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來歷短篇日記冬至的來歷和意義日記短一點的

2021-03-04 09:14:34 字數 5138 閱讀 9499

1樓:采采柔逸

冬至又稱"冬節",時間在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一年又分為十二節和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而冬至就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一個。

因為它的日子並沒有固定,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

在冬至這一天,對於位於北半球的我們,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迴歸線轉移,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正因為如此,冬至便成為曆法上重要的節氣之一。更由於古人對於這種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有著深刻的認識,所以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就要回升了。

2樓:匿名使用者

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全國都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同時也是民間一個大節日,有「小過年」之俗稱。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是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載:

「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冬至,十五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據《辭海》載:

「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開始。」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

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

「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非常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

《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從古至今,很多地方都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但全國各地的風俗各有不同,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湯圓的習慣。有些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而關於冬至的傳說也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冬至盤、冬至團、餛飩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

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之一,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俗稱「添歲」。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冬至作為一個重要節氣,有關的諺語也不少。如「吃冬節,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冬至過後,氣溫繼續下降,農活也很少,成了農閒季節,稱「上冬天」。

而到了清明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農業生產上多忙於春耕春種,是農民最勞累階段,所以謂之「入苦坑」。但農閒不忘農忙,諺語又及時提醒農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

」冬至過後106天就是清明,應該及早準備農耕之事。

清明是眾所周知的掃墓時節,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區部分地方的風俗並不是清明掃墓的,而是在冬至。冬至早上,一家人帶著「丸子」、水果、香燭、紙錢等上山祭掃祖墓。因為冬至節是一年中最後的一個掃墓節,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的更多,寓慎終追遠之意。

這一風俗究竟流傳了多久,至今仍是一個謎團。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在歷史上的周代冬至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非常熱鬧的日子,追溯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所以說冬至從古至今都是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

冬至的來歷和意義日記短一點的

3樓:匿名使用者

明天就是冬至了,我翻查了一下有關冬到的來歷。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感受:既然冬天到了盡頭,春天還會遠嗎?相信未來,相信夢想!

冬至來歷是怎麼過的日記

4樓:守株待兔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如中國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緯2°33』)這天的白晝達11小時59分,海口市約為10小時55分,杭州市為10小時12分,北京約9小時20分,而號稱「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緯52°58『)也僅有7小時34分。冬至過後,夜空星象完全換成冬季星空,而且從冬至這天開始「進九」。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

」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等地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冬至的來歷200字

5樓:羊洋楊

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後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

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後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後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 。

「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後,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周代的正月等於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

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6樓:匿名使用者

冬至起源: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後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

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後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杆,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

5尺), 「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 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後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 。

「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後,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 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周代,盛於唐宋,並相沿至今。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

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冬至 是一年當中白天最短 夜晚最長的一天。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 每年的這一天,北方的家庭都會包餃子吃,皮兒薄餡大,好吃。那麼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這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當時,一個叫張仲景的名醫老來還鄉,發現家鄉正在經歷嚴重的冰凍災害,很多人身上都生了凍瘡,尤其耳朵凍得最厲害。張仲景將羊肉和各味中...

吃餃子的來歷,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傳說,東漢末年,時任長沙太守的醫聖張仲景,有一年冬天回南陽故里探親,走到白河岸邊,看見很多窮苦的老百姓衣不蔽體,凍得手腳生了凍瘡,有的甚至耳朵也凍爛了。看到鄉親們這種情形,張仲景心裡特別難過,身懷高超醫術的張仲景感嘆在這個時局動盪 民不聊生的時期老百姓的日子太難過了。於是希望用自己的醫術為鄉親們做點...

餃子的來歷簡短篇

張仲景東漢時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 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 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 祛寒嬌耳湯 醫治凍瘡。他把羊肉 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 藥物撈出來切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