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儘管離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為我們所廣為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無數的詩人,象滿天的星斗一般。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
他們的作品,儲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
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
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
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
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鉅製;不僅擴充套件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
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唐代是我國詩史上的**時代,各體詩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間,詩才輩出,作品繁多,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風格各異;詩壇上萬紫千紅,百花爭豔。
(一)初唐時期——準備期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
(二)盛唐時期——頂峰期
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唐詩發展至頂峰時期,題材廣闊,流派眾多,出現「邊塞詩派」與「田園詩派」等。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即是這一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他們的詩雄視千古,為一代之冠,在他們的筆下,無論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古風歌行皆達到很高的藝術成就,正如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杜甫的《三吏》、《三別》等等。
(三)中唐與晚唐時期——發展與成熟期
在中晚唐時期,詩人各有成就。但成績最卓著的要數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進步理論主張,並親自參加領導「新樂府運動」,白居易的詩明白曉暢,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喜愛,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等。中晚唐詩人較著名的還有:
韋應物、劉長卿、韓愈、孟郊、柳宗元、李賀、李商隱、杜牧等。
唐朝詩人有多少
《全唐詩》序中,謂全書共「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後人多從其說。其實,玄燁所舉數並不精確,近年日本學者平岡武夫編《唐代的詩人》、《唐代的詩篇》,將《全唐詩》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編號作了統計,結論是:該書共收詩四萬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條,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這個數字是相當可靠的。
唐詩為什麼能空前繁榮
在隋末的農民蜂起的大起義中,原隋朝大官李淵和他的兒子們乘機起義。(世民與兄建成)李世民功勞卓著;攻佔了長安。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統一的帝國(疆域約1100多萬平方千米)。並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最先進、文明的國家!在唐鼎盛時期不僅物質富庶繁華,而且文化也極其繁榮,而詩歌尤其得到發展;是中華詩歌史上高度成熟的**時代。
據全唐詩不完備統計,有唐朝代,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產生了有名記載詩人就有兩千三百多位,近五萬多首詩作。這與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遺留詩歌總數比較還超出兩到三倍!
在兩千多有名望的詩人中,特別突出的屬世界級的大詩人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以外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五六十名,這一數字也大大超出戰國至南北朝著名詩人的總和。
連魯訊也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後倘非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再動手了」。當然,這並不是說唐後就沒好詩了;實在是後來人寫古詩,要先讀唐詩是很必要的。
唐詩代表了中華詩歌的最高成就,無疑是中華以及世界文壇上濃墨重彩的筆觸!更是世界文化發展發展史上最具文采的一座巍峨聳立的高峰。
說到唐詩的興盛的原因,(當然學術界不斷的在**中)較普遍的看法是:
一;唐代社會在發展中解決了很多的束縛,在一些政治變革、經濟變革、取得很大的進步,更重要的是由『門閥仕族攏斷政治』局面已基本結束,使老百姓在生活實踐中,思想大大解放,從而為文化生活之一的形式『詩歌創作』開拓了視野、詩歌藝術得到了『活水源泉』。
二;由於經濟的普遍提高,給文學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和廣泛的**。
三;前代文學積累;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因此也為唐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代詩人們是在前人的文化遺產上,發揚光大才有可能兼收幷蓄,取人之長,推陳出新,把中華詩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四;唐代採取了科舉制度,考試內容就有詩(詩歌概括性強)、賦(文彩韻章),而皇帝也熱愛詩歌,(這很重要!)必然造成重視詩歌的『社會風氣』,因而,提高了文人的社會地位。
五;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唐朝的政治比較開明,特別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對儒家、釋家、道家,都提倡;允許外來宗教在國內傳佈,這對於人們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促進文藝上,各種風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同時,唐朝國力強大,統治者對自身充滿信心,因而基本上沒有『***』,所以文人膽子都比較大;(例如;李白遭讒,也就是『賜金放還而已)所之,文人及詩歌體裁寬廣,而反映的社會問題迅速而尖銳。(並非是一片頌揚)
六;唐朝同鄰國與邊境各族實行的是;經濟、文化交流政策;**、舞蹈、繪畫、建築等方面接受西域,及外來影響,(印度、中亞國家)這些新鮮事物,同時也給詩人們以寬敞良好的藝術薰陶。
唐詩的發展傳統分為初唐(618---712)、盛唐(713---770)中唐(771---835)晚唐 (836---907)
共四個時期。盛唐是唐詩繁榮昌盛的頂峰,大詩人李白,杜甫,等就生活經歷過這個時期。如今,談這個話題,著眼點也是從「詩歌」本身發展來審視。
這一點,比較唐代社會之歷史程序;發展,起伏,衰落,基本是一致的。
2樓:火炎炎燚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
3樓:清心雪吟
如果單說詩歌的話,唐朝是詩歌發展的最高峰,這之後,才有了詞的出現,其最高峰則為宋。
4樓:匿名使用者
宋代。體制完備,藝術成熟,作品詩人都很多,風格多樣。
為什麼說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
5樓:準維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
鼎盛時期,唐詩代表著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唐詩的形式版和風格權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
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鉅製;不僅擴充套件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
——常識文學篇。
為什麼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
6樓:幻劍
唐代是bai中國詩歌的鼎盛時期,唐詩du代表zhi著古典詩歌的最dao高成就。唐詩的形內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容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
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鉅製;不僅擴充套件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
——常識文學篇。
古典樂器是怎麼分類的中國古典樂器有哪些哪幾種是比較重要的
八bai音 就是我國最du早按樂器的製造材料來對樂器進zhi行分類dao的方法,最早見於 周禮回 春宮 答,分為 金 石 土 革 絲 木 匏 p o 竹 八類 金 類包括鍾 鈴 鎛 b 鏞 y ng 鐃 n o 笙鍾 頌鍾等 石 類包括玉磬 q ng 笙磬 頌磬 鳴球等 土 類包括壎 x n 缶 f...
為什麼說唐代金銀器設計是中國古代設計成功的典範
唐代金銀器的製作,有 官作 和 行作 之分。官作 即由少府監中尚署直屬的 金銀器作坊院 負責。行作 即金銀行業的工匠產品。上述圓雕作品工藝複雜,設計巧妙,製作上精益求精,是否 官作 所為,有待於作進一步的研究。同時,由於這些作品均為傳世器物,缺乏科學的考古發掘依據,因此在具體制作階段的判別上有一定難...
為什麼穿中國古典漢服的中國人往往會被誤判為日本人
歷史原因,和服是根據吳越之地的服飾改良而成。主觀原因,中國人普遍沒有 漢服 的概念。客觀原因,一些漢服商大肆宣傳日本人與和服的情感,從而引起廣大群眾的錯誤印象。因為 是日本人照著中國人的衣著樣式改的,但是日本很好的儲存了這一形象,重大節日會穿浴衣啊什麼的,中國卻沒有。可惜,中國漢服可比和服有歷史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