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中國農業出版社
東北雖產許多蕨類植物,但冬季休眠,失去觀賞價值。室內常用的是熱帶山林中原產的、姿態奇異的常綠植物。常見的有3種:
(1)腎蕨(蜈蚣草)
是骨碎補科草本植物,因其有叢生的羽狀密葉而得名。孢子囊在老葉背後。
原產熱帶、**帶的溪邊林下、石縫、樹幹上。耐陰溼。
4月換盆並進行分株。冬季可放在溫室花架下。也可用孢子繁殖。
葉叢美麗,適作盆栽,又是重要的切葉材料。
(2)鐵線蕨
是鐵線蕨科多年生細弱草本。因葉柄黑亮具光澤而得名。葉卵狀三角形,薄而嫩綠色,二回羽狀複葉。孢子囊在老葉背後。
原產中國南方。多生於陰溼地方的岩石上。
在陰溼、溫暖環境下易散佈孢子,自行繁殖,成苗後可挖取上盆,也可分株繁殖。夏季需遮蔭。
適作室內盆栽或作山石盆景觀賞,別具情趣。
(3)鹿角蕨
是水龍骨科附生多年生草本。具有最大的原葉體,圓形,邊緣波狀,靠後面的根附生在樹幹上。生育葉灰綠色,分叉成狹窄裂片,因像鹿角而得名。孢子囊生在老葉下凹陷向上處。
原產澳大利**帶及中國海南省。喜溫暖、溼潤環境。附生在大樹幹或潮溼的岩石上。
用分株、孢子繁殖。適作盆栽或附生在朽木、棕皮上,懸掛於溫室,經常噴水保溼。
因生育葉頂端分叉成鹿角狀,適作室內觀賞。
2樓:營豐熙瑞童
對於蕨類植物的分類系統,由於植物學家意見不一致,過去常把蕨類植物作為一個門,其下5個綱,即松葉蕨綱、石松綱、水韭綱、木賊綱(楔葉綱)、真蕨綱。
3樓:樂正潔衛汝
現存的蕨類植物,除熱帶樹蕨外,大多數是生於山區的多年生草本,在經濟上有多種用途,現簡要的介紹如下:
•1、藥用:蕨類植物中,有許多種類自古以來就被廣泛的用於醫藥上,為人民**各種疾病,如杉蔓石松能祛風溼,舒筋活血;節節草能治化膿性骨髓炎;烏蕨可治菌痢、急性腸炎,長柄石韋可治急、慢性腎炎、腎盂腎炎等;綿馬鱗毛蕨和其許多近親種可治牛羊的肝蛭病等。
•2、食用:蕨類植物可供食用的種類也多,如在幼嫩時可做菜蔬的有蕨菜(pteridium
aquilinum),毛蕨(pteridium
revolutum),菜蕨(callipteris
esculenta),紫萁(o**unda
japonica),西南風尾蕨(pteris
wallichiana),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等,不但鮮時做菜用,亦可加工成乾菜,以供食用;許多蕨類植物的地下根狀莖,含有大量澱粉,可釀酒或供食用,如食用觀音座蓮(angiopteris
esculenta),其地下莖之重,可達
二、三十公斤,蕨萊(pteridium
aquilinum)的地下莖以及其他許多種類,都含有豐富的澱粉。另外,我國**帶地區(雲南,廣東、廣西、臺灣)的山林中,產多種高大的樹蕨,如桫欏樹(cyathea
spp.),其圓柱狀的樹幹內含有一種膠質物,可供食用,其樹幹磨光後呈現出美麗的花紋,可做裝飾品,幹部的厚壁組織細長而堅牢,如鋼絲,能編織各形籃筐和斗笠。
•3、綠肥和飼料用:水田或池塘中的滿江紅是一種水生蕨類植物,它通過與籃藻的共生作用,能從空氣中吸取和積累大量的氮,成為一種良好的綠肥植物與家畜家禽的飼料植物。
•4、指示植物:不同的植物種類要求不同的生長環境,有的適應幅度較大,有的較小,後者只有在滿足了它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下,才能夠生存下去,這種植物相對地指示著當地的環境條件,叫做指示植物。蕨類植物,對外界自然條件的反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不同的屬類或種類的生存,要求不同的生態環境條件,如石蕨、腫足蕨,粉背蕨、石韋、瓦韋等屬(少數例外)生於石灰岩或鈣性土壤上;鱗毛蕨、複葉耳蕨、線蕨等屬生於酸性土壤上;有的種類適應於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上。
有的耐旱性強,適宜於較乾旱的環境,如旱蕨、粉背蕨等;相反地;有的只能生於潮溼或沼澤地區,如沼澤蕨(thelypteris
palustris),絨紫萁(o**unda
claytoniana)。因此,從生長的某種蕨類植物,可以標誌所在地的地質、岩石和土壤的種類,理化性、肥沃性以及光度和空氣中的溼度等,藉此判斷土壤與森林的不同發育階段,有助於森林更新和撫育工作。
•其次,蕨類植物的不同種類,可以反映出所在地的氣候變化情況,藉此我們可以劃分不同的氣候區,有利於發展農,林、牧,提高產量,如生長著桫欏樹、地耳蕨、巢蕨的地區,標誌著熱帶和**帶氣候,宜於栽培橡膠樹、金雞納等植物,生長刺桫欏樹(cyathea
spinulosa)的地區,標誌著南溫帶氣候,其絕對最低溫度經常在冰點以上,生長綿馬鱗毛蕨(dry-opterlscrazsirhizoma)、歐洲綿馬鱗毛蕨(dryopteris
filix-mas)的地區,標誌著北溫帶氣候等。另外,生長石松的地方,一般與鋁礦有密切關係。
•5、綠化和觀賞用:有不少種類的蕨類植物,由於具有獨特、美觀、整雅、別緻等體形和無性繁殖力強,可作盆景,綠化庭園和住宅。有些藤本種類,還可製作各種編織品。
我國是世界蕨類植物種類最多的一區,資源極為豐富,對它們的研究利用有待於進一步開展。
4樓:英綠蕊刁薇
蕨類植物:桫欏、卷柏、鳥巢蕨、腎蕨、波士頓蕨、蝙蝠蕨、鹿角蕨等。
葛藤植物有:蝙蝠葛、三葉木通、五葉木通、那藤、薜荔、鐵線蓮、龍鬚藤、紫藤、雞血藤、油麻藤、崖豆藤、葛藤、南蛇藤、扶芳藤、**葛、省藤等。
常見的蕨類植物有哪些?
5樓:匿名使用者
(皺葉、鋸齒、大鱗、圓葉)巢蕨、腎蕨、(長角、二叉)鹿角蕨、(美葉、細葉、梯葉、毛葉、密葉)鐵線蕨、海金沙、銀脈鳳尾蕨、(珊瑚、細葉)卷柏、翠雲草、紫萁、石松、(密葉、皺葉)波斯頓蕨、兔腳蕨、鈕釦蕨、石化野雞尾、鐮刀蕨、肋骨蕨、魚尾蕨、麗莎蕨、掌蕨、懸崖蕨
2室內常用的蕨類植物
中國北方產許多蕨類植物,但冬季休眠,失去觀賞價值。苗木花卉提醒您室內常用的是熱帶山林中原產的、姿態奇異的常綠植物。常見的有3種:
(1)腎蕨(蜈蚣草) 是骨碎補科草本植物,因其有叢生的羽狀密葉而得名。孢子囊在老葉背後。
原產熱帶、**帶的溪邊林下、石縫、樹幹上。耐陰溼。4月換盆並進行分株。冬季可放在溫室花架下。也可用孢子繁殖。葉叢美麗,適作盆栽,又是重要的切葉材料。
(2)鐵線蕨是鐵線蕨科多年生細弱草本。因葉柄黑亮具光澤而得名。葉卵狀三角形,薄而嫩綠色,二回羽狀複葉。
孢子囊在老葉背後。原產中國南方。多生於陰溼地方的岩石上。
在陰溼、溫暖環境下易散佈孢子,白行繁殖,成苗後可挖取上盆,也可分株繁殖。夏季需遮蔭。適作室內盆栽或作山石盆景觀賞,別具情趣。
(3)鹿角蕨是水龍骨科附生多年生草本。具有最大的原葉體,圓形,邊緣波狀,靠後面的根附生在樹幹上。生育葉灰綠色,分叉成狹窄裂片,因像鹿角而得名。
孢子囊生在老葉下凹陷向上處。原產澳大利**帶及中國海南省。喜溫暖、溼潤環境。
附生在大樹幹或潮溼的岩石上。用分株、孢子繁殖。適作盆栽或附生在朽木、棕皮上,懸掛於溫室,經常噴水保溼。
因生育葉頂端分又成鹿角狀,適作室內觀賞。
6樓:高節竹
地球上生存的蕨類植物約有12000 種,分佈世界各地,但其中的絕大多數分佈在熱帶**帶地區。中國約有2600種,多分佈在西南地區和長江流域以南。
中國的蕨類植物多分佈於長江以南各地,如卷柏、問荊、瓶兒小草、鐵線蕨、鐵角蕨、鱗毛蕨、短腸蕨、金星蕨、蹄蓋蕨、狗脊、貫眾、腎蕨,一般為陸生,附生的有槲蕨、書帶蕨、抱石蓮等,水生的有滿江紅、田字草、滷蕨(生於海灘);現存的蕨類植物絕大多數是草本植物,但也有一些木本種類,如桫欏(suoluo),為鐵樹狀小喬木,是恐龍時代的森林的主要樹種,也是恐龍的重要食物。
具體可參考:《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一冊,《中國植物誌》1-6卷,以及下面的**。
7樓:船篷下
峨眉耳蕨、鐵線蕨、卷柏、貫眾、 腎蕨、滿江紅、鱗木和桫欏等
8樓:寒羽心冰
問荊、瓶兒小草、鐵線蕨、鐵角蕨、金星蕨、蹄蓋蕨、狗脊、貫眾、腎蕨蕨、鱗毛蕨
蕨類植物的進化有哪些?
9樓:易書科技
裸蕨植物遠在晚志留紀或泥盆紀已經登陸
生活,由於陸地生活的生存條件是多種多樣的,這些植物為適應多變的生活環境,而不斷向前分化和發展。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它們是沿著石松類、木賊類和真蕨類3條路線進行演化和發展的。
(1)石松植物是蕨類植物中最古老的一個類群,在下泥盆紀就已出現,中泥盆紀時,其木本型別已分佈很廣,到石炭紀為極盛時代,二疊紀則逐漸衰退,而今只留下少數草本型別。其最原始的代表植物,是發現於大洋洲志留紀地層中的刺石松,莖二叉分枝,具星芒狀原生中柱,密被螺旋狀排列的細長擬葉,每1擬葉具有1簡單的葉脈,孢子同型。這些特徵很像裸蕨植物的星木屬植物,但是,它的孢子囊著生的位置是在各擬葉之間或近似葉的基部,而不像真正裸蕨植物那樣生在枝的頂端,這可能由於載孢子囊的枝軸部分縮短,並趨於消失,因而孢子囊從頂生的位置轉移到側生位置。
由此推測出具有側生位置的孢子囊特徵的石松類植物,是由裸蕨植物起源的,而刺石松是裸蕨植物和典型的石松類植物之間的過渡型別。
現代生存的松葉蕨目植物沒有根的結構,甚至在其胚的發育階段,也沒有任何根的性狀,由此可見,它們先前從來就未曾有過根,所以,根的不存在現象,乃是原始性狀,而並非由於退化的結果。很多植物學家認為它們是裸蕨植物的後裔。但是,松葉蕨迄今尚未發現過有化石的代表,雖然它有極大的原始性,但是其頂枝起源的葉器官和孢子囊合成為聚囊現象,顯然與裸蕨植物不同,故難以斷定它們的親緣關係。
(2)木賊類植物出現在泥盆紀,最古老的木賊類植物是泥盆紀地層中的叉葉屬和古蘆木屬。其特徵與裸蕨類及木賊屬均相似,故被認為是裸蕨類與典型木賊植物之間的過渡型別。
(3)真蕨類植物最早出現在中泥盆紀,但它們與現代生存的真蕨類植物有較大差別,故被分成為原始蕨類。其孢子囊呈長形,囊壁厚,縱向開裂或頂上孔裂。重要的代表有2023年在我國雲南省泥盆紀地層中發現的小原始蕨,及發現於中泥盆紀的古蕨屬等。
小原始蕨是具有一種合軸分枝的小植物,側枝的末端扁化成扁平二叉分枝的葉片狀,孢子囊著生在具有維管束的小側枝頂上。古蕨屬具有大型、二回羽狀的真蕨形葉子,在一個平面上排列著小羽片,孢子囊著生在小羽片軸上,孢子異型。這些植物在體形上很可能代表介於裸蕨類和真蕨類之間的型別。
古蕨屬的發現,加強了真蕨亞門和裸子植物門之間在系統發育上的聯絡。許多人認為,最早的裸子植物是通過古蕨這一途徑發展出來的。在長遠的地質年代中,這些古代的真蕨植物到二疊紀時大多已滅絕。
到三疊紀和侏羅紀又演化發展出一系列的新類群。現代生存的真蕨大多具大型葉,有葉隙,莖多為不發達的根狀莖,孢子囊聚整合孢子囊群,生在羽片下面或邊緣,絕大多數是中生代初期發展的產物。
現代的蕨類植物的葉子都長得像羊的牙齒一樣,因此,最早研究它們的科學家就把它們也形象地稱為「羊齒植物」。在地球自然歷史發展過程中,這些「羊齒植物」實際上是最早的高等植物,它們在志留紀晚期已經開始在陸地上出現。
這些最早的陸生蕨類被稱為頂囊蕨或光蕨。此後,蕨類植物分化為2支,其中一支經志留紀向泥盆紀過渡時期的工蕨發展到後來的石松類;另一支經泥盆紀早期的裸蕨發展出後來的節蕨(也叫木賊或楔葉)和真蕨。此外,在泥盆紀還發現有一類稱為瑞尼蕨的植物,它們與高等植物一樣具有維管束,同時又與低等植物一樣沒有氣孔器,因此目前還很難確定它們的真正系統分類地位。
到了晚泥盆世,在早、中泥盆世盛極一時的裸蕨逐漸滅絕了,但是石松、節蕨和真蕨類開始走向繁榮。這些進化了的蕨類植物已經有了根、莖、葉的分化:根可以使植物體得到穩定並深入到土壤下層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礦物質;莖一方面使植物體能夠直立起來,更重要的是其內部維管束結構的形成為植物體產生了更為完善的輸導系統以有利於營養物質的輸送;葉則成為專門進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因其表面積的大大增加而使植物體能夠更多地吸收日光中的能量。
正因如此,蕨類植物在古生代後期將「地球園林」裝點得分外秀麗。
現代生活在地球上的蕨類植物仍有1萬餘種,絕大多數都是草本植物。但是在古生代的石炭紀和二疊紀,蕨類植物當中屬於石松類的鱗木和屬於節蕨類的蘆木卻都是高大的喬木型木本植物。
鱗木可達三四十米高,樹身直徑可達2米;它們的樹幹與裸蕨一樣兩叉分枝;狹長的葉子可長達1米,葉子上有明顯的中肋;葉子呈螺旋狀排列在樹幹上,長在其基部的葉座上;葉座突出於樹幹表面,一般呈菱形,由於排列成螺旋狀,當葉子脫落以後它們看起來很像鱗片狀的印痕,鱗木即因此得名。
蘆木生長在沼澤裡,高達三四十米,樹幹直徑可達1米,葉子輪生在分枝的節上。蘆木的葉子與鱗木的葉子起源不同,它們是由小枝變化而來的。
真蕨類比石松類、節蕨類更能適應陸地生活。它們的葉子較大,又扁又平,而且分為上下兩面,葉脈分支也多,這樣更擴大了光合作用的面積和效率。真蕨類一般生活在陸地上,少數生活在沼澤中,還有的附生在其他植物的數杈上。
真蕨類中,生活在石炭紀末期到二疊紀初期的樹蕨有很大的樹冠,密整合林。在距今2億多年前的早二疊紀晚期至晚二疊紀早期,雲南及我國南方和西南的幾個其他省份分佈著一種叫做六角輝木的樹蕨,有十幾米高,樹幹直徑超過20釐米,羽狀複葉型的葉子很大,有兩三米長。六角輝木的莖有非常發達的輸導組織和機械組織,其樹幹的橫切面上可以看到外部的皮層和極為複雜的組成中柱(根和莖的中軸部分)的維管束。
維管束的直徑約為10釐米,由7個同心環組成,最裡面的一個呈圓形,其餘的呈條帶狀。因此,這樣的樹幹橫切面看起來就形成了五光十色的六角形,這就是「六角輝木」名稱的由來。
蕨類植物的大發展,促成了地球歷史上第一次原始森林的出現,使地球生態系統的整體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脊椎動物由水上陸奠定了物質基礎。
蕨類植物有哪些
東北雖產許多蕨類植物,但冬季休眠,失去觀賞價值。室內常用的是熱帶山林中原產的 姿態奇異的常綠植物。常見的有3種 1 腎蕨 蜈蚣草 是骨碎補科草本植物,因其有叢生的羽狀密葉而得名。孢子囊在老葉背後。原產熱帶 帶的溪邊林下 石縫 樹幹上。耐陰溼。4月換盆並進行分株。冬季可放在溫室花架下。也可用孢子繁殖。...
蕨類植物滅絕原因,蕨類植物滅絕 原因
1 森林破壞,造成空氣溼度降低,以及地下水位下降,使原有生態環境改變,影響植物種的生存和繁殖,如1963年在四川二郎山團牛坪海拔2450m處發現的光葉蕨,1984年的時候,發現森林消失,氣候乾燥,只在灌叢中找到一株。2 工農業建設事業的發展使區域性地區一些植物種消失,如中華水韭,荷葉鐵線蕨。3 由於...
蕨類植物的繁殖方式,蕨類植物是什麼生殖方式
蕨類植物的繁殖分為孢子繁殖 分株繁殖 扦插繁殖 分栽不定芽 組織培養等幾種方法。後面幾種為人工繁殖方法。自然繁殖為孢子繁殖。如果是學生答題,最好參考自己的課本。蕨類植物的繁殖方式 蕨類植物的繁殖分為孢子繁殖 分株繁殖 扦插繁殖 分栽不定芽 組織培養等幾種方法。後面幾種為人工繁殖方法。自然繁殖為孢子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