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鬼茉
詩人最後的詩歌作品有一篇是可以當作遺言來看的,這就是《墓床》:
「我知道永逝降臨,並不悲傷/松林中安放著我的願望/下邊有海,遠看像水池/一點點跟我的是下午的陽光//人世已盡,人世很長/我在中間應當休息/走過的人說樹枝低了/走過的人說樹枝在長。」
死亡在詩人看來已經不是痛苦而悲哀的事情,只是行走疲憊後舒適的休息,心裡充滿著渴望與期待,而人世呢「走過的人說樹枝低了/走過的人說樹枝在長」仍然是些說三道四苟且偷生的無聊人,他們把詩人的死當成飯後的談資,如此麻木如此冷酷,這樣無奈的人生詩人已經疲倦,他渴望寧靜與長久的睡眠。
一切都得到了驗證,詩人最後終於安息在他的墓床裡,而世人也果然把他的殺妻案當成軼聞。是瘋子也好是魔鬼也罷,詩人帶著所有的謎團終於消失在茫茫黑夜中。一個偏執的任性的滿腦子幻想與完美理念的生命,誕生於黑夜迴歸於黑夜,只把耀眼的流星光芒瞬間的燃盡,顧城,沒人能讀懂你沒人理解你奇怪的執行軌跡,這就是你對我們的評價嗎?
2樓:匿名使用者
《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求顧城的詩歌的不同風格的賞析
3樓:銀河號起飛
回答者:絕愛無塵 - 魔法師 四級 12-20 12:13
說說顧城的詩都有哪些意義?
4樓:匿名使用者
提起中國大陸朦朧詩人的代表,大家都知道其中有一位名叫顧城。倘若想更加全面地瞭解朦朧詩人顧城,首先必須對朦朧美有一定的瞭解。所謂「朦朧美,它是可意會而難以言傳的含蓄蘊藉的美。
其特徵是形象的模糊性、抽象性,內容的多義性、不可確定性,形式的撲朔迷離、變化莫測、詭譎離奇。它使人通過揣測、想像、意會而獲得特殊的審美享受。在藝術中,往往用象徵、隱喻、借喻、曲筆、變形等手法,創造朦朧的藝術形象或意境。
」(見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
朦朧詩人或多或少具有憂鬱的氣質,有的甚至會思想走火入魔,產生莫名其妙或悲觀厭世的創舉;詩人顧城的憂鬱史無前例,因為憂鬱而殺妻及至治自殺,成為當代詩壇的一大憾事。另外一點必須申明:朦朧詩人大多將自己看作時代的代言人,將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寄予自身,這個使命委實過於沉重,一旦現實與理想失去平衡,便會產生絕望的情緒,自然做出異乎尋常的舉措。
閒話少提,書歸正傳。
一,顧城為詩壇所稱道的四首朦朧詩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見《一代人》)
「在春天/你把手帕輕揚/是讓我遠去/還是馬上返回?//不,什麼也不是/什麼也不因為/就像水中的落花,/就像花上的露水……//只有影子懂得,/只有風兒能體會,/只有嘆息驚起的彩蝶/還在心花中紛飛……」(見《別》)
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見《遠和近》)
小巷/又彎又長/沒有門/沒有窗//你用鑰匙/敲著厚厚的牆。(見《小巷》)
《一代人》,抒寫的是一代人的迷惘;《別》,是告別一段傷感的戀情;《遠和近》,抒發的是一份男兒式的「幽怨」;《小巷》,講述的情感比《一代人》更因澀深沉,它可以理解為一種黑色的憂鬱麼?(這些都是顧城的早期作品,顧城的代表作)這四首詩,我比較喜歡《別》和《遠和近》,它們深邃含蓄、韻味無窮。
…………
三,顧城的後期詩作
相對而言,顧城後期的詩作愈加豐滿老練,技藝日臻完美,大部分讓人難解其意,愈加晦澀難懂。2023年,顧城還寫下了許多有關京都之作,寄託了顧城對祖國的眷戀,譬如《中華門》、《天壇》、《東華門》、《中關村》、《東陵》、《虎坊橋》;顧城後期的作品,已經折射出詩人孤獨而厭世的情懷,詮釋了他痛苦而無奈的思緒,預兆了他突變的命運——
「我本不該在世界上生活/我第一次開啟小方盒/鳥就飛了」(見《失誤》)
「我的夢不會太久/她預備了螢火蟲……」(見《說》)
「詩從我心中走出/去接受自己的命運/我獨自呻吟了很久……」(見《詩從我心中走出》)
顧城死於夢的破滅,死於對現實的絕望,死於江郎才盡,死於他的多重角色,死於他那憂鬱的性格,死於天才的孤獨,成為詩壇一道灰色的風景線。
四,我所推崇的顧城詩歌經典
它們便是顧城的極富比喻的詩歌,那是他於2023年至2023年創作的經典之作。這樣的詩句清秀雋永、鮮亮灑脫,幾乎俯拾皆是:
「松枝像綠漆的寶塔,露滴掛滿銀鈴鐺」(見《鬆塔》)
「太陽落山了,世界像一幅巨大的剪影」(見《黃昏》)
「煙囪如平地聳立的巨人,不斷地吸著菸捲,思索一種誰也不知道的事情」(見《煙囪》)
「月亮和星星是樹枝撕裂天空時戳下的窟窿,透出的光」(見《星月由來》)
「白雲是天的雪山/碧空是天的海洋/陽光是天的熔爐/陰霾是天的煤礦/星團是天的城市/流星是天的車輪/……天是幻想的家鄉」(見《天》)
「汽車射出兩道燈光/把黑暗的公路/變成光明的走廊……兩排楊樹撐著黑夜,枝葉伸來/又像是隧洞一樣」(見《夜行》)
「星星混著燭火/銀河連著水渠/我們小小的茅屋/變成了月宮的鄰居」(見《村野之夜》)
「純白的雲朵/靦腆地從村間走出/化入搖盪的河水/淡褐色的沙丘/披著浴衣/在岸邊等待。」(見《夏》)
多麼形象的語言,奇妙詭譎的想像力!讓人不得不歎為觀止。
在這部詩歌全集中,我最喜愛顧城於2023年創作的一首氣勢磅礴的詩歌,深得詩仙李白的遺風,這首詩名為《生命幻想曲》:
「太陽是我的縴夫/我拋下了新月/**的錨/太陽烘著地球,像烤一塊麵包……把我的足跡/像圖章印遍大地/……我要唱/一支人類的歌曲,/千百年後/在宇宙中共鳴。」
「我要唱/一支人類的歌曲,/千百年後/在宇宙中共鳴」將顧城心中理想勾畫得淋漓盡致,有一種沖天的豪氣與霸氣,展現優柔寡斷的詩人剛強豪放的另一精神層面,這正是男子漢必備的氣質。
顧城已經走了,然而他的詩歌將永垂史冊!
5樓:匿名使用者
顧城在我的印象中,是一個單純的人. 他本就不屬於這凡塵俗世,他是一個無意中墜入人間的天使。他試著習慣著俗世中的一切,試著喚醒那些愚昧的人們,試著用他的力量,建造一個真正的愛的天堂。
可是在最後,他才發現自己所做的一切,竟然在別人的眼中成為瘋狂,他難過,他不解,他孤獨。。。 儘管,他選擇了與殺死愛人,然後自殺的極端方式來結束這人間的倉促得到旅行
6樓:匿名使用者
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顧城的傳說已成為不可淡去的一筆。多年以來,研究顧城其人這方面文章是很多的,更多是由顧城弒妻自殺事件而引發的,以資料性、訊息性的報道居多,同時缺乏理性的分析,不免讓人感覺有「八卦」之嫌。當然也有一些作品從心理分析入手來剖析顧城的情感特性的,在對詩人人格的解讀上有所價值。
相對而言,通過迴避了顧城轟動性的現實行為,單純地從其作品角度出發,試圖通過挖掘其作品本身的不同維度的審美傾向來了解顧城人格的複雜性。 某種意義上來講,詩人們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已經不能夠過分引起我們的驚奇。當然,這有經驗上的原因(如歷史上自殺的詩人實是不勝列舉,甚至都有人開始就此現象進行理論研究),除此之外呢?
海德格爾早有言,「語言是存在之家,……做詩者就是這個家的看護人」,在他看來,本質上作為詩的語言是用來達到邏輯所不能達到的「存在」的真理的,亦即「說其不可說」。既然詩本身是詩人用來說那些「不可說」的內容的,相對應的,詩人本身是不是也有著較常人更多的所謂「不可說」的氣質呢? 世間最複雜的,大概莫過於人自身,而相對於特立獨行的詩人,詩歌作品的存在對於我們來說似乎更顯客觀,以詩歌為媒介而進行的創作主體與審美主體之間的交流也更顯真實有效。
在詩歌彷彿沒落的今天,在物質無比豐裕,精神無比匱乏的今天,讀讀顧城,也就是在時空隧道中選擇一條佈滿痛苦與希望的理想之旅。 在顧城的詩歌世界中,有自然樂園、童話王國以及幻美王國,也有現實的焦慮與死亡的安置:有極其舒展的想象和真實、自由與自然、純粹與純淨、空幻與空靈,也有極其壓抑的異端、自戀、宿命、放逐與徘徊、幽閉與幽暗;他有真實的苦難心歷,也有極美的未來生命幻想。
痛苦與理想並存,純淨與極端互融,童話與現實交織,大概這些才是顧城創作的真正源泉。 關於自己的性格與氣質,他也曾自己評述到:「我好像是一個多種氣質的聯邦。
」至於顧城他複雜的氣質,根本上源自何處又導向何方,並最終為他的人生軌跡造成了怎樣的影響,這或許又是一個「不可說」的問題。而在筆者看來,讓我們拋開對顧城傳奇人生的苦思,停下對悲劇的嗟嘆,來冷靜地探尋顧城詩歌當中的多種維度之美,似乎是更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你可以參考下這裡 http:
//meiyu.xtpo.cn/info/infodetail-88314.
html
求顧城經典詩句及賞析
7樓:憑稷蔡妞
顧城經典的詩:
1、《別》
在春天,
你把手帕輕揮,
是讓我遠去,
還是馬上返回?
不,什麼也不是,
什麼也不因為,
就象水中的落花,
就象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嘆息驚起的彩蝶,
還在心花中紛飛
2、《遠和近》
你,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
顧城經典的詩:
1、《別》
在春天,
你把手帕輕揮,
是讓我遠去,
還是馬上返回?
不,什麼也不是,
什麼也不因為,
就象水中的落花,
就象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嘆息驚起的彩蝶,
還在心花中紛飛
2、《遠和近》
你,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3、《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4、《小巷》
小巷又彎又長
沒有門沒有窗
我拿把舊鑰匙
敲著厚厚的牆
5、《山影》
山影裡現出遠古的武士
挽著駿馬
路在周圍消失
他變成了浮雕
變成紛紜的故事
今天像惡魔
明天又是天使全部
分析顧城的《感覺》(語言、形象、意蘊)
8樓:淺笑
感覺是如此重要,對於詩的受者(即讀者),如別林斯基所說的:「詩歌是這樣一種東西,要理解它,必須從感覺開始,而不是從反省開始;在正常發展的情況下,後者必須是前者的結果。」對於詩的與者(即詩人),則如艾青所說的:
「詩是由詩人對外界所引起的感覺,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結為形象,終於被表現出來的一種'完成'的藝術。」由此可見,沒有詩的與者和受者的感覺的交流,就不能使詩最終實現「完成」階段。 顧城的《感覺》,捕捉感覺入詩。
要讀懂這首詩,一定要破除一個習慣的成見,即每首詩都必須要有主題。事實上,詩可以有主題,也可無主題。一種意念,一種感受(包括感覺),一種情愫,一種趣味,都可以單.
獨.織就詩。正如朱自清所說的:
「一些顏色,一些聲音,一些香氣,一些味覺,一些觸覺,也都可以有詩。」為此他強調指出:「發現這些未發現的詩,第一步得靠敏銳的感覺,詩人的觸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經人到的的底子裡去。
」顧城童年時代被十年動亂的風雨趕出文化的伊甸園,放逐到農村,與白雲、沙答案補充
灘、野花為伴。大自然的雲光水聲,洗淨了他的感覺能力,一旦發而為詩,往往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顧城的這首小詩,是將感覺語詞化的結晶。
詩裁為兩節,每節四行,格式齊整。首節驅灰色天地撲入讀者眼簾:天、路、樓、雨是灰色的——這是鋪墊,在色彩上是欲揚先抑;第二節別見洞天,豁然開朗,在一片灰色的世界裡,走過兩個孩子:
一個鮮紅 一個淡綠詩人從調色盤裡,僅擷取灰、紅、綠三種顏色,卻為我們繪製了一幅多麼精彩的印象派畫景!平淡質樸、樸曝無華的語言組織成的詩的畫面,之所以能散發出誘人的芬芳,其奧祕誠如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所說的,詩人把客觀事物的「主要特徵」變成詩人的「第一印象」,使之在計中淹沒一切,使其它特徵處於被忽略的地位;並且把「事物的特徵給他一個刺激,使他得到一個強烈的印象」,這正是詩人必須持有的「獨特的感覺」。顧城成功地將這獨特的感覺銘刻在了詩內。
答案補充
世界是由顏色構成的。顧城卻獨獨拈出三種(其間「雨是灰色的」更是詩人的主觀印象),而棄其它於不顧;這些感覺是未經理性過濾的感覺,僅徘徊於感性認識的門口就被詩人敏銳地逮住,帶有強烈的直觀感。《感覺》有意迴避對具象的栩栩如生的描摹,僅僅凍結感官攝取的直覺,如印象派**大師德彪西所說:
「我的願望是再現我聽到的東西,這是一個寧要感覺而放棄情節的課題」,(4)但作品卻獲得了成功。當讀者步入詩人所描繪的灰色天地,又陡然領略鮮紅和淡綠的明麗色調,突兀感、新鮮感、舒暢感不是象通電一樣搖撼心湖嗎? 讀者從《感覺》一詩中獲得的決非僅僅是純感官刺激。
換言之,詩人僅捕捉瞬間感覺入詩,讀者從中卻可收穫知性的認識。那從灰色天地的樊籠裡掙脫出來的鮮紅和嫩綠,不也是對亮色,抑或是對青春和力的讚美嗎?即便是「走過兩個孩子」這一細節,細細揣摸,亦有深意可究。
它表現的不正是詩人對童心的酷愛嗎!顧城是以童心為詩的生命的呵!詩的畫面彷彿告訴人們,在一片灰濛濛的天地間,「鮮紅」的孩子和「淡綠」的孩子給世界帶來了希望
求顧城的《我是任性的孩子》詩評!急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也許我是被媽媽寵壞的孩子 我任性我希望 每一個時刻 都像彩色蠟筆那樣美麗 我希望能在心愛的白紙上畫畫 畫出笨拙的自由 畫下一隻永遠不會 流淚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屬於天空的羽毛和樹葉 一個淡綠的夜晚和蘋果 ...
求顧城十三歲寫的詩全文,求顧城生前最後一首詩,全文
星月的來由 1968 樹枝想去撕裂天空 卻只戳了幾個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 人們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 糾正一下 1968年顧城十二歲 星月的來由 顧城 1968年 12歲 樹想去撕裂天空 卻只戳了幾個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 人們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 1970年的幾首沒有和眼睛有關的 再糾...
有什麼出名的好聽方言歌曲搞笑的急求
夢裡水鄉 super star 劉三姐 中國功夫 閩語福州話版本的都很好玩啊 上海話版 愛如潮水 山東方言 賺錢啦 網路歌手 東北方言 雙截棍 潘長江唱的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王寶強 四川方言的歌曲有什麼好聽?賣芋兒 人鬼情未了 鬥地主 好心分手版 鬥地主 廖鍵版 上海灘 情比天高 不在服務區 四川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