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從小往大說。
衛星是圍繞行星轉動的。
行星是圍繞恆星轉動的。
數十億到數千億顆 恆星組成星系。
數個到數十個星系組成星系團。
所有空間、時間、物質、能量的總和構成宇宙。在宇宙尺度上,星系與星系團基本平均分佈。
2樓:手機使用者
恆星是大質量、明亮的等離子天體,而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專天體。屬
衛星是指在圍繞行星軌道上執行的天然天體或人造天體星系:通常由幾億至上萬億顆恆星以及星際物質構成、空間尺度為幾千至幾十萬光年的天體系統。
星系團:十幾個、幾十個、乃至上千個星系組成的星系集團宇宙:時間+空間+物質+能量,可以說是上面所說的生存環境
為何恆星、行星、衛星基本都是球狀的,而星系卻是餅狀、螺旋狀、棒狀等等什麼都有?
3樓:匿名使用者
恆星 行星 衛星 靠自身引力集聚質量 達到球型。但太陽系內小星星卻絕大多數都是不規則形狀,是自身質量不夠大,引力不夠強所致。太陽系內八大行星也基本在一個平面內繞太陽運動,這和星系內恆星大多數在一個平面內繞中心運動類似。
但太陽系裡靠外側的柯伊伯帶的天體(短周期彗星)、奧爾特雲(長周期彗星)的軌道就不在這個平面內了,它們大多有很大的軌道傾角。考慮到這些天體,太陽系的天體也差不多呈球狀分佈。
星系的情況也類似,大多數恆星都在聚集在星盤中,而球狀星團大多軌道傾角很大,它們在空間的分佈基本上填補了星系盤上下的空間。在考慮到和正常物質只有引力聯絡的暗物質,整個星系的質量分佈恐怕就不是扁扁的餅狀了。
另外星系也有成團的傾向,比星系級別更高的天體系統是星系群和星系團。前者規模小,形狀不太規則,後者規模大,大尺度下應該基本呈球狀。
再有,在大尺度下(星系級別或更高),引力的作用可能不像小尺度(恆星級別)下這麼明顯吧。
恆星的形成基本上是從星雲中坍縮開始,星雲自轉,角動量守恆,半徑越來越小,轉速越來越快。外圍也是扁扁的物質盤,不斷向中心輸送質量,達到核聚變的條件便形成恆星。
行星和衛星是在年輕恆星用剩下的物質盤中,不斷聚集、吸積而成的,大質量氣態行星比如木星可能還恆星的形成類似,只不過規模更小。
星系的演化很漫長,只能通過發現不同形狀的星系之間的過渡型別,加上計算機模擬來**。傾向於認為,漩渦星系通過合併可能最終形成橢圓星系,有點近似橢球形。
4樓:enjoy夢灬
樓上說的很對 簡而言之 行星、衛星都是有固態的岩石等組成的,球核對同一圓周上的引力幾乎相等,所以他們都成球狀 而星系大都是由氣體和塵埃構成 氣 體分子間距大 會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況且最主要的是中心並沒有一個像星球那樣具有極強吸引力的物質,所以形態各異
宇宙怎麼形成的
5樓:杜鬆
宇宙起源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現代天文觀測證明它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千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宇宙是什麼時候、如何形成的。
許多科學家認為,宇宙是由大約138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形成的。
起初,無空間、時間,未知原因,空間開始暴漲式出現,振動使得物質誕生,這次大**的反應原理被物理學家們稱為量子物理。大**使空間擴張,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也相應下降,後來相繼出現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恆星、行星乃至生命。
6樓:angela韓雪倩
宇宙的形成:
**之初,物質只能以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態存在。宇宙**之後的不斷膨脹,導致溫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隨著溫度降低、冷卻,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並複合成為通常的氣體。
氣體逐漸凝聚成星雲,星雲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和星系,最終形成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7樓:不是苦瓜是什麼
宇宙起源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 宇宙是物質世界,它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千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宇宙是什麼時候、如何形成的。
許多科學家認為,宇宙是由大約137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形成的。宇宙內的所存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並濃縮成很小的體積,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瞬間產生巨大壓力,之後發生了大**,這次大**的反應原理被物理學家們稱為量子物理。
大**使物質四散出去,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也相應下降,後來相繼出現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恆星、行星乃至生命。
廣義的宇宙定義是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狹義的宇宙定義是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空間和物質。「宇宙航行」的「宇宙」定義就是狹義的「宇宙」的定義,宇宙航行意思就是在大氣層以外的空間航行。
而宇宙本質,目前大致有三種概念。
唯心者的意識宇宙,唯物者的物質宇宙,和法則宇宙。
古代對宇宙的定義,有西漢的《淮南子》:「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8樓:輝康泰索陽
宇宙的形成目前最流行的理論是宇宙大**理論
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是**後140-150億年後的宇宙,形成有秩序的宇宙有什麼不可能
根據大**理論,宇宙是在大約140億年前由一個密度極大且溫度極高的狀態演變而來的。本理論產生於觀測到的哈勃定律下星系遠離的速度,同時根據廣義相對論的弗裡德曼模型,宇宙空間可能膨脹。延伸到過去,這些觀測結果顯示宇宙是從一個起始狀態膨脹而來。
在這個起始狀態中,宇宙的物質和能量的溫度和密度極高。至於在此之前發生了什麼,廣義相對論認為有一個引力奇點,但物理學家對此意見並不統一。
具體請看
有具體 形成今天的氣體雲、恆星、星系的過程
如:早期的宇宙充滿了同源同性的物質,其溫度、壓強、能量都極高。隨著膨脹和冷卻,宇宙物質經歷了相變,這種相變與蒸氣冷卻時的凝結過程和水的凝固過程相似,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發生在更基本的粒子層面上。
普朗克時期之後大約
10-35
秒,相轉變引起宇宙產生指數級增長,稱為暴脹。之後暴脹停止,此時宇宙的物質形式是夸克-膠子等離子體,這些物質的運動都符合相對論。宇宙繼續在空間上膨脹,溫度繼續下降。
在某一溫度下,一種至今未知的所謂重子相變的相變產生,夸克和膠子組成重子,就是質子和中子,同時還在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產生了不對稱性,這種不對稱性已經被實驗證實。隨著溫度進一步降低,更多無對稱的相變發生,形成了現在的基本粒子和基本相互作用。之後,一些質子和中子結合,組成氘和氦的原子核,這個過程叫做太初核合成。
隨著宇宙的冷卻,靜止質量的能量密度以引力形式存在,並超過輻射形式的能量密度。在大約
30萬年之後,電子和原子核結合成為原子(主要是氫原子),而物質通過脫耦發出輻射並在宇宙空間中相對自由的傳播,這就是今天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隨著時間的前進,在幾乎是均勻分佈的物質空間中,密度稍微大一點兒的區域通過引力作用吸引附近的物質,從而變得密度更大,並形成今天的氣體雲、恆星、星系和其他天文學觀測到的結構。具體過程決定於宇宙物質的形式和數量,其中形式可能有三種:冷暗物質、熱暗物質和重子物質。
9樓:左淑合正
不用說那麼複雜:
我們現在觀察到的宇宙,其邊界大約有100多億光年。它由眾多的星系所組成。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普通行星,而太陽系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恆星。
我們所觀察到恆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麼產生的呢?
宇宙學說認為,我們所觀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於一個很小、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的原始火球。在150億年到200億年前,原始火球發生大**,從此開始了我們所在的宇宙的誕生史。
宇宙原始大**後0.01秒,宇宙的溫度大約為1000億度。物質存在的主要形式是電子、光子、中微子。
以後,物質迅速擴散,溫度迅速降低。大**後1秒鐘,下降到100億度。大**後14秒,溫度約30億度。
35秒後,為3億度,化學元素開始形成。溫度不斷下降,原子不斷形成。宇宙間瀰漫著氣體雲。
他們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恆星系統,恆星系統又經過漫長的演化,成為今天的宇宙。
10樓:夏黎昕野本
宇宙年齡為一百二十五億年
科學家利用望遠鏡觀察最老的星球上的鈾光譜,從而估計宇宙的年齡是一千一百二十五億年。科學家對宇宙(universe)的年齡有不同的估計,根據不同的宇宙學模型(co**ologicalmodels),科學家估計宇宙的年齡是介乎一百億至一百六十億之間;2023年科學家利用南歐洲天文臺(europeansouthernobservatory)的望遠鏡,觀察一顆稱cs31082-001的星球,量度星球上放射性(radioactive)同位素(isotope)鈾-238(uranium-238)的光譜(spectrum),從而計算出這星球的年齡是一百二十五億年,這個估計的誤差大約三十億年,是亦即是說,宇宙的年齡至少有一百二十五億年,這是科學家第一次量度太陽系(solarsystem)以外鈾含量的研究。
科學家解釋說,這個方法和在考古學(archaeology)上使用碳-14(carbon-14)同位素量度物質的年齡一樣,鈾-238同位素的半衰期(half-life)是四十四億五千萬年;半衰期是放射性元素(element)自動蛻變成為其他元素,至它本身剩下一半時所需要的時間。
科學家指出,在宇宙開始時,大**(bigbang)會產生氫(hydrogen)、氦(helium)和鋰(lithium)等元素,而比較重的元素是在星球內部產生,當星球死亡時,含有重元素的物質會散佈到周圍的空間,然後和下一代個的星球結合;其實,地球上**(gold)也是從**了的星球來。
因此,愈老的星球上的重元素,也會愈少,科學家認為,一些比較老的星球的重元素含量,只有太陽(sun)的二百分之一。科學家曾經嘗試利用釷-232(thorium-232)同位素來估計宇宙的年齡,釷是一種放射性金屬元素,與中子(neutron)接觸時會引起核**,產生原子能源(atomicenergy),不過,釷的半衰期是一百四十億五百萬年,半衰期比較鈾-238長,因此,估計的誤差也比較大。
11樓:天秀愛塞茶
宇宙起源
所謂大**理論,簡單地說就是宇宙開始的時候是由一個火球**而形成的。近代科學研究發現宇宙不是永恆的,而是在不斷的膨脹中。宇宙的不平衡現象最早是由一位德國的醫生髮現的。
他在夜空觀查星星時發現,每個星球間的距離並沒有因為萬有引力的關係而彼此靠近。那麼,在星球之間必定存在另一種力量抵消了它們彼此之間的萬有引力。他就把這現象假設為宇宙在不斷地膨脹。
後來科學家們又發現了紅移現象,就是遠距離星球射向地球的光以紅光為多,近距離的則以紫光為主。這說明了星球在遠離地球。接著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他提出加速度不等於零的理論,其中即包含了宇宙膨脹的學說。
2023年,美國天文學家以先進的天文望遠鏡發現,在銀河系外仍有很多銀河系,並且在不斷地膨脹,這才使得宇宙膨脹的理論得到證實。
到了40年代,科學家們**宇宙是由大**產生的,那麼它**之後必定會有殘餘物質留在太空之中。這遺留的物質就是電子波[輻射波],其所代表的溫度約為零下273度。這假設在當時並沒被證實。
在60年代時,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為電訊研究架起天線時發現一直聽到噪音,而這噪音所代表的溫度為零下260度左右。在此同時普林斯頓大學的物理學家們也在憑理論找尋大**後的餘波,後來這兩組工作研究聯合表示,這天線所收到的噪音即為大**後的餘波,其溫度約為零下270度,這一發表證實了大**的理論。宇宙大**(big
bang)僅僅是一種學說,是根據天文觀測研究後得到的一種設想。
大約在150億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質都高度密集在一點,有著極高的溫度,因而發生了巨大的**。大**以後,物質開始向外大膨脹,就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宇宙。大**的整個過程是複雜的,現在只能從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描繪過去遠古的宇宙發展史。
在這150億年中先後誕生了星系團、星系、我們的銀河系、恆星、太陽系、行星、衛星等。現在我們看見的和看不見的一切天體和宇宙物質,形成了當今的宇宙形態,人類就是在這一宇宙演變中誕生的。
宇宙中的星系 什麼是星系?
由眾多的天體組成的一個系統,一個星群叫做星系。星系是構成宇宙的主要單位,其中包含恆星,氣體,宇宙塵埃和暗物質,並受到重力約束的大星系。由數量巨大的恆星系和星際塵埃組成。星系就是因為引力問題聚集在一起的群星,星系有大有小,小的就像我們太陽系一樣,大的就是銀河系這樣的星系,上百億顆行星匯聚在一起互相旋轉...
宇宙中有哪些星系,要的名稱宇宙中有哪些星系,要13個的名稱。
m 1 1952 05 34.5 22 01 6 4 8.4 金牛座 蟹狀星雲 m 2 7089 21 33.5 00 49 13 6.5 寶瓶座 球狀 星團m 3 5272 13 42.5 28 23 16 6.4 獵犬座 球狀星團 m 4 6121 16 23.6 26 32 26 5.9 天蠍...
宇宙共有幾個星系,宇宙中一共有幾個星系?
星系很多的 上億個 而且是銀河系級別的 我們的太陽系 裡面 還分 地月系呢 地球和月亮組成的系統 還有其他幾個行星 只要有衛星的 非人造 都有自己的系統 你的問題問的太模糊了 你可以看些科普知識 宇宙類的 類書籍 很有趣的 我們的世界 宇宙真的很神祕,充滿了有趣的事 宙中有多少星系,迄今還沒有一個確...