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樂觀的
佛經豈止一本,他浩瀚如海,代表佛法智慧的《心經》260個字,《阿彌陀經》,《金剛經》,《地藏菩薩本願經》等等三藏12部經典。
2樓:匿名使用者
你可以在優酷裡找淨空法師和定弘法師講課,無量壽經、華嚴經、等。最好去聽聽感受一下,我覺得受益不淺。
想了解佛教,應該看什麼書想了解一下佛教,應該看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最好的及時釋迦牟尼轉,也即是佛祖的傳記,值得一看,還望採納,助人為樂不容易,謝謝。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4樓:仁昌居士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為:流傳地區不同、宗旨不同、起源不同。
一、流傳地區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包括了中國內地,也包括了韓國、日本、越南這一帶。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暹包括了印度、暹羅北部和中部地區。
二、宗旨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主張行菩薩道,要普渡眾生。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以自我完善與解脫為宗旨。
三、起源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脫胎於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大乘佛教的源頭。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發展於印度,阿育王時代派遣多位法師向各地和國外傳播發展。
想了解佛教,應該看什麼書想了解一下佛教
5樓:匿名使用者
徐恆志居士《佛教常識問答》《般若花》(《學佛是怎麼一回事》、《怎樣實踐佛法》)《法藏碎金》(徐老編輯)
趙樸初大德《佛教常識答問》
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
母音老人《略論明心見性》
劉洙源《佛法要領》
黃念祖《淨土資糧》《響谷集》等
南懷瑾先生的書
漸漸可以看看佛經
《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六祖壇經》《心經》《金剛經》《楞嚴經》《法華經》《圓覺經》等
如何理解佛教的基本教義
6樓:匿名使用者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諸佛的教導不是讓我們脫離生活或者厭棄現世,而是讓我們知道如何以智慧來分析、理解、判斷現實中的各種問題,尋找中道的解決方式。做好我們能夠做的事、應該做的事,這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如何依照佛法的思維去發現和分析乃至解決,則是我們自己的覺醒、覺察而後最終覺悟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自淨其意」。也就是自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
佛教指出的是人生的煩惱,但不是讓我們脫離社會。只有正確操控自己的心理、自己的行為,就不會有煩惱產生。佛法的不執著不是要我們做事稀鬆,而是要我們知道什麼是「妄」,什麼是「實」。
該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該盡的義務一定要盡責,不懈怠、不迷惑、不固執。要我們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行為,什麼是錯誤的執著,就是佛法帶給我們的智慧。
7樓:莫憶千
佛教的基本教義,主要是:緣起、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業報、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盤,以及自成一體的密宗法義等。
佛教教義的主要內容可分為兩大方面:
1、關於善惡因果與修行方面的,這是佛教教義的實踐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說教方面。佛教的善惡因果觀與修行法門,既與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說教有共通之處,又自有其殊勝之處。
2、關於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這是佛教教義的理論方面、哲學方面、辯證思維方面。佛教關於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論,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禪悟)基礎上的成果。
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的教義核心:
1、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
2、十二因緣亦稱「十二緣起」。
簡單地說,緣起就是一切事物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對的互存關係和條件,離開關係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因緣一般地解釋,就是關係和條件。緣起的定義是:
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四句話就是表示同時的或者異時的互存關係。
什麼是菩薩戒啊?在家居士可以受菩薩戒嗎?想了解相關的內容,需要看哪部經啊?
8樓:一生一個乖雨飛
菩薩戒是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聲聞所受持之戒律,稱小乘聲聞戒。
菩薩戒之內容為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項,亦即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之一切佛法,作為禁戒以持守之。說菩薩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綜合為梵網與瑜伽二類律典。
菩薩戒有《菩薩優婆塞經戒本》《瑜伽菩薩戒》《梵網經戒目》,在家居士一般都受菩薩優婆塞戒,菩薩戒不是誰想受都可以的,至少得修禪定到一定的功夫才可以。
擴充套件資料:
菩薩戒的精神
達摩一心戒
(一)大乘戒之通義,謂制止心念**不正之戒。而南山四分律宗於制戒立深防、分限二者,其中分限即為心戒。
(二)又作一心戒、達磨一心戒。系將一切戒法歸結攝入於一己之心上而觀之戒法觀。
三聚淨戒
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發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薩戒不但有防非止惡的攝律儀戒,更有勤修善法的攝善法戒以及度化眾生的饒益有情戒。即:
1、攝律儀戒:大小乘一切戒律均攝護之,使斷絕一切諸惡。
2、攝善法戒:總攝一切諸善功德,修行一切善事。
3、攝眾生戒:又名饒益有情戒。廣度無量無邊的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
此三戒稱「三聚淨戒」,
十重四十八輕戒
所謂菩薩律儀,根據《梵網經》記載的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戒:
1、十重戒:殺、盜、淫、妄語、售酒、說四眾過、自贊毀他、慳惜加毀、瞋不受悔、誹謗三寶等。此十重戒為大乘戒的最重過患,若大乘菩薩犯此法,則構成波羅夷罪。
2、四十八輕戒:相對於十重戒,四十八輕戒乃屬輕垢罪,內容包括不敬師友戒、飲酒戒、食肉戒等四十八條。
菩薩戒雖有此十重四十八輕戒等戒相,但是其根本精神是發菩提心,以菩提心為戒體。倘若忘失菩提心,也就違反菩薩的根根本精神。
9樓:匿名使用者
菩薩戒有《菩薩優婆塞經戒本》《瑜伽菩薩戒》《梵網經戒目》
在家居士一般都受菩薩優婆塞戒。
阿彌陀佛
菩薩戒簡介
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聲聞所受持之戒律,稱小乘聲聞戒。
菩薩戒之內容為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項,亦即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之一切佛法,作為禁戒以持守之。說菩薩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綜合為梵網與瑜伽二類律典。梵網戒本受戒之作法出於梵網經律藏品,其戒相為十重禁戒、四十八輕戒。
不論出家、在家,皆可受持。瑜伽戒本出於瑜伽師地論卷四
十、卷四十一,以三聚淨戒、四種他勝處法為基準。雖亦道俗通攝,然必先受小乘七眾戒而久已成就無犯者,方能受持。古代以瑜伽戒為主,今則盛行梵網戒。
天台宗之圓頓戒,即為梵網戒。編輯本段五種利益
據梵網經卷下所載,受持菩薩戒有五種利益:(一)十方諸佛愍念守護。(二)臨命終時,正見心歡喜。
(三)所生之處與諸菩薩為友。(四)功德多聚,戒度成就。(五)今世後世性戒福慧圓滿。
菩薩戒乃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等七眾戒外之波羅提木叉(別解脫戒),菩薩之身份可在七眾之中,亦可在七眾之外,其尊貴處,乃由於涵蓋而又超勝一切戒之故。梵網經謂,菩薩戒為諸佛之本源、菩薩之根本,是諸佛子之根本。菩薩戒之性質,相似於八戒(八關齋戒),八戒亦為七眾戒外之一種別解脫戒。
但菩薩戒中,有些相似於八戒,故為『頓立戒』;有些則不同於八戒,而相似於七眾戒之『漸次戒』,故菩薩戒之種類可分為二:(一)頓立而可單受之菩薩戒,(二)漸次而須先受三歸五戒等之後再受的菩薩戒。 漢譯藏經中較受重視之菩薩戒本或菩薩戒經有菩薩瓔珞本業經、梵網經菩薩戒本、瑜伽師地論菩薩戒本、菩薩地持經戒本、菩薩善戒經戒本、優婆塞戒經戒本等六種。
若以頓漸二類分之,瓔珞與梵網屬於頓立,其餘之瑜伽、地持、善戒、優婆塞等戒經則屬於漸次戒。 又我國菩薩戒之弘傳始於鳩摩羅什(344~413),於敦煌寫本中有羅什撰之受菩薩戒儀軌一卷。至於受戒之作法則以曇無讖(385~433)於姑臧(甘肅武威)授與道進等十餘人菩薩戒為嚆矢。
南朝梁、陳二代,受菩薩戒風氣盛行。梁武帝、陳文帝均為菩薩戒**。梁武帝曾造立戒壇,詔請慧超授菩薩戒。
復於天監十八年(519)自發弘誓,於等覺殿從慧約受菩薩戒,太子公卿道俗男女從受者四萬八千人。一說武帝從智藏受菩薩戒。至隋代,文帝從曇延受菩薩戒,煬帝從智顗受菩薩戒,均稱菩薩戒**。
由此可窺知受菩薩戒風氣盛行於我國之一斑。[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菩薩善戒經卷
四、菩薩善戒經(一卷)、優婆塞戒經卷
三、菩薩戒本、授菩薩戒儀(湛然)、大智度論卷四十
六、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
一、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捲上、八宗綱要捲上、續高僧傳卷五智藏傳、卷六慧超傳、慧約傳、廣弘明集卷二十二](參閱『三聚淨戒』665、『戒』2896、『傳戒』5387、『圓頓戒』5411) 菩薩戒涵蓋了七眾戒,而又超勝一切戒。因此,凡是發菩提心的佛**,不論出家、在家,均可受持。《梵網經》雲,菩薩戒為諸佛的本源、菩薩的根本,是諸佛子的根本。
所謂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意譯為「覺有情」。指以智慧上求無上菩提,以慈悲下化一切眾生,修諸波羅蜜行,期於未來成就佛果的修行者。由此可知,實踐菩薩道為成佛的正因,如能立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願心,則人人皆可成為「菩薩」。
編輯本段菩薩道的精神
達摩一心戒
【心戒】 (一)大乘戒之通義,謂制止心念**不正之戒。而南山四分律宗於制戒立深防、分限二者,其中分限即為心戒。 (二)又作一心戒、達磨一心戒。
系將一切戒法歸結攝入於一己之心上而觀之戒法觀。((參見:禪戒)6454)p1401 from:
【《佛光大辭典》(第三版)】
三聚淨戒
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發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薩戒不但有防非止惡的攝律儀戒,更有勤修善法的攝善法戒以及度化眾生的饒益有情戒。即: 1.
攝律儀戒:大小乘一切戒律均攝護之,使斷絕一切諸惡。 2.
攝善法戒:總攝一切諸善功德,修行一切善事。 3.
攝眾生戒:又名饒益有情戒。廣度無量無邊的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
此三戒稱「三聚淨戒」,在《唯識論》中對此亦有所說明:「戒學有三:
一、攝律儀戒,正遠離所應離法;
二、攝善法戒,正證應修證法;
三、饒益有情戒,正利樂於一切之有情。」三戒當中,以攝律儀戒為基礎,能善攝律儀,即能總攝善法,才能饒益一切有情眾生。
十重四十八輕戒
所謂菩薩律儀,根據《梵網經》記載的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戒: 1.十重戒:
殺、盜、淫、妄語、售酒、說四眾過、自贊毀他、慳惜加毀、瞋不受悔、誹謗三寶等。此十重戒為大乘戒的最重過患,若大乘菩薩犯此法,則構成波羅夷罪。 2.
四十八輕戒:相對於十重戒,四十八輕戒乃屬輕垢罪,內容包括不敬師友戒、飲酒戒、食肉戒等四十八條。 菩薩戒雖有此十重四十八輕戒等戒相,但是其根本精神是發菩提心,以菩提心為戒體。
倘若忘失菩提心,也就違反菩薩的根本精神。
大、小乘戒
此外,「三聚淨戒」具有積極向善的力量,小乘七聚戒中,造惡是有罪的,不積極修善是無罪的;而菩薩戒則既要「止惡」,也要積極「行善」。再者,小乘戒中,意業造惡,若不付諸行動,不算有罪。但是在菩薩戒中,惡念一生,即是犯罪,因而嚴格收攝六根,成為菩薩的「心地戒」。
儘管戒法有大小乘之分,但是在行持上,大小二乘是互相成就,不能分開的。小乘戒為趨入大乘戒法的基石,大乘戒則能含容一切小乘戒律;小乘戒是以自修自度、涅盤解脫為主,大乘戒則是以慈悲入世,廣利眾生為目標。因此,大乘菩薩道所攝受的眾生,廣及六道;所修德澤,普被三根。
現在的電視劇基本上都沒什麼好看了
原因很簡單。內容太老套了。一般分為三種,歷史宮鬥劇。現代言情劇,近代 抗戰劇。抗戰劇十部九部抗日神劇,有什麼好看 為什麼現在的電視劇沒有以前的好看了?以前演員是為了藝術和觀眾,再苦也願意。現在只是為了錢和出名,小刀劃破手指就嗷嗷亂叫,以前叫藝術家,叫演員。現在叫戲子,叫小鮮肉 看著銀幕上千篇一律的電...
6splus外屏碎了,基本上沒什麼影響,顯示也正常,可不可以
6splus如果只是碎了外屏,螢幕顯示的畫面正常,觸控功能也是正常那就只需要換外屏就可以了,不需要內外螢幕一起換的。但是注意由於現在手機螢幕很薄,內外屏結合比較緊密,如果不是專業的維修人員,在分離有可能損壞內屏,所以建議尋找專業有保障的維修人員維修。官方一般換屏 iphone6s是1500到1800...
懷孕五個月,肚子基本上沒什麼變化,這是怎麼回事?
今天才知道我帶過的一位學生的家長,懷孕已經五個多月了,別人說的時候我還特別的不相信。因為這個家長每天接送孩子上學。我也天天見,並沒什麼變化,一丁點兒也看不出來有肚子的跡象。胎兒的變化。此時胎兒的身長大概是在14到16.5cm之間,體重大約有250克。胎兒全身長出細毛開始長出頭髮,眉毛,指甲等。頭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