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的目的是什麼

2021-04-01 09:25:30 字數 4869 閱讀 4274

1樓:匿名使用者

秦在勝利擊敗匈奴貴族的侵擾之後,為了鞏固在戰場上取得的成果,始皇又命蒙恬主持修築了我國歷史上最大的軍事防禦工程——萬里長城。

長城的興修,始於戰國年間。當時,魏、趙、楚、齊、燕、秦等國都築過長城。其中有的修在內地,而主要是修在北方與一些少數民族接壤的地段。

如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燕為防禦東胡,「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秦早在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就曾「塹洛」,即沿洛河修城以防魏。

秦惠文王后元元年(公元前324年),又曾「築上郡塞」以御趙。秦昭襄王時,還在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根據這些長城修築的實際效用,秦始皇深感要防禦匈奴貴族再次南下,繼續營造一條規模更大的長城是十分必要的。

2樓:匿名使用者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

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實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

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

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國家,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

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瞭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佈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

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其目的是為了防禦匈奴、東胡的南掠。

長城是由城、堡發展而來。作為軍事上的防禦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開始了。由於它能起有效的防禦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得到了普遍的發展。

長城,最早出現於春秋,如楚國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陽地區)。到了戰國,魏西河郡有長城,趙漳水上有長城,中山國西部有長城,燕易水有長城,齊沿泰山山脈有長城。這些長城,在戰爭中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

北方遊牧民族行動迅速的騎兵,行蹤莫測,諸國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無法阻止他們襲擊和擄掠。只有修築長城,加上駐軍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們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築長城,才能抽調主要兵力,用於列國之間的兼併戰爭和保衛戰爭,才能完成統一大業。

二、秦、趙、燕長城的價值

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作為軍事防禦工程,究竟在戰爭中起了什麼作用?關於它的作用,特別是秦長城和燕長城的作用,歷史文獻記載幾乎沒有,趙長城的記載也很少。這是不是說,它們沒有起什麼作用呢?

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說明三國修建長城後,匈奴、東胡等沒有越過長城南掠,長城在軍事防禦上起了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昭王時,是秦國疆土擴充套件最快的時期之一。假如北面沒有修築長城,秦國就必須要派駐大軍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強大的匈奴南掠,怎麼能夠抽調大軍不斷大敗六國的聯軍、佔領六國大片土地呢?可見,秦長城修成後,只需要少量軍隊駐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

如果匈奴大軍南下,由於有長城防禦,一時不易攻破;而秦都咸陽距此不遠,一日一夜或兩、三晝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敗。總之,自秦昭王築長城以後,匈奴一直沒有南下擄掠,這正說明了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

至於趙長城,由於建築在陰山(今大青山、烏拉山東南)腳下,多系用土夯築,質量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開始時,常被匈奴大軍攻擊。趙國雖然派駐大軍防守,主動出城迎戰,但是常吃敗仗。趙悼襄王時(前224——前236),趙邊防累為匈奴所敗,北方吃緊,於是,派大將李牧到長城統領大軍防守。

悼襄王給予李牧便宜任免屬吏的特權,並將雲中、雁門、代郡北部的商業稅和田賦作為軍費供李牧支配。李牧將指揮部設在雁門郡北部的長城下,以便東、西照應。他厚待戰士,日殺數牛來改善伙食;他下令軍中:

「匈奴來擄掠,全體將士立即收牛馬羊入保長城,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來侵,由於烽火嚴緊,事先知道訊息,趙**民便收牲畜入保長城。匈奴擄掠不到人和牲畜、財務,只好退去。

如此數年,雖未挫敗匈奴,但趙軍亦無亡失。匈奴人以及趙國邊民,都認為李牧怯懦,趙王也責備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趙王怒,招牧回朝,以別將代之。

新將採取迎擊的戰略;匈奴每來,他就率軍出擊,數敗。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將士**很多,北邊無法放牧。趙王沒有辦法,只好再請李牧出守長城。

李牧稱病,杜門不出,不肯應命。趙王乃強起牧,令牧統兵守衛北方。李牧對趙王說:

「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採取從前的戰略,您同意,我才敢奉命。」趙王只得答應。李牧至長城,如故約。

數年,匈奴無所得。然終以李牧為怯。趙守邊將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

於是,李牧乃選戰車1300輛,精騎13000匹,挑能破敵擒將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訓練作戰。練成之後,便大縱畜牧。長城以北,人畜遍野。

匈奴聞之,便來擄掠。小入,牧則佯敗,以部分人畜委之。單于大喜,便率傾國人馬南下。

李牧事先設下埋伏,張左右翼夾擊,大破匈奴10萬餘騎,單于落荒敗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後10餘年,匈奴不敢近趙長城。趙軍乘勝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

於是,趙北邊寧靜,人民安居樂業。從這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趙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巨大作用。

秦末漢初,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秦蒙恬所築長城,復與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由於這條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嫁公主給單于為閼氏(即王后),並賜予大量的財物。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軍,一般不能進入長城擄掠。

其次,如果守將得力,縱有匈奴大軍,也進不了長城。程不識也是守長城的名將,與李廣齊名,他治軍很嚴,隨時防禦匈奴突襲,匈奴也不敢來犯,也說明戰國長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後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趙、秦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

這表明,直到西漢前期,戰國秦、趙、燕長城仍在發揮軍事防禦作用,雖然它的防禦能力已大不如戰國時期了。直到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後,修復蒙恬所築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這條戰國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它的軍事防禦作用也才隨之終結

3樓:匿名使用者

長城在防禦上是絕對的重心。在古代,長城有非常巨大國防作用。明朝的徐達說長城的作用時,他說:

「有長城,(北方蒙古)歲入一二;無長城,朝入夕去。」另外從秦長城到明長城,歷時一千八百多年。它的存在加強了北部地區的防禦,限制了北方遊牧民族長驅直入的難犯,使中原地區的統制者大大節省了戍邊守備的兵力。

據《明史》記載:明代長城全線的守禦總兵力僅四十萬人,而無長城的宋代,為了防備西夏的進犯這一路兵力就達到七十萬。所以說沒有了長城,處在中原的國家就成了北方遊牧名族的隨意來去之地,如不放重兵,恐怕是很難守住了,而如果國力強盛就不用怕別國侵略,但如果真來侵略,那用什麼去抵禦呢?

要想發展實力,就必須在軍事上首先強大,所以修建長城雖然有著種種弊端,但也是必不可少的,是應該的。

4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抵禦關外民族的侵擾。

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的目的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在軍事上抵禦了北方民族的入侵。在政治上鞏固了秦始皇的統治。長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民族與民族之間,民族內部不同政治勢力之間政治軍事鬥爭的產物,著眼點是解決戰爭與和平的問題。

6樓:雨雪

直接原因:

自戰國中期以來,遊牧民族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秦軍的作戰部隊主要還是步兵和戰車,馬比較少。

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裡,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比較困難。建長城就是防止遊牧民族騎兵的突襲。

長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民族與民族之間,民族內部不同政治勢力之間政治軍事鬥爭的產物,著眼點是解決戰爭與和平的問題。

歷史原因:

在軍事上抵禦了北方民族的入侵。

在政治上鞏固了秦始皇的統治。

7樓:匿名使用者

其根本目的在於鞏固他的統治,從軍事上來說,長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禦北方的入侵,但是更重要的是顯示自己的萬世不拔的功業,讓人們從心中敬畏這他,把他當神一樣。因為長城在軍事上起的作用非常有限,從中國的歷史上可以看出來,長城在軍事基地起的作用也確實有限。、

如果從心理上征服萬民,比軍事上戰勝千萬敵人更能顯示出一個帝王的英明神武。總之修建長城歸根結底是鞏固統治。

8樓:那時花開__為

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像匈奴)的南下入侵。

長城在防禦上是絕對的重心。在古代,長城有非常巨大國防作用。明朝的徐達說長城的作用時,他說:

「有長城,(北方蒙古)歲入一二;無長城,朝入夕去。」另外從秦長城到明長城,歷時一千八百多年。它的存在加強了北部地區的防禦,限制了北方遊牧民族長驅直入的難犯,使中原地區的統制者大大節省了戍邊守備的兵力。

據《明史》記載:明代長城全線的守禦總兵力僅四十萬人,而無長城的宋代,為了防備西夏的進犯這一路兵力就達到七十萬。所以說沒有了長城,處在中原的國家就成了北方遊牧名族的隨意來去之地,如不放重兵,恐怕是很難守住了,而如果國力強盛就不用怕別國侵略,但如果真來侵略,那用什麼去抵禦呢?

要想發展實力,就必須在軍事上首先強大,所以修建長城雖然有著種種弊端,但也是必不可少的,是應該的。

萬里長城是用什麼修建的,修建萬里長城有什麼作用?

長城建造花了282年才完成。長城又稱 萬里長城 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始修於燕王,歷史長達2000多年。長城發展起源 春秋戰國時期,燕趙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臺,並用城牆連線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根據歷史文...

萬里長城修建了多長時間在完成萬里長城修建了多長時間在完成?

只能說在秦朝完成了萬里長城的修建,經歷了 9 年。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 今陝西西安 的著名的典故 烽火戲諸侯 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線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

萬里長城是什麼時候建造的,為什麼說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據說,飛向太空的宇航員曾經報告說,從遙遠的月球觀察地球,能夠辨認出的人類工程只有兩個,其中一個就是中國的萬里長城。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世界奇蹟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