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對聯:
對聯,又叫對子、楹聯、楹帖、聯語,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體制短小、文字精練、歷史悠久、雅俗共賞的傳統文學形式。
2、對聯使用的場合:
對聯主要懸掛在室內或者貼在門上,許多名勝古蹟都點綴有對聯,反映其人情風物,風證其歷史遺蹟,成為這些名勝古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3、對聯的起源與發展的主階段:
對聯的起源與發展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
(1)對聯的孕育時期——從先秦到唐代;
(2)對聯的出現時期——五代;
(3)對聯的發展時期——宋代、元代;
(4)對聯的鼎盛時期——明代、清代。
4、中國對聯發展史上的第一副對聯:
我國對聯發展史上的第一副對聯,根據《宋史.西蜀孟氏》記載,是後蜀之主孟昶所撰:「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5、明代把對聯推向新高潮的人物:
明代的解縉、祝允明、文徵明、唐伯虎等江南才子,把對聯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6、最早對對聯進行系統分類的人物:
最早對對聯進行系統分類的,是清代文學家樑章鉅。
7、按應用範圍對聯的分類:
可以分為春秋(含節日聯)、門聯(含行業聯)、喜聯、輓聯、交際聯、堂聯、名勝古蹟聯、文藝作品聯、雜類等十類。
8、春聯(含節日聯)的含義與特點:
春聯又**帖,是春節時帖的對聯,是對聯中出現最早的、應用範圍最廣東的一種型別。內容主要是表現人們辭舊迎新的愉悅心情和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春聯一般都帖在門上,多有橫批。
9、門聯(含行業聯)的含義與特點:
門聯又叫門帖、門對。是主要反映門第特徵和行業性質的對聯。其中有的是雕刻、嵌綴在門兩旁的永久性對聯,有的是在開張或舉行慶典時張貼。
10、喜聯的含義與特點:
喜聯是婚嫁時的專用對聯,又叫婚聯。多貼在門旁及箱櫃等處。內容多為百年好合、白頭偕老等喜慶祝願的吉利話。
11、壽聯的含義與特點:
壽聯是為年長者祝壽專用的對聯。內容多是稱頌長者功德業績,祝其健康長壽。在壽聯中,有一些自己寫的「自壽聯」,多為憤世嫉俗,言志抒懷之作,往往能反映撰者的真實感情與平生志趣。
12、輓聯的含義與特點:
輓聯是哀悼死者、治喪祭祀時專用的對聯,由古代的輓詞演變而來。內容大多為評價逝者功業、褒揚其精神情操,寄託生者之哀思。盛情深摯,文辭懇切。
13、交際聯的含義與特點:
交際聯是人們專門用作酬贈交誼的一類飾聯。多應用於社會名流以及文人學者之間,作品往往有較高的藝術性。
14、堂聯的含義與特點:
堂聯是人們用於美化廳堂居室的一種裝飾聯,往往寄寓主人與作者的情趣、志向與抱負,立意優雅、格調不凡。
15、名勝古蹟的含義與特點:
懸掛、嵌綴或雕刻在山水名勝和歷史名人、歷史遺蹟紀念地的對聯。
16、文藝作品(含題畫)聯的含義:
出現在文藝作品中的對聯。
17、可以歸入雜類的對聯:
可以歸入對聯雜類的有燈聯、謎聯、宣傳聯等。
18、對聯的平仄:
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四聲又可分為兩大類:平聲與仄聲。現代漢語中仄聲包括上聲、去聲,平聲包括陰平、陽平。
對聯要求一聯之中平與仄相間,一般是兩個音節一轉換;上下聯之間平與仄相對。一般情況下,上聯末字用仄聲,下聯末字用平聲,使人讀起來順暢、深長、有餘味。
19、正對的含義:
正對,指對聯出句與對句在內容、主題上是同義並列的,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主題,互相補充。
20、反對的含義:
反對,指對聯出句與對句在內容上正好相反或相對,對比鮮明,變化強烈,往往能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21、串對的含義:
串對,指出句與對句之間有遞進、轉折、條件、因果等某種關係,上下聯在內容上是連貫的,在語氣上是銜接的。
22、橫額的含義與特點:
橫額又叫橫批、橫幅、橫聯等,貼(懸)於對聯上方的中間位置,以四字者為多。
23、橫額與對聯的關係:
橫額是對聯重要的組成部分,橫額與對聯的關係,主要有以下幾種:
a、對聯寫意,橫額題名。許多名勝古蹟聯都是這種形式,對聯寫名勝,橫額點出景物名稱。
b、對聯畫龍,橫額點睛。通常是對聯寫形式、外在的東西,橫額點出實質和意義。
c、聯額互補,相輔相成。對聯與橫額在內容與意義上互相補充。
24、龍門寫法:
如果是長聯,一行寫不完,可以另起行寫,一般從兩邊向中間書寫,最後一行要空幾格,形成「門」字形,稱為「龍門寫法」。
25、對聯除正文外的組成部分:
對聯有時在正文之外還有題跋、落款等,說明作者、撰寫時間,緣起與背景等。
26、橫額的寫法:
橫額的寫法,舊時都是自右向左橫書,現在也有自左向右寫的。
27、領詞的含義與作用:
領詞是在對聯中引出一串排比句與駢文句,使聯語銜接自然、層次分明,造成節奏的起伏變化,使音律和諧婉轉的詞語。
28、對聯斷句的參照因素:
a、掌握長聯短句多長句少的特點。難於斷句的多是長聯,而長聯中一般多用短句,其中往往大量使用三言、四言、七言的排比句、駢文句,鋪陳描述,抒發感慨 。對偶句式也是長聯中常用的。
b、注意對聯中的領詞。對聯中一些領詞後面往往帶有一組排比句或對偶句,抓信領詞,就能看清楚後面的句式。
c、利用反覆詞。有些對聯有反覆詞,可以根據反覆詞的位置來判別、斷句。
d、上下聯互相參照斷句。對聯上下聯語法結構與節奏相似,因此遇到一聯某句不好斷時,可參照另一聯相應的一句,有利找出句讀。
29、我國可資憑信的最早的詩歌:
可資憑信的最早的詩歌,就是收集在《詩經》裡的三百多首詩。
30、古代詩歌的演變過程:
古代詩歌經歷了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等演變過程。
31、我國最早出現的詩歌形式:
四言詩是我國詩歌最早出現的形式之一。
32、《詩經》的詩歌形式:
《詩經》除了四言詩以外,另有一部分作品,句子長短不一,這種形式的詩,習慣上稱為雜言詩。
33、屬於雜言詩的著名詩歌:
楚辭也屬於雜言詩,是在《詩經》出現大約三百年後流行於楚國的詩歌。
34、五言詩成為詩歌作者通用體裁的年代:
自漢末建安時期到魏晉南北朝,五言詩成為詩歌作者通用的體裁,產生了不少優秀的作品。
35、七言古詩的特點:
七言古詩在古代詩歌中,是形式最活潑,體裁最多樣,句法和韻腳的處理最自由,而且抒情敘事最富有表現力的一種詩歌形式。
36、現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詩:
現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詩,是三國時魏文帝曹丕的兩首《燕歌行》。
37、七言詩的發展脈絡:
到南朝宋時,七言詩的寫作才逐漸受到注意。鮑照是我國第一大量寫七言詩的人,代表作《行路難》十八首中就有著名的純七言詩。瑟鮑照同時的謝惠連和謝莊,也都寫過一些七言詩。
自此時起,七言詩這種形式就已奠定基礎。從樑代起,已開始出現七言近體詩的雛形,發展至唐代,終於正式形成了近體詩七言絕句和七言律詩。直到後代,七言古詩和七言近體詩都是詩人使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38、古體詩的含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是指同近體詩相區別的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代詩歌。古體詩產生較早,其名帽始於唐代近體詩成熟時。
唐代以後的一些仿效古體形式而寫的詩歌,也稱為「古詩」或「古體詩」。
39、古體詩的所指範圍:
古體詩與近體詩是從格律的角度來劃分的,一般是唐代近體詩產生之前的詩歌,但古代謠諺、詩經、楚辭和樂府詩等,因各有特點,中立門類,並不包括在「古體詩」的範圍內。
40、古體詩在體制上有四個特點:
第一,句數、字數不限。古體詩每句的字數沒有限制,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都可以。一般按詩句的字數分類:
四字一句的稱為四言古詩,簡稱「四言」;五字一句的稱為五言古詩,簡稱為「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句子字數不整齊的古詩,稱雜言古詩。純三言,六言的古體詩並不多見。
第二,用韻比較自由。古體詩既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還可以兩者交替使用。可以句句押韻,也可以隔句押韻,甚至三句、四句押韻。
有的古體詩從頭至尾一韻到底,也有的中間換韻,有的換韻有規律,有的帽無規律可循。韻腳字有選用同一韻部字的,也有使用相鄰韻部字的。
第三、不講究平仄。古體詩在平仄上沒有特殊規定。
第四,不用對仗。古體詩一般不用對仗,即使偶爾出現對仗,也不是格律的要求,而只是修辭的需要。如用對仗,也不規定位置。對仗也不避重字。
2樓:匿名使用者
又是一個新春佳節,出於自己的興趣愛好,今年我走街串巷,收集了不少春聯,從中受益良多。
曾經在電視上看過這樣的春聯「二三四五,六七**」,意思是「缺一(衣)少十(食),諧音通假,很有趣味。而如今,我是肯定找不著諸如此類,又表現出家貧的春聯了。現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商家商品琳琅滿目,家家戶戶掛起大紅燈籠,亮起紅燈,貼上大紅春聯,一片喜氣洋洋。
一般家庭的春聯都是財源滾滾、出入平安之類的,如「歲歲平安日,年年如意春」,「祥雲飄萬里,紅日照千家」,可見人們的需求從溫飽,到小康,到如今的大款,步步升級。
現在看看各行各業的春聯,「但願人間無病痛,儘管架上藥生塵」,「巧手醫百病,紅心暖萬家」,醫者父母心,救死扶傷在這些對聯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客至心常熟,人走茶不涼」,「送九州書信,傳四海佳音」,「燙髮推頭除舊貌,吹風修面換新顏」,這些春聯都體現了各行業的特點,同時也表達了他們的美好心願,是他們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操,也是他們的真情流露。
有時候,我真的為中國人自豪,用簡短幹煉的語句,寫出這樣寓意深厚的對聯,字字珠璣,字裡行間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十分精闢。
這次調查,不虛此行,開了眼,增加了文化素養,也瞭解體會民意,一舉多得。
我想,有副春聯最適合我們了——
「爺奶康健壽添壽,爸媽工作年勝年」
橫批是:「我創三好」。
綜合實踐活動 春節
3樓:2010超炫女孩
春節一般指農曆的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傳統上稱為元旦(與中國現行的公曆元旦不同)、歲首、正旦,現在一般稱為新年、大年,口頭上亦稱為過年、度歲、慶新歲,又叫陰曆年、農曆新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完畢為止。
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的習俗,表示從農曆本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幾十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春節是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慶祝新年的主要節日。越南語稱為「tết nguyên đán」(節元旦)、日語稱為「正月」(明治維新後改稱舊正月)、韓語稱為「설날」(此乃固有詞,即新年之意)。現在春節除了在中國、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地之外,在蒙古、寮國、緬甸、柬埔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也都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節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臘祭);傳說最早在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農曆的正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情況立春是在農曆臘月下旬)。節日的時間相信和農業勞作影響有關;甲骨文和金文(銘文)中的年字都有穀穗成熟的形象。
「年」的甲骨文寫法為上面部分為「禾」字,下面部分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與甲骨文相同也從禾、從人。小篆的「年」寫作「上禾下千」,《說文解字·禾部》;「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釋呢?
從甲骨文看,「年」字好像是人頭上頂著穀物。
還有一種傳說: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夕」長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夕」獸,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趕走。
」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希望你能夠採納我的回答呦
謝謝o(∩_∩)o~
啟蒙主義文學特點及含義以及發展史
18世紀 文學的基本特徵 1 18世紀 仍佔重要地位,但 成就最高。2 有鮮明的傾向,要求文學為現實服務。屬於資產階級性質文學思潮,反對國王,宣傳 3 把 的資產階級和平民作為主人公來正面歌頌。4 創造性地運用了多種形式的文體 等。啟蒙主義文學是啟蒙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學作為社會意識形態之一,...
詩歌最早的種類,詩歌發展史,種類,特點等
的民歌最早是詩歌集 詩經 就是民歌集 詩歌發展史,種類,特點等 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1 古體詩 包括古詩 唐以前的詩歌 楚辭 樂府詩。其主要特點是每首詩行數不固定 每行詩字數不固定 每首詩的用韻不固定 2 近體詩 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
因特網的發展史,因特網發展史
由於當初計算機是為了成批處理資訊而設計的,所以當計算機和遠端終端進行相連時,必須在計算機上增加一個介面。顯然,這個介面應當對計算機原來的軟體和硬體的影響儘可能的小。這樣就出現了線路控制器。線路控制器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序列 線路 和並行 計算機內部傳輸 傳輸的轉換以及簡單的差錯控制。此時,計算機仍然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