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百度文庫精選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
原發布者:樂圖資料
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知識
篇一:中國傳統禮儀文化講稿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講稿
子曰:「不學禮,無以立」。這就說明禮儀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準則。
如今,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程序的加快,提高全民族禮儀文化修養,越發的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美譽,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源遠流長,儒家把能夠遵循禮儀,擁有道德修養的人稱為「君子」。君子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這樣的人是優良社會風氣的引領者,也是中華文明禮儀的化身。那麼,如何成為生活中人人敬愛的「君子」呢,這就需要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下面我就用《**規》中的原文和大家談談傳統禮儀吧。
**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孔夫子教導我們,學習文明禮儀首先要做的孝道。父母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人,孝敬父母,的確是天經地義的事。那麼,孝從何做起呢?
我想,應該從聽父母的話開始。首先我們應當理解到,父母對我們的教導,無論對錯與否,其出發點都是為我們著想。天下沒有父母希望子女不學好,都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期待子女實現自己未能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所以我們身為子女,應當負起這個責任,應該有擔當。其次,即使父母的教導錯了,出現了原則上的錯誤,那我們就應該和顏悅色地與他們協商,達成統一的意見,千萬不要當面頂撞父母,讓他們傷心。
試想,朋友之間相處尚且需要相互體諒,互相關切,沒有人會
2樓:龍凌風
就八個字: 忠孝仁義 禮儀廉恥。 其他都是這八個字延伸而來的。
一、尊老敬賢
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係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係為紐帶,故此在家庭裡面尊 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由於中國古代社會推崇禮治和仁政,敬賢已成為一種歷史的要求。
總之,上至君王貴族,下達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矩,用各種方式表達對老者、長者的孝敬之意, 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修養的重要標誌。
關於敬賢,三國時候有個典故,叫「三顧茅廬」。說的是劉備仰慕諸葛亮的才能,要請他幫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厭其煩地親自到諸葛亮居住的草房請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諸葛亮才答應。
從此,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發揮,為劉備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歷來有作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視尊賢用賢,視之為國家安危的決定因素。平時不敬 賢,到了緊急關頭,賢才就不會為國分憂。不是賢才不為國家著想,而是國家緩賢忘士,如此「而能經其國存 者,未曾有也」(注:
《墨子·親士》)。
二、儀尚適宜
中華民族素來注重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 俗成的儀矩。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
久而久之,就形成許多節慶及禮儀形式 ,如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等,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禮俗。
在當今的社會活動中,舉行各種儀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開張、兒女婚嫁,各種節慶活動,都有不同 的儀式。我們要把握好各種儀式的規模,就必須掌握好適度的原則,要使必要的儀矩同現代文明相結合,相關 的活動既隆重其事,又不至於華而不實。
我們尤其要反對那種借婚喪慶典之機,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現象;
三、禮貌待人
任何一個文明社會,任何一個文明民族,人們總是十分注重文明禮貌。因為禮貌是人類社會據以促進人際 交往友好和諧的道德規範之一,是構建起與他人和睦相處的橋樑。它標誌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式,反映一個民 族的精神面貌。
中華民族歷來就非常重視遵循禮規,禮貌待人。其中許多耐人尋味的經驗之淡,無論過去和現 在,都給人以啟迪。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與人為善
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貴賤等級,一視同仁。如果只對上層人士獻其禮敬,以財勢取人,以利益 交人,其實是小人所為。《論語·子罕》載:
孔子看見穿喪服、戴禮帽穿禮服的人和盲人。相見時,即使這些 人年輕,孔子必定站起來。行過別人面前時,一定快步走過,以示敬意。
(二)禮尚往來
禮尚往來,是禮貌待人的一條重要準則。就是說,接受別人的好意,必須報以同樣的禮敬。這樣,人際交 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種良性迴圈中持續下去。
因此,《禮記》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 往,亦非禮也」(注:《禮記·曲禮上》)。
四、容儀有整
一個人的儀表、儀態,是其修養、文明程度的表現。古人認為,舉止莊重,進退有禮,執事謹敬,文質彬 彬,不僅能夠保持個人的尊嚴,還有助於進德修業。古代思想家曾經拿禽獸的皮毛與人的儀表儀態相比較,禽 獸沒有了皮毛,就不能為禽獸;人失去儀禮,也就是不成為人了。
古人對儀表的要求,不免過於繁瑣。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個方面。
以上幾方面,是我國傳統禮儀的精華。雖說時代不同了,但古人對儀容儀表的重視及整潔儀容要求,是值 得今人借鑑的。外在形象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也向人們傳遞著一個人對整個生活 的內心態度。
具有一個優雅的儀表,無論他走到**,都給那裡帶來文明的春風,得到人們的尊敬。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 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 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一、尊老敬賢
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係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係為紐帶,故此在家庭裡面尊 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由於中國古代社會推崇禮治和仁政,敬賢已成為一種歷史的要求。
二、儀尚適宜
中華民族素來注重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 俗成的儀矩。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
久而久之,就形成許多節慶及禮儀形式 ,如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等,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禮俗。
三、禮貌待人
任何一個文明社會,任何一個文明民族,人們總是十分注重文明禮貌。因為禮貌是人類社會據以促進人際 交往友好和諧的道德規範之一,是構建起與他人和睦相處的橋樑。它標誌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式,反映一個民 族的精神面貌。
中華民族歷來就非常重視遵循禮規,禮貌待人。其中許多耐人尋味的經驗之淡,無論過去和現 在,都給人以啟迪。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與人為善
與人相處,為善當先。而這個「善」,應是出自內心的誠意,是誠於中而形於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 形式的繁文縟節。《禮記》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注:《禮記
4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禮儀 ----禮儀即禮節與儀式。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
1.祭祀之事為吉禮;
2.冠婚之事為嘉禮;
3.賓客之事為賓禮;
4.軍旅之事為軍禮;
5.喪葬之事為凶禮。
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
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
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
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
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三禮]的出現標誌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
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
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
5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古典禮儀幾乎是一個囊括了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個人的倫理道德修養、行為準則規範的龐大概念。在未來,中華文明能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進的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強勢的本位文化,這無疑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禮樂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能否將它的精華發揚光大,對於本位文化的興衰至關重要。
中國的傳統禮儀有哪些
6樓:職場心機婊
職場禮儀,是指人們在職業場所中應當遵循的一系列禮儀規範。學會這些禮儀規範,將使一個人的職業形象大為提高。
7樓:7木棉花的春天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 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 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中國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上不同的概念。「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 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式。 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貴賤等級關係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 那個時代的特點及侷限性。
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我們必須捨棄那些為剝削階級 服務的禮儀規範,著重選取對今天仍有積極、普遍意義的傳統文明禮儀,如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 容儀有整等,加以改造與承傳。這對於修養良好個人素質,協調和諧人際關係,塑造文明的社會風氣,進行社 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現代價值。 現試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賢 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係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係為紐帶,故此在家庭裡面尊 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由於中國古代社會推崇禮治和仁政,敬賢已成為一種歷史的要求。 孟子說:
「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注:《孟子·告子下》)。「慶」就是賞賜。
古代這種傳統 禮儀,對於形成溫情脈脈的人際關係,以及有序和諧的倫理關係,不管過去和現代,都起著重要作用。 說到尊老,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並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觀念和說教上,也並不僅 止於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從君主、士族到整個官紳階層,都在身體力行,並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規矩和養老的 禮制。 《禮記》記載:「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注:
《禮記·祭義》)。就是說,五十歲以 上的老人不必親往打獵,但在分配獵物時要得到優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對於同長者說話時的聲量,也作了明 確的要求。
如《養蒙便讀》說:「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注:《養蒙便讀·言語》) 。
《**規》又說:「低不聞,卻非宜」。 總之,上至君王貴族,下達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矩,用各種方式表達對老者、長者的孝敬之意, 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修養的重要標誌。
任何形態的社會,都需要尊敬老人。不僅因為老人閱歷深,見聞廣,經驗多,勞動時間長,對社會貢獻大 ,理應受到尊敬;同時,他們在體力和精神上較差,需要青年人的體貼、照顧和幫助。作為一個有禮貌的現代 青年,對長者和老人,應該做到:
路遇主動謙讓,乘車主動讓座,在商店、戲院等公共場所,應儘量考慮到為 老人創造方便條件。 關於敬賢,三國時候有個典故,叫「三顧茅廬」。說的是劉備仰慕諸葛亮的才能,要請他幫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厭其煩地親自到諸葛亮居住的草房請他出山。
一而再,再而三,諸葛亮才答應。從此,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發揮,為劉備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歷來有作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視尊賢用賢,視之為國家安危的決定因素。
平時不敬 賢,到了緊急關頭,賢才就不會為國分憂。不是賢才不為國家著想,而是國家緩賢忘士,如此「而能經其國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親士》)。
今天我們提倡發揚古代「敬賢之禮」,須賦予現代新人才觀的內容,就是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當今社會,各種競爭越來越激烈。種種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
大至國家民族,小到公司企業,要 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都必須擁有強大的人才隊伍。只有從思想觀念到具體行動上尊重、愛護人才, 使全社會形成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環境,形成足夠強大的人才隊伍,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二、儀尚適宜 中華民族素來注重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 俗成的儀矩。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
久而久之,就形成許多節慶及禮儀形式 ,如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等,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禮俗。 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係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
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見面之禮——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
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
作文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作文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
是打抱不平,你少寫 一個字 求一篇寫中華傳統美德的作文 如何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文 中華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作文 中華民族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形成的傳統美德深深熔鑄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 一 愛好和平 為什麼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文 傳統文化在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整個過程中...
中華傳統詩歌,急急急,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詩歌 急急急!!! 最好是原創的 不是原創也可
兵車行 杜甫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有哪些,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1 除夕,又稱大年夜 除夕夜 除夜 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 十二月 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 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 一元復始 永珍更新的節日。除夕因常在夏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