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芮秀英桑畫
人活著是為了自己最愛的人能快樂的生活,包括父母妻子兒女,至於自己享樂那是之後的事,僅此而已
2樓:但蝶姬甲
人為什麼活著?
這是一個普通而又古老的話題。是啊,大千世界,人海茫茫,南來北往,大家都在為什麼而活著呢?但我想有以下幾點:
1、人是為父母而活著;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含辛茹苦把我們撫育**,為了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為了他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我們必須好好地活著。
2、為了愛人孩子而活著;如果你還沒有成家,為了家族香火的延續,那就要好好的生活,如果你結婚生子了,為了愛人和孩子,承擔起你應盡的義務,就必須努力的活著。
3、為了關愛你的親戚朋友而活著;每個人都有許多關心愛護自己的親朋好友,你的好壞,往往牽動著他們的痛與樂,一個人的不幸,會給你所有的親人、朋友帶來悲痛。為了他們,我們一定要健康的活著。
4、為了社會為了自己而活著;作為人,我們有幸來到這個世界,成為67億分之一,應該是榮幸的,我們要對得起這個社會和腳下這片土地,要對得起自己頭頂上的這個人字,不管再艱難,都要問心無愧的活著。
我想,有這幾點就夠了,總之,我們應該珍惜生命,好好活著,健健康康地活著,堂堂正正的活著。我衷心的希望你活得瀟灑些。哪怕不能轟轟烈烈,但也要頂天立地,哪怕不能大福大貴,但也要平平安安。
關於生活教育的學習心得
3樓:暮非寒
我認為,教育學不能單純作為知識內容進行教和學,更重要的是,作為教師教育專業的基礎課程,如何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掌握知識,並且會運用知識,這就須要在教學中做到:
首先,要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始終將自己作為教學者與學習者相統一的角色來看待。將自己的角色定位於學習者,一個與學生在課堂生活中共同成長的學習者,通過平等地討論和對話,表達自己的教育認識,吸納學生合理的教育見解,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
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生活的主人,真正使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其次,改變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形成互動、合作的教學模式,開闢教育學第二課堂。在課堂上,提倡平等對話,在課外,提倡積極交流。
此外,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找回自信與尊嚴,這是真正培育學生教育智慧和形成個人教育知識的前提。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提問與思考,要欣賞學生的表白與論述,要為學生表達自己的認識與思想提供機會與條件。我希望學生能夠成為一名真正的學習者,而不是一名老實的只會用耳朵學習的機器。
為此,我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在課堂上形成教師的知識與話語的霸權,要傾聽學生的表達,要尊重學生的見解,要謙遜地表達自己的認識與看法。一定程度上學生與我都獲得了某種認識上的自由,我驚喜地看到,許多學生開始能夠從教育的角度,用教育的思維,形成教育的理念與智慧。不僅如此,我更希望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真正感受到學習的自由與愉快
我們都知道教育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人。但現在的封閉式教育也太過於嚴苛。我認為封閉式的教育是是把學生與社會進行分離。
清朝閉關自守致使我國落後於其他國家。教育同樣如此,學生最終會走入社會。學生只有在社會環境中才有利於開啟思維,鍛鍊社會交往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並且讓學生充分認識社會、認識世界。封閉式使學生被束縛在校園這個特定而狹小的空間裡。教育具有社會功能。
同樣人的個性的本質屬性也是社會性,要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只有讓學生在社會活動中才能得到實現和保證。
但現在在有些學校學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分數。就拿高中來說吧,只要考試結束就立即在班上和學校排名次,,甚至與全市或全省的考生進行分數排名。最終搞成了分數才是最重要的事兒。
這也是現代教育現存的問題之一——片面追求分數。從而有導致了一個問題,就是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這些問題使學生不是因為學習而學習,而是因為成績而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更努力,成績差的學生失去自信心。使學生成了學習的被動者。
也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偏離軌道。整個中國教育界形成了一個風氣——知識「萬能論」。
「重知識輕能力」抹殺了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整天在書本之中徘徊,而沒有多少時間感知世界之靈、體驗生活之美等。從而使學生麻木,沒有創造力,缺乏思維「變勢」而形成了思維「變勢」。
「重知識輕能力」也是現代教育的問題之一。教育學中提倡能力重於知識,發展學生各項技能,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等等。但往往不能實現。
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程序,教育也在不斷髮展,但文明似乎在逆向發展。縱觀古今中外,文學的最高境界應該追溯到中國古代了。從「四書」、「五經」到《孫子兵法》,從孔子的儒家文化到孟子的「仁義之道」,從「絲綢之路」再到李白、杜甫、蘇軾的詩詞歌賦。
皆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甚至影響了全世界。而今天已經沒有幾個人能夠超越這千百年前的古人了,也沒有多少詩人作家可以造就出古詩詞的詩情畫意了。
都說智慧都裝在中國人的腦子裡,但看一看在諾貝爾獎項上的中國人是屈指可數。我們的祖先卻在那時抒寫出了許許多多輝煌的篇章。但世界名人也大多數都是外國人。
中華民族五千年華夏文明史,創造過多少奇蹟,可到我們這裡就再也沒有超越了,並且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東西,我們都不能完全地保留住。
這些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想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我們缺乏創新意識吧。而教育又直接影響著這些。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但知識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敗。有可以超過知識的東西——靈魂。教育傳授知識,不過我認為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於對人的靈魂的塑造。
而這關鍵在基礎教育。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形成個性,發展情感、態度、何價值觀的關鍵時期。
因此知識不是靈魂的真正「塑造者」,靈魂的真正塑造者應該是心理學中的「個性」。因此,教育者在傳授知識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塑造學生的性格。
另外,價值觀對一個人的影響深遠。韓愈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廣大的教育學者們別忘了「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授業」時還有「傳道」、「解惑」更為重學習教育學的意義,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要做到: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掌握教育規律,指導教育實踐
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並不為人們的主觀意志所轉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才能搞好教育。我國的教育學以馬列主義為理論基礎,以發展、變化、唯物、辯證、動態的觀點為指導,去分析、認識與把握教育現象及其本質屬性。因此,學習教育學可以使我們逐步樹立正確、科學的教育觀,提高我們投身教育實踐的自覺性、積極性與預見性,也能使我們在各種錯綜複雜的教育實際中堅持正確的方向,掌握正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
二、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
有人說:「不學教育學,照樣能上課。」當然,現實中這種現象雖然存在,但是否學習教育學,掌握教學規律,對於提高教學質量影響很大。
因為,上課有好壞優劣之分。一個卓越而成功的教師正是藉助教育學的理論睿智,敏銳地觀察課堂上學生心理活動的脈搏,恰當地利用科學的教育環境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點燃」他們的求知慾望,從而把教學過程組織得生動活潑,水**融,富有成效。
」三、掌握學生思想品德發展規律,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年輕一代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思想品德決定著今後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隨著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也給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帶來了諸多新的矛盾和許多負面影響。因此,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不僅要重視對學生文化知識的傳授,而且要重視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並且把兩者辯證統一地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及對不良影響的「抵禦」與「免疫」能力。
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人才,實現培養目標。
青少年時期容易受外界影響,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教師只有掌握德育過程的特點與規律、原則與方法,並將其建立在社會發展需要與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科學基礎之上,才能使學生的思想覺悟、道德品質、行為習慣,按照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要健康成長,學生才可望成為具有健全個性、奮發有為,德才兼備的新一代。
兒女學習生活家庭教育
4樓:庫春柔樸軒
想教育出 出色的子女很簡單也很難,答案就是做好你自己!
子女不過是父母的升級版,你採用殘忍暴力的方式,那麼總有一天,她會把這一切還給你!
再小的孩子都是在不斷觀察模仿家長的行為方式來生存的!
你教給她什麼樣的處理事情的方式,她便使用什麼樣的!
5樓:樑丘開宇陰勳
暴力,解決不了本質問題,最簡單,最有效地就是從心靈上溝通,使用武力只會讓孩子口上服,心上不服,特別是現在的孩子,很容易產生反叛心理,就像一個彈簧,你打壓(武力)越厲害,他所**的就越大。還有,孩子也有自尊心,不要在親戚面前批評他,那樣他會感覺無地自容。不要總拿別人的孩子跟您的還在作比較,那樣孩子會潛意思的認為自己沒有別人有用。
有時候,壓力太大反而不能變成動力,適當的鼓勵鼓勵他,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鼓勵,這樣他才有信心朝跟好的方向發展
6樓:聶宛白劇雰
暴力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能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以後孩子也會用暴力去解決問題,長大了就更不好管了。首先家長要學會自己壓住火氣,對孩子講道理,一般的孩子都是懂得道理的,如果實在不行,可採取冷戰——就是在孩子犯了錯誤又不肯改正時,全家人都對她不予理睬,直到孩子承認自己錯了,家長要立刻對孩子的表現進行表揚及鼓勵,孩子是很願意接受這種方式的。你們可以試試看。
生活教育的生活教育
7樓:匿名使用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
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可見,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義: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 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命題。
陶行知認為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就是學校,如果從大眾的立場上看社會是大眾唯一的學校,生活是大眾唯一的教育。統治階級、士大夫為何不承認此,是因為他們有特殊的學校給他們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對這種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會即學校,以此來推動大眾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在於要求擴大教育的物件、學習的內容,讓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們主張 』社會即學校』,是因為在 』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裡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 』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學生、先生可以多起來。
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的主張和生活即教育一樣,也在於反對傳統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相脫節、相隔離。
他認為學校即社會,就好象把一隻活潑的小鳥從天空裡捉來關在籠裡一樣。它要以一個小的學校去把社會所有的一切東西都吸收進來,所以容易弄假。而且這種教育在學校與社會中間造成了一道高牆,把學校與社會生活隔開了。
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是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牆,把學校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裡去。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裡,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
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
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
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東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穫。
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這些見解在認識論上具有唯物主義因素,因而教學做合一和主觀唯心主義的從保重中學就有了區別。但是陶行知所說的行與我們現在所講的實踐還不同,他所說的行還只是個人狹隘的瑣碎的活動。
人活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在於覺悟。人生的目的是解脫。人活的意義,是因每一個個體而定的,沒有客觀標準可言。按照哲學家馮友蘭的說法,一個人認為自己活著的意義,與他自身的境界有關。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而活,那麼,當他所做的事情是有利於他自己的時,他便覺得此事對他有意義 如果一個人知道為別人而活時,他便覺得自己為別人而做的...
人活有什麼意義
這個問題說到底其實就是所謂的人生意義是什麼?下面談談我的一點認識僅供你參考吧 人生確實很短暫 與地球和太陽這些宇宙間的天體動輒數十億年的壽命相比,人生不過是極其短暫的一瞬 其實人生本沒意義,所謂的意義不過是人自己強加上去的。人們不是常說,人生如夢轉眼就是百年嗎?當一個人臨近生命的終點時,回顧一生所經...
人真正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到底為什麼而活 如題謝謝了
1全部每個人的心理感受不同,父母辛苦的生下並養大了我們,是他們為了我們操勞,是希望我們能夠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為誰活著?這個最基本的問題,過去我沒有想過,但是我不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問這個問題,今天我的思考 人活著就是為了自己,為自己而活,活出自己的輝煌,承擔自己未完的責任,儘自己應盡的義務,愛自己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