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忠 和 孝 ,忠與孝兩者關係的理解

2021-03-27 20:22:09 字數 4735 閱讀 6060

1樓:若存

忠是對大國家的領導忠誠。

孝是對小家族的領導忠誠。

一大一小,既相通,也相斥,看個人的取捨。

2樓:匿名使用者

忠孝確實不能兩全。你要想為國家做事情,就要在年輕的時候離開家裡、離開父母,到外面去闖。這一闖,就是一輩子在闖,一輩子在外面,永遠不著家,不存在孝敬父母。

你要想孝敬父母,那只有在父母身邊才存在孝敬。在父母身邊,就不能為國家。

一個人走那條路是自己的選擇。

3樓:步雲播雨

靠想,是很難明白過中深意的。

這樣說吧

簡單的說一點點,供您入門之用

+++++++++++++++++++++++++++++++++++++++++++

如果:您明白了,您身體好,就是在盡孝。

您壽命比您父母長,就是盡孝。

您對尊長、領導,無論在任何狀態下,都是尊敬、恭敬他們,從不在他們面前表面自己多麼有長處,總是高興地與他們和諧相處,總是您隨順他們,而不是他們來隨順您,這就是孝。這就是忠。

如果,您明白了,您好自己的的身體好,就是對子女好,這就是忠,這就是孝。

您能真正的敬天敬地敬人了,無論這個是是您的仇人還是恩人,這就是忠,這就是孝。

。。。。。。

做到了,父母呼,立即回答,這就是盡孝,做到了,父母命,立即行動,這就是盡孝

做到了,領導安排,立即行動,不討價還價,這就是忠,不因領導能能力如何而產生好惡,這就是忠,更沒有因為不正當的手段原而取代之(連這個念頭都沒有),這叫忠。

(沒有動不動,就造反、就跳槽、沒有吃裡爬外,這就是盡孝,這就是盡忠。)

故曰: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孝」與「忠」有什麼關係?

4樓:文字控

- 大副 十二級

摘要:「孝」是儒學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之一。孔孟時期,出現了闡發儒家孝道觀的經典著作《孝經》。

歷代儒學之士都大力宣揚「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來為自己的統治服務;這二者的合力在民間的影響就是《二十四孝》的產生和流傳。

以孝事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在當今社會孝悌觀念出現了日下的勢頭,因此,重新**和正確闡發儒家孝道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孝」字簡釋

「孝」的觀念產生較早。「孝」字,古作,上面為一老人,下面為一小孩。康殷說;「象『子』用頭承老人手行走。

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1](p39)東漢許慎則解釋說:「孝,善事父母者。

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清段玉裁注:「《禮記》『孝者,畜也。

』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2](p398)這些解釋雖然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但是意思完全一樣,都認為「孝」是尊敬長輩,侍老奉親。

《禮記·禮運》也說;「何為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因此,「孝」首先是一種社會道德原則,是處理家庭中長輩和兒女間關係的準則。

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演變,「孝」被封建帝王利用來為他們的統治服務。這樣,「孝」就由道德範疇擴充套件到了政治範疇。

二闡發儒家孝道觀的主要經典著作《孝經》

在儒家經典十三經中,《孝經》「是一部字數最少,內容最淺,而影響最大,引起的爭議最多的著作」。[3](p1)其巨大的影響不是在學術價值上,而是在社會價值上。以致其面世以來,上自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爭相傳習,備加尊崇,影響所及遠至日本、朝鮮等鄰國異族。

《孝經》成書於何時,歷來有不同的觀點,但「今文《孝經》經過劉向整理後,才確定了後來流行本的規模」。[3](p11)東漢時,《孝經》就被列為儒家七經之一,當時流行的是孔安國傳鄭玄注。自那以後,《孝經》一直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高度重視。

到唐代,玄宗親自為之作注,更是大力倡行。宋朝學者邢昺為之作疏。現今流行的《孝經》本子,就是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的本子。

由於《孝經》將家庭與社會人倫道德緊密結合,加上統治者的積極宣揚,故《孝經》幾乎成了封建時代家喻戶曉的儒家經典。

對於《孝經》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因而也引起了一系列證偽的官司。筆者則認為《孝經》是孔子和曾子所作,我們且看兩例有力的證據。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列傳》載:

「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

作《孝經》。死於魯。」司馬遷是位**學家,治學嚴謹,考證確鑿,加上離春秋戰國時代較近,資料轉抄訛誤甚少,當不會有錯。

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也說:「《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

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漢書》言「為曾子陳孝道」,即《史記》載「故授之業」。從馬、班兩位史學大家的記載可以看出,《孝經》的最初作者實際上應為兩人:

一是孔子;一是曾子。孔子將孝道口述給曾子,曾子將其記錄整理下來,間或插有自己的心得體會。這就是所謂的孔子「述而不作」。

他們兩人的關係類似於當今某篇文章口述者和整理者的關係。故筆者認為《孝經》的最初作者應是孔子和曾子。當然,曾子的門人可能也參與了整理《孝經》的工作,於是也有他們的觀點及其在書中對他們先生的尊稱。

今本《孝經》僅一千七百九十九字,凡十八章。

對於《孝經》的內容,宋**學家朱熹認為「篇首六七章為本經,其後皆傳文」。[4](卷八十二)

《孝經》一書,對於從帝王將相到黎民百姓之間的各個階層的孝行都有明確規定。但其基本傾向是以倫理道德教育為政治服務,那就是以孝勸忠,以孝治天下,從而達到《大學》裡所說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政治目的。正因為如此,它才得到歷代帝王的極力推崇。

三孝為德之本歷代儒學之士大力宣揚

怎樣理解忠和孝

5樓:淞澗錦鯉

【忠】:《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原指心態中正、立正糾錯,作為道德概念,指為人正直、誠懇厚道、盡心盡力,堅持真理、修正謬誤,後在忠於他人、忠於君主及國家。

【孝】:《說文解字》:「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關係】:1、忠孝雙全:指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兩樣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兩全」。

2、忠孝不能兩全。這種情況尤其是古代比較多,父母在老家,盡忠需在遙遠的朝廷,武將或封疆大吏更是在戰場或邊疆,忠孝難兩全。

6樓:匿名使用者

自古以來,忠與孝便難兩全,這是早已註定的事實。忠指的是忠於他人、忠於君主及國家,而孝指的是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孝心是每個人心底最原始最珍貴的美德。

然而光是有孝是不行的,因為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悲歡離合。外界的因素總會對自身的孝造成干擾。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沒有錢,如何能讓父母吃飽穿暖,如何盡孝?

於是你想孝也分三六九等,你不會甘心僅僅讓父母生活在破舊腐爛的茅屋下,不甘心用乾硬的饅頭,補了又補得衣服供養他們。於是,你開始覺醒,為了使父母感受到更高質量的孝,為了為他們帶來更大的幸福,你要盡忠,盡忠於上司,盡忠於君主,盡忠於國家。你改掉了自身拖沓、懶惰、暴躁、懦弱的性格,你變得沉穩,你變得上進,你變得越來越出眾,就是為了給養育你的父母以更安穩更美好的孝。

在這個靠著無數臣民的莫大忠心而崛起輝煌的國家裡,沒有人不會以忠心為榮耀為自豪。終於,你的忠心,獲得了君主的賞識。你加官進爵,飛黃騰達,你獲得了百姓的敬重,國家的讚譽,你成為無數立志忠心報國的孩子們心中的偶像。

但是,就像之前所說的,忠孝不兩全。你發現你不得不面對一個選擇。繼續忠心下去,或者放棄忠心,以保盡孝。

世事萬物都此消彼長,若要繼續忠心下去,你就必須犧牲大量的孝。若要重拾最初的夢想,盡孝,你就必須犧牲自己的忠。

然而,你是不會放棄給你帶來極大榮譽與地位的忠的,因為盡忠是對的,是人們心中的主流思想,人們就像一個個篤信上帝的稚童般,虔誠的相信這一事實。

放棄了忠,就代表脫離了你所熱愛的社會,脫離了你所熟悉的生活,脫離了那個堅強不屈的自己,脫離了那個自信滿滿可以征服一切的自己。你不甘心前功盡棄,不甘心淪為一個平庸無慾得小市民而默默地死去,之後腐爛任由後人踩踏。於是,你不得不放棄,那個最初的純潔夢想——盡孝。

然而為什麼,當初令自己感到最滿足最高興的理想是盡孝啊,盡忠只是實現盡孝的手段而已,為什麼,為什麼盡孝的結果,卻是要放棄盡孝?

儘管如此,你真的敢為了盡忠而放棄盡孝嗎?社會的主流思想是為國家盡忠,可是支撐你闖蕩生活直面困組的核心力量,卻是盡孝啊。為了盡孝,什麼苦都吃得了,什麼事都以幹,就是為了實現心靈中最純潔最美麗的夢想——盡孝,沒有什麼你不可戰勝。

放棄了盡孝之心,就代表放棄了你那最真誠最純潔的靈魂,放棄了你一生都在奮力追求的最終嚮往。放棄了這個支撐你一直生活到現在的靈魂,你就僅剩一副空空如也軀殼了,而這,也一定不是你想要獲得的。

7樓:匿名使用者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

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遊",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侷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

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範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8樓:匿名使用者

在君和父都同樣對你付出的時候,一般人會重君輕父,因為父對你的付出是應該,而君就是無私,所以孝會犧牲而忠存。就是這樣了。

9樓:匿名使用者

對國家謂之忠,對父母謂之孝。不要刻意去做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問心無愧即可。忘採納

什麼為忠什麼為孝,什麼忠?什麼是孝

忠孝 先忠後孝 對國家盡忠 對父母盡孝 有國才有家 先國後家 忠誠為 忠 孝敬為 孝 什麼忠?什麼是孝 忠 忠於國家 朋友 孝 孝順長輩 父母 什麼是忠什麼是孝 親愛的樓主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緣分,讓世界充滿無數意外 驚喜 緣分,讓 一見鍾情 這個詞出現,緣分,讓兩個人相遇,邂逅,戀愛 讓一切唯美...

什麼是質數?什麼是質因數?兩者有什麼關係

質因數每個合數都可以寫成幾個質數相乘的形式,這幾個質數都叫做這個合數的質因數。如果一個質數是某個數的約數,那麼就說這個質數是這個數的質因數。質數什麼是質數?就是在所有比1大的整數中,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別的約數,這種整數叫做質數,質數又叫做素數。這終規只是文字上的解釋而已。能不能有一個代數式,...

抗拉強度和塑性變形這兩者有什麼關係

抗拉強度是金屬由均勻塑性變形向區域性集中塑性變形過渡的臨界值,也是金屬在靜拉伸條件下的最大承載能力 塑性變形是指在某物質的彈性限度之內,在外力作用下,應力與應變成正比,且在撤銷外力之後,物體能恢復原狀 超過這個限度,就不成正比了,即應力不增加 或增加很少 而應變增加的很大。並且在撤銷外力之後,物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