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歌德用樂觀主義態度表現了浮士德性格的主導方面,一是肯定人生的積極意義,以行動投身實踐的創造精神;二是敢於否定一切醜惡事物與錯誤思想的否定精神;再一是追求理想生活的自強不息的戰鬥精神
浮士德的形象:浮士德是以悲劇而告終的(終極的善事難以窮盡),浮士德的悲劇是一個追求者的有限能力和終極善不可窮盡之間矛盾的悲劇。
浮士德不斷進取的精神指出了人生的意義,以自己的行動決定自己的本質,為崇高的理想奮鬥不息。
靡非斯特的形象
抽象與具體相統一的惡的象徵,對世界萬物都持肯定的態度,代表了社會歷史觀賞的虛妄態度,是至惡與具體至惡的重體。
惡構成浮士德反面的推動力量,「造善作惡之統一體」
人物自身,浮士德是善與惡的對比,靈與肉的對比。 靡菲斯特是作惡造善的對比。
簡述了一下,希望對你有用。
2樓:童修美饒蕊
我也剛學,嘻嘻
1:浮士德是一個虛構的、同時又是一個有著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他不斷地追求知識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
他具有一種「浮士德精神」,即:自強不息、不斷進取、用不滿足,積極向上的精神。但同時又有貪圖享樂、安於現狀的一面,這就夠成了其內部的矛盾。
浮士德的一生是一個毛肚運動的過程。他爹的積極向上的精神是他前進的內動力,靡非斯特利用他身上的弱點,誘使他墮落,然而浮士德的自強不息的精神使他能夠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繼續前進這。樣辯證發展之中,浮士德日益高尚化、純潔化,最後達到個性的完善。
2:而靡非斯特,作者筆下的魔鬼,是作為與浮士德對比的形象二出現的。浮士德的內心衝突同時也是他與靡非斯特的矛盾衝突的內在化的體現,而他與靡非斯特的矛盾衝突則同時也是他內心衝突的外在化體現。
在與靡非斯特這「一切的障礙之父」、惡的化身結為主僕,相伴而行之後,浮士德的前途可謂危機四伏,隨時皆有可能墮落為惡魔的奴隸。但是,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徵,這使他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而惡在這裡卻從反面發揮一種「反而常將好事做成」的推動性作用。
歌德辯證地看待善惡的關係,不是視之為絕對的對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關係,揭示了人類正是在同惡的鬥爭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斷取得進步的深刻道理。這在詩劇的開頭時上帝有關善人須努力向上才不會迷失正途的議論,以及詩劇結束時天使們唱出的"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均能救"的歌詞中都得到了明確的體現。
3:實在不行的話,用哲學中的觀點:矛盾的普遍性來說: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來理解。正式在靡非斯特這一反面形象的襯托下,浮士德的形象才更加具有感染性、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