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地煞
臘八節有些習俗:祭祀、喝臘八粥、吃臘八蒜等。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歲終之月稱「臘月」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在傳統節日中,有「三元五臘」的說法。清·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臘八》有:「臘月八日為王侯臘,家家煮果粥。
皆於預日揀簸米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祀家堂、門灶、隴畝,闔家聚食,饋送親鄰,為臘八粥。」古時臘八節,皇宮中會熬粥分賞給文武百官,各地寺廟會向百姓施粥表達弘法利生的祈願。
2樓:小小小白
祭祀、臘八粥、吃冰、臘八豆腐、臘八面。
1、祭祀
古代祭祀的物件有八: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
到了唐宋,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
2、臘八粥
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3、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4、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晒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晒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5、臘八面
中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麵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3樓:悉邁楚高卓
吃臘八粥,買年貨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曆的新年(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河北有些地方說「臘七臘八,凍死倆三」,總之,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
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裡,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裡,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臘八節有什麼講究呀?
4樓:地煞
臘八節沒有講究,但是有一些習俗,當然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習俗。
習俗:祭祀、喝臘八粥、吃臘八蒜等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歲終之月稱「臘月」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在傳統節日中,有「三元五臘」的說法。清·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臘八》有:「臘月八日為王侯臘,家家煮果粥。
皆於預日揀簸米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祀家堂、門灶、隴畝,闔家聚食,饋送親鄰,為臘八粥。」古時臘八節,皇宮中會熬粥分賞給文武百官,各地寺廟會向百姓施粥表達弘法利生的祈願。
5樓:天下的大路
「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由來已久,自從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後就開始興起。古時的「臘」是祭祀的意思,遠在商周時代,我國就有連天地、神靈、祖先一起祭祀的習慣,把這種綜合祭祀,叫做「合祭」。這種祭祀,表達了古代人一種樸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動,意思是說:
一年到頭了,能得到豐農足食,該感謝神靈啊!於是就選擇臘月初八這一天,煮上—鍋「臘八粥」,藉以祭奠神靈,慶祝豐收,預祝來年的更大豐收。這就形成了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
臘八節在傳承過程中,又有一個傳說,說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臘月初八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蘋果糯米糰子煮的粥,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
6樓:瘋狂糖果屋
臘八節有不回孃家和不搬家的講究。
1、臘八節不回孃家:按照過去的老說法,一年之中總有幾天時間,出嫁了的女兒是不能回孃家的,說是忌諱,是有講究的。另外一種說法:
「臘八不吃孃家米,祖祖輩輩還不起」,意思是會窮自己的家。有的說法甚至認為,在臘月裡,臘月初八,十八,二十八都不可以在孃家過。
2、臘月不搬家:從風水上說,臘月裡偏寒,如果冒然搬入新宅子的話,寒冷的氣氛會阻隔家中的興旺氣氛,這聽上去是有一定自然科學道理的。
但是隨著家居技術的提升,很多房子都已經實施了全屋供暖,不用像過去那樣刻意請些朋友來新屋坐坐,旺旺人氣。之所以有「臘月不能搬家」的說法無非是顧忌人住進去會手腳冰冷,對身體不利,而現在對於擁有家居暖氣的人們來說,這都已經不是問題了。
7樓:匿名使用者
吃臘八粥,注意保暖。
臘八節這一天有什麼講究
臘八節有哪些習俗?
臘八節是什麼?有什麼習俗?
8樓:易書科技
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稱為「臘八」節,古時叫「臘日」,這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傳統節日。從廣義上來講,夏曆十二月初八之臘八,和十二月二十四的祭灶,加上正月十五的元宵,都是傳統春節的組成部分,而臘八則標誌著整個辭舊迎新活動的開始。
「臘八」節的形成,是兩個方面結合的產物:一是古代的「臘祭」;二是佛教文化的影響。這一節日可謂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與外來佛教文化交相融合的產物。
按照古書記載,「臘」,古時也稱「蠟」或「獵」。臘(蠟或獵)是古代歲終的一種祭禮。夏朝稱「嘉平」、殷商稱「清祀」、周朝用「大蜡」、漢代才稱「臘」。
在古代農業社會,一切風俗習慣,都免不了與農業生產發生聯絡。農民的生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季都是比較忙的,只有在冬藏之季較空閒。所以,人們通常在收成之後的年底,組織起來去野外獵取禽獸,用於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以求來年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祈求來年避免厄運,驅除不祥,家人平安、吉祥,這便是「臘祭」也叫「獵祭」。
因此,人們把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就**於年終祈福,酬謝神鬼。然而,臘祭雖然都在十二月,但是日子並不固定,有時在月初,有時在月底,到南朝梁才確定了臘日的具體時間為十二月八日。據資料記載。
古人為了祈福求壽、避災迎祥,臘日所祭的神靈有八位。他們分別是:一為先嗇神,祭神農;二為司嗇神,祭后稷;三為農神,祭古時田官之神;四為郵表啜神,祭始創田間廬舍、開道路、劃疆界的人;五為貓虎神,祭其吃野鼠野獸,保護了禾苗;六為坊神,祭堤防;七為水庸神,祭水溝;八為昆蟲神,祭以免蟲害。
從此民間以後稱臘日為「臘八」。
古代的臘八是祭祀,而現在人們提到臘八,對祭祀活動已不太感興趣,取而代之的,是津津樂道吃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粥又名「佛粥」,傳說它的來歷與佛祖釋迦牟尼有關。隨著東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臘八粥的傳說也被披上了宗教色彩的外衣。
釋迦牟尼原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之子喬達摩·悉達多,他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痛苦,毅然捨棄王族高貴生活,遊遍名山大川,尋求人生的真諦。有一天,他走到人煙稀少,十分荒涼的比哈爾邦的尼連河附近,因長途跋涉,又累又餓昏倒在路旁。這時,恰巧有個善良的牧羊姑娘路過,便把隨身攜帶的雜糧加上一些野果,用清泉水煮熬成粥餵給他吃,他吃了粥醒來以後,精神振奮,於是端坐在菩提樹下冥思,終於在十二月初八那天悟道成佛,後來佛徒們把這一天稱為佛教的「成道節」。
為紀念此事,每逢十二月初八,各佛院除了誦經拜佛之外,還效法牧女的做法,取香果及果實等煮粥供於佛像前並分食,並把這種給佛祖力量的粥,稱為「佛粥」,就是現在俗稱的「臘八粥」。南宋詩人陸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一詩中就寫到:「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晒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
關於臘八粥還有另外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時候,家中十分貧困,有一次實在是太餓了,便偷溜到財主家的灶房想尋點東西填飽肚子。可是,灶房裡除了木屑、草秸和幾個缺角的瓦罐之外,什麼也沒有。
最後,發現一個老鼠洞,他心想,如果能抓到一隻老鼠也可以充飢。於是就用手挖下去,誰知一挖開老鼠洞,卻意外地發現老鼠的「糧倉」裡面有大米、小米、豆子、栗子、珍珠米、紅棗、花生米、瓜子等,可是每樣都只有一點點。他索性把所有的東西都放進一個破罐子裡,加點水放到灶上便開始煮起粥來。
不大一會兒,香噴噴的一罐子粥就熬成了,當時他肚子太餓了,所以覺得這頓粥比什麼山珍海味都香甜可口。後來,他做了皇帝,大魚大肉山珍海味都吃膩了。一天,他突然想起小時候用老鼠糧煮的粥的味道,就叫御膳房用雜七雜八的豆子、棗、核桃仁等燒了一鍋粥。
那天正好是十二月初八,所以就叫做「臘八粥」。當時文武百官看皇上吃這種粥,甚為稀奇,回到家裡也學著樣子煮來吃,後來傳到民間,老百姓也跟著吃,這樣吃「臘八粥」就漸漸成了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在北宋時期,這一天各寺院都要做浴佛會,還要煮臘八粥供佛並贈施主。明朝時,皇帝在這一天要向文武百官賞賜宮內煮的臘八粥,其用料十分講究。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不僅家家煮臘八粥,而且有錢人家還用果料做成各色禽蟲來裝點粥面,相互贈送。
雍正年間,朝廷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到農曆十二月初八,皇帝賞賜給文武百官的臘八粥,都是在此煮成。宮內有一口直徑約二米,深一米五,重約八噸的大銅鍋,是專門用來煮粥的,這口熬粥的大銅鍋至今還儲存在雍和宮前院的西鼓樓旁,也可以算是一件文物了。
據《雍和宮志》記載,臘八盛典共分熬粥、供粥、獻粥、舍粥四大幕。從臘月初一開始,總管內務府就派司員把上等的奶油、小米、江米、羊肉丁和五穀雜糧,以及紅棗、桂圓、葡萄乾、核桃仁等乾果一車車運來,到初五方才運齊。初七清晨開始生火,到初八凌晨粥才全部熬好。
一共熬六鍋,第一鍋供佛;第二鍋獻給皇帝及內宮;第三鍋給五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鍋給文武百官及封寄給各省的地方大吏;第五鍋分給雍和宮的眾喇嘛;第六鍋加上前五鍋剩的,就作為施捨的臘八粥了,用的料,當然是一鍋不如一鍋好。
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麵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人吃臘八面。另外很多地方有泡臘八蒜、釀臘八酒等習俗。
臘八蒜是將蒜頭去皮後泡在米醋內,月餘後蒜呈淺綠色,味道鮮美,食後可驅疾病,避瘟邪。臘八酒,是臘八節用糯米釀製的酒,越年後酒呈暗紅色,晶瑩透亮,點滴成絲,酒味濃郁,飲後脣齒留香。可惜這種民間釀製的酒,一般數量不多,僅供家用,市場上很難買到。
臘月歲末,民間還流傳不少臘月風俗。例如「吃冰」,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把冰敲成碎塊吃掉。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裡不會肚子疼。
春節將臨,人們還有醃製豬肉、羊肉的習慣,稱為「臘肉」、「臘味」,雖過夏而不腐。農民在田間要施冬肥,稱為「臘肥」,用以增加作物養分。我國城鄉還有「臘月敲更」的風俗,每年臘月初一開始,到年三十結束。
每天黃昏,由閒散老人手持大鑼,有的持粗竹槓,穿街走巷,邊敲邊喊:「寒冬臘月,燈燭小心;謹防賊盜,門戶關緊。柴間看看,灰堆畚箕,灶前灶後,火燭小心。
」在農村地區,臘月還要組織人員打更守夜,防火防盜。
臘八節是什麼意思臘八節詩句臘八節是什麼意思啊
臘八節,俗稱 臘八 漢族傳統節日,民間流傳著吃 臘八粥 泡臘八蒜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5633930 有的地方是 臘八飯 的風俗。在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 大家飯 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 感謝祖先和神靈 包括門神 戶神 ...
臘八節來歷,臘八節的來歷
臘月初八臘八粥,在十二月初八時候,在臘八節裡,我國有著食用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 小米 綠豆。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臘八節起源 呢?在臘八節又稱臘八祭 臘日祭 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來古代歡慶豐收 感謝祖先...
臘八節都有什麼習俗臘八節的習俗有哪些
1 泡臘八蒜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2 煮 五豆 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 臘八粥 而叫做煮 五豆 有的在臘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