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文學嘗試
一、動詞
1、本義:會意兼形聲。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離開洞口或坑坎而去。
2、離開。
東向馳去。——清· 魏禧《大鐵椎傳》(向東邊飛奔離開。)
3、去除。
去死肌,殺三蟲。——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去掉腐肉,滅殺各種蟲子。)
4、相距,遠離 。
去村四里。——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距離村子四里路。)
5、前往,到別處,跟。
公然抱茅入竹去。——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大庭廣眾之下抱著茅草到竹林中去。)
6、失掉; 失去。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大業已經失去,真的十分遺憾。)
7、拋棄,捨棄。
是君臣、父子、兄弟盡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當臣子的心懷利害關係以侍奉國君,作為兒女心懷利害關係以侍奉父母,作為弟弟心懷利害關係以侍奉兄長,是君臣、父子、兄弟之間最終會捨棄相互親愛的關係和最佳行為方式,心懷利害關係的目的來交往,這樣的交往最後不消亡,是沒有的事。)
8、去世,死亡。
日月還復周,我去不再陽。——晉· 陶淵明《雜詩》(日月還會周而復始,而我死去之後便不會復活。)
二、形容詞
1、過去了的 。如:去歲(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過去的歲月)。
2、通「怯」。膽小,畏縮 。
三、介詞
在。表示時間或處所。
去裡面一字兒擺著三隻大酒缸。——明代施耐庵《水滸傳》
(在裡面一字擺著三隻大酒缸。)
擴充套件資料
「去」的字源演變
去,甲骨文(大,人)+(囗,聚邑),像一個人跨步離開村邑。
造字本義:動詞,離開住地,前往他方。
金文基本承續甲骨文字形。篆文將金文字形中的「囗」(村邑)寫成「凵」(厶)。有的篆文在「去」的字形上加「戶」(門),強調「出門遠行」。
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凵」 草寫成「折」加「點」的「厶」。
楷書將隸書字形中的「人」簡化成了「土」;至此「去」的字形中「大」(人)形消失,「囗」(邑)形消失。從本義看,「出」是離開本邑本營而他徵;「去」是離開某一聚居區而至他鄉。
"所以"在古文當中是什麼意思?
2樓:達式東
一是當「----的人(事物、方法、態度----)」講,比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解作「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哪」!
二是當「-----的原因」講,比如「所以遣將守關者」。
「所以」在古文當中往往被歸在「古今異義」當中。因為在古文中它引出原因,比如「所以遣將守關者」,解作「派遣將領把守關隘的原因是-----」;而現代漢語中是引出結果的,比如「因為病了,所以沒來上班」!
3樓:天悅流年
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
」《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 唐 韓愈 《李花》詩之一:「問之不肯道所以,獨繞百帀至日斜。」
可與形容詞或動片語成名詞性片語,仍表示原因、情由。《莊子·天運》:「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史記·衛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
用以,用來。《莊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
」《史記·孟嘗君列傳》:「若急,終無以償,上則為君好利不愛士民,下則有離上抵負之名,非所以厲士民彰君聲也。」 宋 蘇洵 《幾策·審勢》:
「故威與惠者,所以裁節天下強弱之勢也。」
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荀子·哀公》:「君不此問,而問 舜 冠,所以不對。」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慕賢》:
「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所以 魯 人謂 孔子 為『東家 丘 』。」 唐 李白 《與韓荊州書》:「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盤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
」《紅樓夢》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記得。」 趙樹理 《三裡灣·放假》:
「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個先到的,所以對這房子裡邊的情況很熟悉。」
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史記·魏公子列傳》:「 勝 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
「異日, 種 諫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罷若身疾作者,但為 吳 耳!』」《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
「所以相邀相公遠來者,正要相公遊此間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於向東奔竄,是因為他聯絡 羅汝才 到 潼關 接應。
」連詞。表示因果關係。上半句用「因」或「緣」,下半句用「所以」。
後來發展為「因為……所以……」的句式。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諧謔》:「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團團。
」 前蜀 貫休 《蜀王入大慈寺聽講》詩:「只緣 支遁 談經妙,所以 許詢 都講來。」《老殘遊記》第一回:
「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學也未曾進得一個。」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為常到他家去,所以對 白李 的事兒也略知一二。
」可以。《易·乾》:「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莊子·知北遊》:「人倫雖難,所以相齒。」 王引之 《經傳釋詞》卷九:
「言可以相齒也。」《文子·上仁》:「貴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愛以身治天下,所以託天下。
」所作,所為。《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為 注:「以,為也。」
4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什麼的原因
什麼什麼的人
「為」在古文中的所有意思有哪些?!?!!! 30
5樓:匿名使用者
◎ 為為、為 wéi
〈動〉(1) (為的本義是母猴。象形。按字,從爪,古文下象兩母猴相對形)
(2) 假借為「偽」。做,作,幹,搞 [do;act;make]
我生之初,尚無為。——《詩·王風·兔爰》
子為不知,我將不墜。——《左傳·定公十二年》
為善者,非善也,故善無以為也。——《管子·樞言》
變化則為生,為生則亂矣。——《管子·心術上》
為,施也。又,成也。——《廣雅》
有客自雲能,帝使為之。——《世說新語·巧藝》
為之難。——《論語》。皇疏:「猶行也。」
可以為師。——《論語》
人之為學。——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推為長。——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為之者較少。——蔡元培《圖畫》
(3) 又如:為事(辦事;成事);為詐(作假);為薪(取薪);為善(做善事);為道(學道,實踐聖道);為頭(居首;從頭開始);為人(做人);為後(立後);為底(治足繭)
(4) 製作;創作 [make;***pose]
造作,為也。——《爾雅》
以為樂器。——《周禮·春官·典同》。注:「為,作也。」
其為衣裘何?以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墨子·節用上》
夫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樑,俯而見其大根,則軸解而不可為棺槨。——《莊子·人間世》
應聲便為詩。——《世說新語·文學》
(5) 治理 [administer]
為,治也。——《小爾雅》
諸葛瑾為 豫州。——《世說新語·排調》
(6) 又如:為國(治國);為政(治理國家;執掌國政)
(7) 變成,成為 [be***e]
何遽不為福。——《淮南子·人間訓》
不能為禍。
終為忠臣。——《世說新語·自新》
而改為入。——宋· 洪邁《容齋續筆》
(8) 又如:由徒為師
(9) 是 [be]
不為遠者小。——《列子·湯問》
不為近者熱。
治不病以為功。——《韓非子·喻老》
謂為三橫。——蔡元培《圖畫》
(10) 又如:十尺為一丈
(11) 學習,研究 [study]
群臣為學,門子好辯,商賈外積,小民右仗者,可亡也。——《韓非子》
(12) 種植;營作 [plant]
東周欲為稻, 西周不下水, 東周患之。——《戰國策》
(13) 設定;建立 [establish]。如:為法(制定法律;成為法律);為命(撰寫政令、盟會的文辭);為山(建立功業)
(14) 使 [let]
井渫不食,為我心惻。——《易·井》
(15) 以為;認為 [think;bilieve;consider]
為汝多智。——《列子·湯問》
驚為生人。——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我將為無人會使此法。——《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16) 演奏 [play]。如:為樂(奏樂;作樂)
〈名〉姓
詞性變化
◎ 為為 wéi
〈介〉(1) 被 [by]——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不為酒困。——《論語·子罕》
為鄉里所患。——《世說新語·自新》
為予群從所得。——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為操所先。——《資治通鑑》
悉為逆據。——《廣東軍務記》
(2) 又如:不為表面現象所迷惑;為賊所盜;為敵所敗
(3) 於,在 [in]——表示時間或處所
今之時人,辭官而隱處為鄉邑之下。——《淮南子》
◎ 為為 wéi
《連》(1) 和 [and]——表示並列關係
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孟子·公孫丑下》
犀首以樑為 齊戰於 承匡而不勝。——《戰國策》
(2) 則,就 [then]——表示承接關係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
(3) 如,若 [if]——表示假設關係
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史記》
(4) 或,抑 [or]——表示選擇關係
助教顧良戲之曰:「汝姓何,是荷葉之荷,為河水之河?」 妥應聲曰:「先生姓顧,是眷顧之顧,為新故之故?」——《北史·何妥傳》
《太誓》之注不解「五至」,…不知為一日五來,為當異日也。」——《詩·周頌·思文》疏
不審先生樑朝出仕,為復隱居?——《太平廣記》
(5) 又如:為復(還是,抑或);為是(抑或;還是);為當(抑或;還是)
◎ 為為 wéi
〈助〉(1) 的,之 [of]——用於名詞性偏正結構中
豈弟君子,四方為則。——《後漢書》
(2) 賓語前置的標誌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 弈秋之為聽。——《孟子》
(3) 附於單音形容詞後,表示程度、範圍的加深或擴大。如:大為高興;廣為宣傳
(4) 附於表示程度的單音副詞後,加強語意。如:廣為流傳;更為重要
◎ 為為 wéi
《語氣》
(1) 用於句尾,表示反詰、疑問,多與「何」相配合使用。如:何樂而不為
(2) 用於句尾,表示感嘆
予無所用天下為。——《莊子》
何命焉為。——《墨子·公輸》
◎ 為(1) 為 wéi
相為倚伏。——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相為應答。——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2) 另見 wèi
「爭」在古文中的所有意思, 去 在古文當中的所有意思
爭 1 會意。金文字形,上為 爪 手 下為 又 手 中間表示某一物體,象兩人爭一樣東西。從又,義同。本義 爭奪 2 同本義 爭,彼此競引物也。一切經音義 引 說文 爭所有餘。墨子 公輸 幾隻早鶯爭暖樹。唐 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 民爭負薪。資治通鑑 唐紀 人爭鬻之。明 劉基 賣柑者言 3 如 爭座 爭座...
所以在古文當中是什麼意思語文古文中所以的全部意思
一是當 的人 事物 方法 態度 講,比如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 解作 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 講授學業 解決疑難問題的人哪 二是當 的原因 講,比如 所以遣將守關者 所以 在古文當中往往被歸在 古今異義 當中。因為在古文中它引出原因,比如 所以遣將守關者 解作 派遣將領把守關隘的原因是 而現代...
或字在古文中所有的意思,或在古文中的所有意思
或 hu 在古文中可以作代詞 副詞 動詞 連詞。1 代詞。表示有人,有的 人或事 如 或立或臥。觀巴黎油畫記 或百步而後止。寡人之於國也 2 副詞。表示不肯定,或許,也許。如 猱進鷙擊,或能免乎?馮婉貞 表示間或,有時。如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歸去來兮辭 或長煙一空。岳陽樓記 3 動詞。通 惑 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