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楚墓中出土過兩幅戰國帛畫

2021-03-23 22:15:09 字數 3009 閱讀 6219

1樓:匿名使用者

一幅是2023年在長沙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龍風帛畫》,另一幅是2023年在長沙另一楚墓中出上的《人物御龍圖》。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兩幅人物畫。這兩幅帛畫,用線描造型,筆致圓轉流暢,形象刻畫生動,人物都為正側面,體型修長,基本比例正確。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戰國時期楚國帛畫。是迄今發現時代最早的以白色絲帛為材料的繪畫,出土於戰國中晚期楚地,是湖南長沙出土的儲存完整的兩幅帛畫。

定名為《人物龍鳳》帛畫於2023年出土於長沙陳家大山楚墓,縱31釐米,橫22.5釐米。畫面中部偏右下方繪一側身佇立的婦女,其身著綴繡捲雲紋的寬袖長袍,袍裾曳地狀如花瓣,髮髻下垂,頂有冠飾。

在她的頭部前方即畫的中上部,有一碩大的鳳鳥引頸張喙,雙足一前一後,作騰踏邁進狀,翅膀伸展,尾羽上翹至頭部,動態似飛。畫面左邊自下而上繪一隻張舉雙足、體態扭曲向上升騰的龍。

定名為《人物御龍》帛畫於2023年重新清理20世紀40年代被盜的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時出土,縱37.5釐米,橫28釐米。畫面正中繪一側身執韁的男子,頭戴高冠,身穿長袍,腰佩長劍,正駕御著一條狀似舟形的長龍。

龍首高昂,龍尾上翹,龍身平伏供男子佇立,龍尾上部站著一隻長頸仰天的鶴,龍首下部有一向左遊動的鯉魚,人物上方正中畫一華蓋。

此兩幅帛畫的功用、主題、造型觀念和方式都較接近,表明它們是當時楚國繪畫的一種普遍樣式。在中國美術史上,它們是迄今所見最早、最完整的繪畫作品。

考古證明湖南長沙子彈庫墓主為40歲左右男性,頭骨與畫中人物頭部特徵相似,再聯絡西漢時期長沙馬王堆帛畫中主人公與女性墓主的關係,一般認為這兩幅帛畫中的人物都是墓主肖像。他們分別被畫成駕御游龍和由龍鳳導引飛翔升騰,意在表示死者靈魂不朽,升歸天國。這種主題反映了當時楚國流行的引魂**意識。

龍、鳳、鶴等動物不僅是孤立的吉祥象徵,而且因其在畫面上的位置,顯示出它們引導、承載墓主**的功能。湖南長沙子彈庫帛畫位於槨蓋板下、隔板之上,表明帛畫性質與文獻記載的銘旌相似。

有關典籍曾記錄先秦肖像畫創作的史實,這兩幅帛畫提供了例證。畫中的人物比例適當,以側面造型體現肖似於人物的頭部特徵,通過當時代表性的人物服飾和動態,體現人物的神情。《人物龍鳳》中的女性體態修長,寬闊的長裾襯映出秀細的腰,略微前傾的姿勢使祈願的心理顯得含蓄。

《人物御龍》中的男性軀體直立,較為強壯,高冠與長劍點明瞭男子理想的裝束,動態中蘊含著自信的風貌。

帛畫的造型手法主要是單線勾描,僅在區域性渲染或施色,如在女性嘴脣與衣袖上施點朱彩。通過細如遊絲的墨線傳達了物象的整體形貌,也在男性衣袍等部分表現出質地感,更為重要的是所用的線條貼切地表現了創作意圖所需要的物象運動感,龍、鳳鳥、有羽葆的華蓋等都因線條飛揚、舒展而呈現出遊動、騰踏、飄浮的各種意態。

戰國時期的帛畫的繪畫風格

戰國和漢朝帛畫及功能?

3樓:慷慨悲歌之士

帛畫一般指傳統絹本畫以前的以白色絲帛為材料的繪畫。已發現的帛畫主要屬先秦到漢代物。其中兩件戰國時期的楚帛畫為最早,均出土於湖南長沙楚墓。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第一件系2023年在長沙東郊陳家大山一座木槨墓中出土。帛畫原在一竹笥上。長31釐米,寬22.

5釐米。畫面近年經科學處理,更為清晰,糾正了早期摹本中個別不準確處。畫上有一女子,立於新月形物上。

女子云髻後垂,兩手作合掌狀,身著長袍,博袖長裾,上飾雲氣紋。女子左上方有一龍一鳳。龍無角,夭矯直上;鳳有冠,作探爪攫拿狀。

第二件系2023年出土於長沙子彈庫一座戰國中、晚期木槨墓中。墓主為40歲左右男性。該墓2023年曾被盜掘,出有著名的楚帛書等。

帛畫位於槨蓋板下,隔板之上。畫長37.5釐米,寬28釐米,上緣裹有一根細竹條,繫有棕色細繩,右緣和下緣未經縫紉。

畫上有一男子馭龍而行,龍作舟形,其下有魚,尾端有鶴。男子高冠長袍,手撫佩劍,頂有傘蓋。

這兩件帛畫在美術史上有突出地位。一般認為畫中人物應即墓主肖像。兩者畫面結構雖有差別,但皆表現墓主在神話動物引導下飛翔升騰,用以表示死者靈魂飛昇登遐,這類畫面和當時相當流行的神仙思想有密切關係。

這兩件帛畫與漢代帛畫相比,在構思和藝術手法上均有共同之處,其性質接近文獻所載的銘旌,但形制等方面尚有不同。

漢代帛畫

主要指喪葬出殯時張舉的一種在絹帛上繪出圖畫的旌幡。也有人根據墓中出土的「遣策」稱之為「非衣」。入葬時作為隨葬品將其蓋在棺上。

湖南長沙馬王堆 1號、3號漢墓和山東臨沂金雀山9號漢墓,都出土了這種帛畫。長沙馬王堆漢墓還出土繪有人物、車馬、房屋建築等內容的不屬旌幡性質的帛畫。

旌幡帛畫一般長2米多,和棺的長度相仿。馬王堆漢墓所出的兩幅,上部較寬,全幅呈 t字形(見彩圖[帛畫]);金雀山漢墓的一幅,上下等寬,成長方條狀。在帛畫上都繪有精美的彩色影象,是珍貴的藝術品,同時對研究古代的喪葬制度、神話傳說和宗教思想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帛畫的內容,自上而下分3部分,分別表示天上、人間、地下。天上部分畫太陽和月亮,有的還有星辰、升龍、蛇身神人等影象;太陽中有金烏,月亮中有蟾蜍和玉兔,有的還有奔月的嫦娥。人間部分畫墓主人的日常生活,有出行、宴饗或祭祀的場面,也有起居、樂舞、禮賓等的情景。

地下部分則畫怪獸及龍、蛇、大魚等水族動物,實際上是表示海底的「水府」,或所謂「黃泉」、「九泉」的陰間。帛畫的主題思想,一般認為是「引魂**」,但也有人認為是「招魂以復魄」,使死者安土。

甘肅武威漢墓,也曾出土類似的旌幡,有的為絲織品,有的為麻織品,都覆在棺蓋上。它們或者只畫著太陽和月亮,或者沒有圖畫,但都書寫著墓主人的籍貫、姓名等,故稱銘旌。這種銘旌,應是從上述帛畫演變而來的,圖畫簡化,而以籍貫、姓名等題詞代替墓主人的影象。

4樓:一統肥城

帛畫,中國畫的一種。指古代繪在絲織品上的圖畫。傳世帛畫年代最早的有湖南

長沙出土戰國楚墓帛畫三幅:一幅四周繪有奇異的動植物影象,中寫文字,多不可識,稱「繒書」;次幅繪一長袖細腰女子,側身合掌而立,上有搏鬥的鳳、龍;第三幅繪一高冠長袖的男子,側身駕馭一巨龍,龍身若舟。

建國後陸續發掘出土的西漢帛畫。當時厚葬之風很盛,這些帛畫即為隨葬品。內容為古代神話傳說;人物造型帶有風俗畫性質;寫實和裝鈽工巧相結合,線描規整勁利,色彩絢爛諧調,顯示當時有相當高的藝術水平,是我國繪畫現實主義傳統的發軔。

後來的北魏司馬金尤墓中漆畫與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卷,與之一脈相承。

長沙漢王堆墓是如何發現的

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的發現過程 1971年底,當地駐軍在馬王堆的兩個小山坡建造地下醫院,施工中經常遇到塌方,用鋼釺進行鑽探時從鑽孔裡冒出了嗆人的氣體,有人用火點燃了一道神祕的藍色火焰。被點燃的那神祕的藍色火焰讓人感到恐懼和不解。最早接到訊息的湖南省博物館的侯良馬上意識到,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在湖南土...

曾侯乙墓出土了幾個編鐘(能將它們的名稱說一下嗎)

曾侯乙編鐘為戰國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 今隨州市 成功發掘。出土後的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原名稱 曾侯乙編鐘 材料 木 青銅 規格 架長748釐米,寬335釐米,高273釐米 重4400公斤收藏地 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迄今發現數...

馬王堆出土女屍為什麼千年不腐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女屍,為什麼可以千年不腐?

在湖南馬王堆出土的女屍為何可以儲存如此長的時間,考古工作者從多方面尋找解答。女屍在地下歷經兩千多個寒暑,肌膚 內臟 形體 顏色仍十分完好。達到如此防腐固定效果的因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經過發掘之後的化學鑑定,在屍體處理上明顯的特點有二 一為汞處理,二為浸泡。因為這座墓棺液沉澱物含有大量硫化汞 乙醇和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