的第六首。
《前出塞九首》當作於天寶十載(751年)左右,一說作於天寶十一載(752年),是一系列軍事題材的詩歌。這個時期還是唐朝的生長期,伴隨著生長期的,是唐朝在軍事上的擴張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預估大多是樂觀的,杜甫卻對唐玄宗的軍事路線不太認同。
朱鶴齡說這九首詩是為天寶末年哥舒翰用兵於吐蕃而作。唐玄宗即位以後,為了滿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慾望,在邊地不斷髮動以掠奪財富為目的的不義戰爭。
天寶六載(747年)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天寶八載(749年)又令哥舒翰領兵十萬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過半,血流成河;天寶十載(751年)令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攻南詔,死者六萬;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祿山攻契丹,兩地百姓深受其苦。這組詩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創作的。
8樓:知禮
悲傷淒涼的離開家鄉,來到遙遠的交河城。衙門有規定的路程期限,否則就得設法逃離觸犯法律的責難。您擁有廣闊的疆域領土,為什麼還要再爭奪無度?
辜負父母的養育之恩,暗自悲泣卻不敢言,背起兵器踏上征程。
擴充套件資料:
《前出塞》共九首詩,通過描寫一個士兵從軍西北邊疆的艱難歷程和複雜感情,尖銳地諷刺了統治者窮兵黷武的不義戰爭,真實地反映了戰爭給兵士和百姓帶來的苦難。
《前出塞九首》當作於天寶十載(751年)左右,一說作於天寶十一載(752年),是一系列軍事題材的詩歌。這個時期還是唐朝的生長期,伴隨著生長期的,是唐朝在軍事上的擴張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預估大多是樂觀的,杜甫卻對唐玄宗的軍事路線不太認同。
朱鶴齡說這九首詩是為天寶末年哥舒翰用兵於吐蕃而作。唐玄宗即位以後,為了滿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慾望,在邊地不斷髮動以掠奪財富為目的的不義戰爭。
天寶六載(747年)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天寶八載(749年)又令哥舒翰領兵十萬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過半,血流成河;天寶十載(751年)令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攻南詔,死者六萬;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祿山攻契丹,兩地百姓深受其苦。這組詩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創作的。
《晉書·樂志》載漢樂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種以邊塞戰鬥生活為題材的軍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寫的九首稱為《前出塞》,後寫的五首稱為《後出塞》。杜甫的前後《出塞》曲,並非軍歌,而是借古題寫時事,意在諷刺當時進行的不義戰爭。
杜甫這九首詩通過描寫一個士兵從軍西北邊疆的艱難歷程和複雜感情,尖銳地諷刺了統治者窮兵黷武的不義戰爭,真實地反映了戰爭給兵士和百姓帶來的苦難。
第一首敘述自己初別父母被迫遠戍的情景。
第二首敘說上路之後的情景。離家已遠,死生難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練習武藝。
第三首,訴說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煩亂,故作自勵之語以求自解。
第四首,描寫自己在路上被軍吏欺壓和驅逼的情景。
第五首,自敘初到軍中時的感慨:官兵對立,苦樂不均,身為奴僕,難樹功勳。
第六首,征夫訴說他對這次戰爭的看法。實際上是杜甫對待戰爭的態度,明確地表達了詩人的政治觀點。
第七首,征夫訴說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築城和戍守的情況。
第八首,徵人訴說自己初次立功的過程和對待功勞的態度。第九首,徵人自敘他自己從軍作戰十餘年的經歷。前四首寫出徵,重在刻劃離別之情;後五首寫赴軍,重在刻劃以身許國。
9樓:yueyue元
用弓就要用強弓,用箭就要用長箭。要射敵人,先要射敵人的馬,要抓敵人,先得抓敵人的頭。殺人也應該有個限度,各國都有自己的邊界。
只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成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前出塞九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這九首詩通過一個征夫的訴說反映其從軍西北邊疆的艱難歷程和複雜感情。
組詩尖銳地諷刺了統治者窮兵黷武的不義戰爭,真實地反映了戰爭給兵士和百姓帶來的苦難。
這首詩表達杜甫自己的軍事觀點,這是一篇能超越唐朝當下,甚至超越幾個世紀的軍事**,四十個字,好像四十支犀利的箭,在理論上射得準,射得透。
10樓:demon陌
這首詩是唐代杜甫的《前出塞》,意思是:
《前出塞》共九首詩,通過描寫一個士兵從軍西北邊疆的艱難歷程和複雜感情,尖銳地諷刺了統治者窮兵黷武的不義戰爭,真實地反映了戰爭給兵士和百姓帶來的苦難。
第一首:自己初別父母被迫遠戍的情景。
第二首:上路之後的情景,離家已遠,死生難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練習武藝。
第三首:一路上心情的煩亂,故作自勵之語以求自解。
第四首:在路上被軍吏欺壓和驅逼的情景。
第五首:初到軍中時的感慨,官兵對立,苦樂不均,身為奴僕,難樹功勳。
第六首:對這次戰爭的看法;實際上是杜甫對待戰爭的態度,明確地表達了詩人的政治觀點。
第七首:大寒天在高山上築城和戍守的情況。
第八首:初次立功的過程和對待功勞的態度。
第九首:從軍作戰十餘年的經歷。前四首寫出徵,重在刻劃離別之情;後五首寫赴軍,重在刻劃以身許國。
九首連章體的組詩,「借古題寫時事,深悉人情,兼明大義」,主題鮮明,內容集中,而且在藝術表現上也有許多獨特之處。
創作背景:
《前出塞九首》當作於天寶十載(751年)左右,一說作於天寶十一載(752年),是一系列軍事題材的詩歌。這個時期還是唐朝的生長期,伴隨著生長期的,是唐朝在軍事上的擴張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預估大多是樂觀的,杜甫卻對唐玄宗的軍事路線不太認同。
朱鶴齡說這九首詩是為天寶末年哥舒翰用兵於吐蕃而作。唐玄宗即位以後,為了滿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慾望,在邊地不斷髮動以掠奪財富為目的的不義戰爭。天寶六載(747年)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天寶八載(749年)又令哥舒翰領兵十萬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過半,血流成河;天寶十載(751年)令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攻南詔,死者六萬;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祿山攻契丹,兩地百姓深受其苦。
這組詩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創作的。
王昌齡的出塞詩解釋,王昌齡《出塞》的詩題意思是什麼?
釋義秦朝和漢朝的明月與關城 不是秦朝的明月與漢朝的關城 沒有什麼變化,戰爭自秦漢以來都沒有間斷,離家出征到萬里之外的人還沒有迴歸家鄉,只要有李廣飛將軍鎮守龍城,就不讓胡人的騎兵越過陰山南下侵略.全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註釋 1 出塞 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
出塞的意思是什麼
王昌齡作者簡介 王昌齡 698 757 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萬年 今陝西西安 人。開元十五年進士,授汜水尉。之後又先後擔任過校書郎 江寧令 龍標尉等職,後世稱為王江寧或王龍標。他的詩激昂慷慨,深摯凝練,表現軍隊生活的邊塞詩尤其感人。他特別擅長五言古詩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七言絕句成就為最高。出塞 從軍...
出塞算一首借古諷今的詩嗎?
出塞 是一首懷古傷今的感時之作,它通過描寫月照邊關時戍邊士卒思慕良將的強烈感情和報國建功的願望,抨擊了唐玄宗開元年間邊將無能,致使邊釁四起的現實,表現了詩人王昌齡誠摯的愛國熱情。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做了高度的藝術概括,將寫景 敘事 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裡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