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庭中有奇樹
(無名氏)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貢,但感別經時
這詩寫一個婦女對遠行的丈夫的深切懷念之情。全詩八句,可分作兩個層次。
前四句詩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在春天的庭院裡,有一株嘉美的樹,在滿樹綠葉的襯托下,開出了茂密的花朵,顯得格外生氣勃勃。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著枝條,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樹花,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的親人。
古詩中寫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從季節的轉換來發端。因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禮教的嚴重束縛,生活的圈子很狹小,不像許多男子那樣,環境的變遷,旅途的艱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瀾;這些婦女被鎖在閨門之內,周圍的一切永遠是那樣沉悶而缺少變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氣候的變化,季節的轉換,是她們最敏感的,因為這標誌著她們寶貴的青春正在不斷地逝去,而懷念遠方親人的綿綿思緒,卻仍然沒有盡頭。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這兩句詩寫得很樸素,其中展現的正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的一種場面。
但是把這種場面和思婦懷遠的特定主題相結合,卻形成了一種深沉含蘊的意境,引起讀者許多聯想:這位婦女在孤獨中思念丈夫,已經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許,在整個寒
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來臨,因為那充滿生機的春光,總會給人們帶來歡樂和希望。那時候,日夜思念的人兒或許就會回來,春日融融,他們將重新團聚在花樹之下,執手相望,傾訴衷腸。可是,如今眼前已經枝葉扶疏,繁花滿樹了,而站在樹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個,怎不教人感到無限惆悵呢?
再說,如果她只是偶爾地見了這棵樹,或許會頓然引起一番驚訝和感慨:時光過得真快,轉眼又是一年了!然而這樹就生在她的庭院裡,她是眼看著葉兒一片片地長,從鵝黃到翠綠,漸漸地鋪滿了樹冠;她是眼見著花兒一朵朵地開,星星點點漸漸地就變成了絢爛的一片。
她心裡的煩惱也跟著一分一分地堆積起來,這種與日聚增的痛苦,不是更令人難以忍受嗎?此時此刻,她自然會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來,想把它贈送給遠方的親人。因為這花凝聚著她的哀怨和希望,寄託著她深深的愛情。
也許,她指待這花兒能夠帶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夠得到暫時的平靜;也許,她希望這故園親人手中的花枝,能夠打動遠方遊子的心,催促他早日歸來。總之,我們在這簡短的四句詩中,不是可以體會到許多詩人沒有寫明的內容嗎?
自第五句發生轉折,進入第二個層次。「馨香盈懷袖」,是說花的香氣染滿了婦人的衣襟和衣袖。這句緊承上面「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兩句,同時描繪出花的珍貴和人物的神情。
這花是「奇樹」的花,它的香氣特別濃郁芬芳,不同於一般的雜花野卉,可見用它來表達純潔的愛情,寄託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適不過了。至於人物的神情,詩人雖沒有明寫,但一個「盈」字,卻暗示我們:主人公手執花枝,站立了很久。
本來,她「攀條折其榮」,是因為思緒久積,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來,才猛然想到:天遙地遠,這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送到親人的手中。古時交通不便,通訊都很困難,何況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鮮花呢?
此時的她,只是痴痴地手執著花兒,久久地站在樹下,聽任香氣充滿懷袖而無可奈何。她似乎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周圍的一切,對著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這簡簡單單的十個字,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多麼清晰生動的畫面啊。
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想象:這位婦女正在想些什麼呢?她是否在回憶往日的幸福?
因為這奇樹生在他們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雙雙或許曾在花樹下,消磨過許許多多歡樂的時光。在那葉茂花盛的時候,她所愛的人兒,是不是曾經把那美麗的花朵插在她鬢髮之間呢?而如今,她時時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兒?
可曾遭遇到什麼?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遠方的人兒也同樣感受到了嗎?…不管她想到了什麼,有一點她總是不能擺脫的,那就是對青春年華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無比惋惜。
古代婦女的生活,本來就那麼狹窄單調,唯有真誠的愛情,能夠給她們帶來一點人生的樂趣。當這點樂趣也不能保有的時候,生活是多麼暗淡無光啊!花開花落,寶貴的青春又能經得住幾番風雨呢?
現在,我們再回顧這首詩對於庭中奇樹的描寫,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詩人始終暗用比興的手法,以花來襯托人物,寫出人物的內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興盛,顯示了人物的孤獨和痛苦;另一方面,還隱藏著更深的一層意思,那就是:花事雖盛,可是風吹雨打,很快就會敗落,那不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徵嗎?
詩的最後兩句:「此物何足貢,但感別經時。」,大意是說:
「這花有什麼稀罕呢?只是因為別離太久,想借著花兒表達懷念之情罷了。」這是主人公無可奈何、自我寬慰的話,同時也點明瞭全詩的主題。
從前面六句來看,詩人對於花的珍奇美麗,本來是極力讚揚的。可是寫到這裡,突然又說「此物何足貢」,未免使人有點驚疑。其實,對花落下先抑的一筆,正是為了後揚「但感別經時」這一相思懷念的主題。
無論說花的可貴還是不足稀奇,都是為了表達同樣的思想感情。但這一抑一揚,詩的感情增強了,最後結句也顯得格外突出。詩寫到這裡,算結束了。
然而題外之意,仍然耐人尋味:主人公折花,原是為了解脫相思的痛苦,從中得到一點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兒無法寄達,平白又添了一層苦惱;相思懷念更加無法解脫。
以上摘自
2樓:雲深樂芳華
第一句不太清楚。大概意思是說:穿著很少的衣服,獨自凳上浮船。
有人寄了一封書信。信上說:花自然飄落。
水自然流。可人的相思卻來至各自一方的相思苦。這種情無法從心頭消除。
才下了眉頭。卻又上了心頭了。等他回完這封信。
月亮早就上了好遠的樓頂了。
人是指:以前的淑女。就是單薄衣服
有誰知道:這段話是什麼意思?
3樓:我叫棕櫚
可能不對哦
休斯頓提出的問題,對天然氣的總語法理論,意義重大,對一般人的心理語言專
學問題屬. 顯然,這些問題才能真正深遠只有理性,基本正確,如結構語言真正成為"思想反映",它是普遍問題. 人們普遍認為,建立現代人類學錯誤的假設,認為理性具有grammarians通過實驗研究,語文其實最大的不同展示.
休斯頓的主張不同語言重申在現代時期; martinjoos,如只是表示,他以傳統的現代人類語言的基本結論是,"語言的限制,可在不同程度上是方向. 相信人類語言的普遍理論假設已將似乎十分錯誤的兩個重要方面. 一是以為傳統觀點型文法,認為只有語言相同的深入,語法水平關係表示,在這種過程為創作語言方面都有.
二是認真相信別人結果人類學語言,實際上幾乎完全限於文字結構相當表面.
下面這段話是什麼意思?
4樓:汝悟才感謝
大概意思是
人生生活當中
要懂得珍惜愛惜
身邊所有人
5樓:訊易百庫
意思是,人的一生雖然有幾十近百年,有時候為了生活所迫,從早到晚的忙碌就是為了自己的生活能夠好起來。
有些人,有些事,不是你努力了,就會得到別人的認同或者相應的回報,而往往每天的繁忙卻讓自己忽略近在眼前的親情、友情、愛情。
人的一生要努力、要奮鬥,但不能捨近求遠,放棄了眼前的美好而去追逐天邊的雲霞,得之不易,未來珍惜。
6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說,奮鬥是好的,但是也不能一味的忙碌,而忽略身邊的感動,身邊的美,身邊值得珍惜的人
下面這段話是什麼意思?
有誰知道:這段話是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庭中有奇樹
(無名氏)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貢,但感別經時
這詩寫一個婦女對遠行的丈夫的深切懷念之情。全詩八句,可分作兩個層次。
前四句詩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在春天的庭院裡,有一株嘉美的樹,在滿樹綠葉的襯托下,開出了茂密的花朵,顯得格外生氣勃勃。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著枝條,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樹花,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的親人。
古詩中寫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從季節的轉換來發端。因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禮教的嚴重束縛,生活的圈子很狹小,不像許多男子那樣,環境的變遷,旅途的艱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瀾;這些婦女被鎖在閨門之內,周圍的一切永遠是那樣沉悶而缺少變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氣候的變化,季節的轉換,是她們最敏感的,因為這標誌著她們寶貴的青春正在不斷地逝去,而懷念遠方親人的綿綿思緒,卻仍然沒有盡頭。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這兩句詩寫得很樸素,其中展現的正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的一種場面。
但是把這種場面和思婦懷遠的特定主題相結合,卻形成了一種深沉含蘊的意境,引起讀者許多聯想:這位婦女在孤獨中思念丈夫,已經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許,在整個寒
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來臨,因為那充滿生機的春光,總會給人們帶來歡樂和希望。那時候,日夜思念的人兒或許就會回來,春日融融,他們將重新團聚在花樹之下,執手相望,傾訴衷腸。可是,如今眼前已經枝葉扶疏,繁花滿樹了,而站在樹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個,怎不教人感到無限惆悵呢?
再說,如果她只是偶爾地見了這棵樹,或許會頓然引起一番驚訝和感慨:時光過得真快,轉眼又是一年了!然而這樹就生在她的庭院裡,她是眼看著葉兒一片片地長,從鵝黃到翠綠,漸漸地鋪滿了樹冠;她是眼見著花兒一朵朵地開,星星點點漸漸地就變成了絢爛的一片。
她心裡的煩惱也跟著一分一分地堆積起來,這種與日聚增的痛苦,不是更令人難以忍受嗎?此時此刻,她自然會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來,想把它贈送給遠方的親人。因為這花凝聚著她的哀怨和希望,寄託著她深深的愛情。
也許,她指待這花兒能夠帶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夠得到暫時的平靜;也許,她希望這故園親人手中的花枝,能夠打動遠方遊子的心,催促他早日歸來。總之,我們在這簡短的四句詩中,不是可以體會到許多詩人沒有寫明的內容嗎?
自第五句發生轉折,進入第二個層次。「馨香盈懷袖」,是說花的香氣染滿了婦人的衣襟和衣袖。這句緊承上面「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兩句,同時描繪出花的珍貴和人物的神情。
這花是「奇樹」的花,它的香氣特別濃郁芬芳,不同於一般的雜花野卉,可見用它來表達純潔的愛情,寄託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適不過了。至於人物的神情,詩人雖沒有明寫,但一個「盈」字,卻暗示我們:主人公手執花枝,站立了很久。
本來,她「攀條折其榮」,是因為思緒久積,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來,才猛然想到:天遙地遠,這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送到親人的手中。古時交通不便,通訊都很困難,何況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鮮花呢?
此時的她,只是痴痴地手執著花兒,久久地站在樹下,聽任香氣充滿懷袖而無可奈何。她似乎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周圍的一切,對著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這簡簡單單的十個字,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多麼清晰生動的畫面啊。
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想象:這位婦女正在想些什麼呢?她是否在回憶往日的幸福?
因為這奇樹生在他們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雙雙或許曾在花樹下,消磨過許許多多歡樂的時光。在那葉茂花盛的時候,她所愛的人兒,是不是曾經把那美麗的花朵插在她鬢髮之間呢?而如今,她時時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兒?
可曾遭遇到什麼?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遠方的人兒也同樣感受到了嗎?…不管她想到了什麼,有一點她總是不能擺脫的,那就是對青春年華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無比惋惜。
古代婦女的生活,本來就那麼狹窄單調,唯有真誠的愛情,能夠給她們帶來一點人生的樂趣。當這點樂趣也不能保有的時候,生活是多麼暗淡無光啊!花開花落,寶貴的青春又能經得住幾番風雨呢?
現在,我們再回顧這首詩對於庭中奇樹的描寫,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詩人始終暗用比興的手法,以花來襯托人物,寫出人物的內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興盛,顯示了人物的孤獨和痛苦;另一方面,還隱藏著更深的一層意思,那就是:花事雖盛,可是風吹雨打,很快就會敗落,那不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徵嗎?
詩的最後兩句:「此物何足貢,但感別經時。」,大意是說:
「這花有什麼稀罕呢?只是因為別離太久,想借著花兒表達懷念之情罷了。」這是主人公無可奈何、自我寬慰的話,同時也點明瞭全詩的主題。
從前面六句來看,詩人對於花的珍奇美麗,本來是極力讚揚的。可是寫到這裡,突然又說「此物何足貢」,未免使人有點驚疑。其實,對花落下先抑的一筆,正是為了後揚「但感別經時」這一相思懷念的主題。
無論說花的可貴還是不足稀奇,都是為了表達同樣的思想感情。但這一抑一揚,詩的感情增強了,最後結句也顯得格外突出。詩寫到這裡,算結束了。
然而題外之意,仍然耐人尋味:主人公折花,原是為了解脫相思的痛苦,從中得到一點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兒無法寄達,平白又添了一層苦惱;相思懷念更加無法解脫。
以上摘自
誰知道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啊
一個好老師,他不願和其他老師一樣高高在上的,上帝?太俗物了,他更願做你身邊的朋友,都是凡人,距離會近些。這是老師在說他的bai 幽默教學方法 du.zhi笑對人生。這一句話,我經常在別人 數學問題時多用.但具體的含義我也想知道?kun rao le wo hen jiu wei shen me sh...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下面這段話是什麼意思?
中間成果,意思是有一個總的目標 最終成果宴培 在完成總目標的時候,分了幾個階扮祥遊廳銷段目標進行。其中的某個階段目標完成了,就可以稱之為中間成果完成或者完成了中間成果。城鎮規化是一個 復長期複雜系統的制工程,一bai般來說 du一,初期的規化大概zhi是五年,主dao要是確定建設重點和城鎮規模,以及...
有誰知道這段話的原文
唐太宗問於許敬宗曰 朕視群臣,莫若卿賢,但亦有言卿之過者,何也?許曰 春雨如膏,農夫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 明月當空,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惡其光輝。縱有肥羊美酒,難以調眾之口。是非不可聽,聽之不可說 君聽臣遭戮,父聽子遭災,夫妻聽之離,兄弟聽之別,堂堂七尺軀,莫聽三寸舌 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是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